常香玉:吃苦是给孩子唯一的遗产

来源 :晚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zhenzsy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常香玉,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豫剧“常派”创始人,2004年被国务院追授为“人民艺术家”称号。近日,本刊特约记者采访了常香玉大女儿常小玉,她说母亲是苦出身的人,她不像平常母亲那样恬静温柔,从小到大,她只教会了孩子一件事:吃苦。“要想成人,必先吃苦”成为常香玉留给孩子们受用一生的财富。
  母亲的“土教育”,吃足够多的苦才能成人
  常小玉,1945年出生于陕西省宝鸡市,豫剧表演艺术家,“常派”豫剧传承人。从有记忆开始,常小玉便生活在母亲的光环当中,沾着母亲的光,她常常有机会接触到各型各色的人,听到最多的都是关于母亲的传奇故事。
  “母亲原名张妙玲,后改名为常香玉。因为家里苦,母亲的四个姑姑都去当了童养媳。为了改变家庭的现状,我外公张凤仙便在外面偷偷搭台唱戏养家。母亲八岁那年,外公遭同行嫉恨,喝的水里被下了哑药,嗓子一夜之间坏了。再也不能登台唱戏。眼看着一家人的生活没有着落,家里的长辈便提出让母亲出去给别人当童养媳,母亲不愿意,再三恳求:‘我跟你去唱戏,但就是不去当童养媳,你如果逼我,我就去死。’”
  常香玉向父亲保证,如果她半路上打了退堂鼓,那么她以后的一生任由父母安排。有女儿这句话,张凤仙便带着一家老小,开始四处流浪。一边要饭一边教女儿唱戏。在父亲的悉心教育下,常香玉成长很快,从小县城唱到大城市,从跑龙套到成为主角,小小年纪便成了“名角”。1943年,20岁的常香玉到陕西宝鸡为河南难民募捐演出。在这里,她认识了比她大6岁的丈夫陈宪章。1944年,两人喜结连理。
  常小玉出生后,跟父母在一起的时间很少,那时母亲整天在外演出,父亲需跟着,一边编戏,一边照顾母亲的生活起居,只能委托家里的亲人轮流来照顾孩子。很快,常小玉下面有了大妹陈小香,弟弟陈嘉康,小妹常如玉,前面还有父亲和其前妻生的大哥陈金榜。常小玉六七岁时,无意中见到母亲在台上的风姿后,便嚷着要学戏。常香玉见孩子信心十足,同意让她试试。常小玉跟其他几位同门师姐师兄一起,常小玉拜了母亲为师。
  要想唱好戏,必须从基本功开始练起。在这一点上,常香玉的要求近乎严苛。一次,外面天气很热,常小玉练功练得满头大汗,累得路都走不动了,趁着母亲不在,她便想着偷会懒。还没坐下两分钟,母亲突然出现了,见到她坐在地上休息,气得拿起鞭子就要打上来,责备她:“别人再练,你为什么休息?难道你跟别人不一样?还是说你比别人学得好?”对一个几岁的孩子来说,母亲的这些话实在让人太难以承受。不仅责骂了女儿,常香玉还加重了女儿的训练力度,作为对她偷懒的惩罚。
  吃苦并不一定会甜,但不苦一定不会有甜
  常小玉13岁的时候,常香玉觉得孩子待在自己身边,苦吃得还不够。她把大女儿常小玉及二女儿陈小香和小女儿常如玉,送到了北京一家戏曲学校,进行专业系统的训练。后来常如玉不想唱戏,甚至不顾母亲的反对,坚持去走自己的路,对此常香玉心里生着气,便仍由小女儿自己去闯,不管孩子在外面吃多少苦,即使心里心疼,她也从不表现出来。
  常小玉15岁时,再次回到母亲身边,渐渐地,也有了一些名气。一次,她在上台演出时,不小心唱错了一句词,底下的观众都没听出来,可常香玉听出来了。常小玉下台后,母亲指着她说:“作为一个戏曲演员,连最基本的台词都背不会,你还能做什么。”常香玉给女儿下了一道死命令,每次上台前,必须给自己三十分钟时间,把台词捋好,不允许出一点错误。母亲当初要求的习惯,直到现在常小玉也还保留着,当时不理解,现在她却非常感谢母亲。
  慢慢地,几个孩子大了,有了各自的事业。当初不愿学戏的常如玉去了部队,成了一名军人。家人就劝着常香玉,她认识人多,找找人,给孩子找个轻松点的差事。常香玉嘴上答应,实际上什么行动也没有,她觉得部队是最能磨练人的地方,女儿在那里一定能磨练成才。
  在常小玉的记忆中,母亲总是果敢坚毅的,即使是为别人好,她也不说出来,难得能见到她的柔软。让常小玉“吃醋”的是,母亲偶尔的柔软,全都留给了别人。
  一次,常小玉正在卸妆,突然看见母亲急冲冲地跑进来,对大家说:“把你们身上的钱都筹一筹,我有急用。”原来,演出的时候,常香玉听说村上有个孩子家里很穷,父母都生病了,日子几乎过不下去,她不忍心,便想帮帮这个孩子。跟着母亲一起,常小玉去看了那个孩子。到家后,常香玉帮着把家里仔细收拾了一下,然后搂着孩子坐在一边安慰她说:“我把我的地址给你,以后要是有什么困难你写信跟我说,我肯定会帮助你,你还小,要好好读书,做个文化人才有出息。”这一幕在常小玉脑子里挥之不去。
  常香玉是这么要求孩子,同样也是这么要求自己。抗美援朝时,她义务演出几百场,硬是筹资捐献了一架直升机;和丈夫办“豫剧学校”,专门招收穷苦的孩子;资助家庭困难的学生。
  生活就如唱豫剧,唱得响亮活得亮堂
  很快,常小玉兄弟姐妹都成家立业。孩子大了,常香玉便把心思放在了孙辈身上,在所有孙辈中,她对后来的“小香玉”期望最高,付出的心血也最多。“小香玉”原名陈百玲,父亲陈金榜,虽然常香玉不是她的亲奶奶,可她出生后是在常香玉身边长大的,对她来说,两人的祖孙情很深。作为常香玉的继子,陈金榜几乎是在继母的严厉管教下成为一名豫剧表演艺术家,算得上是继母“吃苦派”的最佳传承人。女儿陈百铃小的时候,他便把女儿送到常香玉门下,让她学戏,并且跟父母说,一定不要纵容孩子,要让孩子吃苦。很快,“小香玉”崭露头角,直至现在成为豫剧的代表性人物。
  2004年6月1日,常香玉去世,享年82岁。母亲去世后,几个子女经常会在一起相聚,每个人心里都清楚,他们肩上扛着的是沉甸甸的豫剧,是母亲留下来的精气神。同样,几个孩子也没让常香玉失望,每个人都活得如豫剧那般响亮。
  2016年7月8日,《梨园春》“中国豫剧百团争霸”青年演员电视大赛总决赛在北京人民大会堂盛大举行,常小玉受邀参加。节目现场,涌现出了一大批優秀的豫剧演员。看着这些新星冉冉升起,常小玉内心无比欣慰,她觉得母亲在天之灵可以安息了,使豫剧发扬光大,是母亲一辈子的愿望,她会努力,带着母亲的这份遗愿走下去。
其他文献
近日,兴义市2017年春季离退休同志体育运动会在市委离退局老年活动中心隆重开幕。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黄晨,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何兰云,副市长青松,市政协副主席聂建强,市關工委名誉主席韦廷贵、胡隆甲、呂正毅出席开幕式。来自全市各行各业的300余名离退休老同志参加比赛。(兴义市委离退局)
期刊
近日,普安县委召开2017年全县组织、宣传、离退休干部暨关公委工作会议。县四大班子领导、县法院院长、县检察院检察长及副县级领导出席会议。全县乡镇(街道)、部门主要負責人、受表彰的先进集体、先进个人约190余人参加会议。会议由县委副书记龙强主持,县委组织部副部长、离退局局长董艳均,县关工委主任刘华雄分别作报告。
期刊
由黔西南州委离退局、州文体广电局、州老体协主办的第三届全州老年人持杖健走交流活动,于近日在兴义市体育中心综合训练馆隆重举行。本次比赛共有16支代表队共300余人參赛,安龙县老体协组队參加开幕式和手杖操比赛,并获得手杖操比赛优秀奖。
期刊
近日,义龙新区召开2017年关工委工作会议暨业务培训会,会议传达了中央、省、州领导同志在关工委《2016年工作和2017年工作打算》的重要批示,总结2016年全区关工委关心下一代工作情况,部署2017年工作,黔西南州關工委副主任周光元,州關工委副主任、州教育关工委主任谭万里,义龙新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副主任、政治部主任钟贵华出席会议并讲话。(黔西南州义龙新区关工委)
期刊
近日,长顺县召开老干部、老年教育和关工委工作会议。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長冉崇永出席会议。县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吕娅兰主持会议。各镇(乡、街道)分管领导、关工委专职干部,县直各部门分管领导,全县各中、小学、幼儿园关工委负责人,县关工委“五老”人员及县老年大学领导小组成员,老年学校常务副校长,离退休党支部书记共140余人参会。
期刊
遵义市老干部工作要紧紧围绕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牢牢把握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增添正能量的价值取向,紧扣四个“更加注重”,积极探索离退休干部工作创新发展、科学转型新途径,为实现市委提出的“坚持红色传承、推动绿色发展,奋力打造西部内陆开放新高地”凝聚和释放正能量。那么,在具体工作中究竟如何调动和引导这支队伍传承好遵义红色基因,发挥正能量,讲好遵义故事,传播好遵义好声音呢?我认为可以通过以下几个路径来实现。
期刊
有人说岁月不饶人,首先不饶女人。殊不知,比肌肤衰老更可怕的是心灵的衰老。你我都知变老是不可避免的。但在变老的路上,有人活得疲惫,老气横秋;有人活得轻松,老得漂亮。  一种坚持美丽的态度。美丽和时尚是一种态度,不管多少岁,我们都要保持优雅的身形、穿着得体、适当装扮。这既是自尊,也是尊重她人。  一个修炼气质的爱好。中老年人的漂亮,更多的是来自于气质、修养、学识、良知。这些都是内在的东西,可以通过兴趣
期刊
4月16日上午,中国共产党贵州省第十二次代表大会在贵阳开幕,会期4天半。本次大会,是在党的十九大即将召开,贵州省脱贫攻坚、同步小康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是全省人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  此次大会总结回顾了十一届省委工作,全面部署今后五年工作,选举新一届省委领导班子和贵州省出席党的十九大代表,全省上下十分关注。  省第十一次党代会以来的五年,是贵州发展历程中极不平凡的五年。全省经济建设
期刊
《朗读者》第一期【遇见】  1.董卿评“遇见”——从某种意义上来看,世间一切,都是遇见。就像,冷遇見暖,就有了雨;春遇见冬,有了岁月;天遇见地,有了永恒;人遇见人,有了生命。  2.许渊冲感叹——生命哪,并不是你活了多少日子,而是你记住了多少日子,要使你过的每一天,都值得回忆。  《朗读者》第二期【陪伴】  3.杨乃斌朗读冰心的散文《不为什么》——“妈妈,你到底为什么爱我?”母亲放下针线,用她的面
期刊
你有多久没有朗读了?很久了吧!当几乎被我们淡忘的“朗读”被搬上荧幕,当无声的文字遇見有声的倾诉,当声情并茂的朗读展现在观众面前,产生无与伦比的魅力。2月18日,大型文化情感类节目《朗读者》在中央电视台开播,节目以每期一个主题词作为核心线索,嘉宾围绕主题词分享人生故事,朗读一段曾经打动自己、激励自己甚至改变自己的文字。《朗读者》如一股清风唤醒了大众许久未被触摸的文化脉搏。  《朗读者》给予我们灵魂温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