闹市地陷楼塌要彻查真相更要追责

来源 :安全与健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whxt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据报道,1月28日下午,广州市荔湾区康王南路与杉木栏路交界处临街商铺发生塌陷。事发地位于地铁6号线文化公园站施工工地旁,施工人员称及时发现地层发生地质异常,立即停止施工。疏散施工人员和周边居民。据了解,事故没有造成人员伤亡。
  1月30日20时20分许,迟到了5小时的说明会召开,岭南街街道办、广州地铁总公司、施工方中铁七局等单位相关负责人出席,约500名居民参加。会上,广州地铁总公司党委副书记刘应海、施工方中铁七局负责人分别向受灾群众鞠躬致歉。
  广州闹市发生地陷,虽然据称无人伤亡,但是如同灾难大片一样的地陷惨况令人惊悚心悸,人们不禁要追问祸起何端?如果把城市建设放在人与自然关系的宏观层面上认识,当然最根本的问题还是在于人类在片面发展经济的目标之下对自然资源的过分利用。比如说在城市建设中对地下水资源的过度利用、对城市地下工程的过度开发等。遗憾的是,这种层面上的思考听起来似乎只是大道理,从来都打不过“发展”的“硬道理”,因此总是只有到了发生大自然对人类的惩罚时才会想起来。
  然而,就近年来全国各地频频发生的地陷灾难来说,这种宏大层面上的理性思考也不能使决策与施工单位推卸其责任。在地陷的背后,这“人祸”的责任究竟有多大?应该严肃地质疑和彻底地追究,这是任何一个负责任的政府都必须向社会做出的交代。
  第一,早有专家质疑在广州地铁工程中被广泛应用的“矿山法”,认为存在很大风险,那么请问有关设计与施工单位是否认真研究过这个问题?是否有证据表明对这种风险已经采取了防范措施?更重要的是,据称有部分市领导曾要求围蔽范围尽量小,故只能采用暗挖隧道的“矿山法”,这是基于何种理由?施工单位对他们的指示或要求是否做过科学论证?
  第二,据广州市2011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此次地陷属于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57处之一。那么,有关单位究竟采取了什么预防措施?另外据报道,在这次出事前,该地居民已经屡次发出质疑,担心出事,但是有关单位是否曾经派人到现场进行调研呢?
  第三,发生地陷,人们很自然要追问,这些地铁线路所经的地质情况是否经过严格论证。如果有的话,出现了问题是否可以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在这次康王路地陷事故中,有专家怀疑是否由于地质情况与测探图纸标明情况有所误差所致。如果确实这样,很明显应该有人为此负责。而且,人们还应该质疑的是在专业人员进行论证的过程中,是否存在着长官意志也在发生作用的情况。
  第四,6号线出了事故,人们担心8号线还能建否?地铁负责人的回答是“目前开挖问题不大”,这样的回答虽然也可以理解,但实在也令人心惊。对于人命关天的大事,一句“问题不大”恐怕很难使人放心。
  第五,地陷事故频发,但是鲜有在法律上对工程决策和设计与施工单位实行认定责任、实施惩处和追究赔偿,这与法治社会的要求不符。对此次地陷事件,有法律界人士认为事件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和举证责任倒置原则。凡在塌陷区域附近进行过地下施工的单位,都必须承担连带赔偿责任,同时负责无责任的举证责任。据此,我认为地陷受害人应该积极寻求法律援助,以保障自己的合法权益。
  地铁诚可贵,生命价更高:若为法治故,责任必可究。如果不把在地陷背后的“人祸”看个清楚、问个明白,恐怕广州的老百姓还是睡得不安稳。(来源:2013年1月30日《新快报》)
  (编辑/冯立梅)
其他文献
1 这件事我知道了。  下属将安全责任全部推给你,下属成了潜在的旁观者。这件事你办好了理所应当,办不好下属会衍生出种种非议。不妨将此话变为“这件事你还应好好再想想,有更好的方案再来告诉我。”  2 员工素质太低了。  提升员工素质也是安全工作者的一项重要职责,从深层次分析,你是将出现的安全问题推给了员工。不妨将此话变为“都是我的错,我对员工的安全培训还不充分,经过一年的培训我想员工的安全素质会达到
1月6日,公安部宣布对“闯黄灯”的人以教育为主,暂缓扣分,成为新交规1月1日实行当天引发轰动后的又一轰动。立刻有人欢呼“舆论胜利了”。这话听上去像是对的,但有点简单。这更像是中国官民互动的胜利,这是2013年中国第一个有代表性的、也有些复杂的表情。  落实新交规是中国进步的过程,这从哪个方面看都不是空洞的。公安部交管局表示,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是汽车社会最基本的原则。据北京、天津、南京、杭州、济
“一直没出事,谁想这一次就出事了。”事故发生三天之后,涉事化工公司的仓库管理员张战清依然认为,6.52吨乙醇爆燃是个偶然事件,尽管它在沪昆高速“7·19”特大交通事故中已
5月18日凌晨3点左右,一辆装载有四氯乙烷的槽罐车行至320国道浙江桐庐境内时发生侧翻,造成25.8吨四氯乙烷泄漏。桐庐的危险品运输事故并非孤例,仅今年来,类似事故频频见诸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