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写中秋,为什么王建比苏轼好

来源 :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ehan326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我看来,王建的这首诗,是写中秋里面极好的之一。开头第一句说的是“中庭地白树栖鸦”。
  一个人如果在中庭去看月亮,说明这是一个孤独的人,选了一个很适合望月的地方。这个人看到的,不只是月亮的皎洁,他看到的是地上在发白。就因为地上的白,更加能够说明天上的月亮是何等皎洁明亮。他写出了天上地下,一片雪白的背景。
  在这种雪白当中,却有一棵树,还停着一只乌鸦。树木在夜里,是黑色的。乌鸦就更加是黑色的,于是你看到的是一张黑白摄影照,这时候你可以用来跟苏轼的那首词来比较。
  你会发现,在大才子苏轼的笔下,八月十五中秋夜的世界是彩色的。苏轼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天是青色的,有一个主角,在那里走动,看风景,顺便赏着月亮,唏嘘人情别离。
  第二句是,冷露无声湿桂花。我不知道你闻过桂花的香没有。在秋天,桂花的香是很浓的,那是一种很清冽寒冷的香。这种冷香,又被冷露给无声无息地打湿了!要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心态,才能细腻到如此发指的地步?他关心的,注意到的,深入骨髓的寒冷,是桂花的被打湿,是在一个黑白照的环境里面,那种接近人性极致的孤寂。
  你再去读苏轼的词,会觉得那应该是一个有体温的人。因为这个人在动,而王建诗里面的人物是静态的,是默默地觉察着这一切,不然他没法注意到无声的被打湿的桂花。苏东坡的词里面写的是“照无眠”,月亮太大太亮,照得人各种思念没有睡意。已经是很好的境界,很高明的笔法。但是王健不着一字,完全就没有提到无眠,写出来的却是一个睡不着觉,在那儿看月亮的人。
  “人尽望”三个字,你可以想象出来,很多人,在同一个天空下,仰起头的样子。苏东坡写的是抽象的,具有概括意义的,带着格物致知的总结。就是一首流行歌曲,已经唱到了他的高潮部分。朗朗上口,便于流传,埋头思索还很有道理,非常适合独自一个人唱也适合大家合唱。所以这是直接在抒情。
  王建却没法直接抒情。他的笔法,他的意境,已经写到了不能够出现直接抒情的地步,那么清冷的氛围,人自然而然内敛了。千言万语,尽在不言中,也尽在抬头当中。月亮很明亮,大家都在看,仰头就可以看到,这个时候已经默默然进入一种天人合一的状态。对于王建来说,他写下的诗,“不知秋思落谁家”,是一个疑问。他没有提到喜怒哀乐悲欢离合阴晴圆缺,他只提到了秋思。
  苏东坡跟亲人不在一起,所以写的是给自己的兄弟,所以他是希望能够共婵娟的。王建却是心底一句反问,“落谁家?”一個落字,无处可逃。
  月亮引发的秋思,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落到你头上的。月光是无边无涯的,是覆盖你全身笼罩包围你的。
  王建从万千广大的中国人集体望月,又回到了个体,回到了某一个家庭的人。人生能不能长久,那是另外一回事儿,也许有的人根本不关心长不长久,已经接受了长久是过高的期望,朝朝暮暮是非常状态,别离是常态。重点不是谁都有秋思,是秋思落到谁那儿。王建把这种谁都写过,谁都感受过的心境描述完了,就不去管了。这之后的,他留白了,交给读的人去了。百般况味,天知地知你知我知。
  苏东坡的词一定要用来唱,甚至你读着读着,就忍不住唱起来了。王建的这首诗则适合低声念诵,乃至内心独白,只念给自己。如果你曾走到了心中最幽微的地方,你会更加倾向于后者。体裁让苏轼可以充分铺陈叙述故事填词,写出这么一首千年佳作,无数人喜欢。但我觉得王建二十八个字写尽秋思,更好。
  (编辑:王莹)
其他文献
走过了春的稚嫩,夏的热烈,还未来得及多想,转身便与秋不期而遇。言及秋,人们常想到的是一场秋雨一场寒带来的凄凉萧瑟,或是马致远笔下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想起落叶漫天飞舞,草色枯黄,一切看似都不复存在,实则这是对春的回报。在这一刻,一切都变成了成熟的颜色,给人以丰收的美感。看着风吹麦浪,在金色的海洋中泛起阵阵涟漪,那扑鼻的芳香让人陶醉。眺望远处,满山的林木都换上了秋装。拾一片红叶,仔细端摩
六十六岁的我:  你好啊。  我有个大我九岁的哥哥,昨天开车离开北京,去海边了。他恨北京,但是又怕冷,所以冬天像熊一样宅在北京的暖气里,暖气一停,海棠花一开,他就逃离北京,去山东的海边杀掉一年里的其他时间。就像他习惯性地恨北京一样,他习惯性地打压我,在过去的四十年里,总强调我不如这个人、不如那个人,在世俗的标准里我似乎比这些人牛了之后,他又会强调一切到最后都是无意义,无论从宇宙还是佛法的角度看,我
最近,美国热门节目《艾伦秀》的官方社交账号发布了一条视频“中国女人捐出15亿美元拯救濒危动物”,引来外国网友的无数点赞和好奇。这个神秘的中国女人到底是谁呢?原来,她就是中国著名企业家、东方园林董事长何巧女。  何巧女1966年出生在浙江省武义县一个普通农家。因为热爱花木,她考上了北京林业大学园林系,毕业后分配到杭州园林局,每天在西湖边上漫步是她最喜欢的事。渐渐地,她萌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去创造更多
正如新闻所描述的,绿色的邮筒,黑色的邮递口,加了把锁的箱门,在手机还不盛行的年代里,那里积聚着最浓烈的情感期盼。期盼它能捎来远方亲人、师长、朋友、同学、恋人等的关爱、问候、交流或相思。然而如今,随着手机越来越普及且智能,不仅能打电话、发短信,还能聊QQ、用微信以及视频聊天,人与人之间的书信往来与期盼,早就成了历史烟尘。曾经为公众传递亲情、友情、爱情等情感的邮筒,确实被我们忽略了。  实际上,邮筒也
【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江浙民谣:做天难做四月天,蚕要温和麦要寒,秧要日头麻要雨,采茶姑娘盼阴天。  要求:根据上面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写作指导】  考生有的仅抓住“难”字立意,写人生遭遇的晴雨祸福,或人生选择之难、取舍之难。甚至由“四月天”联想到林徽因的诗作《你是人间的四月天》,写爱情,谈诗意,论温婉的人格,可谓离
不知你是否见过一匹狼,一匹属于旷野的荒原狼。  赫尔曼·黑塞以独到的手法,在《荒原狼》中描写了一个在狼与人的转换中挣扎着的“人”,他不甘于现实,讨厌熙熙攘攘的人群,心中的野兽总是龇牙咧嘴地嘲笑他的“人格”。他在痛苦中挣扎,在绝望中流泪,最终通过不断地反省自身达到了人性与兽性的统一。黑塞在这本书中反省人性,嘲笑人性的卑劣。人们总把“和善、友好”称之为人性,强加在自己的头上——反正动物不会辩论,这些美
1.沉默常常是必要的。沉默可以通向有声有形的语言所不能到达的地方,就像浪,舒缓下来,感悟到了水的深阔、水对浪的包容、水于浪的永久的梦想意义。  ——史铁生  2.寂静在喧嚣里低头不语,沉默在黑夜里与目光结交,于是,我们看错了世界,却说世界欺骗了我们。  —— 泰戈尔《我们看错了世界,却说世界欺骗了我们》  3.沉默是成长的标志,而成熟的标志,就是如何去沉默。  ——《天府早报》  4.沉默很可能意
《沉思录》是罗马皇帝马可·奥勒留的传世之作。这本书来源于他夜夜伏案沉思反省、以笔问心的习惯,而它最初的名字,是《给自己》。  马可·奥勒留的一生四处征战,动荡不安。但在这兵荒马乱之中,习惯成了他的船锚,夜夜沉思,他窥见了灵魂的安宁,也拓展了精神的纵深。  习惯,会塑造一个人。为人处世,待人接物,一举一动之间,处处难逃习惯的掌控。而习惯对于一个人内在的塑造,尤为如此。  习惯的强大在于它在时间上的绵
时评,在一般人眼中不过是一些对时事较为敏感的写手们的“急就篇”,思想和艺术方面相对粗疏。而事实上,前人留下的许多思想性艺术性俱佳的评论作品里,时评牢牢地占据着一席之地。鲁迅先生的杂文名篇中,不少就是时事评论,像中学课本选用过的《友邦惊诧论》《论雷峰塔的倒掉》等皆为评论中的上品。好的时评必须具备这样一些特质:敏锐的观察,深刻的剖析,独到的表达。其作者,必须具有深邃前卫的思想、明察秋毫的眼光和精准睿智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如全球一体化,地区冲突加剧,中美贸易再起争端等,国家对人才的需求变得更加多元化。可以说,在这个科学发展迅速的新时代,社会所需要的人才越来越多。每一个人都有“成才梦”,如果要问我的“成才梦”是什么,我要说,我的“成才梦”就是想成为一名人民教师。  为什么我的“成才梦”是想当一名人民教师呢?  从小教师这个职业就在我心底深深扎根,三尺讲台成了我梦想的殿堂。在我小时候的记忆里,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