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国内经济结构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市场劳动力需求也将随之变化。就目前来看,社会更需要应用型人才,所以高校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形势也越发严峻。面对这种情况,高校还应加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以便更好的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基于这种认识,本文对我国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与就业形势展开了研究,从而为关注这一话题的人们提供参考。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高校教育;就业形势
近几年,高校毕业生数量在不断增加,以至于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形势。为促进毕业生就业,各高校开始加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以便适应社会的转型发展需要。因此,有必要对高校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形势展开研究,以便使高校更好的进行满足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继而使我国高等教育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一、 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分析
(一) 市场人才供大于求
自1999年我国高校开始扩招,国内高校毕业生人数每年以60-70万数量增加。2015年,高校毕业生达到了749万,相较于2005年的338万人,增长了2倍还多。但从市场需求上来看,由于中国人口众多,所以劳动力资源较为丰富,以至于市场上劳动力总体上供大于求。从2011年到2015年,每年城镇需要就业的人口约为2500万人,但是就业岗位缺口仅有1400万人。而高校扩招直接导致高校毕业生增长速度过快,以至于大学生供给在短时间内得到爆发。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数量发展超出了社会经济增长水平和速度,以至于社会对人才需求岗位与大学生供给出现了不平衡的现象。所以近几年来,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面临着一毕业就失业的情况。因此从总体上来看,大学生就业所面临的形势较为严峻。
(二) 毕业生就业出现矛盾
近几年来,国家加快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而随着产业结构的变化,社会对劳动者的工种、知识、经验和技能的要求也出现了变化。虽然知识经济的发展对劳动者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需要劳动者掌握更多的知识,但是同时也需要更多劳动者投入到一线服务行业,以便满足国家的经济结构转型需要。然而从高校的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上来看,高校并没有根据国家人才需求进行专业的调整与适应。所以就目前来看,高校培养的很多大学生的专业和技能知识水平无法满足当今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从而导致大学生就业呈现出结构性的矛盾[1]。一些高校设置的很多专业则并未能和市场有效接轨,以至于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出现了摩擦性失业。
(三) 大学生就业观念与现实不符
面对新的就业市场形势和变化,目前高校培养出的大多毕业生显然有着不切实际的就业观念。在求职的过程中,明明能够发现市场上对自己所学专业的人才需求不多,但是一些毕业生仍然死抱专业不放。而一些大学生无法切实了解就业形势变化,一味依赖学校和家长为其提供就业机会。但就当前的就业形势来看,高校毕业生最需要到职业技术岗位上实现就业。而缺乏对社会合理的认识和对自身准确的定位,就会导致大学生就业观念偏离显示,并且最终导致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此外,分析导致大学生目前就业观念与现实不符的原因可以发现,高校在大学生培养方面忽略了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以至于大学生只掌握了专业知识,却缺乏适应能力、创新能力、敬业精神和实践探索能力。但随着就业形势的越发严峻,市场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也将越高[2]。因此从这一角度来看,大学生素质能力与市场需求也无法匹配,所以将导致其面临更加严峻的就业形势。
二、 我国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与就业形势的关系
(一) 应用型人才培养与就业互为基础
高校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着重需要考量的就是就业需求问题。所以,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和就业率,也被称之为检验高校人才培养水平的重要指标。基于这种认识,高校应该以就业市场为基础导向进行大学生的培养,以便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而就目前来看,社会发展更加需要掌握较高知识,但是同时也能够熟练应用技能和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人才。该类人才类似于一线工人,需要在企业一线从事高技能操作、设计和生产管理工作,也需要在服务业提供创造性服务,属于社会急需的应用型的人才。所以高校在开展教育工作时,还应该以市场为导向将应用型人才培养当成是重点培养工作。而从另一角度来看,高校人才培养也会成为就业市场人才需求的依据。高校加强应用型人才培养,也能够对就业市场的人才需求产生一定的影响,继而促使就业市场的人才需求方向的转变[3]。因此,目前的就业形势与应用型人才培养应是互为基础,并且能够对彼此产生影响。
(二) 就业促使新人才培养模式诞生
在就业市场和人才培养之间,存在着两种人才培养模式,即对口与适应。针对这两种模式,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才得以诞生。国内高校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只要能够从对口与适应两点出发,就能够实现与就业市场的有效互动。而就目前来看,社会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得到建立,并且在国内经济发展过程中占据了主导地位。所以,单纯进行人才的对口培养已经无法满足社会发展需求,因为单一专业型人才在供过于求的人才市场并不具有明显优势。而培养应用型人才,其实就是培养复合型人才,能够使大学生在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拥有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合作能力等多种能力,所以能够适应各种岗位的需求[4]。因此,在就业市场和高校人才培养的关系转变为适应模式的情况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将成为高校采取的重要教育模式。
三、 在严峻就业形势下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
路径研究
(一) 加强高校实践教学
为加强应用型人才培养,高校还应该加强实践教学。在制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过程中,高校应该适当减少理论课学时,并且增加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而采取这样的教学方案,能够给予学生更多的时间进行自主学习,并且使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得到调动。为此,高校应该将课程精简出的内容和时间融入到实践调查、实践探索和科技创新等活动中,从而使学生通过练习和实践将知识转化成技能。同时,高校需要将科学研究和技术应用等活动与学生的实践教学联合起来,以便使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的联系得到加强。在实践教学方向上,高校需要注重培养具有一定科技创新意识和能力的人才。而在实践教学方式上,高校需要采取探究式教学方法和探讨式教学方法,以便使学生拥有更强的创新思维和能力。 (二) 实现校企合作教学
就高校目前的教学资源情况来讲,其想要开展实践教学将存在较大的困难。为加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高校还应该主动与企业合作,以便通过定向培养人才加快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具体来讲,就是由企业向高校提供人才需求信息和实践教学场所,然后由高校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以便实现双方的互惠互利。与企业联合,高校可以加快教学实践基地和就业实习基地的培养,并且每年为企业输送大量的大学生进行实践实习,从而在为企业输送人才的同时,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培养。而采取该种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能够使学生在某一岗位的工作技能和能力得到培养,所以能够为企业人才储备奠定良好的基础。此外,采取该种人才培养模式,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
(三) 展现课程就业特色
想要培养应用型人才,高校还要进行现有教学体系的完善,以便突出教学课程的就业特色和教学内容的应用性特点。一方面,高校在设置各专业课程时,应该将学校在各专业上的特长优势进行融合,以便科学实现课程的专业分工和知识整合。在此基础上,学校还应该以某项职能为重点进行专业品牌的建立,从而体现学校的就业特色。另一方面,学校应该将关联课程教学进行合理安排,以便形成完整的知识框架,从而培养出能够满足市场就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此外,为加强应用复合型人才培养,高校需要增加专业选修课的教学比例,并且关注学科交叉融合问题。而通过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则能够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更好的培养。
(四) 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从社会需求角度来看,目前各行各业需要的是具有综合素质的应用型人才。所以高校在培养应用型人才时,还要进行学生综合素质的拓展。一方面,高校需要进行第二课堂学分的设置,即要求学生修满必修课、选修课和实践课的学分后,参与第二专业课程的学习,以便使学生的综合知识技能水平得到提升。另一方面,高校需要开展校内素质拓展训练。具体来讲,就是高校需要根据各专业特点制定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以便督促学生进入实验室学习,并且组织学生参与各种专项培训和科技竞赛。此外,高校还要将学生训练与社团活动结合起来,以便使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得到培养。再者,为督促学生自主进行自身综合素质的提升,高校还要建立综合教学评价体系。利用该体系,高校可以对学生参与的各种课外实践活动进行考核,从而督促学生积极进行各类活动的参加,继而使学生更好的适应社会需求和实际工作需要。
结论:总而言之,在社会经济结构转型阶段,应用型人才将发挥重要的作用。所以,我国高校应该做好当前就业形势的研究,并且加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为此,各高校还应该将应用型人才培养当成是主要教育方向,并且采取相应的教育途径,以便更好的为社会发展培养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倪潇潇.以就业为导向的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J].中国林业教育,2011,03:14-17.
[2]郑志明,李川伟.新就业形势下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J].改革与开放,2011,22:163.
[3]孔倩云.以就业为导向的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J].教育探索,2014,08:97-98.
[4]张艳华.从就业形势看民办高校英语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改革——以湖北省5所民办高校为例[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4,04:4-6+15.
作者单位:
福州外语外贸学院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高校教育;就业形势
近几年,高校毕业生数量在不断增加,以至于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形势。为促进毕业生就业,各高校开始加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以便适应社会的转型发展需要。因此,有必要对高校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形势展开研究,以便使高校更好的进行满足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继而使我国高等教育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一、 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分析
(一) 市场人才供大于求
自1999年我国高校开始扩招,国内高校毕业生人数每年以60-70万数量增加。2015年,高校毕业生达到了749万,相较于2005年的338万人,增长了2倍还多。但从市场需求上来看,由于中国人口众多,所以劳动力资源较为丰富,以至于市场上劳动力总体上供大于求。从2011年到2015年,每年城镇需要就业的人口约为2500万人,但是就业岗位缺口仅有1400万人。而高校扩招直接导致高校毕业生增长速度过快,以至于大学生供给在短时间内得到爆发。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数量发展超出了社会经济增长水平和速度,以至于社会对人才需求岗位与大学生供给出现了不平衡的现象。所以近几年来,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面临着一毕业就失业的情况。因此从总体上来看,大学生就业所面临的形势较为严峻。
(二) 毕业生就业出现矛盾
近几年来,国家加快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而随着产业结构的变化,社会对劳动者的工种、知识、经验和技能的要求也出现了变化。虽然知识经济的发展对劳动者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需要劳动者掌握更多的知识,但是同时也需要更多劳动者投入到一线服务行业,以便满足国家的经济结构转型需要。然而从高校的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上来看,高校并没有根据国家人才需求进行专业的调整与适应。所以就目前来看,高校培养的很多大学生的专业和技能知识水平无法满足当今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从而导致大学生就业呈现出结构性的矛盾[1]。一些高校设置的很多专业则并未能和市场有效接轨,以至于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出现了摩擦性失业。
(三) 大学生就业观念与现实不符
面对新的就业市场形势和变化,目前高校培养出的大多毕业生显然有着不切实际的就业观念。在求职的过程中,明明能够发现市场上对自己所学专业的人才需求不多,但是一些毕业生仍然死抱专业不放。而一些大学生无法切实了解就业形势变化,一味依赖学校和家长为其提供就业机会。但就当前的就业形势来看,高校毕业生最需要到职业技术岗位上实现就业。而缺乏对社会合理的认识和对自身准确的定位,就会导致大学生就业观念偏离显示,并且最终导致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此外,分析导致大学生目前就业观念与现实不符的原因可以发现,高校在大学生培养方面忽略了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以至于大学生只掌握了专业知识,却缺乏适应能力、创新能力、敬业精神和实践探索能力。但随着就业形势的越发严峻,市场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也将越高[2]。因此从这一角度来看,大学生素质能力与市场需求也无法匹配,所以将导致其面临更加严峻的就业形势。
二、 我国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与就业形势的关系
(一) 应用型人才培养与就业互为基础
高校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着重需要考量的就是就业需求问题。所以,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和就业率,也被称之为检验高校人才培养水平的重要指标。基于这种认识,高校应该以就业市场为基础导向进行大学生的培养,以便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而就目前来看,社会发展更加需要掌握较高知识,但是同时也能够熟练应用技能和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人才。该类人才类似于一线工人,需要在企业一线从事高技能操作、设计和生产管理工作,也需要在服务业提供创造性服务,属于社会急需的应用型的人才。所以高校在开展教育工作时,还应该以市场为导向将应用型人才培养当成是重点培养工作。而从另一角度来看,高校人才培养也会成为就业市场人才需求的依据。高校加强应用型人才培养,也能够对就业市场的人才需求产生一定的影响,继而促使就业市场的人才需求方向的转变[3]。因此,目前的就业形势与应用型人才培养应是互为基础,并且能够对彼此产生影响。
(二) 就业促使新人才培养模式诞生
在就业市场和人才培养之间,存在着两种人才培养模式,即对口与适应。针对这两种模式,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才得以诞生。国内高校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只要能够从对口与适应两点出发,就能够实现与就业市场的有效互动。而就目前来看,社会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得到建立,并且在国内经济发展过程中占据了主导地位。所以,单纯进行人才的对口培养已经无法满足社会发展需求,因为单一专业型人才在供过于求的人才市场并不具有明显优势。而培养应用型人才,其实就是培养复合型人才,能够使大学生在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拥有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合作能力等多种能力,所以能够适应各种岗位的需求[4]。因此,在就业市场和高校人才培养的关系转变为适应模式的情况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将成为高校采取的重要教育模式。
三、 在严峻就业形势下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
路径研究
(一) 加强高校实践教学
为加强应用型人才培养,高校还应该加强实践教学。在制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过程中,高校应该适当减少理论课学时,并且增加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而采取这样的教学方案,能够给予学生更多的时间进行自主学习,并且使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得到调动。为此,高校应该将课程精简出的内容和时间融入到实践调查、实践探索和科技创新等活动中,从而使学生通过练习和实践将知识转化成技能。同时,高校需要将科学研究和技术应用等活动与学生的实践教学联合起来,以便使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的联系得到加强。在实践教学方向上,高校需要注重培养具有一定科技创新意识和能力的人才。而在实践教学方式上,高校需要采取探究式教学方法和探讨式教学方法,以便使学生拥有更强的创新思维和能力。 (二) 实现校企合作教学
就高校目前的教学资源情况来讲,其想要开展实践教学将存在较大的困难。为加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高校还应该主动与企业合作,以便通过定向培养人才加快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具体来讲,就是由企业向高校提供人才需求信息和实践教学场所,然后由高校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以便实现双方的互惠互利。与企业联合,高校可以加快教学实践基地和就业实习基地的培养,并且每年为企业输送大量的大学生进行实践实习,从而在为企业输送人才的同时,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培养。而采取该种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能够使学生在某一岗位的工作技能和能力得到培养,所以能够为企业人才储备奠定良好的基础。此外,采取该种人才培养模式,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
(三) 展现课程就业特色
想要培养应用型人才,高校还要进行现有教学体系的完善,以便突出教学课程的就业特色和教学内容的应用性特点。一方面,高校在设置各专业课程时,应该将学校在各专业上的特长优势进行融合,以便科学实现课程的专业分工和知识整合。在此基础上,学校还应该以某项职能为重点进行专业品牌的建立,从而体现学校的就业特色。另一方面,学校应该将关联课程教学进行合理安排,以便形成完整的知识框架,从而培养出能够满足市场就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此外,为加强应用复合型人才培养,高校需要增加专业选修课的教学比例,并且关注学科交叉融合问题。而通过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则能够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更好的培养。
(四) 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从社会需求角度来看,目前各行各业需要的是具有综合素质的应用型人才。所以高校在培养应用型人才时,还要进行学生综合素质的拓展。一方面,高校需要进行第二课堂学分的设置,即要求学生修满必修课、选修课和实践课的学分后,参与第二专业课程的学习,以便使学生的综合知识技能水平得到提升。另一方面,高校需要开展校内素质拓展训练。具体来讲,就是高校需要根据各专业特点制定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以便督促学生进入实验室学习,并且组织学生参与各种专项培训和科技竞赛。此外,高校还要将学生训练与社团活动结合起来,以便使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得到培养。再者,为督促学生自主进行自身综合素质的提升,高校还要建立综合教学评价体系。利用该体系,高校可以对学生参与的各种课外实践活动进行考核,从而督促学生积极进行各类活动的参加,继而使学生更好的适应社会需求和实际工作需要。
结论:总而言之,在社会经济结构转型阶段,应用型人才将发挥重要的作用。所以,我国高校应该做好当前就业形势的研究,并且加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为此,各高校还应该将应用型人才培养当成是主要教育方向,并且采取相应的教育途径,以便更好的为社会发展培养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倪潇潇.以就业为导向的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J].中国林业教育,2011,03:14-17.
[2]郑志明,李川伟.新就业形势下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J].改革与开放,2011,22:163.
[3]孔倩云.以就业为导向的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J].教育探索,2014,08:97-98.
[4]张艳华.从就业形势看民办高校英语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改革——以湖北省5所民办高校为例[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4,04:4-6+15.
作者单位:
福州外语外贸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