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李杲故里“东垣”古城今昔
【机 构】
:
050200石家庄,河北中医学院医史文献教研室,050017石家庄,河北医科大学2013级硕士研究生,050200石家庄,河北中医学院医史文献教研室
【出 处】
:
中华医史杂志
【发表日期】
:
2015年45期
其他文献
《神农本草经》是研究古代痹病史不可忽视的重要史料,书中所载365种药物中,与痹病相关的药物达75种,其中“湿痹”“寒湿痹”“风寒湿痹”“风痹”“风湿痹”“寒痹”涉及药物51种;“喉痹”“周痹”“血痹”涉及药物16种;“肉痹”“胃痹”“疝瘕痹”“消渴内痹”“痿痹”“偏痹”涉及药物8种。系统分析这些药物的性味、功效等相关知识,进而探寻当时医家对于痹病的整体认识和治疗经验,不仅可以丰富痹病的史学研究,而
20世纪30年代中国铁路当局开展了全路性的卫生运动,其促动因素包括政府倡导和舆论动员、铁路当局对卫生重要性的认识、卫生运动组织制度化的构建等。在铁路卫生运动期间,铁路当局主要采取了集会演讲、发放宣传材料、清洁大扫除和接种疫苗等多种宣教方略。这一时期的铁路卫生运动实际成效不明显,但在理论上具有积极作用,提高了铁路员工的卫生知识,为推动卫生现代化做出了贡献,其主要问题是经费不足、形式主义和路局之间发展
国民党左派元老、爱国华侨彭泽民先生曾拜广东近代中医名家陈伯坛为师,从学长达6 年,深受陈伯坛善用经方大剂的影响。广东中医药博物馆收藏彭泽民先生手札一批。这批手札是彭泽民先生写给在内蒙古固阳乌兰察布盟政府工作的侄子彭炳堂的亲笔书信,其中与医学相关的手札有9封。其内容反映了彭泽民先生的部分医学活动、医德思想及医疗实践经验,其遣方用药传承了陈伯坛的特点。
云南地处西南边疆,毗邻南亚、东南亚,自19世纪末,西方医学随着传教士进入云南。对云南乃至中国内陆带来了较大的影响,是中国近代医学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最初是由粗通医药常识的传教士随身携带一些常用西药,在传教途中发现病人则对症下药,通过实际疗效争取信徒。20世纪初,天主教、基督教开始在云南创建教会医院,1901年创建“大法施医院”,1902年创建“福滇医院”,此后,云南各地兴办了不少教会医院。各教会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