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组织及实践探究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engxiansh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中学教育作为九年义务教育的重要阶段,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培养学生基本的理论文学知识,还要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以及探究、创新等能力。化学是中学生必须要学习的一门学科,但是这一课程对一部分中学生来说难度较大,尤其是其中的化学反应让学生容易产生枯燥感,课堂教学效果不佳。对此,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方法,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对初中化学课堂的研究性学习进行探究,是本文探讨的主要内容。
   关键词: 初中化学;研究性学习;组织实践
  
  当前,我国在课程方面实现了进一步的改革,新课程对于学生的学习方法、目的都做出了进一步的规划,要求学生在学习中提高自主能力和探究能力。研究性学习是发挥学生主体能动性,提高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重要措施,在初中化学课堂上,采用研究性学习的方法,可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一、 什么是研究性学习
  与传统的课堂相比,研究性学习为主的课堂是一种新型的授课方式,不同于传统授课模式中教师占据主体地位、学生处于被动地位,研究性学习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为目的,教师在教学中扮演着指导者以及组织者的角色,通过教师的指导,让学生通过某种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获取知识,并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实现对知识的运用,以达到学会知识、学会学习的目的。
  研究性学习的关键,是对教师教学方式的改革以及对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通过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的变革实现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创新。研究性学习的过程,强调的是学生的探究以及观察、实践等几个方面的能力,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对于初中化学知识来说,这是让学生接触生活、了解自然的重要课程,教师通过在教学中应用研究性学习的方法,以让学生学会学习、给予学生学习的渠道为出发点,让学生在探究中感受学习的乐趣,并且还可以将本来枯燥的化学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的兴趣,进而获得学习的快乐和成就。
   二、 研究性学习的理论依据
  (一) 多元智能理论发展创建的多元评价观
  多元智能理论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理论依据。多元智能理论强调不应该仅仅依据学习成绩来评价学生,每个学生都是聪明的,应该从多方面来评价学生。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形成了多元的评价观,力求改变过去的由成绩评价学生的方法,实现对学生的多方面評价。这一理论的评价思想与新课程倡导的对学生的评价思想相一致,成了构建研究性课堂教学实施模型的理论基础之一。
  (二) 建构主义心理学
  建构主义心理学是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来的,其认为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强调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并且建构主义心理学认为学习是学生与环境互相作用的结果。对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为学生创设有关的学习情景,引导学生主动融入情境中,进而展开对知识的探索和学习。
  (三) LICC范式(课堂观察范式)
  LICC范式是在对课堂进行观察和研究的基础上得出的教学模式,其强调教育者在教学中要提高课堂观察的效率和效果,充分发挥课堂观察的作用,在进行课堂观察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对学生的理解能力、探究能力等有一定的认识,使课堂观察真正发挥其价值。借助LICC范式,实现了对研究性课堂教学的进一步测评。
  (四) 教师巡课(课堂教学观察与实践的新范式)
  教师巡课模式也是通过在教学中的实践和观察而生成的教育教学理论,其强调教师在实际的课堂上接受其他教师的巡课,相当于一种合作式的教学模式,所有参与巡课的教师组成一个合作小组,分别进行巡课和听课,共同在巡课的过程中发现问题,互相成长。教师巡课的这一模式可以为研究性学习的展开提供更多的课堂案例以及教学反思,在此基础上提高教师的综合能力。
   三、 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组织及实践
  (一) 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化学是与人们的生活实际密切相连的一个学科,其来源于人们的生活实际,也为生活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对于中学生来说,这一阶段的学生对外界事物充满了好奇,他们渴望获取更多的社会知识,但是由于化学这一学科又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学生在学习中会觉得比较吃力。因此,教师可以将抽象的化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如当前的一些新型化学材料和能源等,在教学中通过生动有趣的生活案例为学生介绍化学知识,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与教材和生活相关的问题,让学生通过广泛查阅资料来丰富自己的化学知识。这样既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又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为学生围绕“可持续发展”的化学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例如,某校初三年级的化学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空气”这一方面的内容时,通过利用学生熟悉却看不到又摸不到的空气为引导,为他们设置了一个小的实验课题:初三某班级学生要在班级收集空气,请同学们帮他选择相关的实验设备以及实验方法。在进行课题之前,教师要向学生说明这是一道开放性的题目,可以有多种不同的答案,同学们可以集思广益,互相探讨应用到的实验仪器以及实验方法。在教师的要求和指导下,同学们纷纷分组进行探讨,如有的小组想到要利用排水法进行收集,直接在一个密封的瓶子里装满水,将水倒掉,我们就获得了一瓶空气;还有的同学想到利用排空气法来实现收集空气的目的,这个实验需要用到酒精灯、铁架台、集气瓶、木块、气体发生装置,同学们在利用装置进行演示后发现,这种方法也可以得到较为纯净的空气。在同学们对课堂充满热情的基础上,教师进一步趁热打铁,让同学们根据自己收集到的空气,设计测出该样品中二氧化碳的体积分数的实验方案。这一个小课题可以由学生在课下查找资料后完成,以此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   这样,通过利用学生都熟悉的生活事物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在课堂上不仅调动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还培养了他们的知识探究能力,让学生在愉悦的课堂氛围中感受化学学习的乐趣。
  (二) 创设自主探究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探究性
  为了实现对传统的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目的的改革,新课程对学生的培养目标有了进一步的要求,其明确在教学中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创造性能力是对当前学生提出的最新要求,是当代学生最需要具备的一种精神。在传统的“注入式”的课堂上,教师对学生进行“满堂灌”的授课方式,将教学的所有环节以及内容都一股脑地传递给学生,造成了学生在学习中的惰性,也限制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尤其是对于思维活跃的中学生来说,教师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完全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发展特征的。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接受能力,为学生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充分融入情境中,在情境中发挥他们的探究能力以及创新能力。
  例如,在学习“燃烧和缓慢氧化”这一方面的知识点时,为了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接受能力,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以讲故事的方式创设教学情境,将英国战舰“欧罗巴”号突然失火作为案例,向学生讲述1854年英国战舰“欧罗巴”号进行远洋航行,但是在航行两个多月后船舱突然失火,船舱中携带的两个月的草料被烧尽,战舰葬身海底,但是事后英国保安部门调查却没有查到原因,直到化学家们通过提供的相关材料,找到了事故发生的原因。在讲述完故事后,学生纷纷沉浸在这一故事的情境中,教师接着询问:“同学们觉得谁才是真正的‘纵火犯’?”这时,学生会纷纷猜测会不会是有烟头扔到了草料上?还是太阳直射到船舱中的温度太高,以致草料自燃了?根据同学们的这些猜想,教师先帮助学生学习了燃烧的第一个条件——可燃物,也就是案例中的草料。接下来,教师就让学生自己说出除了可燃物,还有什么条件会导致可燃物燃烧?这时学生就会回答出“温度以及氧氣”这个答案。那有可燃物以及温度就可以形成燃烧了吗?根据这个问题,教师让学生在实验室进行了一个燃烧的小实验,而温度并没达到相关的着火点。这时学生就会纷纷探究相关的原因,发现原来温度也是有条件的,也就是需要达到相关的着火点。以此通过循循善诱、举一反三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会独立思考,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 重视设计家庭小实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学生对化学的学习是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上的,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或者做实验的过程,可以提高对化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化学的知识相对抽象,对于中学生来讲还具有一定的难度,学生很可能会因为学习的困难而放弃化学。为了培养学生对化学的兴趣,教师可以以化学实验为依托,尤其是以课外的化学实验为依托,让学生自己设计、改进、完成实验过程。
  例如,教师在为学生讲解完如何在实验室制作氢气的反应过程之后,可以为学生布置相关的课后小实验,让学生充分利用自己家里的小物品尤其是废旧物品,代替锌和稀硫酸制取氢气,并进行氢气可燃性实验。学生根据自己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回家后利用废旧牙膏皮、废旧干电池的锌皮、铝制易拉罐、铁钉等代替锌粒,和食醋混合,使其发生化学反应,从而产生氢气,在此基础上完成了氢气燃烧的实验。通过这一课外实践活动的过程,不仅让学生意识到了变废为宝、节约资源的重要性,还利用自己学到的知识制作切实可行的实验,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成就感以及喜悦感,开拓了学生的思维,又加深了对科学实验主要功能的认识,让他们体会到了自主探索学习的乐趣。
  综上所述,教学实践证明,传统的教师“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教师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意识到研究性教学的重要性,在课堂上通过为创设课堂学习情境、实验探究、兴趣导入等多种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以及学习效率奠定良好基础,进而促进中学生的综合发展。
   参考文献:
  [1]朱祥闯.初中化学研究性学习的实践与体会[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7,14(10):132.
  [2]吕燕霞.合作互助 提升能力——研究性学习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7(4):4-5.
  [3]李伟森.研究性学习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几点做法与思考[J].名师在线,2016(9):49-50.
  [4]林胜大.初中化学教学如何开展研究性学习初探[J].课程教育研究,2015(29):170-171.
   作者简介:
  冯青翠,广东省深圳市,深圳中学龙岗初级中学。
其他文献
自从进入以信息技术高度发展为标志的知识爆炸时代以来,任何封闭的教育都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开放教育的重要体现就是教学的开放,高职物理教育要求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
摘要:南翔管理模式不仅有效地指导了企业的各项管理实践活动,而且在科学理性的思维和务实进取的精神指引下,审时度势,与时俱进,使这一管理模式顺应发展,永葆活力,引领企业向更高、更新的目标不断迈进。探寻南翔管理模式,借鉴有益的做法,会从中受到启迪,对民营企业的管理和发展提供帮助。  关键词:南翔 管理模式 初探  中图分类号:C93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209(2009)10-018
计算机作为现代科学技术的代表性产物,在当今社会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并且广泛的应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如军事、医院、教育等领域.它对人的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从一定程
摘要:人才派遣是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一种新型机制和模式。本文通过实践介绍了医院对人才派遣的招聘和管理,就其主要优势、存在问题及对策进行分析探讨,以期待这种用人模式更加完善。   关键词:人才派遣 医院实践 优势 存在问题 解决对策  中图分类号:R19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209(2009)10-0187-02    人才派遣是人力资源外包的一种,是人事代理业务的拓展和延伸,是一
摘要:步摇作为中国古代女性主要发式装饰之一,在其追捧地位上,不可忽视。六朝是步摇的黄金时期。纵所周知六朝艺术创造特别重视人的审美感受以“传神写照”“气韵生动”为核心的美学观念不仅在王羲之、顾恺之等书画大师的作品中表现,也渗透进石刻,陶俑甚至女性步摇上。六朝步摇在传承“汉式步摇”的基础上又赋予什么新的含义?本文旨在对这一问题进行思考。  关键词:“汉式”步摇;六朝步摇;历史传承;文化特质  一、绪论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对大学生的就业及职业生涯的规划具有重要意义,但目前有些高校就业指导课程的质量明显不过关,体现在教师队伍不够专业,课程内容实用性不强,甚至有的连确定的教
锦150块稀油井油质好,粘度低,自2013年开始外输系统改造,实施原油外销.锦150块油井挖潜难度大,通过改造原油拉运系统,带压长停井试验放喷两种方式,提升原油拉运产量,取得了较
摘要:随着WTO进程的深入,我国银行面临着来自各国的商业银行的激烈竞争。如何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提高我国银行业的整体绩效是重中之重。本文以绩效管理理论为基础,从我国银行绩效考核的特征分析出发,着重研究了目前我国银行在绩效管理方面普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进及加强绩效管理的途径及方法。  关键词:绩效管理 银行  中图分类号:TU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209(2009)10-019
在文学研究中将多种因素进行整合分析,把握不同因素对文学发展的影响,能够对文学发展形成系统的认识,提高研究效果.本文从魏晋南北朝文学入手,对其中的道教文化进行了系统论
摘要:人力资源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招聘则是企业获取人力资源的基本途径和方法。成功的招聘不仅可以降低企业培训成本,还可以支持企业的战略发展。目前中国企业招聘存在五大误区,走出人力资源招聘误区,是任何企业谋求长远发展的必然要求。   关键词:企业招聘 招聘误区 人力资源管理  中图分类号:C93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209(2009)10-0192-01    著名管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