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新闻元素中的画、词、声刍议

来源 :新闻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nsancaic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电视新闻中,画(画面)、词(解说词)、声(现场音)、人(主持人)、字(字幕图形图表)等元素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本文对电视新闻中的画、词、声三元素及其关系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电视新闻 画面 解说 现场音
  电视新闻是通过视觉形象报道新近发生或发现的事实,是用可视形象和可听解说音响立体传达某种信息,并通过这种报道影响人们心灵、道德和情操,起到抑恶扬善、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作用。在电视新闻中,画(画面)、词(解说词)、声(现场音)、人(主持人)、字(字幕图形图表)等元素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本文重点讨论一下电视新闻中的画、词、声三元素。
  一、电视新闻的画面
  电视新闻贵在真实,不但要求它所报道的新闻事实必须完全真实准确,而且还要求它所表现出的新闻形象逼真可信。一条电视新闻不论其内容多么重要,如果形象失真,也就失去了感染力和生命力。
  电视新闻的基本特征是新闻现场的形象纪实,所以我们不但要重视对事实的调查研究,同时更要注重对新闻形象的调查研究;不但要在报道的事实上求真,而且还要在表现的形象上求真。因此,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深入实际、深入现场,对所要拍摄的新闻人物和新闻场景进行反复细致地观察,尽力掌握其活动变化的规律,然后才有可能做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从中选取最富有本质特征的典型瞬间形象加以表现。拍人,则力求表现人物在特定的新闻场合中的真实情感;拍物,则力求能显示出新闻场景中逼真的环境气氛。真切的人物情感、浓郁的现场气氛,是优秀电视新闻必具的重要条件,为此,需要我们在新闻形象的调查研究上作出相应的艰苦努力才能求得。
  电视新闻应该尽量在新闻对象自然活动的状态中拍摄,这样才可能把画面拍“活”,具有生动感。现在我们提倡抓拍新闻画面,是因为抓拍有利于把画面拍得真实自然、生动感人,有利于画面逼真地表现现场气氛和人物情感,因而它是符合电视新闻拍摄规律一种动态拍摄手法。
  要拍出一个好的电视新闻画面,记者至少具备三个条件:一是要对新闻事实有一定的了解和平时经验的积累。电视摄像记者的新闻敏感与他掌握新闻业务知识和能力密切相关,他要懂得什么是新闻,怎样去抓新闻,以及怎样进行形象取舍、表现等。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去抓取最富有表现力的瞬间形象,才能抓拍到好的新闻画面。二是要有强烈的新闻敏感,才可能在新闻现场作出迅速的判断,及时抓拍真实动人的瞬间形象。三是要掌握熟练的拍摄基本功,只有这样才能适应在各个不同的特定的新闻场合进行抓拍。这确实比起那些靠低能的“摆布”和随心所欲的“艺术加工”困难得多。
  如中央台播出的《走基层蹲点日记 爱在吐鲁番》系列报道中,记者走进吐鲁番进行了深入细致地采访,客观翔实地报道了帕尔哈提夫妇和汉族养女之间的故事。画面生动感人,细节抓拍到位,不仅反映了维汉一家亲的骨肉亲情,更彰显了全社会互助友爱的道德风尚,观之令人印象深刻。
  二、电视新闻的解说词
  电视新闻解说要考虑电视的特点,根据新闻画面的内容进行解说,进行整体构思,发挥综合效应。
  解说给人们提供的是与画面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视听综合感受。解说是为了看,所以要力求解说有画面感,语言准确、生动、具体、形象。
  准确不仅仅是指新闻内容的翔实可靠,也是与视觉因素在一起时表达方面的要求。如果不具体就很难有形象,当然也无所谓准确了;但如果不准确,形象就没有规范,不着边际的形象化语言,不能够传达准确的内容。如果不能根据画面含义、具体、形象、准确地传达出视觉内涵,那么这种解说就是苍白无力的。
  在大量的新闻报道中,数字出现的机会最多,将其具体形象化的机会也就更多。
  如:“从2004年开始,我们国家的粮食连年增产,到2011年,粮食总产量比2003年多出了2800多亿斤,相当于我们每个人多了200多斤粮食,创下了半个世纪以来的首次“八连增“。
  “人类丢弃的垃圾受洋流作用,在太平洋上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塑料漩涡”。科学家估计,“塑料漩涡”距美国西海岸超过500海里,面积约有两个得克萨斯州大小。”
  这些例句在数字的运用上都尽量去寻求真视觉因素,有准确的比喻、形象的描述,具体的感受,简洁逼真,使枯燥的数字显得生动、具体,使抽象的数字形象的化。
  电视新闻解说除了是为了看以外,更重要的还是为了听。既然解说是为了听,那就要求通俗易懂,朗朗上口,尽量避免晦涩的词句,少用华丽的形容词,以增强可听性和亲切感。
  首先要让观众容易听,其次是让观众愿意听。
  要让观众容易听,就要让观众一听就懂。电视新闻解说是由播音员播给观众听,因此所用的语句和词汇,包括言语的搭配都要适合于观众的听觉习惯,要注意口语化、生活化。
  所谓口语化,指的是要用经过加工的口头语言,这种语言是与书面语相对而言的;所谓生活化,就是在观众能够接受的范围内,寻求尽可能的接近性。不轻易使用华丽的词藻,多使用朴实自然的语句。从解说来说,掌握丰富的词汇,能够熟练运用富于变化的语言结构形式和修辞方式,以及懂得运用语言的声韵和节奏是很重要的。电视新闻解说要注意人们的听觉习惯,很一般的语言同样能创造出很不一般的形象。
  要让观众愿意听,就要增强语言色彩,使解说抑扬顿挫、节奏鲜明、音律和谐、声调优美动听。解说是一种听觉语言,就必然涉及到语言的音乐性,语言的节奏感。如果我们的解说不仅内容好,而且字音响亮,声调优美,节奏明快,读起来琅琅上口,听起来铿锵入耳,就可能大大增强可听性和亲切感。
  我们知道,声调优美是汉语的一大优点。汉语的声调变化是任何人都能感觉出来的,我们利用声调的平衡交替,可造成抑扬顿挫、音律和谐的效果。
  解说的语言还要讲究节奏感。由于节奏具有高低起伏的一定格局,能够激发感情,有节奏的语言能激发和丰富人们的想象力。
  电视新闻解说作为一种听觉语言,它不能孤立存在,必须以画面内容为表现依据,为整体服务。
  三、电视新闻的现场音
  电视新闻报道中,新闻现场实况、画面同期声、现场采访人物等“带响的报道”已经越来越多地受到电视新闻记者的重视和青睐,因为这能极大发挥电视新闻的特长——现场感、真实感和感染力。有自我说明、自我介绍能力的代表性音响,能反映新闻事物本质,很有特色,真实感、现场感极强,是画面与文字解说无法代替的。
  在选择和运用实况音响的时候,要靠记者敏锐的听觉去发现、去筛选,绝不能让可有可无的音响滥竽充数。
  电视新闻的音响是提示主题、表现主题的一种手段,但是音响代替不了画面和解说。有些内容是音响无法表达的。因为音响是具体的,只能表现某一具体时间的具体场面或具体活动、具体事物,而要概括叙述某一事物全貌或发展全过程,或是展望未来,则非用画面和文字解说表述不可。要使电视画面、解说和音响有机结合,关键是在主题思想明确的情况下,对电视画面、文字解说和音响的运用有统一的谋篇布局。要紧紧围绕主题选择典型音响,再用简洁、精炼、生动的文字解说,紧扣画面去穿针引线或画龙点睛地进行描述,才能使三者浑然一体,水乳交融。
  (作者单位:泗县广播电视台)
  责编:叶水茂
其他文献
提升舆论引导能力,既是党和人民的殷切期盼,也是地方党报发展的现实需要和追求。本文以亳州晚报在今年二月份推出的…唱响亳州’大家谈”专栏为例,谈谈亳州晚报精心设计载体、唱
本文以南宁新闻从业者为样本,从宣传价值、商业价值和专业主义三个方面探讨新闻从业者的价值取向。
科学传播历史悠久,但就我国而言,科学传播的范围、程度还远远不够,传统媒体受制于多种因素,在这方面所发挥的作用较为有限,而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则有可能使科学传播的困境有所
近年来,我国网络群体性事件频发。其中,政府信息传播的不当往往成为事件引发的导火索。本文以邓玉娇事件为例从传播心理学角度分析政府信息传播不当诱发的受众心理负效应,探
北方的秋天,已经传来了萧瑟的景象,落叶随着风的线条飞舞,我一个人坐在茶馆里,望尽街的尽头,满是肃穆。  今天,茶馆里十分冷清,棋人很少,这样的景象让我有些落寞。一个人看着棋盘,摆弄着棋子,将棋子都扣在棋盘上。突然感觉所有的棋子都是平等的,世界对于每一个人都是公平的。没有任何区别。轻轻地翻开一枚棋子——炮。它被人定义了名称,也就定义了它的人生位置。  炮,永远都不会与人正面冲突,但它却实实在在地存在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时政新闻报道的特点以及广播时政新闻的优势,并根据这些特点和优势来创新创作手法,同时坚持以民生、民情、民意为出发点,深入透析时政新闻,以期能够将广播时政新闻进行全面推广,进而使之能够将广播时政新闻报道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关键词】广播;时政新闻;优势;创新  时政新闻,从狭义上讲,是时事和政治新闻;从广义上讲,则可以理解为是发生在当地有影响的、涉及全局的重大事件和重要问题的新
2008年1月5日,我像往常一样在棋社里下棋,忽然手机响起,电话那边传来一个棋友心碎的声音:“杨官磷老师1月4日走了”我的手一抖,棋子洒落一地,对弈的好友问:“出了什么事?”我嘴边轻吐
番茄红素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类胡萝卜素,具有抗氧化和清除自由基、诱导细胞间隙连接通讯、抑制肿瘤细胞增殖、增强免疫力等多种重要生物活性,在抗癌防癌、预防心脑血管疾病、保护
“十二五”时期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关乎农业农村发展和农民福祉增进.关乎发展方式转变和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关键点和难点都在于如
在市场经济国家,工会是以维护和改善雇工的劳动条件,提高雇工的经济地位为主要目的,由雇工自愿组织起来的团体或联合体。在我国,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政府职能重新定位,政府对企业内部的劳动关系的管理由原来的行政手段直接干预转为通过法律手段进行制约,由此,劳动关系也由行政化转为利益化。工会作为劳动者的群众组织和职工利益的代表,责无旁贷地要把调整这种变化了的、市场化的、契约化的劳动关系作为工作的基本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