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引起便秘的原因很多,除了饮食、精神等因素之外,药物不良反应也是造成便秘的一大“杀手”,中老年人需要特别注意。
最常见的会引起便秘的药物,是用来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例如,法莫替丁、西咪替丁等H2受体拮抗剂,奥美拉唑等质子泵抑制剂,阿托品、东莨菪碱等肠胃解痉药,枸橼酸铋钾等铋剂,还有氢氧化铝等铝剂,都可能引起便秘。
同时,内分泌药物,如降糖药格列齐特:神经系统药物,如帕罗西汀等抗抑郁药、奥氮平等抗精神病药物。以及治疗帕金森病的金刚烷胺、左旋多巴等;心血管系统药物,如普罗帕酮、硝苯地平、比索洛尔等,以及辛伐他汀、洛伐他汀等他汀类调脂药。此外,补钙、补铁的药物也容易引起便秘。另有文献报道,吗啡、可待因等阿片类药物和利尿剂也会导致便秘的不良反应。
药物之所以会引起便秘,主要是因为:第一。肠道的规律性运动是正常排便的生理基础,某些药物会影响胃肠道的运动神经或肌肉,造成肌肉“瘫痪”,从而引起便秘;第二,药物会影响大便质地,如促进肠道内水分的吸收,使大便变得干结。
值得提醒的是,有文献表明,如果滥用泻药也会导致便秘。
泻药虽然能治疗便秘。帮助排便,但如果长期使用,肠道会形成对泻药的依赖。自主运动减弱,肠神经系统受到损害,结果发生便秘。
那么。面对药物引起的便秘,我们是否就束手无策了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首先,如果你正在服用容易引起便秘的药物。而且出现了便秘的症状。可加用一些治疗便秘的药物,例如复方芦荟胶囊。其次,在饮食上注意多摄入一些粗纤维,如粗粮、蔬菜等等。多喝水也挺重要,每天早晨起来,可以先空腹喝一杯白开水。再次,如果因为服药而引起了严重的便秘。应停药并尽快就诊,调整用药方案。最后,有些心血管系统药物会引起便秘。这需要心血管疾病患者格外注意,因为用力排便会导致血压上升,从而可能诱发心血管意外。
李东良
教您如何选皮肤科外用药
瘙痒、皮肤脱屑,甚至流脓淌水……各种皮肤病常常让人痛苦不堪。而一旦被皮肤病缠上,如何选对药物是尽快摆脱湿疹的关键。
皮肤科外用药有一个最简单的原则:干对干。湿对湿,不干不湿用糊剂。即有渗出较多时,选用湿敷;渗出少时,采用洗荆、糊剂;干燥、结痂、有鳞屑时,采用乳膏、霜剂。
“湿疹等皮肤病的外用药剂型很多。有水剂、霜荆、膏剂等,不同剂型的药效侧重有所不同,因此,治疗皮肤病先得给它分个期。并掌握‘湿对湿、干对干’的基本原则,才能有效。”以湿疹为例,如果在急性渗出期涂上软膏不但无益,反而会增加渗出。使炎症加重。
专家介绍,有的人最初患湿疹时表现为局部皮肤红斑、丘疹、水疱、渗液。自觉灼热和瘙痒等,这就属于急性期:过一段时间或者用药治疗后,急性炎症会减轻,患处皮肤变得干燥、结痂。这就是湿疹的亚急性期了:当局部皮肤增厚、表面粗糙,伴有色素沉着时,湿疹已进入了慢性期。“当然,也有的人一开始就表现为慢性湿疹。”专家补充说。
以湿疹为例,湿疹急性发作有糜烂、渗液时,可用3%硼酸水或生理盐水放在消毒纱布上湿敷:皮损没有糜烂、渗液时,可以外涂炉甘石洗剂。这都属于“湿对湿”。皮肤病常用的湿敷溶液还有高锰酸钾溶液等。亚急性期的湿疹,少量渗液时也可湿敷,干燥结痂时就需外用氧化锌油或激素霜剂。而到了慢性期,根据“干对干”原则。可以选择皮质类固醇激素软膏或10%黑豆馏油软膏等。
岳 霜
最常见的会引起便秘的药物,是用来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例如,法莫替丁、西咪替丁等H2受体拮抗剂,奥美拉唑等质子泵抑制剂,阿托品、东莨菪碱等肠胃解痉药,枸橼酸铋钾等铋剂,还有氢氧化铝等铝剂,都可能引起便秘。
同时,内分泌药物,如降糖药格列齐特:神经系统药物,如帕罗西汀等抗抑郁药、奥氮平等抗精神病药物。以及治疗帕金森病的金刚烷胺、左旋多巴等;心血管系统药物,如普罗帕酮、硝苯地平、比索洛尔等,以及辛伐他汀、洛伐他汀等他汀类调脂药。此外,补钙、补铁的药物也容易引起便秘。另有文献报道,吗啡、可待因等阿片类药物和利尿剂也会导致便秘的不良反应。
药物之所以会引起便秘,主要是因为:第一。肠道的规律性运动是正常排便的生理基础,某些药物会影响胃肠道的运动神经或肌肉,造成肌肉“瘫痪”,从而引起便秘;第二,药物会影响大便质地,如促进肠道内水分的吸收,使大便变得干结。
值得提醒的是,有文献表明,如果滥用泻药也会导致便秘。
泻药虽然能治疗便秘。帮助排便,但如果长期使用,肠道会形成对泻药的依赖。自主运动减弱,肠神经系统受到损害,结果发生便秘。
那么。面对药物引起的便秘,我们是否就束手无策了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首先,如果你正在服用容易引起便秘的药物。而且出现了便秘的症状。可加用一些治疗便秘的药物,例如复方芦荟胶囊。其次,在饮食上注意多摄入一些粗纤维,如粗粮、蔬菜等等。多喝水也挺重要,每天早晨起来,可以先空腹喝一杯白开水。再次,如果因为服药而引起了严重的便秘。应停药并尽快就诊,调整用药方案。最后,有些心血管系统药物会引起便秘。这需要心血管疾病患者格外注意,因为用力排便会导致血压上升,从而可能诱发心血管意外。
李东良
教您如何选皮肤科外用药
瘙痒、皮肤脱屑,甚至流脓淌水……各种皮肤病常常让人痛苦不堪。而一旦被皮肤病缠上,如何选对药物是尽快摆脱湿疹的关键。
皮肤科外用药有一个最简单的原则:干对干。湿对湿,不干不湿用糊剂。即有渗出较多时,选用湿敷;渗出少时,采用洗荆、糊剂;干燥、结痂、有鳞屑时,采用乳膏、霜剂。
“湿疹等皮肤病的外用药剂型很多。有水剂、霜荆、膏剂等,不同剂型的药效侧重有所不同,因此,治疗皮肤病先得给它分个期。并掌握‘湿对湿、干对干’的基本原则,才能有效。”以湿疹为例,如果在急性渗出期涂上软膏不但无益,反而会增加渗出。使炎症加重。
专家介绍,有的人最初患湿疹时表现为局部皮肤红斑、丘疹、水疱、渗液。自觉灼热和瘙痒等,这就属于急性期:过一段时间或者用药治疗后,急性炎症会减轻,患处皮肤变得干燥、结痂。这就是湿疹的亚急性期了:当局部皮肤增厚、表面粗糙,伴有色素沉着时,湿疹已进入了慢性期。“当然,也有的人一开始就表现为慢性湿疹。”专家补充说。
以湿疹为例,湿疹急性发作有糜烂、渗液时,可用3%硼酸水或生理盐水放在消毒纱布上湿敷:皮损没有糜烂、渗液时,可以外涂炉甘石洗剂。这都属于“湿对湿”。皮肤病常用的湿敷溶液还有高锰酸钾溶液等。亚急性期的湿疹,少量渗液时也可湿敷,干燥结痂时就需外用氧化锌油或激素霜剂。而到了慢性期,根据“干对干”原则。可以选择皮质类固醇激素软膏或10%黑豆馏油软膏等。
岳 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