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唱练耳班级课堂内外结合教学模式初探

来源 :北方音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andhl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高校扩招,学生人数的增加给视唱练耳班级课教学带来不小的影响,传统的教学方式面临巨大的挑战。在这种情况下,师生都期待着教学模式的改革,其中针对各音乐表演专业的学生而言,增加课堂外的实践是一个重要方向。将课堂内外结合起来能解决视唱练耳教学中单纯的课堂理论学习而没有实践出口的问题;解决视唱练耳教学中除技能训练外缺乏多学科联系的问题;解决视唱练耳教学中各专业一定程度上对立的问题。
  【关键词】班级课;大班课;课堂内外
  一、视唱练耳班级课的现状与问题
  视唱练耳作为音乐院校必修课程在高等音乐教育中起着夯实音乐教育基础、推动音乐教育发展的重要作用。随着高校扩招,音乐院校也对更多热爱音乐、想投身音乐事业的学生敞开了怀抱。这样导致学生人数剧增,教与学的矛盾日益显现。师资数量相较扩招后的学生数量明显不足。于是为缓解教师缺乏的问题,视唱练耳班级课教学由以前的小班课变为中班课再到现在普遍的大班课。班级人数多为50人左右,甚至有的班级人数达到60~70人之多。人数的增加给视唱练耳教学质量带来不小的影响,大班授课面临巨大的挑战。
  传统视唱练耳教学注重学生专业基础音乐技能的训练,在精英教育的时代的确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成绩。许多我校学生扎实的音乐技能获得业界同仁好评,并且他们靠着扎实的技能,良好的音乐理论修养在音乐之路上收获不少。传统的视唱练耳教学小班课的形式也是学生能掌握扎实的专业技能的重要保证。
  然而不断增加的学生数量,参差不齐的学生专业素质,已经严重影响了传统教学模式下班级课的进程和教学质量。大班课教学中教师很难做到因材施教。因为人多,学生与老师的交流大大减少,教师很难细致地注意每个学生在课堂上接受知识的情况;课堂基本以教师教授为主,学生主动参与度不高、课堂表现机会不多;学生水平差异较大,教师在课堂上难于做到发展学生个性,更不能一一照顾到学生的学习情绪;在教学反馈阶段,由于人数众多,教师不能一一仔细检查学生对各个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掌握情况,在一定程度下也降低了部分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要求,最终影响整个教学效果。虽然我们的老师都积极应对人数变多的情况,采用大班课授课和分小组检查作业的方式,但对大部分学生而言,不能很好将课堂所学应用于自己演奏或演唱的实践中,理论与实际运用脱节现象仍然较为严重。许多同学不明白为什么要学与怎样学。在这种情况下,师生都期待着教学模式的改革,其中针对各音乐表演专业的学生而言,增加课堂外的实践是一个重要方向。
  二、课堂内外结合的必要性
  视唱练耳在音乐学习中既有基础性作用,也对学习者的音乐生涯有着修正、推动和促进成功的作用。
  根据认识论的规律,学习是一个实践、认识、再实践的过程,视唱练耳教学也应遵循这个规律。在大班課上传授学生理论知识,同时需要给学生提供实践机会,这样才能吸收、巩固理论知识,理论知识只有在实际应用中才能被真正理解、掌握,创新也必然发生在这样实践、认识、再实践的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为学生构建良好的实践平台。
  有的学生在学习了两年视唱练耳后都不能流畅优美地演唱一条视唱曲;有的学生在学习期间除了会看本专业乐谱外,其他乐谱完全不认识,也没有学习的意愿;还有的学生只会识别唱名,不会辨别节奏等等,种种现象值得我们深思。有同学进校基础不太好,在大班课上有时会有跟不上教学进度的现象。如果让其一直就跟着既定的教学计划学习,这部分同学可能会慢慢就自我放弃了。有的同学基础较好,但大班课的教学内容是依据学生的平均水平来安排的,这部分较好的同学觉得在重复学习,没多大意思,教学内容不能满足他们更高的求知欲。久而久之,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会消失殆尽,教学质量的、根本无法保证。我们教师除需要多观察学生学习状态以外,还应该通过一些课后实践结合不同学生的水平、专业让同学有机会反复学习某个或某些知识。通过实践学生会觉得能够学以致用,心理上更有将这门课学好的意愿。对于基础较好的同学,课后实践能让同学避免单一枯燥的重复练习,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时激发学生的创作能力。
  面临大班课教学,有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提出理论知识无用,音程、和弦等多声部的训练与实际脱节等看法,这就是将课堂理论和实践完全对立起来的片面认识。由于之前的课堂教学没有机会让学生体会理论知识在实践中的作用,特别是稍微程度深一点,学生就会有厌学的情绪。而受场地、教具和乐器使用所限,大班课教学在进行视唱练耳技能训练的时候不能将各门相关专业学科很好的融合,学生接受的知识也受到限制,不利于他们音乐综合能力的培养。于是我们需要建立一个有利于开拓教学视野、寻求多种教学手段与展示教学阶段性成果的一个综合平台。
  课堂内外有机结合能解决视唱练耳教学中单纯的课堂理论学习与实践出口脱节的问题;也能解决视唱练耳教学中单纯技能训练与各学科之间疏于实践的问题;更能解决视唱练耳教学中各专业之间相互在一定程度上对立的问题。
  三、主要思路
  (一)加强对学生学习状态的关注并提高学生自学能力
  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当学生感觉学习困难的时候要耐心帮助,不能让学生觉得不受关注而降低学习兴趣。当学生提出更高学习要求时要予以鼓励,并能指引一些研究学习的方向,让学生有不断探索求知的动力。根据学生具体专业,教师可以改变大班课统一授课的教学模式,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根据具体专业,对基础好的和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依据教学内容采取结对子的方式进行的课外实践。基础好的同学在从学到教的过程中会发现别人的问题,并帮助其解决。同时,这部分同学还会发现自己的问题,例如自己清楚但是不能通过自己讲解让他人清楚,这时,同学会意识到自己还需要更深入、细致地学习相关知识,将其透彻的掌握才能顺利的使用。基础薄弱的同学通过好的同学的帮助,能看到同龄人之间的差距,有利于他们增强自主学习和提高的意愿。在这种方式下的课外实践还有助于增进同学情谊,拉近彼此距离,增强集体合作意识。   传统大班课因为种种限制,学生主动性没有有效得到发挥。让学生参与课外实践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从学到教,从坐在教室到走上舞台能变被动为主动,变应付了事为积极钻研。
  (二)努力提升视唱练耳教学工作者的综合素质,加强对老师和学生的学习管理
  教师除了本专业技能必须熟练掌握并不断努力提高外,还应继续学习其他相关专业知识、了解不同专业学生的专业特点。在原有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教学内容设置需要更加广泛,教学方法也要更加多样化。将教学重点从以前只关注学生单一视唱、练耳及记谱技能的训练转变到提高学生综合音乐素质的教学中来。在具体教学过程中除讲授视唱练耳专业知识外,可以改变学习方式,如变视唱为视奏。也可改变学习对象,变器乐曲听辨为声乐曲听辨。还可拓宽知识领域,除和声、曲式知识外,还可以让学生了解复调、配器法以及音乐创作等相关知识,并可以让学生尝试进行创作并演出其作品,充分发挥多学科交叉的有效作用。
  (三)构建学习实践基地,举办音乐会
  我们以视唱练耳课为桥梁,集创作、演奏、演唱为一体,协调学生的实践安排。在构建这个学习基地的同时促进视唱练耳教师与其他专业教师的学习、互动、以及协作。
  音乐会的形式要呈多样化。传统课堂教学中,多采用钢琴作为音响来源,学生的听觉体验较为单一。采用多媒体引入多种音源后,一定程度丰富了学生的听觉范围。但单一听觉刺激不足以让如此多的学生在课堂上很好的体会、学习这些音色带来的相关知识。通过构建实践基地,举办多种形式的音乐会,让学生多接触本专业外的其他表演形式。除傳统强调听觉外,引入视觉和触觉等不同感官刺激,让学生自主的发掘兴趣点并扩大音乐学习的视野。让学生在实践中检验所学知识,不断积累和提高,真正提升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四)加强教学反馈
  检验教学效果的手段除了常规的测试外,我们可以转变思路,变测试为展示,减轻学生学习压力的同时还可能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尽可能提供给每一个学生展示自己的机会。在指导过程中,突出基础性与实用性,让学生在实践的基础上提高理论认知能力,把视唱练耳要求的各项音乐专业技能扎实的掌握。
  “这可能是我第一次以演唱的方式站在舞台上,感觉和以前的器乐演奏大不相同,真的很有意思,可以学到好多以前不在意却很重要的东西。”许多非声乐专业的同学因为参加多声部视唱演出,在教学音乐会后如此感叹。
  四、课堂内外结合的意义
  (一)舞台心理素质的锻炼
  将课外实践引入视唱练耳教学形成课堂内、外搭配的教学模式对音乐表演专业的学生来说有助于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能有效克服由于缺乏实践机会而带来的紧张情绪。大量的学生由于教学设备的限制,没有能够随时登台演出的机会,视唱练耳增加的课外实践正好弥补了这个缺失。以班级课为单位,让每一位学生都能站在舞台上展示自己,对学生舞台经验和心理素质都是很好的锻炼和提高。
  (二)传统教学模式的有机补充
  传统视唱练耳教学模式注重学生对音乐各要素的训练和掌握。在扩招背景下,该模式受到学生人数的影响,教学效果不理想。在该模式下将课外实践结合起来,不是否定传统的教学模式,而是解决在现今情况下教学效果不理想的问题。通过课堂内讲授和训练,课堂外进行表演实践,将课堂内有限的教学内容和形式无限的扩展到舞台上。弥补了课堂内容带来的枯燥和乏味,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形成一个生动性和多样性的复合型大课堂。学生在这个过程中的选择性增多,避免了由于专业基础的影响导致对视唱练耳学习的抵触。
  (三)有助于增强师生的团队意识
  本科视唱练耳教学课程设置为一周两次课,课后师生交流甚少,同学见也各自练习各自专业,合作机会不多。而除少数专业特别拔尖的同学将来、能担当独唱、独奏外,更多的同学需要进入各种团体,需要和不同的群体或个人合作。而各表演专业同学能参加中型或大型的音乐会排练的机会很少,团队协作的意识不强。将视唱练耳课堂内外结合起来的教学模式,因为要求整个视唱练耳教学班都要演出,排练次数较之前增加,从时间需要教师和同学一起遵守到排练内容需要教师和同学不断的努力协调并练习,以达到最佳演出效果。在这个过程中,师生交流增多,同学集体意识增强,有利于师生共同建立起良好的团队意识。
  五、结语
  课内理论教学、课外技能实践共同组成的面向全体学生、多角度、多层面的学生实践学习平台,有助于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分析解决问题、勇于创新的能力。课堂内外结合,是教与学方式上的探索性改变。课堂内外结合有助于实现教学方法多样化,能更加全面的融合各个学科、各个专业的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的视野,能切实促进我校大学生基本音乐技能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实现教学相长的多赢局面,为培养高水平的音乐人才打好坚实的基础。学生在大学阶段的发展拥有着很大的潜能。在除了专业表演外适当增加能展现学生个性和潜力的时空,他们或许可以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更高级更自由的发展。
  随着音乐院校的扩招,生源不断增加,传统的视唱练耳班级课教学模式在遇到挑战的同时也迎来了机遇。视唱练耳这门课程也将从单纯的基本技能训练发展成为从理论到实践、从课内到课外、从单一到综合的全方位音乐基础理论及实践的指导性课程。
  参考文献
  [1]蒋维民,周温玉编著.实用练耳教程.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5).
  [2]王禾主编.中国风格现代音乐视唱24首.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8(11).
  [3]皇家音乐学院联合委员会编著,释文译者,许敬行.听觉测验.人民音乐出版社,1988(12).
  [4]王光耀著,视唱练耳教学法论集,太白文艺出版社,1999(7).
  [5]卡尔.伽特纳著,顾连理译.作曲法.人民音乐出版社,1957(1).
其他文献
【摘要】《小河淌水》是一首云南民歌,由姜杰将其改编为手风琴作品,本文主要通过对手风琴作品《小河淌水》的音乐进行分析,来了解中国的民歌在手风琴作品中的创作风格以及演奏技法。通过这首作品来看中国民族音乐的艺术魅力,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风格手风琴作品的发展现状。  【关键词】手风琴;创作风格;演奏技法  手风琴作为一种键盘乐器,是一种外来的艺术形式,它的发明创造是借鉴我国古代乐器----笙的发音原理,经过
期刊
【摘要】十九世纪的欧洲变革浪潮将巴黎推向了历史的前沿,使之成为欧洲的艺术中心,并大放异彩。笔者用肖邦在流亡巴黎期间与上流社会及当时的各界精英的交流;十九世纪的艺术形式及钢琴的演奏地位的崛起;肖邦与作家乔治.桑度过的最后时光三个部分来概述了《随肖邦去巴黎》的内容,并希望大家沿着这本书的指引对肖邦有更真实的了解。  【关键词】十九世纪;钢琴;肖邦  笔者近期在查阅一台普莱耶尔三角琴的相关资料时偶然发现
期刊
【摘要】《Por una Cabeza》最早是影片《闻香识女人》的插曲,上映之后此曲受到热烈反响并广为流传,被作为阿根廷探戈的极致代表,也成为许多电影中探戈元素的首选舞曲。《Por una Cabeza》在多部影片中贯穿剧情,成为人们接触探戈并为之着迷的理由。本文通过两部影片中《Por una Cabeza》的插入,分析视听结合与情感体验的完美契合。  【关键字】探戈;电影;影视音乐;《Por u
期刊
【摘要】本文以歌剧《白蛇传》为主,笔者对歌剧《白蛇传》音乐本体素材中中国戏曲元素的使用、西方规整歌剧模式的沿袭、中国唐诗宋词的拼贴等后现代多元化创作风格的特征进行梳理,探索出后现代语境下的歌剧《白蛇传》中后现代音乐创作特点以及后现代语境下的后现代音乐风格特征。  【关键词】后现代音乐;歌剧;《白蛇传》  一、歌剧《白蛇传》  2011年,美籍华人作曲家周龙的现代作品《白蛇传》获得第95届普利策音乐
期刊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中美中小学和社会音乐教育的差异,指出中国音乐教育和美国音乐教育的差距,寻找出现这些差距的原因和缩小差距的解决方法,认识到这种差异对中美两国美声唱法教学的影响,以便更深入地了解中美美声教学,吸取美国美声教学中的精华,提高并完善中国的美声教学体系。  【关键词】美聲唱法;中美美声教学;差异比较  本文是《中美美声教学的比较研究》系列文章之三:中美音乐教育的差异对美声教学的影响。  
期刊
【摘要】恩兴是韦伯歌剧《自由射手》中不可或缺的角色之一,其个性活泼、热情、善良,对剧情起到了推动的作用,给歌剧增添了喜剧色彩。本文从恩兴的角色形象入手,以其咏叹调《一个身材修长的年轻人走过来》为例,从声音的运用、歌词的发音吐字、舞台的表演等方面对恩兴这个角色的演绎进行了探析。  【关键词】《自由射手》恩兴;《一个身材修长的年轻人走过来》  韦伯(Weber,Carl Maria),德国作曲家、指挥
期刊
【摘要】普契尼歌剧《图兰朵》是一部广为流传的优秀作品。这不仅得益于普契尼独特的创作手法,使得剧中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同时中西方文化(民歌《茉莉花》、风俗礼仪等)的交融更为这部作品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对于公主图兰朵的谜题设计仅仅是剧情的需要,还是说另有它意,还需进一步考究。  【关键词】普契尼;《图兰朵》;谜题寓意;创作特色  一、作者简介  贾科莫·普契尼(1858—1924),是继威尔第之后意大
期刊
【摘要】随着影视、动画等多媒体产业的迅猛发展,市场对音效设计人才的需求量也在不断增加。而对于注重以实践教学为主培养的高职学生,如何能够通过行而有效的课程设计与安排使其掌握音效设计的基本理念与方法,则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将基于《音效设计》课程授课过程中所积累的众多经验与感受,探讨如何在课程教学中成功融入对声音的想象与设计。  【关键词】音效设计;音频; 声音素材  前言  《音效设计》是培养录音技术与
期刊
【摘要】本文通过阐述现阶段我国学前教育专业中整合音乐课程的独特价值,结合现阶段我国幼儿教育专业的问题,从幼儿教师音乐素养角度出发,有针对性的提出了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程整合策略,具有一定实际参考价值。  【关键词】幼儿教师;音乐课程;学前教育;整合  幼儿阶段对于人类发展的基础作用十分明显,幼儿教育作为启蒙教育阶段,对于幼儿性格塑造及全面发展十分关键。而且与其他教师相比,幼儿教师在幼儿教学方面的理念
期刊
【摘要】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童声教学日益被需要及重视,然而教学现状却不容乐观,参差不齐的教学水平,急功近利的教学模式,照搬成人声乐的错误训练方法,以响亮为标准的审美误区,逼迫我们重视童声教学方式的探索与反思。  【关键词】童声教学;气息;语言  引言  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越来越多的孩子自小便开始接触艺术类课程,童声训练也越来越受到重视,社会上的艺术培训学校如雨后春笋般飞速发展起来,对声乐教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