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针预处理对体外循环下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术后谵妄及早期预后的影响

来源 :中华麻醉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sd9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评价电针预处理对体外循环下心脏手术患者术后谵妄(POD)和早期预后的影响。

方法

择期体外循环下行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60例,性别不限,年龄28~64岁,ASA分级Ⅱ或Ⅲ级,NYHA分级Ⅱ或Ⅲ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n=30):对照组(C组)和电针预处理组(EA组)。EA组于切皮前给予电针刺激百会、印堂和人中穴30 min,频率为2/15 Hz的疏密波,电流为1.0 mA。术中持续监测局部脑氧饱和度(rSO2),计算rSO2平均值(rSO2mean)、术中最小值(rSO2min)以及较基础值下降最大百分比(rSO2%max);于电针刺激前、术毕、术后6、24及72 h时取血样,采用ELISA法测定血清TNF-α、IL-6、IL-10及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S100β蛋白浓度;于术前1 d及术后3 d进行CAM-ICU谵妄评估量表及40项恢复质量评分量表(qoR-40量表)评分。记录POD发生情况、ICU停留时间及住院时间。

结果

与C组比较,EA组rSO2%max降低,rSO2min升高,血清TNF-α、IL-6、NSE和S100β蛋白浓度降低,IL-10浓度升高,POD发生率降低,qoR-40量表评分升高,ICU停留时间及住院时间缩短(P<0.05),rSO2mea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电针预处理降低体外循环下心脏手术患者POD的发生,改善早期预后。

其他文献
心搏骤停是威胁人类生命安全的急危重症,心肺复苏术作为抢救心搏骤停患者的关键技术,一直以来备受关注。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心肺复苏学专业委员会、中国老年保健协会老年心肺复苏专业委员会、中国健康管理协会健康文化委员会、中华医学会第十届科学普及分会的专家学者基于对生命健康及所处时代的思考与实践,聚焦关乎人民生命安危主题,从"起死回生"之术——心肺复苏领域精准健康发力,以"立心肺复苏科学理论之言、立心肺复苏科
期刊
期刊
期刊
目的评价右美托咪定对下肢手术糖尿病老年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Toll样受体(TLRs)/髓样分化因子(MyD)88/NF-κB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择期全麻下行骨科下肢手术需用止血带2型糖尿病老年患者40例,年龄65~80岁,性别不限,体重指数18.5~27.9 kg/m2,ASA分级Ⅱ或Ⅲ级,NYHA功能分级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n=20):对照组(C组)和右美托咪定组(D组)。采用静吸
目的评价α7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α7nAChR)在胫骨折断老龄大鼠术后认知功能障碍中的作用。方法清洁级健康雄性SD大鼠150只,18~22月龄,体重440~580 g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5组(n=30):对照组(C组)、假手术组(S组)、胫骨折断组(T组)、生理盐水组(N组)和α7nAChR激动剂PUN282987组(P组)。C组不做任何处理;S组腹腔注射10%水合氯醛0.4 ml/100 g
期刊
目的评价床旁肺部超声对ARDS的诊断价值和严重程度的评估。方法选择疑似ARDS(氧合指数<300 mmHg)需进行胸部CT检查,且因病情需要行脉波指示剂连续心排出量监测(PiCCO)的患者50例,年龄18~80岁,性别不限。于入ICU 24 h时行胸部CT、超声检查和动脉血气分析,记录血管外肺水指数(EVLWI)和B线数目,计算肺损伤超声评分和氧合指数。将胸部CT和肺部超声均诊断为ARDS的患者按
目的评价右美托咪定对胸部撞击-失血性休克复苏致大鼠急性肺损伤时NLRP3炎症小体的影响。方法SPF级健康雄性SD大鼠45只,体重200~220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n=15):假手术组(Sham组)、急性肺损伤组(ALI组)和右美托咪定组(Dex组)。采用胸部撞击-失血性休克复苏的方法制备大鼠急性肺损伤模型。Dex组于胸部撞击后股静脉输注右美托咪定5 μg·kg-1·h-1。于胸部撞击后
目的评价术后早期不同大脑区域灰质体积变化与乳腺癌根治术后慢性疼痛发生的关系。方法择期行乳腺癌根治术患者44例,年龄25~64岁,ASA分级Ⅰ或Ⅱ级,依据术后第3个月的动态数字疼痛评分(NRS)分为3组:严重慢性疼痛组(NRS≥3分,SEP组)、轻微慢性疼痛组(NRS=1或2分,SLP组)和无痛组(NRS=0分,NP组)。所有患者于术后7 d内行MRI全脑扫描。通过基于SPM8的VBM软件包和R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