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不同光合器官对穗粒重的作用及基因型差异研究

来源 :麦类作物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obertrunt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过剪叶、包穗、包秆等处理研究了小麦不同器官对粒重的作用,并对其基因型差异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器官对千粒重的贡献在器官之间有极显著的差异,而在基因型间差异不显著,对穗粒重的贡献在器官之间及基因型与器官的互作间呈极显著差异(穗和叶之间差异不显著),而基因型之间的差异不显著。各器官对粒重的 贡献与株高有一定的关系。在一定株高范围内,叶片对粒重的贡献随穗面积的增大而增加,穗对粒重的贡献随穗面积的增大而有减小的趋势,茎鞘光合的贡献与穗面积和株高呈正相关,贮藏物质的贡献与叶片的贡献呈显著负相关。株高与千粒重
其他文献
为了寻找一种简便、快速、非接触性的方法测定作物氮素营养状况 ,通过田间试验 ,利用光谱仪和叶绿素计测量了不同氮素水平及不同时期大麦 (秀麦 3号、浙农大 3号 )的冠层光谱及叶片 SPAD值 ,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大麦冠层光谱特性及一阶导数光谱、红边、叶片 SPAD值与氮素水平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 ,大麦冠层光谱及其一阶导数光谱和红边与氮素水平存在显著相关 ,不同供氮水平下叶片的 SPAD值具有显著
1999~2000年分别在自然病地和土壤混合接菌条件下,应用10%复方适乐时悬浮种衣剂拌种进行防治小麦纹枯病和全蚀病试验.结果表明,复方适乐时以100 kg麦种拌167、200、250 ml和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