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学习评价机制的局限看“减负”的失效

来源 :江苏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eido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针对我国中小学生学习负担过重的现象,我国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曾制定种种减负措施,但在实际落实过程中却屡屡失效。文章剖析了减负失效的根本原因在于不合理的学习评价机制,认为只有考察学生学习投入与产出的关系,计算学习的投入产出比,才能对减负措施的根本落实起到良好的导向作用。
  关键词:中小学生 减负 学习评价 投入产出比
  
  一、我国中小学生确需“减负”
  
  长期以来,我国的基础教育一直存在着一个顽症:学生的学习负担过重,其中以中小学生尤甚。过重的学习负担不仅表现在客观的课业负担上,还体现于主观的心理负担方面,而过重的学习负担又与学生的身体素质的减弱密切相关。
  课业负担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种显性负担,可以通过一系列的客观指标加以衡量。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家长、教师甚至学生自身更多地都是关注学习时间的投入,这可以从我国中小学生的学习天数、周课时数和家庭作业量中窥见一斑。心理负担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种隐性负担,主要涉及学生对学习的主观体验。据调查,我国中小学生学习紧张的程度较高,对学习有厌烦情绪的学生也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就生理状况而言,我国中小学生在过重学习负担的影响下,身体素质呈现不容乐观的减弱趋势。调查发现,由于我国中小学生学习时间较长且长期在室内灯光下学习,近视率已高达60%~70%,仅次于日本,位居世界第二;因学习和作业影响睡眠的中小学生超过一半,具体表现为:睡眠的时间较短,睡眠质量较差,70%的中小学生睡眠不达标。
  因此“减负”不可避免地就成为社会尤其是教育界迫切关注的问题。
  
  二、“减负”对策失效的根源:评价机制的局限
  
  我国中小学生的学习负担最为明显地表现为过长的学习时间投入,所以“减负”的侧重点放在不允许学校在节假日给学生补课,也不允许教师占用学生的课余活动时间,减少学生的家庭作业量、严格实施双休日制度等方面。可以发现,这一系列有关“减负”的对策所关注的焦点都在于减少中小学生的学习时间投入。
  然而,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人们在很大程度上认定学习时间总量的投入与学习成绩之间呈正相关,因而他们倾向于无限制地增加学生的学习时间。而剥夺甚至牺牲学生除学科学习以外其他方面的发展。
  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提高教学质量、实施愉快教育。促进学生和谐发展是基础教育中永恒的研究课题。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广大中小学进行过许多尝试,但却走进了一个怪圈:负担减轻了、学生愉快了,质量就下降;而要提高质量和升学率,就加重学生负担。有研究发现:减负对策引发了三种颇具代表性的现象——教育行政部门要求“减负”,学校明减暗不减;学校要求“减负”,家长给学生“加负”;学生支持“减负”,却摆脱不了外来“加负”。显然,减负对策并未发挥实效。
  减负对策之所以屡屡失效,究其根本原因,在于学习评价机制的局限:在评价学习质量时仅仅关注学生产出的一个指标——考试分数,而未加考查学生的学习潜能、情感态度、生理发展、社会性发展指标;更没有考虑学生时间和精力投入,只计算教学的绝对效果,而未计算其相对效益。
  中小学生课堂学习产出量不仅仅包括学科的考试分数或学习成绩。还应包括学生的学习能力、情感态度、生理发展与社会性发展等多项指标。这是教育原本所追求的职能,也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然而,在我国已有的教育评价中,后者却被淡化甚至被忽视了。只有对学生课堂学习产出量作全面的考察,才能抑制只求考试分数这一片面现象的发生。
  教学质量评价仅计算教学的绝对效果,就必然导致加重学生学习负担这一顽症屡治不愈,严重影响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要确保素质教育的真正实施,必须引入学生的学习时间和精力投入这一系统变量,从而计算出学习的相对效率。仅以学生学习投入和产出的一个指标举个简单例子:学生甲考试成绩为80分,时间和精力投入为1个单位;学生乙考试成绩为84分,时间和精力投入为1.2个单位。按照已有的评价机制,学生乙优于学生甲。但如考察两者的学习效率,显然学生甲的课堂学习效率更高,他能拥有更多的时间求得其他方面的发展。
  可见,只考虑学生的学习成绩而不关注学生学习的投人,无疑是教育评价中的一大漏洞。如果学习评价将学习投入与产出结合起来加以考虑,即考虑学习投入与产出之间的相对关系,那么不仅可以改善传统的罔顾学习投入而单纯强调成绩的现象,而且可以转变各界人士对中小学生成长与发展的关注点,使其以合理的期望为导向,从而潜移默化地消解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
  
  三、学习评价须关注学生学习的投入产出比
  
  课堂学习投入,指学生为学习学科知识在课前、课中、课后认知、情感、行为等方面的投入,表现为学习动力、学习时间、精力毅力等方面的总和,以学生平均每天学习时间总量、每天作业量、睡眠时间等为主要测试指标。
  课堂学习产出,指通过老师的课堂教学和学生自己的学习所获得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以及生理、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状况,这些发展状况将通过学生的学科成绩及心理量表的测试反映出来。有研究表明:学生的身体健康、情感、智慧等各方面综合素质的发展才是全面合理的学习评价内容,而并非是单纯的考试成绩。当然,学生课堂学习的产出既表现为即时的成效,又体现为长期的缓慢变化。因此,在即时评价和长期评价时,将取不同的评价指标。
  课堂学习投入产出比,即为学生课堂学习的投入量与产出量之比。为符合人们日常表达习惯,将课堂学习产出量作为分子,课堂学习投入量作为分母,所得到的比值则为产出投入比。
  在教学评价中引入投入产出比,就迫使教师想办法在不增加学生负担甚至设法减少学生作业量、缩短学生学习时间的前提下提高教学效益,从而真正实现减负增效。
  在学习投人与产出有效性的理论探讨方面。我国早先已有相关的评价研究指出:学生的学习成绩应依据学生的答题速度进行矫正,因为学生的答题速度反映了其知识掌握的熟练程度、思维的敏捷性与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因而即便考试成绩相同,答题速度快的学生理应获得比答题速度慢的更高的评价,并提出了成绩矫正的公式。这一评价方式蕴含了学习能力与学习速度之间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将学习效率纳入到了评价体系当中。现有学者将学习效率描述为学习过程中的产出与投入之比。具体表现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有效学习量与精力投入量之比,即学习效率=(学生学到的有用知识 学生形成的有用能力 学生养成的良好非智力因素)/(学生投入的学习时间×学生的脑力负担)。还有学者从经济学的角度对学习成本与学习收益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理论性的探讨。其中的学习成本不仅包括较为宽泛的学习努力,还包括学生经济方面的投入,将学习收益界定为学生可以意识到的显性收益以及学生没有意识到的潜在收益。这一研究从较为宏观的角度来探讨学习投入与产出的关系,更重要的是,研究从经济学的意义 上明确指出学习收益率与学习收益的差别,即学生的学习收益率必须要考虑学生原有的基础与学习成本。这对学生的学习投入与产出评价的深入研究无疑起到较好的启发作用。还有研究针对学习的时间投入与成绩产出关系进行了微观学习领域的经济学探讨。研究表明随着学习时间的逐渐增加,最初学生的学习成绩会呈递增趋势,但当学习时间超过一定限度的时候,这种增加的趋势会逐渐递减,最终还会绝对地减少。可见,学习过程中也存在着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学习时间的增加并不一定带来学习成绩的提高。因而要找到学习投入与产出之间的最佳组合关系,其中既应涉及最佳的时间投入与合理的时间安排,也应关注学生认知、情感等各方面投入的恰当比例,关注学生学习的收益率。
  早期的投入产出评价主要采用大样本定量研究的方法,通过聚类分析进行变量分类与统计分析,试图找出与学习产出相关度较高的投入因素。这种简易的统计或多元回归技术往往忽略了学生学习的起点水平与一般的能力差异。随着多层统计技术以及数据包络分析等技术的开发,投入产出的评价获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它可以在考虑学生学习起点水平的基础上计算学生学习的增值水平以及投入产出的有效性。
  多层线性统计分析法改变了传统的以学生的平均成绩作为评价指标的方法,它有助于在控制学生学习的起点水平基础上对学生的学习产出增量进行评价。我国已有研究对这种评价方法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应用,最初的尝试研究采用的是二层分析模型,结果表明。学生起点水平不同,学生学业成绩的增值程度也是不同的。与传统的评价方法相比,多层线性分析考虑了学生原有的起点水平,因而这种评价方法存在着更多的优势,有助于对投入产出的学习效能评价作出更大的贡献。
  数据包络分析(DEA)是由美国著名运筹学家A.Chames和W.W.Cooper等学者于1978年提出的一种非参数的相对效率的评价方法,是一种对若干具有同类型的多输入与多输出的决策单元进行相对效率比较的有效方法。学生的学习过程可以被看作是一个投入产出系统,无论是学生投入的因素还是产出的因素都是多方面的。而DEA方法具有处理多投入和多产出问题的能力,因而运用这种方法对学生的投入产出学习效率进行评价具有绝对的优势。现已有研究将DEA方法运用到教育评价当中。在学习投入与产出方面,有研究把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作为投入的指标,把随后的学习成绩作为产出指标,即基于学生入学时的基础来评价入学后的学习成绩及各方面发展的相对有效性。还有的研究经过分析选取了学习投入的七个指标,即入学的课程成绩、课前预习时间、听课时间、听懂的百分率、课后复习时间、作业分数以及看相关课程的课外辅导书时间,而学习产出则以学生的期末成绩及综合发展作为指标,据此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效率分析。利用数据包络分析模型进行的评价并不是单纯从学生的学习成绩来判定学习情况,而是对影响学生学习的各个环节综合加以考虑,对利用模型计算得出的学习效率值进行对比分析,从而对学习低效的学生提出有效的诊断性干预措施,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这种评价学习相对效率的研究方法进一步开拓了学习投入与产出的研究前景。
  此外。模糊数学模型、层次分析法、马尔科夫链等手段皆为学习投入与产出评价的深入研究提供了有效的借鉴。
  综上所述可以发现,有关学习投入与产出的评价研究在理论探讨与实证研究上已获得了一定的发展,而现代评价技术的不断进步也将为学习投入与产出的效率评价提供有力的支持。考虑学习投入产出比是学习评价研究的一个新的取向,这将为减负措施的有效落实提供可能,为素质教育的有效实施提供良好的导向。
其他文献
软件名称:远程接入软件异速联软件属性:远程登录运行平台:Windows2000/2005/XP/Vista/7软件大小:41567KB软件语言:简体中文下载地址:http://res.gnwa, y. com/download/res/setup_esoonl
环境优秀地位的基于社区的 bioassessment 的可行性在河口 intertidal 生态系统用 microphytobenthos (MPB ) 被学习。MPB 的沉积样品在 Nakdong 河河口在四个采样车站在一个
如果你经历过一段轰轰烈烈的爱情,那么你可以说自己是“恋爱达人”;如果你在CS的拼杀世界里所向披靡,那么战友们会尊称你为“游戏达人”;
6月8日.北京食品安全检测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北京市平谷区正式揭牌.由此.北京市科委启动的“北京食品安全检测仪器研发与产业化示范”重大科技项目开始实施.这也表明北京搭建
学生到底需要怎样的规范?是所有学生在学校任何场所都在胸前挂上写有名字、班级和印有本人照片的牌子?是男女生的发型分别基本一致,女生头上不能戴任何饰品?是学生课余时间在校园
摘要新办学校是否有文化?新办学校的文化是否能够创建?怎样创建?这些问题有着很大的争议。文章给出了新办学校有文化及其文化可以创建的理由,提出了新办学校在文化创建过程中应把握好的若干关系。  关键词新办学校文化文化创建    要办一所成功的学校,文化建设必不可少。学校的办学品位之所以存在差距。实质就是学校文化存在差异。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及新时期教育转型的呼唤。新办学校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出来。那么新办学
随着中国煤矿产业迅速发展,煤矿事故频繁发生,其中煤矿巷道顶板事故尤为突出,因此,探索一种能够减少意外事故发生、提高掘进速度煤矿巷道掘进支护技术显得更为重要。通过实际
混合的上面的海洋上的兰米尔循环(LC ) 的效果被一个双向波浪水流夫妇模型调查。模型海洋发行量模型 ROMS (地区性的海洋建模系统) 被联合到表面波浪模型天鹅(在岸附近模仿波
四川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其中红色文化遗产是极具特色的旅游资源之一。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人们的消费行为和大众文化也面临着变化转型。应积极适应这一转型,将红色旅游
为了支持不断增多的创新产品。招商银行一直保持对先进IT技术的投入,最近在上海建成的灾备数据中心目口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作为第二数据中心,该数据中心与总部深圳数据中心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