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底之蛙的谬误

来源 :读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ntelchi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斯图亚特·霍尔曾说:“文化实践则成为一个交锋的领域来阐述各自的政见。”
  几年前,我在北京的课堂上讨论宋代公共舆论的性质和发展,讲完之后,一位学生举手表示疑问,他大概的意思是:“宋代的中国不可能有公共舆论!大家知道公共舆论需要公共空间才能发展。在西方,咖啡馆早已成为公共舆论的空间,但宋代的中国显然没有咖啡馆,可见公共舆论无从发展!”这位学生很认真,但是,我怀疑他或许顺读了一批后殖民学派的作品。不可否认,后殖民研究对于人文研究的贡献很大,不过此派的学者偶尔也会喜欢鼓吹某某概念原来是“西方的概念”。所谓“西方”的概念,艺术、山水(风景)画都包括在其中,甚至于“空间”都被视为“西方”的概念。这个误解可以称为“井底之蛙”的谬误,即将某种地方性的社会实践当做普遍性的典范,而忽视核心历史现象的存在。
  这个诡辩颇复杂,其逻辑弱点有三。其一是如前所说,将地方习惯视为普遍性的典范。譬如,宋代的确没有咖啡店,但有茶馆、酒楼、书院等公共领域,虽然不是咖啡馆,但社会功能大同小异。我在课堂上给学生们解释这种谬误时,常常举餐具为例。请读者想象一位著名的西方理论家在讨论西方现代化的发展,想象他假设早期现代化的一个特征是餐具的发明。“餐具,”他可以很得意地说,“是现代化过程中一个关键的发明,且是西方独有的发明”。倘若有人敢提出中国早就有筷子,我们虚构的理论家也许会说:“真正的餐具有挑选以及分割的功能,筷子只有挑选的功能,因而不能与西方式的餐具同日而语。”
  这个例子当然是个假设,不过如此令人哑然失笑的例子在实际当中并不难找。肯尼思·克拉克爵士(Sir Kenneth Clark)曾经宣称,山水画是西方独有的现象。要么他从没听说中国有山水画的传统,要么就是他坚持山水画最关键的特点是定点透视法。如同咖啡馆或刀叉一样,既然中国的山水画缺乏西方地方性的特点,当然就名不正言不顺。针对这一说法,需要我们做一下逆读。而要逆读的话,就得考虑此一论调是冷静研究的结果还是策略性的辩术。幸亏,一九九四年,理论家米切尔(W.J.T. Mitchell)在《山水与势力》(Landscape and Power)中批判了克拉克,同时指出,中国悠久的山水画历史是不可否定的。米切尔之所以批判克拉克,倒并不是出于辩护中国文化的优秀传统。而是他体会到,要形成关于山水画的具有分析力的理论,就一定得将“山水画”这个现象视为社会形式的动态产物,以此去研究它历史性的特质。只有这样,才能够辨别“山水画”与帝国的社会形态之间的关系。
  我们讨论的谬论的第二个逻辑缺欠,为时间序列中的张冠李戴。一个显著的例子是将当代所建构的“西方”与历史上古代的欧洲相混淆。 举个例子,艺术史家经常使用我们当代的、强调社会属性的“性别”(gender)概念来分析文艺复兴的文化实践。但带上社会烙印的“性别”(gender)与自然赋予的“性别”(sex)显然不同。gender是由社会构建的,而sex却不是。但是,强调性别的社会属性和自然属性的差异,是二十世纪晚期以后才有的现象。古代意大利人和古代中国人一样未曾意识到此类东西。但是,一旦当汉学家使用社会属性的“性别”(gender)时,研究西方文化的同人们有时就会反对说,gender是由来已久的“西方”的概念,不适合于对中国文化的阐释。几年前,高居翰对此论调提出了讥刺的怀疑:
  尽管你可能会奇怪,为什么这种观点需要说明,因为它看起来仿佛不证自明。然而,研究意大利绘画的学者们并不将其研究局限于瓦萨里关注的问题。我以此来回答另外一个常见的指责:介绍和研究那些在传统中国艺术中不存在的或只见蛛丝马迹的问题,等于是将西方人的观点强加于中国艺术之上。这种争论在我看来完全是混淆视听。(“Some Thoughts on the History and Post-History of Chinese Painting,” Archives of Asian Art 55,2005)
  之所以说其混淆视听、似是而非,是因为我们现在所建构的“西方”与古代欧洲的现实显然不同。 高居翰体会到,如果我们汉学家接受这种诡辩,那么,有不少重要的研究课题我们只能三缄其口。比如我们将不敢研究“山水画”,这一现象自然得归功于所谓的“西方”。倘如此,在学术领域,我们汉学家就安全地将自己殖民化了,把自己的思考自动地限于那些所谓的“西方”学者所划定的楚河汉界。
  第三种逻辑弱点可以称为作茧自缚的错误。倘若我们不说“举贤任能”而说“精英领导”,这个在中国发明的行政措施就成为“西方”的东西了。如果不说 “形似”而说“写实主义”,针对现实的艺术描绘方法就被视为西方独有的现象了。我这么说,当然不是忽视宋代的“举贤任能”与十九世纪的“精英领导”的区别(比如,欧洲人接触到中国的科举制度以后又花了几百年才将其施用于政)。我们不该以为这两个概念是同一的。然而,我认为,历史学家将受益于用这同一个类别去研究中国与欧美官制行政的发展。 换句话说,为了研究官制的历史特征,我们必得超越文化政治的范畴,而承认举贤任能与精英领导作为社会实践并非判若云泥,只是在不同的时代同一种社会形式所会产生的个别形态。如此,我们一方面会更多地了解社会发展的基本动态,另一方面,也能够避免自我殖民化的约束。
  “约束”是指着心中的约束,即把自己的未来限于“西方”学者所断定的范围。上述公共舆论的话题就是个颇具启发性的例子。过去,有人说,因为中国没有言论自由的传统,所以后来这种社会理想无从发展起来。还有人说,言论自由是普遍性的,即使中国没有这个传统,但现代化的国家都有能力学习并将之用于实践。第一个说法给中国知识分子设定了壁垒森严的界限,而第二个又将中国看成西方的知识统属。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国人要想更多地发展知识资源的流通性,就不得不面对相当大的挑战。但是,其实还有另外一种看法,如奥维勒·谢尔(Orville Schell)三年前在《中国被遮蔽的民主遗产》(“China,s Hidden Democratic Legacy,”Foreign Affairs, July/August 2004) 一文中提出的,即,中国知识分子可以重新考虑自己的“民主传统”。我这里不谈“民主”的问题,但公共舆论显而易见与之相关。
  笔者认为,对言论自由的需求并非源于民族精神,而是源于所有近代早期的社会形式发展到一定程度都会形成的扩展知识流通性的愿望。不过,不同区域的文化资源是各异的。以中国来说,古代人早已意识到抗议权力的重要性。汉文帝的诏书曾写道:
  上曰:“古之治天下,朝有进善之旌,诽谤之木,所以通治道而来谏者。今法有臣不敢尽情,而上无由闻过失也。将何以来远方之贤良?其除之。民或祝诅上以相约结而后相谩,吏以为大逆,其有他言,而吏又以为诽谤。此细民之愚无知抵死,朕甚不取。自今以来,有犯此者勿听治。”
  汉代也产生了全球最早的学生示威。到了近代早期,即宋代,各种交换社会资源的媒体进一步发展,信用借贷行为扩大而商品流通量也相应增加;印刷科技与新的、世俗化的文体出现了,而文化和话语——包括政治思想——也随之世俗化(即多样化)。专业化的官制与举贤任能的任官标准得到发展之后,世袭身份制度随之衰退,支配人才的效率提高。公共舆论与这一进程息息相关。如同信用借贷增加了商品的流通量,纸张和印刷科技促进了知识的传播与交流,科举制度提高了人才支配的效率,同样,公共舆论具备了揭露有害政策的能力,并进而产生应对社会挑战的新理论或思想路线。难怪《宋史》有不少关于“公论”的记载,譬如:
其他文献
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院长薛刚凌最近成了媒体关注的新闻人物,只因她多了一个新职衔——最高人民法院(以下简称“最高法院”)行政庭副庭长。上月底,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宣布了对她的人事任命,同批还有北京师范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卢建平被任命为刑三庭副庭长,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民商法教研室主任姚辉被任命为民一庭副庭长。三人皆为“60后”教授。这是最高法院首次较大规模邀请学者挂职,而之前只
不同于国内对安全文化宏观性的阐释或者偏重于工程技术角度的建构,《安全管理:流程与实施》是一本细致的、充满人本主义色彩的书。在当下流行的众多安全管理和安全文化的书籍中,它别具不同的面孔和内容。  随着国家对安全生产工作重视程度的提高,近些年来国内有关安全管理、安全文化的书籍出版的不少。或许是国人对宏观思维和宏大结构的偏好,或者是出于开创者建构框架的急迫心情,像此书这样沉静、细致的专业书籍反而鲜得一见
人物简介  埃娃·科帕奇,57岁,生于波兰东部斯卡雷谢夫,曾为医生,现任波兰总理。  “女人管理的房子会更井井有条。”波兰新任总理埃娃·科帕奇(下文称科帕奇)最近在就职仪式上如是表示。她是波兰第三共和国第十四任总理,也是该国第二位女总理,作风硬朗,有波兰“铁娘子”之称。  停尸房里的卫生部长  57岁的科帕奇来自波兰东部斯卡雷谢夫的一户寻常人家。她的父亲是锁匠,母亲是裁缝。由于她的名字有“小狐狸”
加索尔兄弟  美国男篮破天荒地决定带上5名大个子参加世界杯的时候,正是出于对加索尔兄弟的忌惮。老大保罗·加索尔和老二马克·加索尔,绝对是西班牙体育史上不世出的人才,也是当今世界上最出色的一对篮坛兄弟。  大加索尔虽然已经34岁,但状态仍然神勇。在刚刚过去的这届男篮世界杯上,他入选了最佳阵容。29岁的小加索尔正处于职业生涯巅峰,2013年当选NBA最佳防守球员,如今在灰熊队也是内线攻防核心。  从2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这是哈姆雷特永恒的自言自语。读罢罗宗强先生的《玄学与魏晋士人心态》,我相信,这还是魏晋士人潇洒其表下的内心独白。  单看书名,已使我辈浮想联翩。拈出“心态”两字,更是颇不寻常。罗著注目于魏晋二百二十四年间的风云变幻,勾勒了中国士人“灿烂”其间的情感轨迹和心路历程。书中不乏典型人物的细致刻画,其实意在“一群人”的全景展现,故我辈不仅揣摩了片断的人生情境,而且
不是耳朵的问题    “没含义”  我们刚分科不久,班上同学之间都不熟悉。语文老师给我们讲解鲁迅的《祝福》,分析到祥林嫂的人物形象时,老师问:“作者描写祥林嫂的‘瘦’有什么含义?”说罢大声道:“没含义!”全班都傻眼,以为老师自问自答。原来老师是在喊一名叫“梅涵艺”的同学来回答问题。  (湖北十堰市第一中学 徐凡入)    会说外语的老太太  有个老外到唐山去旅游,住在当地一户农家,早上起来,看见院
微言一束,看似轻松率性、平易近人,却是锻炼出来的。何满子先生的《古代小说艺术漫话》将一部中国古代小说的精华“表现”在这里了。他的那部小说史的手稿还躺在书桌上,这个小册子却“廉价”地面世了:弱水三千凝成了这一勺。这不是长篇小说压成了梗概,哲学史抽筋剔骨成了范畴表、标题新闻,而是成功地将历史概念化,又于此同时,将概念历史化了。  《古代小说艺术漫话》的内在肌理就是这样双向互动交融而成的,都是骨子里头长
策划:本刊编辑部 执行:姜梦瑶 邹抒阳  红遍全球的巫师男孩哈利·波特有着不同寻常的身世:刚出生时,他的父母就被邪恶凶狠的伏地魔杀害了,而他不仅在那次袭击中幸存了下来,还使伏地魔受到重创。十一年后,伏地魔卷土重来,再次用恐怖的阴云笼罩了魔法界,并且认定哈利是他实现邪恶统治的最大障碍,千方百计地要杀死哈利。别无选择,哈利·波特,这个平凡的十一岁的男孩担负起了拯救魔法界的重任,也成了魔法界的英雄。  
蒲公英白色,杨花白色,成群结队的羚羊白色   无声飞上天空的鸽子白色,黄昏白色,清晨白色   离开城市的人白色   这样的白色     天的蓝色,也许是灰蓝色   落日下挽弓的猎人蓝色,弓箭蓝色   大海里沉浮的泡沫蓝色   肋骨根根蓝色,以及指甲染出蓝色   一切回归蓝色     风衣黑色   穿越时间罅隙的骏马黑色   头上扎起的发带黑色   夜晚将临,整个世界一片黑色    街灯红色,夜半歌
8月3日,我国云南省鲁甸地区发生6.5级地震,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牵动着身在澳大利亚的众多海外游子的心。青年企业家钟坚就是其中一位。  钟坚是北京人,今年30岁,2008年到澳大利亚留学,就读于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2010年成为该校中国学生会主席,2012年当选校学生会秘书长,成为澳洲历史上第一位掌管校学生会的中国学生。  2009年,钟坚开始接触房地产,2010年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