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民网3月1日有这样一则报道:民进党战将苏贞昌打算插旗,参选台北市长,打乱党主席蔡英文的布局。布局台北市,苏贞昌可以“虽败犹荣”、随后“挥军”2012年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但新北市唱空城,蔡英文可能被逼着跳火坑,民进党“五都”大战略,竟成为“独孤求败”和“不败小英”的零和赛局。从这则报道我们可以看出“零和竞争”对一个团队的杀伤力是多么厉害,那么,什么是零和竞争呢?
零和竞争(zero game)是博弈论(game theory)中的术语,是从西方语言中意译而来,同汉语里的“此消彼长”有相通之处。零和竞争,通常指一种技术的应用带来的市场份额上的增加,必然会导致另一种技术在市场份额的减少,双方加起来的总变化量为零。现在也用来比喻无法带来总量增加或整体进步的恶性竞争。按照博弈论,生活中工作中几乎所有的行动都可被看作一次次的博弈过程,如何看待博弈的优劣,简单就是看其是否是零和竞争。零和竞争意味着有赢必有输,而非零和竞争则不同,它有两层意思,一是两方(也可多方)共赢,另外是两方(也可多方)共损,长期有利于博弈参与者的是共赢的博弈,也就是第一种情况,也只有这样,才有优胜劣汰。
从理论上来讲,零和竞争对于个人可能得到一些暂时的利益,但对于一个团体却是一种利益的侵犯,如果一个学校任其发展,形成一种消极的零和文化,那么,这个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将受到很大的制约。目前,学校有以下几个方面存在零和竞争的现象,值得我们注意与思考。
一、校与校之间的零和竞争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现代社会中,学校之间也存在着竞争,如升学率、优秀率、学生在各级各类竞赛中获奖情况等,因为这些因素是一个学校在当地群众口中的口碑,也是学校得以生存、发展的生命线。特别每年的中考、高考的竞争总是硝烟弥漫,让人喘不过气来,我们经常发现各校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封锁自己的复习资料、考试材料。有的区、县为了提高整个区、县的教学质量,出钱出力精心组织学校进行统一的质量监控,由各校轮流命题,统一时间、统一试卷、统一流水改卷,这种做法看起来是很好的,但在实际操作中,我们经常发现,各校拿出来的试题总是不如人意,一经细究,发现是为了自己学校的利益,不愿拿出自己最好的东西而有所保留,怕别人会超过自己。当然,我们会说,统一质量监控,试题方面可以由组织者来解决,加以改进,但是,我们都知道这种现象确确实实是存在的。又如,每年中考的政治科是开卷考试,学生可以带资料进考场,那么,各校对于资料的准备是相当重要的,它关系到政治科考试的成绩,这时我们发现,大部分学校是封锁的,很难能拿到各校自己准备的资料,更有甚者,有的学校临考前半小时分发下去,政治科考完由班主任逐一收回上交学校。这是一种校与校之间的零和竞争,在这种竞争中,获益的只能是自己的学校,可损失的却是一个整体,换一个角度讲,你封锁自己,可能你本身也是受损失者,因为我们知道,只有走多赢竞争,才能共赢、多赢,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一颗星绚烂的天空是黯然无色的,只有群星灿烂的天空才是生机盎然的天空。
二、学校领导层的零和竞争
书记与校长是学校党政的一把手、领头雁,他们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学校领导班子的团结进取,影响学校工作的决策指挥,影响学校的改革发展。在实施校长负责制的今天,校长处于学校行政指挥中心,是学校行政的领导人,对内全面领导学校教育、教学和行政工作;对外代表学校,是学校的法人代表,当然是校长说话要算数。但是在现实中,往往会产生利益冲突,校长与书记合不来的现象是有的,有的甚至闹到不可开交,从而影响学校的利益。我们的学校行政管理中,还设有副校长、副书记,他们分工各自负责学校的一部分工作,主要是教学工作、德育工作、党建工作、后勤工作等,这时我们也经常发现,官本位思想、人格要素、部门利益等因素致使学校的副手们很难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合作,越位、相互拆台而不是合作补台的现象时有发生。这些都是属于学校领导层面的零和竞争,它最终损害的学校的利益,制约着学校的发展。
三、学校处室之间的零和竞争
基础教育学校的行政体系,学校往往有三处一室,即办公室、教务处、德育处、总务处,大部分学校还有工会、教研室、团委、少先队。学校中层干部在学校管理中起着重要的桥梁作用,是领导班子与教职工之间的纽带。中层管理者的素质、中层干部的执行力将决定着学校决策的落实与贯彻的力度,决定着学校的发展速度与发展质量。但是由于中层干部的素质、处室之间的利益、处室之间的竞争、个人自身的价值追求等因素,学校处室之间往往也存在着不和谐的声音,有的中层干部未能从学校的整体利益出发,注重处室、个人的利益,因此不良竞争产生,严重者影响了学校的教育教学,这也是零和竞争。
四、年段、班级之间的零和竞争
年段、班级是学校最具体的基层组织,班级是学生的基本组织形式,是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主要组织载体。学校为了教育教学质量,往往制定很多年段、班级评比制度,鼓励年段之间、班级之间开展竞争,在竞争中往往变成了利益的竞争,因为年段、班级之间的竞争是与绩效、先进、升职等利益一挂钩在一起,由于这种价值导向,年段、班级之间很难是一种多赢的竞争,往往会为了各自的利益相互设防,甚至钩心斗角。
五、学科之间、教师之间的零和竞争
我们知道,在知识经济时代,人才竞争的关键是教育的竞争,教育竞争的实质是教师的竞争。可如今,学校将教师的评优晋级、资金发放与学生考试成绩挂钩,在相当多的中小学校普遍实行学生打分制,一旦学生觉得教师上课上得不好,这个教师就倒霉了,导致了教师之间的恶性竞争。按道理,学科之间、备课组之间、老师之间,既是合作者、朋友,又是竞争的对手。他们平时嘻嘻哈哈,天空海阔,一旦到了考试,立马就成了乌眼鸡,恨不得你吃了我,我吃了你。是啊,考试哪里是在考学生,分明是在考老师,考老师的水平、能力、承受力、脑神经。好容易结果出来了,要比高低、比大小、比长短、比能耐,比得人心惊肉跳,比得人午夜惊魂。考得好,你就是英雄,就是能人;考得不好,你就是狗熊,就是蠢蛋。有分数,就有地位;没有分数,就没有尊严。分数就是硬道理,分数就是生产力!如此恶性竞争,试问哪个老师不红了眼,哪个老师还有平和的心态?
综上所述,零和竞争是一种消极的竞争,它损害了学校的利益,制约着学校的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与人之间交往日益频繁,竞争是社会发展的需求,但21世纪更是一个需要合作的时代,小到人与人、大到国与国都是需要合作的,只有合作才会实现双赢、多赢。一只蚂蚁的力量非常渺小,因为只顾自己,只靠自己,是难以获得成功的大餐的;而一群蚂蚁的力量是巨大的,因为我为人人,则人人为我,相互合作,享受到成功的大餐也就成为一件容易的事情。因此,学校的发展应关注零和竞争,积极构建多赢竞争的学校文化。
一、转变观念,倡导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
在社会各方面转型的大背景下,学校面临着众多机遇与发展,各种各样的办学特色、教育理念、教学方式也应运而生,但在基础教育领域中,分数、升学率依旧是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家长、学生评价教师的主要标准,学校仍然囚禁在“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扎扎实实”的牢笼里。在这种无法改变的大背景下,学校的零和竞争是很难消除的,因此,转变教育观念,改革教育质量评价和人才评价制度,才能使学校不良的零和竞争走向多赢竞争。
华东师大戚业国教授近日在厦门英才学校讲学,在解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时也讲到了这方面内容:
在人才培养体制改革方面,要更新人才培养观念:人人成才、面向全体、促进成长成才、尊重个人选择、鼓励个性发展、重视多样化。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上,一是注重学思结合: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激发好奇、培养兴趣、独立思考、自由探索;二是注重知行统一: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结合、科学实验生产实习技能实训、校外社会实践;三是注重因材施教:分层教学、走班制、学分制、导师制,学捆帮助、教育选择指导、改进选拔培养。
在改革教育质量评价和人才评价制度方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了多样性的科学评价制度、多元参与的教育质量评价、完善成长记录、做好综合素质评价、激励学生的评价探索、改进社会人才评价与选拔制度,克服社会用人单位单纯追求学历的倾向。
胡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党的教育方针是“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因此,学校应按照党的教育方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要求,在全体教职工倡导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
二、构建民主、竞争、合作的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的和谐是最基本的和谐,人际关系的和谐,是构建和谐校园各种因素中的关键和基石。和谐校园需要诚信、公平与正义、双赢互利、宽容的人际关系,需要加强民主管理、依法治校、道德建设来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
一是学校实行民主管理。民主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内在要求,学校各项工作只有实行管理民主,坚持以人为本,才会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学校民主管理中,应坚持校务公开,落实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学校的任何一项重要的决策,都听取群众的意见并接受群众的监督。尤其是要重视教师的考核制度建设,因为考核是平时工作的风向标,考核得全面合理,教师就会干劲十足;考核得偏颇牵强,教师就会消极怠工。我们要使我们的考核让绝大多数教师满意,就必须要全面、全程地吸纳教师参与制定考核制度,听取全体教师的意见,以公平、公正和全面的考核促进和谐人际关系的形成,民主管理使学校的人际关系走向和谐,而和谐的人际是消除零和竞争走向多赢竞争的前提与基础。
二是塑造和谐、民主的教师群体关系。教师劳动的一大特点就是集体劳动,教育的成功不是靠教师个体的劳动就能够取得的,一位教师在教育工作上的成功,很大程度上要依靠与同事的合作、交流与探讨。比如要上好一堂公开课,往往需要同教研组教师,甚至是其他相关学科的教师共同的参与和指点,这其中体现的就是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和谐关系,是在“真诚互尊,互助合作”基础上的教师和谐。
三是追求和谐、民主的干群关系。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认为,凡是人,都希望别人能尊重自己,关心体贴自己,理解信任自己,这种需要是属于心理上和精神上的。作为学校领导如果能关心、帮助、支持教师,教师就会把你视为知己,并焕发出高昂的热情和无穷的力量,就会尽力做好工作。“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在学校工作中,老师们干不干和怎么干,在很大程度上看学校行政领导的工作态度和精神风貌。在干群关系上,我们应该坚持“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号召全体行政干部把自己的岗位看作是展现自我形象的舞台和提高自身素质的平台,要求他们工作走在前头,荣誉让给群众,时时处处先考虑群众的利益。和谐的干群关系,能够增强工作的执行力,使学校各层面的竞争走向和谐有序,也就推动了学校各项工作的开展。
三、建立公平、透明的利益分配制度
凡涉及利益分配一定要遵守公平原则。美国心理学家亚当斯认为:“一个人对他所得的报酬是否满意不是看其绝对值,而是进行社会比较,看相对值。如比率相等,则认为公平合理而感到满意,进而努力工作;否则就会感到不公平、不合理而影响工作情绪。”教师的工资是按政策发放的,虽然有差异学校也容易解释,教师也容易理解。教师最看重的是学校有权分配的利益,如奖教、补助、补贴等等数额并不大的项目。由于这些数字都是公开的,教师们便会十分在乎谁比我多,谁比我少。稍有差池,便会产生同事间的猜忌、怀恨,或都自暴自弃,降低工作热情。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产生,我们采取了遵章、评议、公示、解释一条龙的做法。
四、建立共赢式激励机制
建立共赢的激励机制就是把教师的成就与团队结合起来,通过激励的方式加强教师队伍的团结,从而达到教师与教师之间,个人与集体之间和谐发展。
零和竞争(zero game)是博弈论(game theory)中的术语,是从西方语言中意译而来,同汉语里的“此消彼长”有相通之处。零和竞争,通常指一种技术的应用带来的市场份额上的增加,必然会导致另一种技术在市场份额的减少,双方加起来的总变化量为零。现在也用来比喻无法带来总量增加或整体进步的恶性竞争。按照博弈论,生活中工作中几乎所有的行动都可被看作一次次的博弈过程,如何看待博弈的优劣,简单就是看其是否是零和竞争。零和竞争意味着有赢必有输,而非零和竞争则不同,它有两层意思,一是两方(也可多方)共赢,另外是两方(也可多方)共损,长期有利于博弈参与者的是共赢的博弈,也就是第一种情况,也只有这样,才有优胜劣汰。
从理论上来讲,零和竞争对于个人可能得到一些暂时的利益,但对于一个团体却是一种利益的侵犯,如果一个学校任其发展,形成一种消极的零和文化,那么,这个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将受到很大的制约。目前,学校有以下几个方面存在零和竞争的现象,值得我们注意与思考。
一、校与校之间的零和竞争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现代社会中,学校之间也存在着竞争,如升学率、优秀率、学生在各级各类竞赛中获奖情况等,因为这些因素是一个学校在当地群众口中的口碑,也是学校得以生存、发展的生命线。特别每年的中考、高考的竞争总是硝烟弥漫,让人喘不过气来,我们经常发现各校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封锁自己的复习资料、考试材料。有的区、县为了提高整个区、县的教学质量,出钱出力精心组织学校进行统一的质量监控,由各校轮流命题,统一时间、统一试卷、统一流水改卷,这种做法看起来是很好的,但在实际操作中,我们经常发现,各校拿出来的试题总是不如人意,一经细究,发现是为了自己学校的利益,不愿拿出自己最好的东西而有所保留,怕别人会超过自己。当然,我们会说,统一质量监控,试题方面可以由组织者来解决,加以改进,但是,我们都知道这种现象确确实实是存在的。又如,每年中考的政治科是开卷考试,学生可以带资料进考场,那么,各校对于资料的准备是相当重要的,它关系到政治科考试的成绩,这时我们发现,大部分学校是封锁的,很难能拿到各校自己准备的资料,更有甚者,有的学校临考前半小时分发下去,政治科考完由班主任逐一收回上交学校。这是一种校与校之间的零和竞争,在这种竞争中,获益的只能是自己的学校,可损失的却是一个整体,换一个角度讲,你封锁自己,可能你本身也是受损失者,因为我们知道,只有走多赢竞争,才能共赢、多赢,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一颗星绚烂的天空是黯然无色的,只有群星灿烂的天空才是生机盎然的天空。
二、学校领导层的零和竞争
书记与校长是学校党政的一把手、领头雁,他们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学校领导班子的团结进取,影响学校工作的决策指挥,影响学校的改革发展。在实施校长负责制的今天,校长处于学校行政指挥中心,是学校行政的领导人,对内全面领导学校教育、教学和行政工作;对外代表学校,是学校的法人代表,当然是校长说话要算数。但是在现实中,往往会产生利益冲突,校长与书记合不来的现象是有的,有的甚至闹到不可开交,从而影响学校的利益。我们的学校行政管理中,还设有副校长、副书记,他们分工各自负责学校的一部分工作,主要是教学工作、德育工作、党建工作、后勤工作等,这时我们也经常发现,官本位思想、人格要素、部门利益等因素致使学校的副手们很难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合作,越位、相互拆台而不是合作补台的现象时有发生。这些都是属于学校领导层面的零和竞争,它最终损害的学校的利益,制约着学校的发展。
三、学校处室之间的零和竞争
基础教育学校的行政体系,学校往往有三处一室,即办公室、教务处、德育处、总务处,大部分学校还有工会、教研室、团委、少先队。学校中层干部在学校管理中起着重要的桥梁作用,是领导班子与教职工之间的纽带。中层管理者的素质、中层干部的执行力将决定着学校决策的落实与贯彻的力度,决定着学校的发展速度与发展质量。但是由于中层干部的素质、处室之间的利益、处室之间的竞争、个人自身的价值追求等因素,学校处室之间往往也存在着不和谐的声音,有的中层干部未能从学校的整体利益出发,注重处室、个人的利益,因此不良竞争产生,严重者影响了学校的教育教学,这也是零和竞争。
四、年段、班级之间的零和竞争
年段、班级是学校最具体的基层组织,班级是学生的基本组织形式,是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主要组织载体。学校为了教育教学质量,往往制定很多年段、班级评比制度,鼓励年段之间、班级之间开展竞争,在竞争中往往变成了利益的竞争,因为年段、班级之间的竞争是与绩效、先进、升职等利益一挂钩在一起,由于这种价值导向,年段、班级之间很难是一种多赢的竞争,往往会为了各自的利益相互设防,甚至钩心斗角。
五、学科之间、教师之间的零和竞争
我们知道,在知识经济时代,人才竞争的关键是教育的竞争,教育竞争的实质是教师的竞争。可如今,学校将教师的评优晋级、资金发放与学生考试成绩挂钩,在相当多的中小学校普遍实行学生打分制,一旦学生觉得教师上课上得不好,这个教师就倒霉了,导致了教师之间的恶性竞争。按道理,学科之间、备课组之间、老师之间,既是合作者、朋友,又是竞争的对手。他们平时嘻嘻哈哈,天空海阔,一旦到了考试,立马就成了乌眼鸡,恨不得你吃了我,我吃了你。是啊,考试哪里是在考学生,分明是在考老师,考老师的水平、能力、承受力、脑神经。好容易结果出来了,要比高低、比大小、比长短、比能耐,比得人心惊肉跳,比得人午夜惊魂。考得好,你就是英雄,就是能人;考得不好,你就是狗熊,就是蠢蛋。有分数,就有地位;没有分数,就没有尊严。分数就是硬道理,分数就是生产力!如此恶性竞争,试问哪个老师不红了眼,哪个老师还有平和的心态?
综上所述,零和竞争是一种消极的竞争,它损害了学校的利益,制约着学校的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与人之间交往日益频繁,竞争是社会发展的需求,但21世纪更是一个需要合作的时代,小到人与人、大到国与国都是需要合作的,只有合作才会实现双赢、多赢。一只蚂蚁的力量非常渺小,因为只顾自己,只靠自己,是难以获得成功的大餐的;而一群蚂蚁的力量是巨大的,因为我为人人,则人人为我,相互合作,享受到成功的大餐也就成为一件容易的事情。因此,学校的发展应关注零和竞争,积极构建多赢竞争的学校文化。
一、转变观念,倡导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
在社会各方面转型的大背景下,学校面临着众多机遇与发展,各种各样的办学特色、教育理念、教学方式也应运而生,但在基础教育领域中,分数、升学率依旧是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家长、学生评价教师的主要标准,学校仍然囚禁在“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扎扎实实”的牢笼里。在这种无法改变的大背景下,学校的零和竞争是很难消除的,因此,转变教育观念,改革教育质量评价和人才评价制度,才能使学校不良的零和竞争走向多赢竞争。
华东师大戚业国教授近日在厦门英才学校讲学,在解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时也讲到了这方面内容:
在人才培养体制改革方面,要更新人才培养观念:人人成才、面向全体、促进成长成才、尊重个人选择、鼓励个性发展、重视多样化。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上,一是注重学思结合: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激发好奇、培养兴趣、独立思考、自由探索;二是注重知行统一: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结合、科学实验生产实习技能实训、校外社会实践;三是注重因材施教:分层教学、走班制、学分制、导师制,学捆帮助、教育选择指导、改进选拔培养。
在改革教育质量评价和人才评价制度方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了多样性的科学评价制度、多元参与的教育质量评价、完善成长记录、做好综合素质评价、激励学生的评价探索、改进社会人才评价与选拔制度,克服社会用人单位单纯追求学历的倾向。
胡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党的教育方针是“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因此,学校应按照党的教育方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要求,在全体教职工倡导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
二、构建民主、竞争、合作的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的和谐是最基本的和谐,人际关系的和谐,是构建和谐校园各种因素中的关键和基石。和谐校园需要诚信、公平与正义、双赢互利、宽容的人际关系,需要加强民主管理、依法治校、道德建设来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
一是学校实行民主管理。民主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内在要求,学校各项工作只有实行管理民主,坚持以人为本,才会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学校民主管理中,应坚持校务公开,落实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学校的任何一项重要的决策,都听取群众的意见并接受群众的监督。尤其是要重视教师的考核制度建设,因为考核是平时工作的风向标,考核得全面合理,教师就会干劲十足;考核得偏颇牵强,教师就会消极怠工。我们要使我们的考核让绝大多数教师满意,就必须要全面、全程地吸纳教师参与制定考核制度,听取全体教师的意见,以公平、公正和全面的考核促进和谐人际关系的形成,民主管理使学校的人际关系走向和谐,而和谐的人际是消除零和竞争走向多赢竞争的前提与基础。
二是塑造和谐、民主的教师群体关系。教师劳动的一大特点就是集体劳动,教育的成功不是靠教师个体的劳动就能够取得的,一位教师在教育工作上的成功,很大程度上要依靠与同事的合作、交流与探讨。比如要上好一堂公开课,往往需要同教研组教师,甚至是其他相关学科的教师共同的参与和指点,这其中体现的就是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和谐关系,是在“真诚互尊,互助合作”基础上的教师和谐。
三是追求和谐、民主的干群关系。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认为,凡是人,都希望别人能尊重自己,关心体贴自己,理解信任自己,这种需要是属于心理上和精神上的。作为学校领导如果能关心、帮助、支持教师,教师就会把你视为知己,并焕发出高昂的热情和无穷的力量,就会尽力做好工作。“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在学校工作中,老师们干不干和怎么干,在很大程度上看学校行政领导的工作态度和精神风貌。在干群关系上,我们应该坚持“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号召全体行政干部把自己的岗位看作是展现自我形象的舞台和提高自身素质的平台,要求他们工作走在前头,荣誉让给群众,时时处处先考虑群众的利益。和谐的干群关系,能够增强工作的执行力,使学校各层面的竞争走向和谐有序,也就推动了学校各项工作的开展。
三、建立公平、透明的利益分配制度
凡涉及利益分配一定要遵守公平原则。美国心理学家亚当斯认为:“一个人对他所得的报酬是否满意不是看其绝对值,而是进行社会比较,看相对值。如比率相等,则认为公平合理而感到满意,进而努力工作;否则就会感到不公平、不合理而影响工作情绪。”教师的工资是按政策发放的,虽然有差异学校也容易解释,教师也容易理解。教师最看重的是学校有权分配的利益,如奖教、补助、补贴等等数额并不大的项目。由于这些数字都是公开的,教师们便会十分在乎谁比我多,谁比我少。稍有差池,便会产生同事间的猜忌、怀恨,或都自暴自弃,降低工作热情。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产生,我们采取了遵章、评议、公示、解释一条龙的做法。
四、建立共赢式激励机制
建立共赢的激励机制就是把教师的成就与团队结合起来,通过激励的方式加强教师队伍的团结,从而达到教师与教师之间,个人与集体之间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