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新“四驾马车”上路

来源 :世界知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wqi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6月29日,历时一个半月的越南第十一届国会第九次会议终于落下帷幕。会上,原胡志明市市委书记阮明哲,常务副总理阮晋勇和河内市市委书记阮富仲分别当选新一届越南国家主席、政府总理和国会主席,并通过了新一届政府成员名单。至此,备受世人关注的越共“十大”以来越南高层人事变动终于尘埃落定,
  
  高层更替快速平稳
  
  4月18日至25日,被认为是革新开放以来最为重要的一次党代会——越共“十大”在河内召开,大会对中央委员会及政治局进行了罕见的大规模“换血”。在总共160名成员的第十届中央委员中新人占据一半,而在14人组成的新的中央政治局中,也有8人为首次当选。德高望重的越南国家主席陈德良(69岁)、政府总理潘文凯(73岁)和国会主席阮文安(69岁)在大会召开前夕主动提出退居二线。新一届越共中央政治局、书记处和中央委员会的平均年龄比上届年轻了五岁左右。5月中旬,在“重点讨论高层重大人事问题”的越南第十一届国会第九次会议上,国会批准了陈德良、潘文凯、阮文安三人以年事已高为由辞去领导职务的请求,并在随后数日内分别选出更加年富力强的阮明哲、阮晋勇和阮富仲担任新的国家主席、政府总理和国会主席职务。这样,在短短两个多月时间内,越南就较为平稳,顺利地完成了革新开放20年来幅度最大、速度最快的高层更替。
  农德孟总书记6月24日在国会上解释说,陈德良、潘文凯、阮文安三人去职是为了确保党的全面领导及领导干部的传承和年轻化。由此看来,陈德良等老一辈领导人一起请辞,以及阮明哲等新生代领导正式走上前台,是越共“十大”既定人事变动方案的应有之义和具体步骤,反映出新形势下越南领导干部队伍年轻化、知识化的客观需要。
  
  新领导人平易亲民
  
  这次越南高层变动宣告了沿袭多年的主要领导人按“南、北、中”分配的格局已被打破,连任中央总书记的农德孟和国会主席阮富仲属北方土生土长,国家主席阮明哲和政府总理阮晋勇是地地道道的南方人,由四人组成的党政高层“四驾马车”呈现出“南二北二”的新格局。新“四驾马车”有以下两大突出特点:
  基层起家,平易亲民。无论是少数民族出身的农德孟总书记,还是烈土后代阮晋勇;也无论是数学本科毕业的阮明哲,还是拿过苏联副博士学位的阮富仲,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他们均从基层一步一步脚踏实地地干起,喜欢并善于和老百姓“打交道”。在走上不同的中央领导岗位后,他们每年都要抽出一定的时间,以不同的方式,经常到地方上“走一走”,解决老百姓的实际困难和问题。据一些越南友人透露,越南老百姓有时上街会遇到他们的党和国家领导人或提着菜篮买菜,或亲切同市民聊天。另外,越南领导人每年都会以国会代表的身份与自己所在选区的选民会面,收集和整理选民反映的意见和问题,带到国会讨论。
  年富力强,阅历丰富。新“四驾马车”中农德孟今年66岁、阮明哲64岁、阮晋勇57岁、阮富仲62岁,四人平均年龄62岁,较上一届“四驾马车”平均年龄小了三岁。他们都有较为扎实的专业知识,先后在不同工作岗位上历练过。农德孟是林业专家,曾赴苏联深造多年,回国后长期在林业部门工作,他当选总书记前曾长期担任国会主席,以有效推进国会改革著称,阮明哲参加过南方革命斗争,并先后在共青团中央和中央民运部工作.主政胡志明市期间,把胡市治理得井井有条,使该市成为越南革新开放的“发动机”。阮富仲在上世纪70年代曾在苏联社会科学院历史学系专攻党建专业并获副博士学位,他是当前越共党内首屈一指的资深理论家,近年来越共党内诸多重大理论课题研究都在他主持之下完成。阮晋勇不仅“根正苗红”,在党政军内均任过职,并兼具行政和金融管理经验,而且47岁时成为最年轻的越共中央政治局常委,48岁就升任副总理要职,57岁时又成为南北统一以来越南最为年轻的政府总理,可谓前途无量。
  
  诸多挑战考验新班子
  
  近来,国际舆论对越南高层新老交替十分关注,对越南新一届领导人普遍给予了正面、积极的评价。但也有分析家认为,高层更迭幅度过大、速度过快可能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新班子可能需要经过较长时间磨合才能完全进入角色,而能否处理好以下几方面问题将是检验新一届越南领导集体综合能力的“试金石”。
  在国内方面,一是近年来愈演愈烈的腐败问题。如何加大打击腐败犯罪力度,重塑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同时又把握好反腐节奏,不至于引发混乱局面,将是越南新领导班子亟待解决的首要难题和未来很长一段时期的中心任务之一。二是当前越南民主建设步伐不断加快,要求扩大民主的呼声有增无减。但民主又是一把双刃剑,把握不好,容易造成对某些事务当断不敢断或不愿断,也会直接影响决策效率。而过度强调民主,一旦被别有用心者所用,则有可能偏离社会主义方向,甚至动摇执政根基。因此实施正确引导,稳步推进党内和社会民主建设进程也是越南新领导班子面临的又一个重要课题。三是越南革新已步入关键的攻坚阶段,新一届领导集体面临着如何深化革新,继续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以及怎样及时有效地化解革新过程中的各种突出矛盾,实现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问题。
  在外交方面,一是如何加快进程,实现越南在今年11月APEC峰会前加入WTO的目标,同时加紧做好“人世”前的各项准备工作,积极、主动和高效地同国际经济全面接轨,并确保在“融入国际经济的同时不被融化”?二是如何策划、筹备好2006年的APEC领导人会议,使会议既富有成果又体现越南特色,并通过举办峰会扩大越南的国际影响,提高国际地位。三是越南已提出竞选下届联合国安理会非常任理事国,能否将这一理想变成现实也是考验新领导班子外交实践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
  此外,如何妥善平衡大国关系,在国际舞台上巧妙周旋于各大国之间,并从中谋求自身的发展和壮大,也是对新一代领导班子的考验。
其他文献
  
●民国外交人系列●  本系列主持 石源华    “引刀成一块,不负少年头”很难想像这是大汉奸汪精卫早年反清行动被捕时的悲壮诗句由满腔悲愤的反清斗士到痛斥日本“为中国腹心之患者”,再到成为侵略者刺刀下的傀儡,如此矛盾心态与巨大的身份反差,实在为历史所罕见    汪兆铭,字季新季恂,号精卫其与民国外交的关联,不仅在于他曾以国民政府行政院长身兼外交部长达三年多之久,更重要的是他作为国民党的首脑人物经历了
2010年,中国海洋不平静。黄海、东海、南海“三海局势”交替呈现紧张态势。  3月26日,黄海,在朝鲜半岛南北分界线附近海域,韩国海军1200吨级的“天安”号巡逻舰爆炸沉没。韩国指责系朝鲜所为,朝鲜予以否认,迄今真相不明,但其引发的海上紧张局势、乃至对东北亚安全格局的现实和长远的影响则是明显的。“天安”号事件后,美日韩借机进一步强化军事同盟关系。美韩持续在黄海进行的系列联合军演,引发朝韩双方在黄海
在关键时候,美国按住了一个关键问题现在球被踢到了朝鲜一边      2007年12月4日,正在平壤访问的美国东亚事务助理国务卿六方会谈美方团长希尔会见朝鲜外相朴义春时,向他转交了一封布什总统致朝鲜领导人金正日的亲笔信自布什上台执政以来,金正日曾多次多渠道致函布什,但布什亲笔致函给金正日却是第一次,再加上最近一个时期朝鲜核设施去功能化进展顺利,又传美国纽约交响乐团将访朝开展“交响外交”,于是许多人开
美国霸权必须收敛,必须以一种更负责的态度对待国际秩序与其他国家否则,这样的一天终将到来,美国发现别国再也不愿意为它支付账单,而世界也发现再也供养不起一个挥霍无度又超级自私的美国      面对当前美国的金融危机,许多国家的政府及央行正在推出相应的救市计划,但其心态可能是相当的无奈一方面,美国作为全球最大经济体,其状况好坏与各国利益攸关,何况美国金融危机已经演变为全球金融动荡,如不施救将殃及自身;另
唐永胜  法学博士  国防大学教授    在整个冷战时期,欧洲的地缘战略结构可谓泾渭分明。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和以苏联为首的华约两大军事集团以易北河为界展开直接而紧张的对峙,相互之间都夸大对方的威胁并在行动上做出过分反应,所用手段也基本上限于传统的权力政治范畴。由此带来的也是比较简单的战略关系,两大军事集团剑拔弩张,相互疑惧、相互防范、相互对抗,虽然间或也有一些协调,但一直都构不成主导性因素。这种简单
胡世泽是民国时期著名的职业外交家,曾任中国驻瑞士公使、外交部常务次长。二战结束后,他担任联合国助理秘书长和副秘书长等职,是第一位担任上述职务的中国人,他曾长期致力于联合国的事业,赢得了国际社会的赞誉。  胡吐泽,又名子泽,字增寿,祖籍浙江吴兴,1894年11月出生于美国华盛顿特区。其父胡惟德是晚清民国时期著名政治家和外交家,曾先后担任中国驻日公使、驻法公使、北京政府的外交总长、内阁总理。胡世泽早年
除掉了共同对手,执政联盟内两党的矛盾突出了;经济形势继续恶化;恐怖势力找到了机会,美国极有可能再次出手干预乱局——    2008年9月6日,扎尔达里(前总理贝布托的丈夫)如愿当选巴基斯坦第11任总统他将续写布托家族的政治篇章,但也面临着一系列的难题如何使巴国内局势稳定下来,将是他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  去年以来,巴基斯坦的政治争斗一直围绕着穆沙拉夫而展开,巴国内局势也一直动荡不安人们原以为,随着穆
欧盟:已是一个全球行为体    欧洲走过半个世纪。3月25日,欧盟27个成员国在德国首都柏林隆重举行仪式,庆祝“罗马条约”签订50周年,并发表“柏林宣言”。  半个世纪看欧洲,首先应该看到,二战以后开始起步的欧洲一体化事业已经取得巨大成就。且不说欧盟名称的演变、成员国的扩大和一体化内容的深化,仅举一个事例就足以说明问题:当世界其他地区和国家的暴力冲突仍呈常态和频发之时,和平理念在却欧洲早已成为理所
美国必胜论的冷战史vs悲剧的冷战史    英国历史学家、历史哲学家赫伯特·巴特菲尔德(Herbert Butterfield)爵士曾指出,对现代国际冲突的认识和研究往往要经历两个阶段。在第一个阶段,国家间的冲突和斗争往往被置于善恶二元对立的模式下,历史学家采取一种站在“正义”一方的“英雄史武”的撰述模式,去描写“好人”对“恶人”斗争并取得胜利的过程。这种清晰明快的历史撰述不免对历史的复杂性、深层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