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审美教育贯穿于语文课堂,这是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教师应有效地利用课堂,提高学生的审美能,从而全面地推进素质教育。
【关键词】审美教育 教学 课堂 美育 情感
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語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一堂优秀的语文课更是我们语文教师的一件珍贵的艺术品。不但能学到语文知识,还能陶冶情操。但长期以来,在我的语文课堂上,由于受升学率的影响,语文教师们,不得不在课堂上忙于分析字、词、句、篇等内容,还往往忽视语文课应有的整体美教学,把整体美残忍地撕成碎片,而最终所得的结果却是:课堂上讲得唇干舌燥、筋疲力尽,学生听得无精打采,昏昏欲睡。
其实仔细想来,就是做教师的没有把学生的情感需要和审美情趣联系起来。语文教材是一个琳琅满目的美的世界,文质皆美,又有极为丰富的美育内容,可以说是学生们的精神家园。教师能在语文课堂上,把审美教育贯穿于语文课堂,那么就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语文学习的美。这何乐而不为呢?
怎样把审美教育渗透到语文教学中呢。最近我听了几次示范课,给我的启示很大,结合我的课堂实际,我归结了一下,认为大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以教材的教学内容为主体,激发学生创造美的欲望
中学语文课本中所选篇目,有不少是古今中外的名家名篇,文质兼美,情文并茂,作者用优美的语言为我们塑造了一系列的形象和意境。如《紫藤萝瀑布》中的紫藤萝花,《爱莲说》中的莲等等,教师根据文中的语句,引导学生去想象紫藤萝花的活泼旺盛,莲的亭亭净植等。如果课文描写的是自然风光,如《美丽的西双版纳》中的云南风光,《沁园春·雪》里的北国风光,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身临其境,产生“如在画中游”的感受。如果说入画已引领学生进入课文的境界,那么入情则进一步让学生进入到作者的内心世界,与作者从心灵上产生共鸣,这样学生获得的美感就丰富多了。教师只有引导学生品味这些不同的感情,才能领悟到课文所描写的自然美的真谛,从而激发学生创造美的欲望。
二、课堂上以优美的教学语言让学生展开美的想象
从审美的角度看,语文课就是要培养学生的丰富感情,让他们展开美的想象。现行中学语文教材所选取的课文都能以情感人、以情动人。像诸葛亮的《出师表》、朱自清的《背影》等等,这些作品无不渗透着作者真挚深厚的感情。教师在讲解这些作品时,首先自己必须全身心地投入,对所教内容能融汇贯通,然后以满含激情的语言渲染出教材或悲壮、或凝重、或热烈、或凄清的真实情境,这样不仅可牢牢吸引学生的注意,还能深深地打动他们。记得有位老师在上《湖心亭看雪》时,就设计了这样的教学语言: “同学们,冬季里最温暖的日子无疑是下雪的日子,那飘扬的雪花,凝聚着春雾夏雨秋露的情丝,播撒而来,从每一个点上摩挲着我们,感化着我们,让我们不得不感慨:啊,下雪真好!今天就让我们步入张岱的世界,一起去《湖心亭看雪》。”学生在老师优美的教学语言中 展开想象,品味课文语言的美。可以说在整个一堂课中,教师优美的教学语言,感动着听课的每一位老师,也打动了每一位学生,使学生感受到语言美的魅力,陶冶了情操,得到美的享受。
三、创设自由空间,让学生自主地创造美
语文课堂要焕发生命的活力,就要给学生创造美的天地,让学生尽情放飞个性之美。新课标中也指出:“应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如我在教学《黄河颂》一课时,我的学生没有亲眼目睹过黄河的壮观景象。在学习这一课时,我让学生先观看录像,再闭上眼睛,听黄河水的奔腾、冲击的录音,想像黄河气势,然后学生读文中的诗句,最后,说出自己的体会。让学生在这样的情景中去熏陶,去感受。使他们在阅读课文时,有如临其境之感。再如在学习《寓言四则》一文时,我意识到学生只有在了解课文内容之后才能深入地体会寓言所蕴涵的深刻道理。因此在熟读课文及大致了解不同人物思想之后,便让学生自己表演楚人和郑人两个不同的角色。顿时,学生兴趣盎然,纷纷举手表演。在表演中突出人物的语言、神态及动作。为了加深学生对寓言道理的领悟,鼓励学生们添加适当的语言和动作情境。这样通过表演情境,不仅激发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还在潜移默化中领悟了寓言中蕴涵的深刻道理。
美进入了语文课堂教学,它丰富多彩,美妙无穷。今天,学生们面对着巨大的学习压力,要把美育渗透到课堂教学中,我们语文教师肩上的担子更沉重。我们应不断挖掘语文的美育因素,摈弃当前语文教学中存在的俗气、浮浅。努力更新观念,引导学生去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坚定地把审美教育渗透于语文课堂,使审美教学和其他各种教学风格在语文教学大花园中,众芳吐艳,各领春色。
(重庆铝城中学;401326)
【关键词】审美教育 教学 课堂 美育 情感
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語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一堂优秀的语文课更是我们语文教师的一件珍贵的艺术品。不但能学到语文知识,还能陶冶情操。但长期以来,在我的语文课堂上,由于受升学率的影响,语文教师们,不得不在课堂上忙于分析字、词、句、篇等内容,还往往忽视语文课应有的整体美教学,把整体美残忍地撕成碎片,而最终所得的结果却是:课堂上讲得唇干舌燥、筋疲力尽,学生听得无精打采,昏昏欲睡。
其实仔细想来,就是做教师的没有把学生的情感需要和审美情趣联系起来。语文教材是一个琳琅满目的美的世界,文质皆美,又有极为丰富的美育内容,可以说是学生们的精神家园。教师能在语文课堂上,把审美教育贯穿于语文课堂,那么就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语文学习的美。这何乐而不为呢?
怎样把审美教育渗透到语文教学中呢。最近我听了几次示范课,给我的启示很大,结合我的课堂实际,我归结了一下,认为大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以教材的教学内容为主体,激发学生创造美的欲望
中学语文课本中所选篇目,有不少是古今中外的名家名篇,文质兼美,情文并茂,作者用优美的语言为我们塑造了一系列的形象和意境。如《紫藤萝瀑布》中的紫藤萝花,《爱莲说》中的莲等等,教师根据文中的语句,引导学生去想象紫藤萝花的活泼旺盛,莲的亭亭净植等。如果课文描写的是自然风光,如《美丽的西双版纳》中的云南风光,《沁园春·雪》里的北国风光,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身临其境,产生“如在画中游”的感受。如果说入画已引领学生进入课文的境界,那么入情则进一步让学生进入到作者的内心世界,与作者从心灵上产生共鸣,这样学生获得的美感就丰富多了。教师只有引导学生品味这些不同的感情,才能领悟到课文所描写的自然美的真谛,从而激发学生创造美的欲望。
二、课堂上以优美的教学语言让学生展开美的想象
从审美的角度看,语文课就是要培养学生的丰富感情,让他们展开美的想象。现行中学语文教材所选取的课文都能以情感人、以情动人。像诸葛亮的《出师表》、朱自清的《背影》等等,这些作品无不渗透着作者真挚深厚的感情。教师在讲解这些作品时,首先自己必须全身心地投入,对所教内容能融汇贯通,然后以满含激情的语言渲染出教材或悲壮、或凝重、或热烈、或凄清的真实情境,这样不仅可牢牢吸引学生的注意,还能深深地打动他们。记得有位老师在上《湖心亭看雪》时,就设计了这样的教学语言: “同学们,冬季里最温暖的日子无疑是下雪的日子,那飘扬的雪花,凝聚着春雾夏雨秋露的情丝,播撒而来,从每一个点上摩挲着我们,感化着我们,让我们不得不感慨:啊,下雪真好!今天就让我们步入张岱的世界,一起去《湖心亭看雪》。”学生在老师优美的教学语言中 展开想象,品味课文语言的美。可以说在整个一堂课中,教师优美的教学语言,感动着听课的每一位老师,也打动了每一位学生,使学生感受到语言美的魅力,陶冶了情操,得到美的享受。
三、创设自由空间,让学生自主地创造美
语文课堂要焕发生命的活力,就要给学生创造美的天地,让学生尽情放飞个性之美。新课标中也指出:“应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如我在教学《黄河颂》一课时,我的学生没有亲眼目睹过黄河的壮观景象。在学习这一课时,我让学生先观看录像,再闭上眼睛,听黄河水的奔腾、冲击的录音,想像黄河气势,然后学生读文中的诗句,最后,说出自己的体会。让学生在这样的情景中去熏陶,去感受。使他们在阅读课文时,有如临其境之感。再如在学习《寓言四则》一文时,我意识到学生只有在了解课文内容之后才能深入地体会寓言所蕴涵的深刻道理。因此在熟读课文及大致了解不同人物思想之后,便让学生自己表演楚人和郑人两个不同的角色。顿时,学生兴趣盎然,纷纷举手表演。在表演中突出人物的语言、神态及动作。为了加深学生对寓言道理的领悟,鼓励学生们添加适当的语言和动作情境。这样通过表演情境,不仅激发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还在潜移默化中领悟了寓言中蕴涵的深刻道理。
美进入了语文课堂教学,它丰富多彩,美妙无穷。今天,学生们面对着巨大的学习压力,要把美育渗透到课堂教学中,我们语文教师肩上的担子更沉重。我们应不断挖掘语文的美育因素,摈弃当前语文教学中存在的俗气、浮浅。努力更新观念,引导学生去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坚定地把审美教育渗透于语文课堂,使审美教学和其他各种教学风格在语文教学大花园中,众芳吐艳,各领春色。
(重庆铝城中学;401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