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观察松拨针松解治疗项痹病的疗效。方法:将138例项痹病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69例,对照组69例,对照组用按摩手法与针刺治疗,治疗组均采用松拨针治疗,2组均采取治疗四周,观察一月评价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100%,显著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78.3%(P<0.05),临床痊愈69.7%也明显大于对照组24.6%。结论:松拨针治疗项痹病效果显著。
【关键词】 项痹病 松拨针疗法
项痹病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属西医“颈椎病”范畴,多发于中老年人,由于学生每天十多小时的学习,此病趋于年轻化。目前一般多采用推拿、针灸、拔罐、牵引、理疗及药物药内服外敷等治疗方法,疗程长,易反复,效果不稳。笔者自2011年2月以来采用松拨针治疗该病69例,效果显著。现总结如下,以飧同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1年2月至2014年2月就诊的138例项痹病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69例,其中女41例,男28例,年龄19―64岁,平均41.6岁;病程1至12年,平均3.51年 对照组69例,其中女46例,男23例;年龄18―62岁,平均40.2岁;病程1至12年,平均3.48年,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病种的比较中无显著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入选标准参照2007年中国康复医学会颈椎病专业委员会《颈椎病诊治与康复指南》[1]。(1).具有根性分布的症状(麻木,疼痛)和体征。(2).椎间孔挤压试验或臂丛牵拉试验阳性。(3).影像学所见与临床表现基本相符合。
1.2 治疗方法
1.2.1 对照组
用按摩手法,针刺治疗。按摩手法用,一指禅推法,滚法,拿法,揉法,推法,间歇拔伸法,旋转复位法,分筋弹拨法,推理舒筋法,拍打叩击法等。按摩一天一次,每次20分钟,治疗5天休息2天,四周结束治疗。 针刺选穴风池,大椎,肩井,肩髃,肩中俞,肩外俞,天宗穴,曲池,外关,合谷,后溪及阿是穴等,一天一次,治疗5天休息2天,四周结束治疗。
1.2.2 治疗组
均采用松拨针治疗,患者俯卧于治疗床上,胸下垫枕,充分暴露颈项部,取大椎,双侧天宗穴及触诊寻找压痛点、条索状,结节样物,每次取3-5个治疗点,做好记号,术者取中号松拨针(长20cm,直径1.2mm), 皮肤常规消毒,铺洞巾,以2%盐酸利多卡因注射液局部麻醉,术者右手持16号注射针头刺入治疗点打针孔,然后换拨针刀,先垂直刺入筋膜层,然后调整松拨针角度约为20度,推剥分离粘连的筋膜层,包括结节,瘢痕及条索样物,以松拨针感觉松动无阻力为度,再回抽针身退针至进针点皮下,改变方向继续治疗,呈放射状治疗一圈结束,出针后压迫针眼,拭去血液,同样方法对其它治疗点逐一治疗,碘伏消毒,无菌纱布贴敷固定,2天不能洗澡,间隔2周治疗1次为1个疗程,一般治疗1―2个疗程。
2 疗效观察
2.1 评定方法
参照2007年中国康复医学会颈椎病专业委员会《颈椎病诊治与康复指南》评价标准[1],临床痊愈:治疗后症状体征消失,颈椎活动正常,治疗后症状积分0―1分,疗效指数>90%,显效:治疗后症状体征基本消失,颈椎活动基本正常,能参加正常活动和工作,疗效指数>70%,<90%。有效:治疗后症状体征有所改善,颈椎活动基本正常,参加正常活动和工作能力改善,疗效指数>30%,<70%。 无效:治疗后症状与体征无明显改善,疗效指数<30%。疗效指数=(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
2.2 治疗结果
两组经过四周治疗,继续观察一个月,按评分标准评定疗效。治疗组平均治疗1.87次,对照组平均治疗18.4次。治疗组总有效率100%,对照组总有效率78.3%,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见下表。
表1 2组临床疗效比较
讨论
项痹病是以颈肩部疼痛酸胀、僵硬、麻木甚至活动不利等为主要临床症状的临床综合征。传统治疗方法难以解除其临床症状。松拨针治疗是中医针刺治疗和外科软组织松解术相结合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疗法。其作用原理集合和增强了两种疗法的共同长处。松拨针治疗是通过对引起疼痛或功能受限的动作或姿势进行分析,结合人体解剖、生理、病理、生物力学来确定参与该动作或维持该姿势的肌肉或肌群,再根据软组织损伤的三大特点来确定受损的肌筋膜进行针刺治疗的一种松拨针闭合松解术。利用粗大的松拨针(针体直径1.2mm)直接刺入病变部位,通过来回不同方向、不同层次的针刺,改变其肌腱、筋膜、肌间隔韧带、关节滑膜等软组织的病理变化。恢复因肌筋膜所牵连的疼痛与机能障碍而达到治疗目的。
总之,松拨针疗法能将中医和西医的基本理论从哲学的高度融为一体,具有独特的病因病理、诊断、治疗新概念,改变了过去对许多疾病本质的认识,因而也为过去许多难治甚至不治之症找到了解决办法。
参考文献
[1]中国康复医学会颈椎病专业委员会.《颈椎病诊治与康复指南》,北京:《中国医药指南》,2007:40-40
【关键词】 项痹病 松拨针疗法
项痹病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属西医“颈椎病”范畴,多发于中老年人,由于学生每天十多小时的学习,此病趋于年轻化。目前一般多采用推拿、针灸、拔罐、牵引、理疗及药物药内服外敷等治疗方法,疗程长,易反复,效果不稳。笔者自2011年2月以来采用松拨针治疗该病69例,效果显著。现总结如下,以飧同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1年2月至2014年2月就诊的138例项痹病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69例,其中女41例,男28例,年龄19―64岁,平均41.6岁;病程1至12年,平均3.51年 对照组69例,其中女46例,男23例;年龄18―62岁,平均40.2岁;病程1至12年,平均3.48年,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病种的比较中无显著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入选标准参照2007年中国康复医学会颈椎病专业委员会《颈椎病诊治与康复指南》[1]。(1).具有根性分布的症状(麻木,疼痛)和体征。(2).椎间孔挤压试验或臂丛牵拉试验阳性。(3).影像学所见与临床表现基本相符合。
1.2 治疗方法
1.2.1 对照组
用按摩手法,针刺治疗。按摩手法用,一指禅推法,滚法,拿法,揉法,推法,间歇拔伸法,旋转复位法,分筋弹拨法,推理舒筋法,拍打叩击法等。按摩一天一次,每次20分钟,治疗5天休息2天,四周结束治疗。 针刺选穴风池,大椎,肩井,肩髃,肩中俞,肩外俞,天宗穴,曲池,外关,合谷,后溪及阿是穴等,一天一次,治疗5天休息2天,四周结束治疗。
1.2.2 治疗组
均采用松拨针治疗,患者俯卧于治疗床上,胸下垫枕,充分暴露颈项部,取大椎,双侧天宗穴及触诊寻找压痛点、条索状,结节样物,每次取3-5个治疗点,做好记号,术者取中号松拨针(长20cm,直径1.2mm), 皮肤常规消毒,铺洞巾,以2%盐酸利多卡因注射液局部麻醉,术者右手持16号注射针头刺入治疗点打针孔,然后换拨针刀,先垂直刺入筋膜层,然后调整松拨针角度约为20度,推剥分离粘连的筋膜层,包括结节,瘢痕及条索样物,以松拨针感觉松动无阻力为度,再回抽针身退针至进针点皮下,改变方向继续治疗,呈放射状治疗一圈结束,出针后压迫针眼,拭去血液,同样方法对其它治疗点逐一治疗,碘伏消毒,无菌纱布贴敷固定,2天不能洗澡,间隔2周治疗1次为1个疗程,一般治疗1―2个疗程。
2 疗效观察
2.1 评定方法
参照2007年中国康复医学会颈椎病专业委员会《颈椎病诊治与康复指南》评价标准[1],临床痊愈:治疗后症状体征消失,颈椎活动正常,治疗后症状积分0―1分,疗效指数>90%,显效:治疗后症状体征基本消失,颈椎活动基本正常,能参加正常活动和工作,疗效指数>70%,<90%。有效:治疗后症状体征有所改善,颈椎活动基本正常,参加正常活动和工作能力改善,疗效指数>30%,<70%。 无效:治疗后症状与体征无明显改善,疗效指数<30%。疗效指数=(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
2.2 治疗结果
两组经过四周治疗,继续观察一个月,按评分标准评定疗效。治疗组平均治疗1.87次,对照组平均治疗18.4次。治疗组总有效率100%,对照组总有效率78.3%,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见下表。
表1 2组临床疗效比较
讨论
项痹病是以颈肩部疼痛酸胀、僵硬、麻木甚至活动不利等为主要临床症状的临床综合征。传统治疗方法难以解除其临床症状。松拨针治疗是中医针刺治疗和外科软组织松解术相结合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疗法。其作用原理集合和增强了两种疗法的共同长处。松拨针治疗是通过对引起疼痛或功能受限的动作或姿势进行分析,结合人体解剖、生理、病理、生物力学来确定参与该动作或维持该姿势的肌肉或肌群,再根据软组织损伤的三大特点来确定受损的肌筋膜进行针刺治疗的一种松拨针闭合松解术。利用粗大的松拨针(针体直径1.2mm)直接刺入病变部位,通过来回不同方向、不同层次的针刺,改变其肌腱、筋膜、肌间隔韧带、关节滑膜等软组织的病理变化。恢复因肌筋膜所牵连的疼痛与机能障碍而达到治疗目的。
总之,松拨针疗法能将中医和西医的基本理论从哲学的高度融为一体,具有独特的病因病理、诊断、治疗新概念,改变了过去对许多疾病本质的认识,因而也为过去许多难治甚至不治之症找到了解决办法。
参考文献
[1]中国康复医学会颈椎病专业委员会.《颈椎病诊治与康复指南》,北京:《中国医药指南》,2007:4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