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当今中国法律信仰之重构

来源 :商品与质量·科教与法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chenh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通过环视当今中国法律信仰之存在现状,对法律信仰概念进行法理学透析,立足于理论研究和现实考量, 分析中国法律信仰生成的可能性和必要性,探讨法律信仰生成的具体途径, 以期为我国法治建设带来些许思考。
  关键词:信仰危机;法律信仰;信仰重构;法治建设
  
  一、当今中国法律信仰现状
  当代中国正以法治作为各项事业的目标取向,社会主义法治不但是一种治国方略的根本性变革,而且必然是对以人治为目标取向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扬弃,在传统人治政治和文化的重积下进行法治化国家是我国创建法治之路时必须考虑的问题。纵观当前中国令人堪忧的法治环境和失落的法律信仰状态,塑造全民的法律信仰是实现法治的必由之路。
   二、法律信仰的概念透析
   首先,法律信仰是一种主体对法律的主观心理。人们是否信仰法律是主体的心理自主选择过程,如果主体没有对法律的强烈信念和信服心理,不可能形成法律信仰;
  其次,法律信仰是主体对法律行为拜从的客观状态,只有是出于自觉的拜从行为才有可能成为法律信仰的外在表现;
  再次,法律信仰是主体与法律之间的关系范畴。主观心理和客观行为表明法律信仰之主体方面,而信仰的构成应是主体与对象的有机统一。这是一个双向作用的过程:一方面只有法律能导致主体的强烈信服感,另一方面只有主体真心信服并服从才会使法律成为信仰对象。
  总之,法律信仰是主体对法律理性认识基础上的一种心理状态, 是理性与非理性因素的统一, 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是主体与法律之间的双向互动。
  三、法律信仰之重构与法治建设
  (一)法律信仰重建之可能性
  歌德曾说: 世界历史的唯一真正主题是信仰与不信仰的冲突。所有信仰占统治地位的时代, 对当代人和后代人都是光辉灿烂、意气风发和硕果累累的, 不管这信仰采取什么形式, 另一方面, 所有不信仰在其中占统治地位的时候, 都只得到一点微弱的成就, 即使它也暂时夸耀一种虚假的光荣, 这种光荣也会迅速的逝去, 因为没有人操心去取得一种对不信仰的东西的知识。
  1、重建之基础--法律之价值
  法律价值问题是人们探讨的千古课题。法理学的代表人博登海默认为:"一种完全无视或者忽视上述基本价值的一个价值或多个价值的社会秩序,不能被认为是一种真正的法律秩序"。从法律价值内容上来看,法律价值可分为自由价值和秩序价值。自由与秩序是人类社会两大相对且最基本的需求。
  (1)自由价值
  自由是主体在社会中以公正为边界的任意。它是主体最深刻的内在需求之一,它的法律表达即权利,权利是法律层面的自由,是在法律层面上主体所能享有的任意性。权利的可选择性,放任性和可放弃性正表明了法律价值中的自由价值。
  (2)秩序价值
  秩序是指某一系统中个系统组成要素在系统中的次序及因次序而形成的规则。法律价值中的秩序价值源于主体的秩序需求,又表现为法律秩序本身,通过法律义务而实现,表现为义务的禁约性、必行性和强制性。
  2、重建基础之过程分析
  由自由价值与秩序价值的生成机制到法律表达的全过程可归纳为下表:
  (二)法律信仰重建之必要性
  伯尔曼说:"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将形同虚设。"这句名言向世人阐述着一定的道德关切,寄托着深刻的信仰, 构成了法治的精神意蕴和内在基础。只有有了对法律的信仰,人们才会发自内心地信服法、认同法,从而遵守法,这样一个法治社会的建立才不会遥遥无期。
  法治既是一个客观的社会状态即一定的法律秩序状态,也是全体社会公众积极参与法律事务管理的一种心理状态和内心感受。法治不仅仅是工具,也是和人不可分离的存在。在这种态度支配下,公民对法律就没有了敬畏的距离感,取而代之的是由信仰所产生的归属感和依恋感,由此才激发了人们对法律的信任、信心和尊重,并愿意为之献身,正是在这种社会普遍的法律情感氛围中,法律最终找到了自身正当性和合理性的真正基础和根源,也只有在这个基础和根源中,法律才能获得真正有普遍社会感召力的神圣性。也只有这样,法律信仰始得以形成,法治理想方能得以实现。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我国逐渐确定了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我们党治国理念和执政方式的重大转变,开启了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新的历史阶段。国家走上依法治国的轨道上的这些年中,我们欣喜地看到人民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社会繁荣昌盛、和谐发展、人民幸福安康的重要保证,而信仰法律、信守法治则是坚定依法治国道路的基石。重建法律信仰的必要性也由此凸显,因为只有重构法律信仰在人们心中的重要地位,法治社会的建立才会成为可能,或者说法治社会的实现才会少很多障碍。
  (三)法律信仰重构的途径
  1.培育良好的法治外部环境
  法律信仰重构的途径之一是构建良好的法治外部环境,也就是完善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市场经济越是完善,体制越是健全,人们的思想理念越是先进,也就越有可能建立和重构法律在人们心中的神圣地位,从而重建法律信仰。
  2、完善法律的内部运行机制
  法的生命在于运行, 法的价值在其运行中得以体现和实现, 法的运行是一个从法的制定到实施的过程, 也是一个由法的效力到实效再到实现的过程。只有运行良好的法律, 才能赢得大众的好感, 才能得到世人的尊重和忠诚, 法律信仰才能逐步生成。
  上文中对法律信仰主观心理、客观状态还有两者关系范畴的揭示,表明制定良法的重要性和培养良民的必要性,只有两者都具备,才能真正形成法律信仰。
  (1)制定良法
  首先,法律必须是良法。只有善良、合乎理性的法律, 才能得到人们的尊重和信守。相反, 如果制定的法律是恶法,不但不能有效地实施, 而且会使人们丧失对法律的好感, 不相信法律的权威,继而排斥、逃避法律;其次好的法律应该立足于中国的本土资源。中国法制建设在参照或借鉴西方方法制模式的过程中"移植"了大量西方法律制度和理论,这些制度的形成因为没有遵循中国本身国情和本土情况,以致在实施过程中并未能像制定时那样完美地发生效力。
  (2)培养良民
  一是是培养具有良好法律意识的普通公民。法随着公民的主体意识、权利意识的增强,在感受、认同法律价值的过程中,也必然引起人们法律态度的转变。而只有人们发自内心信服法,才能真正遵守法,保证法的实现和正常运行。
  二是铸造具有崇高法律精神的法律职业群体。这其中包括执法者、司法者还有律师群体。
  首先执法者要率先做好榜样,努力提高自身的执法素养, 这样才能唤起人们对法律的崇高信念和信仰的激情, 从而影响和带动整个社会法律信仰的生成。
  其次要建立公正的司法机制, 树立司法权威。司法是正义救济的最后一道防线,在普通民众心中,一旦发生不公,司法救济是他们最后的救命稻草。正如培根所说: 一次不公正的司法判决比多次不平的举动犹烈, 因为这些不平的举动不过弄脏了水流, 而不公的判决则把水源破坏了。
  最后要培养一批高素质律师群体。目前我国律师普遍缺乏,特别是在中西部地区,高素质的律师更是稀缺,要建立和构建中国法律信仰,培养数量可观的高素质律师人才是必经之路。
  参考文献:
  [1]谢晖.法律信仰的理念与基础,山东人民出版社,1997,43.
  [2]龚祥瑞.法治的理想与现实,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3,56.
  [3]梁治平.法辨,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59.
  [4]范进学.法律信仰危机与中国法治化,法商研究,1997,第2期,25.
  [5]姚建宗.信仰:法治的精神意蕴,吉林大学学报,1997,第2期,18.
  作者简介:毛圣霞(1988-),女,浙江杭州人,华东政法大学2010级民商法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商法。
其他文献
摘 要:抢劫罪作为最为常见的刑事犯罪,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抢劫罪既侵犯了公民的人身安全又侵犯了公民的财产安全。因此严厉打击抢劫行为自古以来都被作为维护社会和平与稳定的重要任务。在司法实践中,抢劫罪的认定时常存在一些难以界定和把握的问题。以下将从抢劫罪的特殊犯罪对象的认定方面进行简要的阐述。  关键词:抢劫罪 特殊犯罪    犯罪对象是刑法分则条文规定的犯罪行为所作用的客观存在的具体人或者具体物。
期刊
摘 要:美国次债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逐渐波及全球的背景下,我国《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二)》第二十六条亦确立了情势变更原则,但其适用还很不成熟。在这一背景下追溯情势变更原则的理论基础,并分析其与相关制度的关系,明确其调整范围,探寻其具体适用的要则和法律效果,通过对比较法的研究对我国立法提出改进建议。  关键词:情势变更 合同落空 公平原则 诚实信用原则    情
期刊
摘 要:作为实行"一国两制三法系四法域"这种特殊制度的国家,我国区际仲裁实践中存在的许多问题日益突出。《关于内地与香港特别行政区相互执行仲裁裁决的安排》、《关于内地与澳门特别行政区相互认可和执行仲裁裁决的安排》、《台湾地区与大陆地区人民关系条例》等文件先后结束了香港、澳门回归后内地与港澳之间在仲裁裁决相互认可与执行中无法可依的"真空期",但也并未解决所有相关问题。本文试从我国区际仲裁实践的角度进行
期刊
摘要:社区矫正制度在国外已经受到特别的重视,是刑罚从以监禁刑为主向以非监禁刑为主的世界性发展趋势的主要标志。虽然,我国《刑法修正案(八)》将已社区矫正正式写入刑法,但关于社区矫正的概念、社区矫正主体以及对象等问题并未明确规定,缺乏专门的法律规范。本文试图探讨社区矫正制度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一些对策,以期能引起学界对社区矫正的进一步关注,推进关于社区矫正的立法进程。  关键词:社区矫正 现存问题
期刊
摘要:缓刑制度适用于罪行轻微的犯罪,是公认的合理而富有成效的刑罚制度。本文主要针对我国缓刑制度在立法上、司法上的缺陷,提出完善缓刑制度的看法。本文所提出的观点是在总结缓刑制度比较成熟国家的做法后,根据我国的国情提出的,对我国缓刑制度的完善有一定的意义。  关键词:缓刑价值;缓刑问题;制度完善    缓刑是对被判处刑罚的犯罪分子暂时不适用刑罚的一种制度,它起源于欧美国家,后被移植到中国。但是在我国,
期刊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变化,强奸罪的定义及内容已经不能适应新的情况,同性强奸的问题日益增多,它对社会以及公民的人身权利的危害不断增加,同性强奸定罪十分迫切,因此我们有必要借鉴其他国家的立法经验,加大对同性强奸的法律控制。  关键词:性自主权利 同性恋 同性强奸 法律完善    一、各国关于同性强奸的立法概况  (一)外国同性强奸立法概况  在发达国家和地区,对同性性犯罪问题的解决,已经有比较长的
期刊
摘 要:最近几年看守所内频繁发生的类似"躲猫猫"案件,刑讯逼供这一词再次进入人们的视野,有必要对此进一步研究。刑讯逼供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古代,刑讯逼供是合法且是侦查的重要手段。坚决摒弃非法证据是我国司法制度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司法工作人员对此应该毫无疑问。无罪推定制度的建立,是解决刑讯问题的治本之举。设立电子监控设施,对于监督侦查机关的审讯过程也是一个很好的措施。  关键词:刑讯逼供;原因
期刊
近年来,随着外籍人士、港澳台侨胞和海外华侨来中国发展、工作、定居的数量激增,外籍人员子女这个特殊群体的队伍也在逐渐壮大,外籍子女的健康安全也逐渐受到关注,成为各国教育界、法学界及其他有关各界关注和亟待解决的热点和难点问题。而在校园内引入保险制度来解决这一难题,给学校事故的处理带来一线生机。  2009年10月1日起施行的新《保险法》第三十三条规定:"投保人不得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投保以死亡为给付保险
期刊
摘 要:本文以近几年多发的"人肉搜索"事件折射出信息时代公民网络隐私权遭受侵权为视角,系统地展开对公民网络隐私权民法保护的系列问题的讨论。本文从网络隐私权的概念入手,进而引出网络隐私权的几种侵权形态的剖析。立足于我国当前对公民网络隐私权民法保护的现状,分析了其中存在缺乏一般规则和具体规则的规定的问题,并结合我国的立法现状和实际需要,试图构建我国公民网络隐私权民法保护体系。  关键字:信息时代;网络
期刊
摘要: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经历了从先秦时期的发展萌芽,到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确立,直至隋唐时期的逐渐完备,以及宋元明清时期进一步的发展到晚清时候的衰亡的历史过程,形成了一个十分完整的发展序列。选拔制度的组织形式不仅影响到古代官吏的基本组成结构,同样也会影响一个王朝的政治统治模式。了解中国古代官吏制度的基本形式及其发展变化,对了解中国古代的政治法律文化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选官;科举;反思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