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政府发债利大于弊

来源 :中国经济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u885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预算法修改十年四审终破冰
  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近日表决通过关于修改预算法的决定,修改后的预算法在明确立法宗旨、细化全口径预算管理制度、预算公开制度,以及完善预算审查、监督、强化预算责任等方面均有明显进步。
  预算法素有“经济宪法”之称,预算法规范明确的财政权力制度安排是现代国家公共管理运行的基础,因此凡涉实质性的修订,总是审慎再三,反复斟酌。譬如本次修法历经十年四审,跨越三届全国人大,尤其在是否允许地方政府发债一节上,争议声中终告破冰殊为不易。
  1994年通过的预算法明确规定,地方政府不得发行地方政府债券。但问题是,基于一系列深层次因素共同推动,中国的各级地方政府性债务不仅早已假借种种通道潜滋暗长,而且其增量与存量都已经达到惊人程度,因此在2013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首次提出“要把控制和化解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作为经济工作的重要任务”。
  现实世界的复杂性往往使得哪怕针对同一事实,不同的视角也会得出不同甚至相反的结论。这反映在是否允许地方政府发债问题上,尤为典型。
  凡事皆有利弊两面,因此判断一项重大改革是否应然,终究要看利弊,权衡孰重孰轻,而允许地方政府发债,至少现在看来利大于弊,这主要体现在:
  首先,中国的政府性债务确实存在很强的内在冲动,但这并非是有没有某种融资工具所能决定。有分析人士说,只要导致地方政府预算软约束的种种制度性扭曲依然存在,任何工具性的禁止性规定无非是在为渊驱鱼,使其另辟各种更隐秘、更难监管的“蹊径”暗度陈仓。
  其次,如果承认地方政府举债有其必然性(甚至有其合理性),那么仅就工具性而言,政府发债相比目前名目繁多的政府性融资渠道更透明、更规范、更易于被纳入政府预算全口径管理,而且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改变目前地方政府公益性资本支出、经常性支出,甚至经营性支出相互掩饰、相互挤占的混杂局面。
  第三,从财政、金融一体化的角度来看,政府发债有利于降低目前政府性债务不断累积的金融风险。这主要因为银行信贷本就不适合充当政府融资主要渠道,而政府发债一则可以有效避免平台贷款期限错配问题,再则中国的债券市场,无论在利率市场化程度或是对债务人的外部约束力等方面,都要优于信贷市场。此外,反过来,地方政府发债也可以为债券市场提供介于国债与公司债之间的衔接品种,有利于加速形成中国自己的基准收益率曲线。
  当然,地方政府发债可能引发的债务失控风险也并非杞人忧天。因此预算法修正案对地方政府发债的层级、额度、用途,以及偿还等都作出了相应限制。我们认为,这是兼顾发展与稳定的妥善安排,体现出中国渐进式改革的一贯智慧。
其他文献
不可否认,我们正走在现代性的途中,但现代性并未履行它对我们所作出的“人是目的”的终极承诺.要探究并理解这一现代性的难题需要回到规范性的源头,从对“人”的概念的反思出
俄罗斯海关是统一的俄联邦国家主权和经济利益的保护机构,是俄罗斯的强力部门之一.其主要任务是依照俄联邦海关法和其他有关法律、法规,监管进出俄罗斯关境的货物、物品和运
清代苗疆的款约、契约中常常出现宣扬“亲亲、尊尊”儒家伦理的表述,迄今黔东南苗族、侗族地区的新修楼房里还设有“天地君亲师”的神龛和神位.苗疆外结案件(包含秋审案件)之
【摘要】本文主要针对地质勘查和深部地质找矿展开分析,明确了在地质勘查的过程中,如何积极做好地质找矿技术,如何更好的区域进一步的提升找矿的效果,本文做出了一些具体的方法,以及一些好的措施,希望能够为今后的地质勘查以及深部找矿带来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地质勘查;深部地质找矿技术  在地质勘查的过程中,如果能够更加明确地质勘查的要求,就能够更好的采取有效的技术,深部地质找矿也是一个非常关键的环节,做
天津市杨柳青镇,依靠古镇丰厚的文化底蕴,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积极推进极具地方特色文化产品,杨柳青这个古镇,迎来了发展的春天,焕发出勃勃生机.rn杨柳青镇位于天津市西青
期刊
本文介绍JobtoModule(J2M),一个开源软件的设计.此软件将工作需求与大连东软信息学院的课程信息联系起来,来实现学生选课和找工作双重功能.根据Garrett和Fugle模型来设计与开
本文以城市消防管理法为例,论述了清代前期城市管理法律的多元性:朝廷立法、地方性立法,和民间法,三者共同构成了一个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城市管理法律体系.这些法律形式之
就蒙古族法律与宗教的关系而言,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蒙古帝国创立之初,蒙古族法律主要受到了萨满教的影响;第二阶段是北元1578年之后,藏传佛教从方方面面影响了
期刊
近些来年,在具有浓厚科学行为主义氛围的美国国际关系学界,历史研究方法似乎有抬头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