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辫子教授辜鸿铭
民国初年,日本著名作家芥川龙之介曾叮嘱一位到中国访问的老朋友说:“不去看紫禁城也不要紧,但不可不去一见辜鸿铭啊!”在当时海外人士眼中,这位拖着大辫子的辜鸿铭的名声居然超过了紫禁城!
1921年,英国名作家毛姆游历中国时特地慕名求见,想一睹毫坞铭尊容,请他讲解《春秋大义》。为此特地托一英国洋行的同胞说情。等了几天未见回音,便去问怎么回事,同胞说,他写了一张条子,让辜氏前来拜见,不知为什么一直未见辜氏影子。毛姆一听才知事情被弄糟了,于是亲笔拟了一封短简,恭恭敬敬地表达仰慕之意,求赐一见,辜氏这才答应与他见面。
辜氏在西人中的有名还在于,他公开蔑视妄自尊大的洋人。鉴于辜的巨大名声,北大请来与他一块共事的外国一流洋教授见到他都十分恭敬,远远地站着,而他走近了,看见英国人,用英文骂英国不行,看到德国人,用德文骂德国不好,看到法国人,则用法文骂法国不好,把这些世界一流的洋教授一个个骂得心服口服。在庚子八国联军的时候,辜先生曾用拉丁文在欧洲发表一篇替中国说话的文章,使欧洲人士大为惊奋。善于运用中国的观点来批评西洋的社会和文化,能够搔着人家的痒处,这是辜先生能够得到西方知识界赞美佩服的一个理由。
链接
辜鸿铭生在南洋(马来西亚的槟城),学在西洋(留学英法),婚在东洋(有一个日本老婆,在日本有崇高的威望),仕在北洋(早年为两江总督张之洞幕僚,晚年在北洋政府外交部任职),精通9种语言,获13个博士学位,倒读英文报纸从而嘲笑英国人,还讲美国人没文化,第一个将中国的《论语》、《中庸》用英文和德文翻译到西方,他凭三寸不烂之舌,向日本首相大讲孔学,与文学大师列夫·托尔斯泰书信往来讨论世界文化和政治局势,被印度圣雄甘地称为“最尊贵的中国人”。因为恪守中国传统文化,他至死还留着辫子,被人称为“清朝最后一根辫子。
狂人名士刘文典
1928年,刘文典出任安徽大学文学院长兼预科主任,相当于校长一职。11月23日,安大附近省立第一女中校庆,安大学生在看戏过程中与女中校长程勉发生冲突,程诬蔑学生捣乱,请军警弹压,遂引发一场学生风潮。时值蒋介石路经安庆,听说此事,十分恼怒,便召见刘文典训话。刘对蒋直接介入学校具体事务十分不满。当他见到蒋时昂然坐下就只顾吸烟,既不脱帽,也不向主席行礼致敬。面对蒋的训斥,刘以极鄙夷的态度,哼了一声。蒋让他交出闹事的共产党员名单,并严惩肇事的学生,刘拒不执行,并当面顶撞说:“我不知道谁是共产党。你是总司令,就应该带好你的兵;我是大学校长,学校的事由我来管。”他甚至斥蒋为“新军阀”。蒋介石听了十分恼怒,当场打了刘两记耳光,定了个“治学不严”的罪名,将刘关押起来,并宣布解散安徽大学。消息传出,群情激愤,安大师生组织了“护校代表团”,到省政府请愿,要求立即释放刘文典,同时致电教育部长蒋梦麟以殁蔡元培、胡适等人,请求援助。在社会各界舆论的压力下,蒋迫不得已,最后同意保释,但要求刘文典即日离开安大。刘被关押七天后,于12月5日获释。此事曾轰动一时,刘文典也因敢于直接顶撞蒋介石一时名声大噪,为士人景仰。
刘文典的老师章太炎听到此事后,对他的书生骨气十分欣赏,亲自手书一联相赠:“养生未羡嵇中散,疾恶真推祢正平。”这副对联一直为刘所珍藏,至今还保存在刘文典次子刘平章家中。
风雅校长罗家伦
30年代初中央大学艺术系主任是大名鼎鼎的画家徐悲鸿。因罗家伦住所离徐家较近,他闲暇时多次登门探望,对画家嘘寒问暖,没一点校长架子。当时,徐悲鸿的画已相当值钱,常有不少权贵要人登门索画,使尽功夫,令大画家不胜其扰,常闭门谢客。但徐悲鸿多次提出赠画给罗校长时,均被罗婉言拒绝,这使徐悲鸿特别钦佩罗的为人。1934年,徐悲鸿夫妇在鼓楼高云岭看中天主教堂与坟场间一块地皮,凑钱买下,欲建一小楼,但手头缺不少钱。同事好友们遂共同捐助,一人200大洋。凑足了资金。罗家伦把他新收到的一笔海外稿费30。大洋捐给了徐悲鸿。楼建成后,徐悲鸿赠众帮忙者每人一幅国画。罗家伦则私下提出请徐代为自己孩子作一幅素描写生以作纪念,徐悲鸿欣然同意。登门作画那天,罗家伦特办了一桌酒宴,还让司机开车去金陵女大接来徐的岳父蒋梅笙一块儿饮酒。罗家伦的风雅与操守令徐悲鸿铭心难忘。
罗家伦向来自奉甚俭,病倒之前一直自带便当上班。有人劝他不宜这样俭朴,他却说“读书人应该如此”。老朋友劝他应珍惜晚年的精力,留下时间写自己的回忆录传世。他却说“应该倾注全力给国史奠基础”。
罗家伦对财富很淡定。他生平喜好收藏古字画,去世后,98岁的夫人张维祯遵照罗的遗愿在台湾纪念罗家伦诞辰100周年大会上,将其毕生收藏的唐、宋、元、明、清历代珍贵古画40件(前已捐23件)全部捐给台北故宫博物院。
民国初年,日本著名作家芥川龙之介曾叮嘱一位到中国访问的老朋友说:“不去看紫禁城也不要紧,但不可不去一见辜鸿铭啊!”在当时海外人士眼中,这位拖着大辫子的辜鸿铭的名声居然超过了紫禁城!
1921年,英国名作家毛姆游历中国时特地慕名求见,想一睹毫坞铭尊容,请他讲解《春秋大义》。为此特地托一英国洋行的同胞说情。等了几天未见回音,便去问怎么回事,同胞说,他写了一张条子,让辜氏前来拜见,不知为什么一直未见辜氏影子。毛姆一听才知事情被弄糟了,于是亲笔拟了一封短简,恭恭敬敬地表达仰慕之意,求赐一见,辜氏这才答应与他见面。
辜氏在西人中的有名还在于,他公开蔑视妄自尊大的洋人。鉴于辜的巨大名声,北大请来与他一块共事的外国一流洋教授见到他都十分恭敬,远远地站着,而他走近了,看见英国人,用英文骂英国不行,看到德国人,用德文骂德国不好,看到法国人,则用法文骂法国不好,把这些世界一流的洋教授一个个骂得心服口服。在庚子八国联军的时候,辜先生曾用拉丁文在欧洲发表一篇替中国说话的文章,使欧洲人士大为惊奋。善于运用中国的观点来批评西洋的社会和文化,能够搔着人家的痒处,这是辜先生能够得到西方知识界赞美佩服的一个理由。
链接
辜鸿铭生在南洋(马来西亚的槟城),学在西洋(留学英法),婚在东洋(有一个日本老婆,在日本有崇高的威望),仕在北洋(早年为两江总督张之洞幕僚,晚年在北洋政府外交部任职),精通9种语言,获13个博士学位,倒读英文报纸从而嘲笑英国人,还讲美国人没文化,第一个将中国的《论语》、《中庸》用英文和德文翻译到西方,他凭三寸不烂之舌,向日本首相大讲孔学,与文学大师列夫·托尔斯泰书信往来讨论世界文化和政治局势,被印度圣雄甘地称为“最尊贵的中国人”。因为恪守中国传统文化,他至死还留着辫子,被人称为“清朝最后一根辫子。
狂人名士刘文典
1928年,刘文典出任安徽大学文学院长兼预科主任,相当于校长一职。11月23日,安大附近省立第一女中校庆,安大学生在看戏过程中与女中校长程勉发生冲突,程诬蔑学生捣乱,请军警弹压,遂引发一场学生风潮。时值蒋介石路经安庆,听说此事,十分恼怒,便召见刘文典训话。刘对蒋直接介入学校具体事务十分不满。当他见到蒋时昂然坐下就只顾吸烟,既不脱帽,也不向主席行礼致敬。面对蒋的训斥,刘以极鄙夷的态度,哼了一声。蒋让他交出闹事的共产党员名单,并严惩肇事的学生,刘拒不执行,并当面顶撞说:“我不知道谁是共产党。你是总司令,就应该带好你的兵;我是大学校长,学校的事由我来管。”他甚至斥蒋为“新军阀”。蒋介石听了十分恼怒,当场打了刘两记耳光,定了个“治学不严”的罪名,将刘关押起来,并宣布解散安徽大学。消息传出,群情激愤,安大师生组织了“护校代表团”,到省政府请愿,要求立即释放刘文典,同时致电教育部长蒋梦麟以殁蔡元培、胡适等人,请求援助。在社会各界舆论的压力下,蒋迫不得已,最后同意保释,但要求刘文典即日离开安大。刘被关押七天后,于12月5日获释。此事曾轰动一时,刘文典也因敢于直接顶撞蒋介石一时名声大噪,为士人景仰。
刘文典的老师章太炎听到此事后,对他的书生骨气十分欣赏,亲自手书一联相赠:“养生未羡嵇中散,疾恶真推祢正平。”这副对联一直为刘所珍藏,至今还保存在刘文典次子刘平章家中。
风雅校长罗家伦
30年代初中央大学艺术系主任是大名鼎鼎的画家徐悲鸿。因罗家伦住所离徐家较近,他闲暇时多次登门探望,对画家嘘寒问暖,没一点校长架子。当时,徐悲鸿的画已相当值钱,常有不少权贵要人登门索画,使尽功夫,令大画家不胜其扰,常闭门谢客。但徐悲鸿多次提出赠画给罗校长时,均被罗婉言拒绝,这使徐悲鸿特别钦佩罗的为人。1934年,徐悲鸿夫妇在鼓楼高云岭看中天主教堂与坟场间一块地皮,凑钱买下,欲建一小楼,但手头缺不少钱。同事好友们遂共同捐助,一人200大洋。凑足了资金。罗家伦把他新收到的一笔海外稿费30。大洋捐给了徐悲鸿。楼建成后,徐悲鸿赠众帮忙者每人一幅国画。罗家伦则私下提出请徐代为自己孩子作一幅素描写生以作纪念,徐悲鸿欣然同意。登门作画那天,罗家伦特办了一桌酒宴,还让司机开车去金陵女大接来徐的岳父蒋梅笙一块儿饮酒。罗家伦的风雅与操守令徐悲鸿铭心难忘。
罗家伦向来自奉甚俭,病倒之前一直自带便当上班。有人劝他不宜这样俭朴,他却说“读书人应该如此”。老朋友劝他应珍惜晚年的精力,留下时间写自己的回忆录传世。他却说“应该倾注全力给国史奠基础”。
罗家伦对财富很淡定。他生平喜好收藏古字画,去世后,98岁的夫人张维祯遵照罗的遗愿在台湾纪念罗家伦诞辰100周年大会上,将其毕生收藏的唐、宋、元、明、清历代珍贵古画40件(前已捐23件)全部捐给台北故宫博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