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网络传播的伦理问题及应对措施

来源 :新闻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ngpeif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以开放性、匿名性等为特点的网络传播作为一种新的大众传播模式,为民众提供了充分表达观点的平台。然而,我们应看到,在网络传播给人们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为各种消极价值观和道德观的出现提供了载体,冲击着传统的传播伦理。基于此,本文探讨了网络传播伦理问题及其成因,并提出解决伦理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网络传播 伦理问题 应对措施
  在信息时代的今天,网络将人类传播带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信息传播的速度和范围都是以往任何媒介无法企及的。随着网络的不断普及,网络传播的影响也越来越深远,不但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交流方式,同时也改变了人们传统价值观和道德观。然而,就在网络传播给人们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相继出现了许多网络伦理问题亟待解决。
  一、网络传播存在的主要问题
  1、网民责任意识淡化,网络暴力频发
  网络社会具有自由化、虚拟化、无权威性等特点,网民责任意识淡薄,缺乏相应的约束力,同时在“法不责众”的心态下,网络交往过程中的言行容易变得肆无忌惮,长期处于这种状态下,势必会影响其在现实生活中的言行,从而对现实生活造成威胁。例如,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地震发生后,网上惊现一女子辱骂灾区人民的视频,长达4分40秒。该名女子仅仅因为无法玩网络游戏而在网络上毫无顾忌地发泄不满情绪。
  网民责任意识淡薄的另一表现是网络暴力现象的发生。“媒体中传播的暴力信息即通常所说的媒体暴力(media violence),是指包括电影、电视、电子游戏、报刊等在内的媒体含有或刊登暴力内容,并对人们正常生活造成某种不良影响的暴力现象。”① “网络暴力”打破了道德底线,亟待运用道德、法律等手段进行规范。
  网络暴力不等同于现实生活中身体相搏的暴力行为,而是借助网络的匿名性用语言文字对人进行攻击,无视道德和法律的约束。典型的行为是对事件当事人进行“人肉搜索”,及通过网络搜索,将其真实身份、照片、生活细节、甚至住址等个人隐私公布于众,严重影响了事件当事人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冲击着当事人的心理承受力,甚至会造成严重的后果。如2007年一个很典型的“多数人暴政”的案例——伊莱克斯女助理案,一位外企女白领个人资料、照片等由于其外籍情人邮箱被盗而被人肉曝光。大多数网民只是片面的站在道德制高点指责女白领,却忽视了女当事人的感受。
  2、网络传播中内容冗余和虚假信息多
  “信息冗余指信息源包含了除了有效信息之外的信息。信息过剩、混乱、无序,都是信息冗余的表现。”②互联网一方面把图像、声音、文字等各种信息通过编码和解码发送到全世界的各个角落,满足人们对信息的需求;另一方面,网上泛滥着大量对用户没有价值的“观点”、广告、传言等,形成了信息的冗余,使人们无法及时准确获取自己所需要的内容,信息的使用效率不高。
  同时,网络虚假信息增多、不良信息和垃圾信息泛滥。一些网络媒体片面追求点击量,肆意编造新闻,传播不实的信息,带动了网络媒体上虚假信息频出的不良风气。另外,网络因其高度自由和交互性强等特点,而使信息鱼龙混杂,尤其是以传播速度著称的微博,往往成为公众第一时间发布和寻找信息的场所,但大部分网络信息并没有真实可靠的来源,混杂了不少网络谣言,更缺乏把关,这就导致网络媒体的公信力远远低于传统媒体。例如2011年日本大地震导致福岛核电站核泄露引发中国多地出现“抢盐风波”,主要原因是信息获知不充分,信息沟通不畅通,从而导致谣言的出现。
  3、网络传播导致现实生活中的人际关系疏远
  加拿大传播学者麦克卢汉曾提出“地球村”的概念,随着广播、电视、互联网和其它电子媒介的相继出现,人与人之间交往不再受到时空距离限制,整个世界变成了一个“村落”。然而,这也就为人们躲避现实、表达欲望提供了理想的场所,人们选择从虚拟的世界中寻求沟通,而放弃了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
  4、网络传播对社会主流道德价值观念产生威胁
  网络社会是一个开放性的社会,它冲破了不同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的制约。这使得网民在参与网络社会交往的过程中,受到不同意识形态、价值和道德观念的影响,从而有可能使网民的价值观、道德观等发生改变,甚至会改变现实社会中的主流意识形态。
  5、网络安全问题
  网络的存在依托技术,也正是因为如此,使得网络本身变得十分脆弱。网络安全问题主要表现在:(1)电脑病毒。(2)网络的非法入侵。
  二、网络传播伦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1、网络传播技术特点的影响
  网络传播具有开放性、匿名性、双向性、互动性等特点。“网络社会的数字化特征,使网络社会中行为主体的真实身份得到有效地隐匿,从而有可能使其避免承担道德责任。在网络社会中,人的身份特征都是以数字符号化的形式出现的,因此,人的身份可以进行随意修改涂抹。”③由于受到网络传播这些特点的影响,人们在互联网上的行为更加自由和不受拘束,这就为不良信息的发布提供了温床,导致在传播过程中不良现象的产生,给社会带来负面影响和不稳定因素。
  2、网络规范体系的不完善
  一个社会如果缺乏一定的道德规范,便不能为人们的行为提供正确的指导,就会导致人们行为的失范。在网络社会亦是如此。目前网络已经覆盖了全世界,已成为人类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然而迄今为止,还没有制定出系统的网络法律法规,仅有一些国家和地区制定了行业性的网络规范,却无法真正起到规范网络行为的作用。
  3、网络内容提供者的道德责任感缺失
  网络内容提供者是网络传播过程中最为专业的主体,相比报纸、广播、电视而言,网络媒体更具有时效性、广泛性、生动性和形象性。网络媒体的出现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最大限度地满足受众的需要求。正是因为网络媒体在网络传播中重要的作用,因此他们也必定要承担相应的道德责任。然而近些年来,网络媒体大多将吸引受众注意力、片面追求点击量作为重要目标,丧失了作为网络媒体从业者的道德责任感,发布有悖于国家、人民意愿的信息以及不实信息,污染了网络环境。   4、意见领袖没发挥积极作用,网民集体无意识心理作祟
  法国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庞勒曾指出,“群体是冲动、易变和急躁的”;“群体易受暗示、轻信”;“群体情绪夸张和单纯”。④“活跃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观点或建议并对他人施加个人影响的人称为‘意见领袖’。”⑤由于“意见领袖”的引导作用,其他群体成员会非理性地认为“意见领袖”代表了主流并且是正确的观点,为了防止自己被孤立,隐藏起自身的观点,转而去接受“意见领袖”的观点,认为这是“多数人”的意见,在持续的传播过程中这种观点便成为主流,而占少数的反对意见则选择沉默。在复杂的网络环境中,“意见领袖”若是被恶意利用,形成网络水军,为受众宣泄不满提供空间和平台,误导受众,人们便会不断重复同样的动作,直到自己的意愿得到满足。
  三、网络传播伦理问题的主要应对策略
  1、加强网络监管,构建和谐健康的网络环境
  互联网在我国普及与广泛运用不过十余年时间,然而伴随而来的伦理道德和法律问题却层出不穷,因此需要通过制定实施相应的法律法规,加强对网络伦理失范现象的监管和整治,要不断健全网络民主法制,构建健康向上的网络环境。政府及相关管理部门应负起责任,通过媒体的宣传作用,大力开展网络伦理教育,引导受众建立正确的媒介价值和使用观念,维护网络道德。
  在技术方面,应建立一整套完备的互联网监控体系,不当言论予以识别和控制,自动屏蔽不良信息,删除违背传播伦理的言论等。以网络谣言为例,目前国内几大微博运营商均已开设官方辟谣账号,发现可疑信息及时求证,在第一时间公开澄清,并通过删除谣言、对发布谣言者封号等手段进行管理和把关。如2010年3月日本地震后,新浪辟谣小组时刻监控网络,击破了“抢盐风波”、“核辐射扩散示意图”等谣言。
  2、加强网络伦理道德规范体系建设
  在完善网络监管体系的同时,还应大力加强网络伦理道德规范体系的建设。与现实社会中的道德约束一样,网络环境同样也需要道德约束力。网络中的伦理道德一旦形成,就可以规范人们的网络行为,避免因网络匿名性等特点所造成的网络暴力,降低网络谣言出现的频率,增强网民的社会责任意识。
  3、媒体要加强自律意识
  “在信息时代,网络媒体是信息的主要生产者,没有这些专门的网络媒体去采集、编辑、组织、发布各种各样的信息,网络世界的信息就会枯竭。”⑥网络媒体应自觉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管理办法,不得发布违背准则的内容和虚假信息,同时也应恪守网络伦理道德的要求,传播积极健康的信息,做好把关人,自觉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努力营造和谐的网络舆论环境。
  4、网民应提高媒介素养
  在网络传播的过程中,网民是特殊的传播主体,他们既是信息的接收者,同时也是信息的发布者。因此,网民自律是网络道德建设的核心,实现网民的自律,就必须提高网民的媒介素养。网民只有自觉地加强媒介素养教育,强化道德和伦理意识,在上网时就能够自觉地遵守网络传播道德和法律,理性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参考文献
  ①赵允芳,《解剖媒体暴力现象》[J].《传媒观察》,2004(12):18
  ②林渊渊,《互联网信息冗余现象》[J].《当代传播》,2004(5):58
  ③邓名瑛:《传播与伦理——大众传播中的伦理问题研究》[M].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95
  ④古斯塔·庞勒 著,冯克利 译:《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M].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21—41
  ⑤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209
  ⑥李伦:《网络传播伦理》[M].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254
  (作者:毕晛,南京理工大学设计艺术与传媒学院2012级研究生;孙宜君,南京理工大学设计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硕导、传播与传媒研究中心主任)
  实习编辑:邹君然
  责编:姚少宝
其他文献
目的检测肝硬化腹水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病人血浆和腹水中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uPA)及其受体(uPAR)的含量变化,分析肝硬化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病人血浆和腹水uPA和uPA
【正】由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上海市发展改革委、国家开发银行上海市分行共同主办的首届"中国城镇投资博览会"3月底在上海美兰湖国际会议中心举行。3万平方
【正】甬政办发[2010]56号各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单位:《宁波市城区内河联合执法工作方案》和《宁波市城区内河建设管理工作年度目标责任考核办法》已经市人民政
【正】甬政办发[2010]58号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单位:根据《宁波市外来务工人员积分落户暂行办法》(甬政办发[2010]25号)有关精神,我们研究制定了《宁波
记得几年前有一部名为《战争让女人走开》的电影,火了很长一段时间。虽然其中的剧情因为时间的久远,现在已经渐渐忘却了,可是当我构思这篇文章的时候,却不知道为什么竟一下子
【正】甬政办发[2010]197号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单位:《宁波机场与物流园区管理委员会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由市机构编制委员会审核后,已经
【正】象山港大桥及接线工程于2008年12月30日正式开工,2009年6月18日主桥工程全面动建,2009年10月接线工程进入实质性建设阶段。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通过"部门合力
甬政发[2010]82号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单位:由商务部和浙江省人民政府主办,宁波市人民政府、中国商业联合会、中国轻工业联合会、浙江省商务厅承办的201
目的了解烟台市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PAE)质粒、转座子、Ⅰ类整合子遗传标记存在状况。方法采用K-B法测定临床分离的30株铜绿假单胞菌对16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采
目的通过早期检测危重患儿心肌肌钙蛋白I(cTnI)的值,证实在儿童危重疾患时存在心肌损害。方法采用化学发光法和酶法测定49例儿科危重病患儿及25例轻症对照组的心肌cTnI、肌酸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