尘埃化境

来源 :海峡茶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1987_LOV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2年1月25日,由厦门市美术家协会陶瓷艺术专业委员会主办、《海峡茶道》、《市场瞭望·投资者》杂志社协办、厦门原色茶陶承办的为期一个月的“两岸名师·顶级天目精品展”在厦门文化艺术中心原色茶陶开幕。此次展会旨在为有意了解天目的茶友们呈上一次关于天目盏的视觉盛宴,带领大家走进“天目”的神秘世界。展览共分为五个系列,精选了几位大师的部分代表作品,吸引了全国大量茶友到访关注。因此次精品展得到的好评颇多,本刊为了让更多未到访的茶友也能够欣赏到此次“天目”精品展的作品,特对几位大师的代表作品进行分期刊载。以便与茶友们共享“天目”之美。
  “天目”的前世今生
  何谓“天目”?“天目”的名称来源于日本,据日本古文献记载:“建盏之釉中有斑点者谓之‘星建盏’,因其有星故称‘天目’,所以之后凡属同类之物,虽无此斑点亦一概名之为‘天目’”。另据中国相关文献记载,12~13世纪日本僧人从浙江天目山带回黑釉瓷器,乃以“天目”命名此类瓷器。“天目”之称不管从何由来,但此名称终得以相沿并成专称,并且朝鲜及我国陶瓷界也随之习惯下来,甚至除了福建的“建盏”以外,如山西、河北、山东等许多窑所烧部分黑釉碗、盏一概被称作“天目釉”,即所谓“木叶天目、河南天目”等。
  “天目釉”在古代的特征通常为深厚的黑色光泽。但现代作品中的“天目釉”一般颇为光亮。造成釉色差别的原因颇多,一则古今窑的情况、大小有所不同。另外,从前的制品在制作后经过一定的年代,釉中起了一些变化,并且,现代制品釉内所含的铁成分也发生了变化等等诸多因素。所以当代所制作的“天目釉”与古代的“天目釉”是存在一定区别的。此次“两岸名师·顶级天目精品展”的展品主要以当代大师的作品为主,这些作品充分展示了当代“天目釉”的部分鲜明的特征,同时也有部分古代的“天目”展示,让参观者能清晰地了解“天目釉”的历史演变过程。
  本文刊登的“天目”茶碗为现代大师罗森豪的作品,其作品在型制上表现大气,善于以小见大,对于自然陶土及矿物釉的运用,遵循追寻生命本质的美好。这种纯粹的美感,不含任何意识或内容的传达,可以予人以静观冥想的力量,给人心安神定而随时可以参悟精神领域的感动。这种表现手法也是现代艺术家运用古方式对天目的崭新诠释方式,旨在从欣赏外在优雅的同时,更能从精神层面上高度认知其内在的美。
  邂逅“尘埃化境”
  初此遇见“尘埃化境”的时候,低低的天空散着柔柔的光。进门的瞬间,窗外清晰的光线细细地散在茶碗上,在它们的表面耀出了水润的色泽,心湖顿时有了清澈的感觉。此套“尘埃化境”系列作品主要以茶碗为主,远远地看着这排天目碗,黑褐的釉色有着沉稳的气息,感觉在一步步接近天目碗时发生了变化,碗内逐渐清晰的黑色的小斑点轻盈地分布在碗的内周,而碗底的颜色则呈现厚黑色,站在碗前定眼观看,仿佛能看到许多轻盈的尘埃向碗底飘去,聚拢,化作一团升华。
  此套“尘埃化境”系列天目碗均是以“单一挂含铁釉浆”运用所在地的陶土做成胎体,天然矿石磨成釉,釉浆中不加入铁以外的发色金属,不重叠多挂装饰施釉。其烧出多彩多层次的斑纹,旨在用七彩星辰般的釉色和碗底的弧度共同勾勒出一种银河星空的幻象。而关于“尘埃化境”作品的意境,罗森豪教授的说法是:每个天目碗几乎像是独一无二的星空天界,包容了一切浩瀚穹苍的微粒。大而无外、小而无内的灰烬尘埃,充满在无穷尽的时舱,存留在每个人的宿命中,每一粒尘埃曾经飘落在最深沉的记忆里,同时也无时无刻地在召唤着你,永远都挥之不去、摆脱不了它们的跟随。因为它们无所不在,而且无限……
  “什么样的功力才能成就这样的巧夺天工呢?”我一边观赏一边不禁喃喃自语起来,策展人suntea轻轻地回答道:“天目的烧制温度在千度以上,人力无法控制制作过程中微妙的窑变过程,所以其实很多时候一件出色的作品不仅要靠大师出色的功力也要靠运气,故很多优秀的作品也算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杰作了。”
  当人陷入沉浸的时候。时光总是那么的短暂。不知不觉已是日落黄昏待星辰之时,外面的黑夜渐渐衬起了室内的光芒,此刻看天目釉似乎又有了另一种感觉:背景是黑色的夜,那一个个茶碗仿佛定格成了不同的银河系,一圈一圈的,圈出了不同的时空感,感觉很近,又觉得很远,晃神间,脑袋里一直回荡着一部电影中的一句话:“你相信这世上有平行时空的存在吗?”……
其他文献
十九世纪下半叶,经过数十年的失败和不停的试验,在印度和锡兰(今斯里兰卡)的英国企业家们以及在爪哇的荷兰人开始在大种植园中种植茶叶,并开创了红茶的机械化生产,发动了声势浩大的宣传活动,以扩大全世界范围的公司销售。托马斯·立顿等英国公司的崛起,推动了大英帝国殖民地出产的茶叶消费量。但在此之前,喝茶就是喝中国茶的同义词,不论是在伦敦、墨尔本、圣彼得堡还是波士顿,中国茶都是由照片中所展示的纯手工的方式所加
期刊
“闽茶世界行”——和谐之旅  美国时间9月19日,纽约罗斯福公园,人声鼎沸,四千多当地华人华侨和美国友人聚集在这里。随着4米多长“和谐世界和平发展”的闽茶世界行章草书法长卷的缓缓展开,中华人民共和国驻纽约总领事馆副总领事钟瑞明、美国福建同乡会会长郑棋、《海峡茶道》杂志社社长梅晓敏、春伦茶叶集团董事长傅天龙等共同对外发布了以“和谐世界、和平发展;传承茶道、传播文明”为主旨的“闽茶世界行宣言”。这意味
期刊
莲蓬是荷花的花心,娇小嫩黄,藏于美丽的花瓣之中,当盛夏之后,荷花的花瓣渐渐脱落,便会变成一只只碧绿的莲蓬。揭莲心之苦,就像用云淡风轻的微笑去排解心中的烦闷,如同六月里的清风,解去人间的暑气。诗人借着莲蓬去苦心来隐喻自己平淡和释然的情绪。  自古以来一直有很多文人墨客用各种方式去描绘和赞誉荷花、莲蓬。莲蓬和莲花一样,都具有圣洁、清净的象征意义,如“出淤泥而不染”。但是诗句与画卷上的荷花、莲蓬再如何灵
期刊
“茶汤作品欣赏会”的举办,是要安排一个专门的地方来品茗的(包括茶席设置、泡茶、奉茶)。品茗会中的“茶”成分含量高达百分之百,就是为了“茶”而来,故此人们都会为了“茶”而努力,除了茶席、茶具、茶叶、水、茶法直接影响茶的事物要完善以外,细节上甚至还包括不要有多余的器物、手势、色彩、气味、声响的干扰,以便专心一致品茗。这和某个活动为庆祝开幕、公司为庆祝佳节、茶界为了推广茶叶商品上市或大家到林园赏梅庆祝好
期刊
一提到贵州就联想到“天无三日晴,地无三里平,人无三两银”。现在,这个概念已经是过去式了,我们对贵州的印像要改变了。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以前的劣势可能正是现在的优势:高速公路、高速铁路、飞机场的兴建,移山填壑,解决了地无三里平的不便;天无三日晴,正是高经济作物,药材、茶叶等最好的生产基地;由于网络的发达,人民的知识吸收已无障碍,素质提高了,老百姓不仅有三两银,可能还有三斤银;天然地理环境的未开发,保
期刊
茶禅一味的提法,在时下似乎已成为一种时髦的事,茶界则尤其然。大概是茶总是涉及了传统与文化的缘故,不管是卖茶人还是喝茶人,常见有许多总喜大表茶与禅之关联种种。也不知是谁启的滥觞,茶界“禅”潮涌动,渐渐乃趋泛滥。  茶与禅的渊源极深。两者间连绾相契,自古留下了许多典故,传说,轶事,公案,大多精致,典雅,深具灵性价值。茶禅一味的说法也由来已久。广为流传。然而,“禅”,“禅修”,“茶禅一味”,这些词语实际
期刊
会把茶泡好、会把茶介绍得好的人是茶企业最需求的基层人员,不管是茶的制造商、贸易商、零售商,还是销售茶汤商品的茶艺业。有人以为只要会做生意,来了再教还来得及,但他忘了教导与时间的成本,为什么不将这个成本转嫁到教育部门或其他专职机构的身上?大家对公司的会计人员、电脑管理人员就比较不会有自己培养的念头,不是因为他们难以培养,只是会计人员与电脑管理人员的职业教育较为成熟,大家都很放心地等待招聘会计与电脑管
期刊
对着狭长的台湾地图打量,环岛一圈是很多游客的梦想。哪怕是台湾本地人,都觉得环岛是一种壮举,不论北上还是南下,自驾抑或乘公车,单车、摩托、汽车、徒步,这样洋洋洒洒的旅程,值得拍成一部公路电影,去和未能远足的人分享。几年前一部《练习曲》(又名《单车环岛日志》)羡煞了很多人,里面的残障青年为了追寻内心的声音,认识自己生活的这片热土,骑着单车迎风沐雨、听海看云兜了一圈,并在乡下擦身而过的葬礼队伍中悄然落泪
期刊
犹如一串珠玉散落人间,位于闽浙交界处的群山竞秀之中,有一座天然纯朴、风景秀丽的山区小城——寿宁县。  寿宁县地域不广,人口不多,却是一城吸尽江山之英华。行走于寿宁,就像置身于理想中的自然山水画卷,满眼的绿水青山,奇峰幽谷。一座座美丽的廊桥如彩虹卧波,妆点寿宁的山河,也妆点寿宁乡民浪漫的梦。漫山遍野的翠绿茶园,犹有如仙草临凡,沐浴云霞甘露,只为这片秀美的大地竟吐芬芳。  这里是文学家冯梦龙寄托山水、
期刊
梅溪是故郡崇安境内诸多溪流之一,源于梅岭关的崇山峻岭之中,款款数十余里,流淌至下梅村,已成蜿蜒丰沛玉带之势。虽然今天梅溪的水流量已经远不及前,但眼下的依依流水仍能让人想见当年万里茶路起点的盛景,不只是万木参天漫山吐翠,还有百舸争流千帆竞发。到康熙十九年(1680年),“武夷岩茶茶市集崇安下梅,盛时每日行筏三百艘,转运不绝。”(清·雍正《崇安县志》)。下梅村乘着茶道的兴盛,富甲崇安。  而今的下梅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