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数学教学以问导学
【文献编码】doi:10.3969/j.issn.04509889(A)2010.10.041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动力。“以问导学”是一种教育理念,教师以问题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把教学中的知识、技能、方法、过程、结果以至情感统一起来,通过“解决”问题确立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真正做到以学为本。“以问导学”又是一种教学策略和方法,教师以问题引导学生学习,以问题促进学生学习,以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培养他们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为他们一生的成长奠定基础。下面我就以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用两步乘法解决问题》一课为例,谈谈“以问导学”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一、创设情境,发现问题
现实生活中包含着许多数学问题、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我们的教学应该挖掘这些素材。只有当问题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结合时,数学才是活的、富有生命力的,才是有价值的,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和解决数学问题的兴趣。作为数学教师,我们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人手,使学生认清数学知识的生活性,进而在生活中应用。教学时我通过课件演示体操比赛实况,创设学生熟悉的体操比赛为问题情境,并抛问:我们遇到了什么数学问题?(3个方阵一共有多少人?)
二、以问导学。以学定教
在新课程中,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是课堂教学的一种新模式。教学过程是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再提出新问题的循环往复的过程,这一过程的关键在于引发学生的思维和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问题是知识的心脏,是调动思维的催化剂,是促使学生认知结构重建的立足点和落脚点。好的问题可以加深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强化基本技能的训练与掌握,促使思想方法的外显与内联。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关键在教师。在教学组织环节上,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将学科知识问题化,以问导学,以学定教,把问题的推进作为教学过程的核心。在问题推进过程中,既要重视学生知识的理解程度、思维的发展水平,也要注重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教给学生“点金之术”“渔猎之技”,通过学生多种形式的交流互动生成新的有价值的问题。教师要加强学法指导,努力提高学生的元认知水平,增强学生在问题解决时对思维起点、思维过程、思维结果的自我判断、自我调节、自我监控与自我评价能力,让学生在“理解、转换、实施、反思”的四个阶段中,学会总结提炼策略与方法,破解思维定势,形成创新思维和锲而不舍追求真理的精神。
1 从问题入手,分析数量关系
俗话说:妙计可以打胜仗,良策则有利于解题。当学生对数学知识,数学思想方法的学习和运用达到一定水平时,就应该把一般的思维升华到计策谋略的境界。只有掌握了一定的解题策略,才会在遇到问题时,找到问题的思考点和突破口,迅速、正确地解题。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适当加强数学解题策略的指导,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提高解题能力。教学中我从问题人手,让学生根据问题寻找所需的两个条件,再把未知条件当做中间问题继续寻找到已知的两个条件,用“分析法”帮助学生理解题意和分析数量间的关系。
提问:要求3个方阵一共有多少人,需要知道哪两个条件呢?(一个方阵多少人、有几个方阵)
追问:要求一个方阵多少人?已经知道哪些信息?(每个方阵有8行,每行有10人)
2 尝试解决,主动探索
在这个过程中,允许学生交流意见,以达到全体参与的目的。教师要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经验和生活经验,采用独立尝试、动手实践、小组讨论等方式,让学生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转问:先求什么,再求什么?你能自己解决这个问题吗?好,老师相信你能行!在草稿本上试着列式计算吧!
3 交流算法,归纳整理
在学生完成后,教师要适时组织学生交流,让学生展示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结果,特别是要让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交流,让学生清楚地了解每种方法中先解决了什么问题,并引导学生比较不同的方法,了解各种方法的特点,为学生选择简捷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打下基础。使学生获得欣赏自己和小伙伴的愉悦心理体验,并加深学生对解决问题过程和方法的理解。
转问:刚才同学们用不同的方法,都求出了三个方阵的总人数,那么这三种解题思路有什么不同呢?谁来说说看?
归纳整理:第一种方法是先求一个方阵有多少人;第二种方法是先求出一大行有多少人;第三种方法是先求一共有多少行。这三种都是用什么方法列式计算的?(板书课题:用两步乘法解决问题)
4 自我评价,检验成果
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对自己的全部思维成果进行检验,让检验过程真正成为学生系统反思和自我评价的过程。这是形成策略非常关键的一步,也是传统教学经常疏忽的一环。如果说前面所讲的尚是指向问题的解决与答案,那么现在的反思评价则是学习者自身内涵的充实。
师:大家都明确了解题思路,还会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问题了。现在我们用课件来演示一下每种方法的思考过程。请大家仔细观察,并说说自己的看法。
抛问:你喜欢用哪一种方法?那今后我们做练习时就用你喜欢的方法来列式计算。
三、巩固练习,应用拓展
理解了的知识必须得到充分地训练巩固才能保存,知识问的联系才更加紧密,结构才更加清晰。技能的训练包括三个阶段:模仿练习阶段、变式训练阶段与综合训练阶段。通过技能的训练,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学”“做”结合,掌握知识与技能,提高能力。教学中,我灵活使用教材,以学生的知识结构水平与身心发展情况为依据对原有的课程内容进行“二次开发”,对教材进行适当的补充、延伸、拓展和重组。设置了下面的三次闯关活动:
1 第一关:完成第99页“做一做”
我没有直接把题目出示给学生,而只出示这样一个问题“一共有多少个鸡蛋?”让学生根据问题自己思考: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提供哪些信息?然后再出示图画让学生从图中自己获取信息后列式解答。
2 第二关:完成练习二十三第一题
我没有让学生直接看题列式计算,而是进行变式练习,有意培养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问题的意识。让学生根据问题选择正确的算式。再追问:为什么有的问题可以连两个算式?而有的算式没有问题可连呢?
3 第三关:完成练习二十三第二题
让学生敢于提问题、学会提问题、善于提问题是一种良好的学习方法,对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都有益处。所以,我没有让学生直接看题列式计算,而是先出示条件鼓励学生大胆提出不同的问题后,再重点解决课本问题,让学生说说分析的过程,然后独立列式解答。追问:还有不同的解法吗?这道题与刚才做的几道题有什么不同?
四、总结评价。质疑问难
结课环节理清知识脉络,使学生对教学课题形成总体印象。通过概括总结,使学生把已有经验中的各个组成部分或各种要素,重新组合成一种新的、更清晰的整体,形成一种新的认知结构,构建富有层次的知识网络结构。
设问: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学会了什么?
追问:我们是从什么人手来进行分析的?(从问题人手)用的是什么方法?(分析法)
转问: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遵循“以问导学”“以学为本”,以问题引导学生的学习,以问题促进学生的学习,实现教学重心由教向学的转变(由过去的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转变,由重教向重学转变,由为教服务转向为学服务),才能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学生的学习潜力、聪明才智才得以充分发挥。
(责编林剑)
【文献编码】doi:10.3969/j.issn.04509889(A)2010.10.041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动力。“以问导学”是一种教育理念,教师以问题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把教学中的知识、技能、方法、过程、结果以至情感统一起来,通过“解决”问题确立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真正做到以学为本。“以问导学”又是一种教学策略和方法,教师以问题引导学生学习,以问题促进学生学习,以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培养他们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为他们一生的成长奠定基础。下面我就以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用两步乘法解决问题》一课为例,谈谈“以问导学”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一、创设情境,发现问题
现实生活中包含着许多数学问题、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我们的教学应该挖掘这些素材。只有当问题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结合时,数学才是活的、富有生命力的,才是有价值的,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和解决数学问题的兴趣。作为数学教师,我们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人手,使学生认清数学知识的生活性,进而在生活中应用。教学时我通过课件演示体操比赛实况,创设学生熟悉的体操比赛为问题情境,并抛问:我们遇到了什么数学问题?(3个方阵一共有多少人?)
二、以问导学。以学定教
在新课程中,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是课堂教学的一种新模式。教学过程是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再提出新问题的循环往复的过程,这一过程的关键在于引发学生的思维和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问题是知识的心脏,是调动思维的催化剂,是促使学生认知结构重建的立足点和落脚点。好的问题可以加深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强化基本技能的训练与掌握,促使思想方法的外显与内联。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关键在教师。在教学组织环节上,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将学科知识问题化,以问导学,以学定教,把问题的推进作为教学过程的核心。在问题推进过程中,既要重视学生知识的理解程度、思维的发展水平,也要注重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教给学生“点金之术”“渔猎之技”,通过学生多种形式的交流互动生成新的有价值的问题。教师要加强学法指导,努力提高学生的元认知水平,增强学生在问题解决时对思维起点、思维过程、思维结果的自我判断、自我调节、自我监控与自我评价能力,让学生在“理解、转换、实施、反思”的四个阶段中,学会总结提炼策略与方法,破解思维定势,形成创新思维和锲而不舍追求真理的精神。
1 从问题入手,分析数量关系
俗话说:妙计可以打胜仗,良策则有利于解题。当学生对数学知识,数学思想方法的学习和运用达到一定水平时,就应该把一般的思维升华到计策谋略的境界。只有掌握了一定的解题策略,才会在遇到问题时,找到问题的思考点和突破口,迅速、正确地解题。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适当加强数学解题策略的指导,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提高解题能力。教学中我从问题人手,让学生根据问题寻找所需的两个条件,再把未知条件当做中间问题继续寻找到已知的两个条件,用“分析法”帮助学生理解题意和分析数量间的关系。
提问:要求3个方阵一共有多少人,需要知道哪两个条件呢?(一个方阵多少人、有几个方阵)
追问:要求一个方阵多少人?已经知道哪些信息?(每个方阵有8行,每行有10人)
2 尝试解决,主动探索
在这个过程中,允许学生交流意见,以达到全体参与的目的。教师要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经验和生活经验,采用独立尝试、动手实践、小组讨论等方式,让学生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转问:先求什么,再求什么?你能自己解决这个问题吗?好,老师相信你能行!在草稿本上试着列式计算吧!
3 交流算法,归纳整理
在学生完成后,教师要适时组织学生交流,让学生展示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结果,特别是要让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交流,让学生清楚地了解每种方法中先解决了什么问题,并引导学生比较不同的方法,了解各种方法的特点,为学生选择简捷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打下基础。使学生获得欣赏自己和小伙伴的愉悦心理体验,并加深学生对解决问题过程和方法的理解。
转问:刚才同学们用不同的方法,都求出了三个方阵的总人数,那么这三种解题思路有什么不同呢?谁来说说看?
归纳整理:第一种方法是先求一个方阵有多少人;第二种方法是先求出一大行有多少人;第三种方法是先求一共有多少行。这三种都是用什么方法列式计算的?(板书课题:用两步乘法解决问题)
4 自我评价,检验成果
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对自己的全部思维成果进行检验,让检验过程真正成为学生系统反思和自我评价的过程。这是形成策略非常关键的一步,也是传统教学经常疏忽的一环。如果说前面所讲的尚是指向问题的解决与答案,那么现在的反思评价则是学习者自身内涵的充实。
师:大家都明确了解题思路,还会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问题了。现在我们用课件来演示一下每种方法的思考过程。请大家仔细观察,并说说自己的看法。
抛问:你喜欢用哪一种方法?那今后我们做练习时就用你喜欢的方法来列式计算。
三、巩固练习,应用拓展
理解了的知识必须得到充分地训练巩固才能保存,知识问的联系才更加紧密,结构才更加清晰。技能的训练包括三个阶段:模仿练习阶段、变式训练阶段与综合训练阶段。通过技能的训练,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学”“做”结合,掌握知识与技能,提高能力。教学中,我灵活使用教材,以学生的知识结构水平与身心发展情况为依据对原有的课程内容进行“二次开发”,对教材进行适当的补充、延伸、拓展和重组。设置了下面的三次闯关活动:
1 第一关:完成第99页“做一做”
我没有直接把题目出示给学生,而只出示这样一个问题“一共有多少个鸡蛋?”让学生根据问题自己思考: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提供哪些信息?然后再出示图画让学生从图中自己获取信息后列式解答。
2 第二关:完成练习二十三第一题
我没有让学生直接看题列式计算,而是进行变式练习,有意培养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问题的意识。让学生根据问题选择正确的算式。再追问:为什么有的问题可以连两个算式?而有的算式没有问题可连呢?
3 第三关:完成练习二十三第二题
让学生敢于提问题、学会提问题、善于提问题是一种良好的学习方法,对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都有益处。所以,我没有让学生直接看题列式计算,而是先出示条件鼓励学生大胆提出不同的问题后,再重点解决课本问题,让学生说说分析的过程,然后独立列式解答。追问:还有不同的解法吗?这道题与刚才做的几道题有什么不同?
四、总结评价。质疑问难
结课环节理清知识脉络,使学生对教学课题形成总体印象。通过概括总结,使学生把已有经验中的各个组成部分或各种要素,重新组合成一种新的、更清晰的整体,形成一种新的认知结构,构建富有层次的知识网络结构。
设问: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学会了什么?
追问:我们是从什么人手来进行分析的?(从问题人手)用的是什么方法?(分析法)
转问: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遵循“以问导学”“以学为本”,以问题引导学生的学习,以问题促进学生的学习,实现教学重心由教向学的转变(由过去的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转变,由重教向重学转变,由为教服务转向为学服务),才能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学生的学习潜力、聪明才智才得以充分发挥。
(责编林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