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有诗,还要有戏剧

来源 :七彩语文·中学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ricc0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实用写作重要,文学写作同样重要。学生离开学校后,绝大多数不会从事文艺创作,文学写作基本知识学习只能在中学完成。中小学阶段语文课的审美教育,能形成基本的审美意识,至少能让学生的欣赏有些美学常识做依据,知道“好”“不好”“一般”的大致区分,如果没有这方面的教育,以后补学,状态与作用都会不一样。该“打底子”的时期,该播种的时节,都不可延误。小学开蒙,到了中学,作文应当有激情,敢想,敢写,不怕失败,要能“入迷”,甚至有几分“疯劲”;过了这个阶段,他们就不会“发疯”了,特别是文学激情会消退。因此,把中学时代当作文学的播种季节,特别重要。
  我不讳言自己是“种子论”者。特别是在特殊社会条件下,学校教育,很大程度上就只能是播种,要让青少年一代有理想,有抱负,在他们应对生存压力时,还能有梦想,并能把这点梦想多保持一些年。做教师的,为学生长久计,就必须有远见。
  中小学教育如果过于功利,过早地把学生推进应试潮流,最终必然卷入旋涡,学生进幼儿园便从那个所谓的“起跑线”一路狂奔,他怎么可能有“慢慢走,欣赏啊”的修养?到了高中,他在读一篇散文、一篇小说或一首诗时,想的不是时代与命运,不是美与情境,不是人与风格,而是“考什么”“怎么考”——如果这一类人在社会取得了“成功”,进了“上流社会”,只能说那个社会整体文明品质不怎么样。
  在基础教育阶段,我还是期望尽可能有文学写作的教学,能做多少算多少,不能不做。学生能有一点基础练习,动笔尝试,和他的文学阅读合成读写意识,即使没能形成文学写作能力,即使他以后不再有机会继续学习,学生时代的尝试,多多少少会形成一定的印象。这就是在未来有可能萌发的“种子”。十二三岁的幻想,十五六岁的激情,十七八岁的勇气,一生铭记,为什么不引导他们做点有意思的事?为什么不让他写下来?这是做梦的年龄,也是写诗的时代。许多老师都有这样的经历和认识:高中生有时会入迷地爱诗写诗,近乎疯癫。但是,如果高中阶段没有诗,一生就很难有诗了,他们那样发疯般地纵情吟唱,也是一生的“精神底子”啊。
  中小学作文课为什么不能有文学写作教学呢? 如果摆脱考试作文模式,有经常性的创作活动,有丰富的交流形式,教师和学生重视在“写”中创造,有精神的追求,有思考力,有写作的习惯,即使不得不抽空对付考试作文,大约也会有“温酒斩华雄”般的从容吧。
  教科书规定的作文任务不足,或是形式单一,或是题目设计过于接近考试模式,也让一些老师产生误解。很多學校,一学期作文只有三五篇(有的更少),而阅读“中考满分作文”“高考满分作文”却像一日三餐,教师的作文教学像驴拉磨般地围着中考、高考转悠,“求分,求高分”的功利意识让作文教学成为无趣的模仿。
  中小学语文教材和配套读本中,散文、诗歌的比例并不低,按说作文教学中,散文和诗歌的练习理应多一点,可是,因为考试作文的“文体不限,不得写成诗歌”或“文体不限,诗歌除外”,平时的作文练习,诗歌就成了只能诵读不能写的文体,咄咄怪事。我一直觉得,这是中小学“审美教育”脸上的一道难看的疤痕,无论主事者如何闪烁其词,也抹不去对学生写诗激情的伤害。
  同样,中小学也要有戏剧文学教学。社会迎合大众口味,大批影视剧质量不高,青少年审美品质的提升得靠学校教育实现。二十多年前,南京师大附中语文活动性课程中,已经有戏剧选修课,高二有戏剧节,创作或改编的作品都可以入围。我注意到学生参与的热情极高,课余排练,校园里经常看到喃喃自语的哈姆莱特和歇斯底里的繁漪,那样的体验,同样是语文的“底子”。中小学语文课的“改编课本剧”,也是发展想象力的好办法。语文教材简直是取之不尽的资源,就连许多耳熟能详的古诗,也能有戏剧性:“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想象一下,情节有起伏了,添枝加叶,故事就“好玩”了,有人物了,而且全都活了,“戏”,也就出现了。看小学语文老师指导学生排“课本剧”,办法比中学多,敢想敢做,连“松下问童子”也能演得煞有介事。我想,贾岛“寻隐者不遇”的经历,大概有一天时间吧,他用二十个字记录,固然没有必要灌水把它拉成二十集电视连续剧,让小学生演个四五分钟短剧,对培育想象力和表达能力,一定是有好处的。初中语文传统阅读篇目中,有些人物故事,如《烛之武退秦师》《触龙说赵太后》《晏子使楚》《范进中举》等等,本身就是戏啊!
  青少年的生活中,要有诗和散文,有戏剧,有小说,最好每天都能有。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栏目编辑:葛  杰)
  江苏高考拟从2021年起实行“3+1+2”模式
  2019年8月20日,江苏省教育厅发布《普通高校本科招生专业(类)选考科目要求说明(3+1+2模式)》。文件指出,从2021年起江苏省普通高考学生选科实行“3+1+2”模式,详细情况如下:
  1.高考模式。“3+1+2”模式是指:“3”为统一高考科目语文、数学、外语;“1”为首选科目,考生须在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的物理、历史科目中选择1科;“2”为再选科目,考生可在化学、生物、思想政治、地理4个科目中选择2科。考生的选择性考试科目,须符合高校要求,方可报考相关专业(类)。
  2.首选科目要求。高校各专业(类)根据本校培养实际对考生的物理或历史科目提出要求,“仅物理”表示首选科目为物理的考生才可报考,且相关专业(类)只在物理类别下安排招生计划;“仅历史”表示首选科目为历史的考生才可报考,且相关专业(类)只在历史类别下安排招生计划;“物理或历史均可”表示首选科目为物理或历史的考生均可报考,且高校要统筹相关专业(类)在物理、历史类别下分别安排招生计划。
  3.再选科目及要求。高校各专业根据实际从再选科目中选择1科、2科或“不提科目要求”。选择2科的,再选科目要求分为“考生均须选考方可报考”以及“考生选考其中1门即可报考”。选择“不提科目要求”的,考生选考科目符合高校提出的首选科目要求即可报考。
  (摘编自江苏省教育厅政府门户网站)
其他文献
2013年10月11日至10月14日,由辛集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辛集市象棋协会主办,辛集国际皮革城承办的“国际皮革城杯”象棋公开赛,在辛集市国际皮革城闭幕。经过十三轮的激烈争夺,黑龙江郝继超获得冠军,以下获得二至十六名的选手是四川郑惟桐、河北赵殿宇、河南李少庚、北京王昊、江苏程鸣、山东孟辰、浙江程吉俊、辽宁范思远、河北陆伟韬、北京张强、湖北党斐、河南姚洪新、湖北赵子雨、北京幺毅、天津张彬。兹选评
期刊
这是第2届重庆黔江杯全国象棋冠军争霸赛A组第二轮的比赛对局。
期刊
辽阳市体彩杯对局选评
期刊
2013年9月27日,第2届重庆“黔江杯”全国象棋冠军争霸赛上演了精彩的冠亚军决战一幕:浙江赵鑫鑫与上海孙勇征在慢棋、加赛快棋及超快棋都成和的情况下,进行了附加赛。附加赛用时规定:红棋六分钟、黑方四分钟,每走一步加5秒,胜者夺冠,和棋黑胜。孙勇征执黑最终击败赵鑫鑫,从而夺得本年度首个冠军,赵鑫鑫屈居亚军。下面与同好一起欣赏附加赛对局。
期刊
2014年,第6届鲁迅文学奖评选“尘埃落定”,在报告文学奖项中,作家阿来的作品《瞻对》获得“0票”,引起社会哗然,阿来也“表示抗议”,并通过媒体发表声明,“三问鲁奖”。三问鲁奖,问的是什么?概括来讲,一问报告文学体例;二问鲁奖评选流程;三问《瞻对》文本质量。究其实质,这场风波并非阿来与鲁迅文学奖评委的恩怨,而是非虚构文学对报告文学的一次小规模“起义”。鲁奖话题告一段落,非虚构文学又被推向了大众视野
期刊
如图4形势,这是14岁男子组第3轮的一盘对局,前两轮双方都是连胜两局,这一局对双方都很重要,谁胜谁就有机会进入第一集团军领跑,所以都不敢怠慢。开局双方都以试探的着法来揣摩对手的动向,最后还是程苏扬技高一筹获胜。且看下面精彩的中局片段。
期刊
图1,红方棋手是来自江苏镇江13岁的小将范越,在今年全国象棋少年锦标赛上,夺得男子乙组新科状元,显示出了一定的功力。在本次比赛第一轮,遇到了上届殿军孟苒。双方一开局就剑拔弩张,大打出手,好在范越沉着冷静,顶住了心理压力,敢打敢拼,先下一城,为以后夺冠铺好了第一块基石。
期刊
2006年启新高尔夫杯全国甲级联赛中,赵鑫鑫执先对阵棋坛司令胡荣华。双方以中炮直横车对阵屏风马两头蛇开局,弈至中局,赵鑫鑫强手迭出妙招抢先,取得了最终的胜利。如图1形势,轮到红方走子:
期刊
行文之前,先说说选才事宜。受伟大领袖“人定胜天”豪情的影响,笔者的教学理念太过理想化,太过强调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因此有每个棋童都能成才的激情。事实上有失偏颇。
期刊
如图10形势,这是16岁男子组第5轮的一盘对局,赵殿宇前四轮两胜两和,排在第二集团,这一盘棋对他来说志在必得。双方以过宫炮对起马开局,开局不久红方即获得了满意局面,那么如何获得优势,是摆在红方面前的一道难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