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搭“支架” 激活课堂

来源 :教学月刊·中学版(语文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hirdeye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骑桶者》作为卡夫卡表现主义作品的代表作,对于初次接触西方现代派小说的高中生来说有一定的阅读难度。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工业文明快速发展中现代人所面临的困境,卡夫卡的人生经历与个性心理等,都是解读作品的障碍。如何帮助学生在课堂内扫除这些障碍,聚焦要点、走进作品、走近作者、共享思考的快乐,成为教学设计的重、难点。对此,笔者设计了“学历案”,并以此为“支架”,帮助学生利用助读提示及材料进行自主阅读、合作探究,当堂建构新知,不断向“最近发展区”靠近。
  一、案例描述
  “支架”一:课前“学历案”
  课前“学历案”的设计,旨在了解学生的初读体验及存疑情况,这是对学情的观照。对学生初读问题的梳理,可以帮助教师明确教学重、难点。笔者在设计《骑桶者》的课前“学历案”时做了阅读卡片,表1所示为阅读卡片及学生的具有代表性的回答。
  “支架”二:课中“小助手”
  为帮助学生在一堂课内有效解决学习的重、难点,笔者在课中“学历案”的设计中请来了几个“学习小助手”,为学生的研读搭建有力的“支架”。
  1.译文比较
  (1)“可是煤店老板对于我的通常的请求已经麻木不仁。”VS“对于我一般的请求,他一定会麻木不仁。”
  生1 前一句中的“已经”说明骑桶者去煤店老板那里借过很多次煤了,老板的“麻木不仁”是个事实;后一句中的“一定”应该是骑桶者主观地认为老板“麻木不仁”。
  生2 已经麻木不仁了,那就意味着“我”用通常的方式借煤已经借不到了,所以“我”要想一种新奇的方法。于是“我”就“骑桶去借煤”了,这就使“骑桶”成为一种可能了。
  (2)“我怎么去法必将决定此行的结果;我因此骑着煤桶前去。骑桶的我,两手握着桶把——最简单的挽具,费劲地从楼梯上滚下去。”VS“怎样前去无疑会决定此行的结果,所以我骑着煤桶去。像骑士那样,我双手抓住桶把手——一个最简单的辔具,费力地转下了楼梯。”
  生1 “‘像骑士那样”说明借煤这件事像是很正大光明的样子,还有一种比较威武的感觉;如果“像骑桶者那样”,会有点狼狈。
  生2 “像骑士那样”更能表现出“我”骑桶飞翔时的自我陶醉般的“骄傲”,而这“骄傲”的背后恰恰是“我”对现实的恐惧与逃避
  (3)“就这样,我浮升到冰山区域,永远消失,不复再见。”VS“于是,我爬上冰山,让自己永远消失。”
  生 “浮升”是一种客观的叙述,“爬上”是一种主观的描述;“让自己永远消失”比“永远消失”更具有主动意识。所以后者更能表现出骑桶者身上那种可怜的自尊,以与世界相隔离的方式维护自己的尊严的心理。
  2.改写比较
  (1)[原文]我极不寻常地高高漂浮在煤店老板的地窖穹顶前。
  [改文]我极不寻常地高高飞翔在煤店老板的地窖穹顶前。
  生 “飞翔”是一种轻盈而自由的快乐感觉,“漂浮”则有一种不能掌控的虚空感,从后文“我”无法降落可以感受到这种虚空与不自由。
  (2)[原文]她当然马上看到了我。
  [改文]她马上看到了我。
  生 “当然”是一种主观的臆想或猜测,从中可以感觉到“我”与世界的交流存在一种阻碍——“我”总是站在“自我”的角度,自以为是地看他人、看世界。
  3.朗读比较
  (1)“煤店老板,求你给我一点煤吧,我的煤桶已经空了,因此我可以骑着它来到这里。行行好吧,我有了钱,就会给你的。”
  (2)“噢,是的,”我喊道,“是我啊;一个老主顾;向来守信用;只是眼下没钱了。”
  (3)“请你们抬头看看,你们就会发现我的;我请求你们给我一铲子煤;如果你们给我两铲,那我就喜出望外了。所有别的顾客你们确实都已供应过了。啊,但愿我能听到煤块在这只桶里滚动的响声!”
  (4)“衷心地向你问好;我只要一铲子煤;放进这儿的桶里就行了;我自己把它运回家去;一铲最次的煤也行。钱我当然是要全数照付的,不过我不能马上付,不能马上。”
  4.虚构比较
  [虚构一]我一个筋斗就到了煤店,敞开大袍,一下子就把煤店地窖里的煤吸了过来,老板居然一点都没察觉,仍伏在小桌上写字。
  [虚构二]我拎着空荡荡的煤桶,抖抖索索地挪进煤店的地窖,怯生生地说:“老板,请您行行好,再赊我一点煤吧。”我低垂着头,不敢正眼看他。老板好像没听见,仍伏在小桌上写字。我提高音量:“嘿,老板!我绝不会赖账的,一有钱就给你。”老板抬起头,定定地看着我:“这话,我的耳朵已经听出茧来了。”
  生 “虚构一”是一种完全脱离现实的荒诞的虚构,所表现的是一个超能力者,不符合卡夫卡笔下骑桶者自尊怯懦、敏感脆弱的个性心理。“虚构二”表现的只有人物的可怜与可悲,引发的是读者对人物的同情,据此,情节的走向及主题的表达无外乎:一是老板借煤,表达人性的温暖;一是老板不借煤,表达人性的冷漠。而卡夫卡的虚构则更能带领读者接近人物真实的内心,从而丰富人物形象及主题,更能体现“我”的一种飘的状态,突出一种恍惚游离之态,更好地揭示现代人的生存困境。他引发的不是感性的同情,而是更理性深沉的思考。
  5.知人论世
  (1)一切障碍正在摧毁我!
  ——[奥地利]卡夫卡
  (2)我最理想的生活方式是带着纸笔和一盏灯待在一个宽敞的、闭门不出的地窖最里面的一间里。饭由人送来,放在离我这间最远的、地窖的第一道门后。穿着睡衣,穿过地窖所有的房间去取饭将是我唯一的散步。后我又回到我的桌旁,深思着细嚼慢咽,紧接着马上又开始写作。那样我将写出什么样的作品啊!我将会从怎样的深处把它挖掘出来啊!
  ——[奥地利]卡夫卡
  (3)作为犹太人,他在基督徒中不是自己人;作为漠不关心的犹太人,他在犹太人中不是自己人;作为说德语的人,他在捷克人中不是自己人;作为波希米亚人,他不完全是奥地利人;作为保险公司的雇员,他不完全属于资产阶级;作为中产阶级的儿子,他又不完全属于工人;在职务上他也不是全心全意的,因为他觉得自己是作家;但是他连作家也不是,因为他把全部精力献给家庭;而“在自己的家庭里,我比最陌生的人还要陌生”。   ——[德]安得特斯
  (4)卡夫卡对我们至关重要,因为他的困境就是现代人的困境。
  ——旅美英籍作家奥登
  生 通过对以上信息的分析整合,我们可以看到卡夫卡身上有“骑桶者”的影子,他们最大的共同点就是对现实世界的陌生感、孤独感、疏离感,进而我们可以了解到这样的虚构可以使小说的主题更多义、更深刻,并了解卡夫卡小说的母题——现代人的困境。
  二、教学反思
  1.以学定教
  课前“学历案”的设计,从真实的阅读出发,尊重学生的初读体验,启发学生发现问题,培养学生的提问意识及能力,并以任务型阅读帮助学生提高预习的效率,为课堂学习的展开做好准备。
  通过“我的初读体验”,笔者了解到学生的疑难主要集中在“骑桶”。据此,笔者将学习的内容集中设计为两个问题:(1)“我”为什么骑桶去借煤?(2)作者为什么让“我”骑桶去借煤?前者指向文本,后者指向作者。这样设计的目的是:引导学生结合文本探究“我”的个性心理,使“骑桶”这一怪异行为成为可能;引导学生结合助读材料,走进作者的内心,理解虚构的意义。
  2.教学“语文”
  课中“学历案”的“小助手”设计,旨在引导学生运用多种“语文”的方法走进文本,发现文本的教学价值,落实语文能力的培养。“译文比较”与“改写比较”,让学生明白不同的用词、句式对人物及主题表现的影响。这在训练学生咬文嚼字能力的同时,让他们慢慢走进人物内心,把握人物的个性心理,体会“我”的自尊与怯懦,从而进一步体会“我”与世界的疏离与隔膜,为骑桶找到“合情”的理由。“朗读比较”,创造情境,引导学生走进故事,体验人物的内心世界,进一步体会“我”之所以“骑桶”更多的是因为自尊而非可怜。“虚构的比较”是本课研读最重要的“支架”。理解虚构的特点与作用是解读这一文本的钥匙。虚构有两种:一是超现实的虚构,是对虚空的虚构;一是现实主义的虚构,是对现实的重组和改造。“虚构对比”,帮助学生认识不同虚构之间的区别及所形成的不同的表达效果。
  课中“小助手”的设计集中于学习“言语形式”。通过多种比较引导学生,不仅要关注用词、句式、修辞等小的内语境,而且要结合文体关注小说的构思、叙述、写作目的、读者意识等大的外语境,从而拓宽小说研读的角度,以获得更丰富更深刻的领悟。
  3.突出重点
  常见的小说教学一般遵循的是“三要素”解读思路,即梳理情节、分析人物、概括主题。课堂一般采用对话式教学,所呈现的方式就是学生和教师“聊天”“散讲”,与一般的阅读没有本质区别,那么文本作为教材所蕴含的教学价值就被忽视了。利用“学历案”进行教学便于集中学习的重、难点,突出言语形式在语文学习中的作用,体现“语文味”。小说教学不只是读懂一个故事,更重要的是把它当作一个精彩的语言材料,在学习欣赏中形成一定的言语能力,进而获得小说写作能力的提高。这才是语文课堂小说教学的要义之所在。
  (责任编辑:方龙云)
其他文献
摘 要:教材受限、试题不力、教师缺思、学生缺导等是当前的名著阅读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教师可以采用如下策略提升名著导读的有效性:一是以菜单式任务驱动兴趣;二是以导航式引领助力细读;三是以集合式展示进行动态反馈。  关键词:名著导读;阅读教学策略;《西游记》  当前的名著阅读教学存在着教材受限、试题不力、教师缺思、学生缺导等问题。笔者在调查自己所在学校七年级学生阅读情况的基础上,对如何提高学生名著阅读
期刊
摘 要:在语文阅读教学中,预设发生偏差的主要原因是教师的预设基于自己对文本的理解,而不是基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即预设没有基于学情。当课前的预设出现偏差后,教师应该依据课堂上掌握的学情及时对教学作出调整。  关键词:预设;生成;阅读教学  “预设”与“生成”,是阅读教学的一对矛盾体。教学既需要教师的预设,也不能忽略生成。福建师范大学余文森教授认为:“没有预设的课堂是不负责任的课堂,而没有生成的课堂是
期刊
对很多高中学生来说,欣赏小说往往止于看情节是否有吸引力、对主题是否理解。《桥边的老人》这样的小说,情节很难说有很强的吸引力,反战的主题也可谓一目了然。学生往往看一遍,就觉得已无可读之处了。如何让学生在“没有问题”的状态下发现问题,发现自己其实还有很多“没有看懂”的东西,这应该是语文课最重要的任务。  在《桥边的老人》这篇小说中,作家通过他的描写,在读者心里建立起了一个孱弱、无助的老人形象,从而激发
期刊
2013年4月,美国的《新一代科学教育标准》(Next Generation Science Standards,下文简称“NGSS”)终稿发布,它替代1996年发布并实施了十几年的《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National Science Education Standards,下文简称“NSES”),成为美国新一代的国家科学教育标准。NGSS开发的时期正处在美国教育在国家层面上发生重大变化的历
期刊
“达尔扈特”是成吉思汗八白宫及八白宫中所供奉诸多神灵的守护者,也是成吉思汗祭祀文化的传承者。他们为成吉思汗祭祀文化的传承与保护立下不可磨灭的功勋,是研究成吉思汗祭祀文化的“活典籍”和“活化石”。他们用生命守护着这一民族精神文化,在成吉思汗祭祀文化的保护和发展中发挥着不可代替作用。从达尔扈特群体入手研究成吉思汗祭祀文化,能够从根本上认识八白宫及其诸多神灵以及成吉思汗祭祀文化的完整内涵。
  本文充分利用清与民国时期形成的有关鄂尔多斯部及成吉思汗祭奠的满文、蒙古文、汉文档案史料,以“达尔扈特”为主线,首
摘 要:字词学习是文言文学习的一大难点,采用旁逸的手法,能让学生更多地接触到文言文的感性材料,从而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文言文字词教学的旁逸艺术主要有:根据汉字构造推断、根据语法分析推断、根据语境分析推断、根据词语联想推断等。  关键词:文言文;旁逸艺术;字词教学  文言文跟现代汉语差别太大,学生常因对文言字词的掌握有困难而造成阅读上的障碍。所以很多学生不爱读、怕读文言文,甚至痛恨上文言文课。古人可
期刊
摘 要:翻转课堂模式下的写作教学分课前、课上、课后三个阶段,课前微视频的学习是其中的重要一环。相较于传统的写作教学,翻转课堂模式下的写作教学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写作主动性,帮助教师实现有效指导,有利于促进师生进行线上线下的互动交流。设计合理的写作指导方案,开发优质的写作教学资源,提高教师教学的综合素质,对翻转课堂的教学至关重要。  关键词:写作教学;翻转课堂;教学改革  作文是以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思
期刊
摘 要:词句审美是阅读教学中的一项重要教学内容。要让学生进入语言文字的审美感悟层面,教师须具备文本词句审美的三种生成意识,即涵养无疑处生疑的意识、激活学生审美经验的意识、树立勾连全篇的意识。如此才能读出文本的美感和情趣,培养学生的审美趣味,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  关键词:词句鉴赏;审美意识;阅读教学  深入挖掘语文学科所蕴含的丰富美育资源,发挥鉴赏词句的美育功能,让学生充分感受文本的美育价值,是童
期刊
在苗族社会里,成人与成家常常密不可分,成人与成家是每个人都必经的阶段,本文通过对黔中高地“里蒙”这一苗族支系的婚姻仪式研究,来探讨“里蒙”苗人对于成人与成家两者的区别与联系。
  成人是成家的基础和前提,在“里蒙”苗人观念里,12岁是成人的起点。对于“里蒙”苗人来讲,十二岁是青春期的开始,也是成人的起点。这时候女性开始留“洋头”,向社会释放出已达婚龄的信号,自此姑娘有权力以独立的身份进入恋爱场所的花园场,可以与来串花园的外寨小伙谈情说爱;十二岁,是能否进入祖坟的一个节点。十二岁后,去世可进入祖坟,获
如果我们给文学模式作一基本分类的话,其实只有两类:叙事和抒情。抒情模式主要集中在诗歌。由于情感类型的有限性,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抒情诗歌中的意象或者形象是普遍化甚至是类型化的。如果说叙事类文学文本的叙事只能在具体的时间和地点中展开的话,那么诗歌是没有这个讲究的,诗歌的形象或意象是高度概括的。我们在阅读何其芳的《秋天》时,就不会去追问这“秋天”是哪一年的“秋天”,是什么地方的“秋天”。何其芳的《秋天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