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节课‘语文味儿’很浓!听得有劲!”“这节课‘语文味儿’淡了些,好像少了点什么。”听完课后,“语文味儿”这个词经常被广大教师和专家所提及。那么到底什么是 “语文味儿”呢?笔者觉得,语文味是近乎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按照程少堂先生的说法,所谓“语文味儿”, 就是指在语文教学中体现出语文学科作为一门既具有工具性又具有人文性的基础学科的性质来,体现出语文学科的个性所决定了的语文课的个性和执教者、学习者的个性来,从而使语文课洋溢着一种语文课独有的迷人氛围和人性魅力,使学生对语文产生强烈的兴趣,进而使师生双方都得到共同发展。由此,我们可以这样理解:“语文味儿”的语文课堂既是人类交际的工具又承载着浓厚的人文内涵,应把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和美好情感的渗透进行有机结合,努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与能力。应该说,“语文味儿”是语文课堂教学的灵魂。那么,怎样才能让语文课堂充盈醇香的“语文味儿”呢?笔者在教学中进行了一些尝试。
一、真情诵读,读出“语文味儿”
语文是最富有人性美和人情味的学科。教学中教师就应努力捕捉课文的闪光点,抓住课文精妙之处,引领学生潜心品读。人教版五年级教材中有一篇文章《地震中的父与子》,课文讲述的是有一年发生在美国的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冒着危险,抱着坚定的信念,不顾劝阻,历尽艰辛,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儿子和同学的故事。一般来说,对于这个文本的解读不外乎这么几点:歌颂了伟大的父爱;赞扬了深厚的父子情;表达了父亲对孩子的执著的爱和孩子对父亲的信任,以及在危险面前孩子表现出来的人格魅力;等等。然而,文章还有一个部分,写了许多好心人劝父亲不要挖了,说太晚了!同样是孩子的父亲或母亲,他们难道不爱自己的孩子?他们不想把孩子挖出来吗?那为什么离开呢?细读文本,不难发现:消防队长、警察让父亲走开,因为他们的职业、高度的责任感告诉他们,这个家庭已经失去了孩子,他的妻子不能再失去一个丈夫了;而一些好心人都在重复着同样的话,重复着同样的“正确”认识。这些与父亲在废墟中挖了38小时这一部分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突出父亲的信念——儿子在等着我!父亲兑现承诺——“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父亲的坚毅形象跃然纸上。于是我在教学中,设计了这样的引读:
师:当父亲看到一片废墟,悲痛欲绝的时候,让他重新挺立的是这句话——
生: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
师:当许多人都出来阻拦,让他放弃的时候,回响在他耳边的还是这句话——
生: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
师:有些人上来拉住这位父亲,父亲想的是——
生:儿子在等着我。
师:消防队长挡住他,父亲说的是——
生: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师:警察走过来劝慰她,父亲还是说——
生: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师:当他孤军奋战,伤痕累累,就要倒下的时候,给他力量的依然是这句话——
生:无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
师:所以挖了8小时,父亲满脸灰尘,但心里只有一个念头——
生:儿子在等着我。
师:挖了12小时,父亲双眼布满血丝,但心里只有一个念头——
生:儿子在等着我。
师:挖了24小时,父亲衣服破烂不堪,但心里只有一个念头——
生:儿子在等着我。
师:挖了36小时,父亲满脸灰尘,但心里只有一个念头——
生:儿子在等着我。
师:在漆黑的瓦砾下,儿子等了8小时,心里只有一个念头——
生:不论发生什么,你总会和我在一起!
师:在漆黑的瓦砾下,儿子不惧不怕,等了12小时,心里只有一个念头——
生:不论发生什么,你总会和我在一起!
师:在漆黑的瓦砾下,儿子又饥又渴,等了24小时,心里只有一个念头——
生:不论发生什么,你总会和我在一起!
师:在漆黑的瓦砾下,儿子和同学一起,等了36小时,心里只有一个念头——
生:不论发生什么,你总会和我在一起!
师:挖了38小时,父亲的执著终于感动了上帝,他挖到了他的儿子,这对了不起的父子——
生:紧紧地拥抱在一起。
此时此刻,学生的情感在读中升华,深切地体会了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对父亲的信任,体会到父爱的无穷力量。这样通过反复诵读文中的中心句,把情感推至高潮,学生深深地感受到语言的魅力,心灵在与文本的碰撞中飞扬,生命在阅读中成长,而浓浓的“语文味儿”也在这不露痕迹的朴素的诵读中回荡。
二、咬文嚼词,嚼出“语文味儿”
“语文味儿”是从对具体词句的分析与鉴赏中散发出来的,文章中的好词好句只有细咀慢嚼才能品出芳香的“语文味儿”。小学语文课文的语言丰富多彩、耐人寻味,值得反复揣摩、细细品味的语言比比皆是,如果教师能引导学生抓住那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字、词细细咀嚼,观其色、听其声、辨其味、触其心跳、悟其精妙,就能使学生领略到祖国语言文字本身的独特魅力,也必然能充分享受到阅读的快乐。
人教版第十册第五课《古诗词三首》,第三首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里有一个“醉”字,教参里的解释,“醉”是“喝醉”,可读着这首词,总觉得这对翁媪的“醉”不仅仅只是喝醉了酒,它包含了多重意思。
上课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请同学们仔细读读课文,文中的“醉”是什么意思?这对老夫妻这么高兴仅仅是喝多了酒吗? 这一问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大家细细品读,一学生说:“从‘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可以知道,茅屋边,有一条清清的小溪,溪水哗哗地流淌,溪边长着青青的草,可想而知,这里空气清新,充满了农村情调,所以我觉得老爷爷、老奶奶是被自己所居住的环境陶醉了。”一生补充说:“这对老夫妻虽然住在矮小的茅草屋里,但紧靠着房屋有一条流水潺潺、清澈见底的小溪,而且溪边还长满了碧绿的小草,说不定溪中还有鱼儿,溪上还有小桥呢,如此小桥流水人家,就像一幅美丽的图画,怎能不让人陶醉呢?”“我觉得这对老夫妻被自己家庭的幸福所陶醉。一是因为他们夫妻恩爱,从‘相媚好’可以看出他们一边喝酒,一边聊天,亲密无间,很是温暖;二是因为他们的孩子,大儿子在地里锄草,二儿子在编织鸡笼,他们很懂事,很勤劳,小儿子虽顽皮,但很可爱。他们尽情地享受着天伦之乐,又岂能不醉呢?”一生紧接着说。“是的,我也这么想。”“我想也是这样,和睦的家庭最令人陶醉。”大家附和着。这时,班里最爱读书的小才女任加玥站起来:“我敢肯定,这时的作者也陶醉了。”“啊?”同学们既惊讶又表示反对,文中写的是翁媪之醉,怎么扯上诗人了?任加玥不慌不忙地说:“诗人辛弃疾他一生力主抗金北伐,希望南宋朝廷收复失地,自己能回家乡过上安闲平静的生活。他的晚年遭到议和派的排斥与打击,报国无门,后来他隐居在江西上饶,这对翁媪的生活正是辛弃疾所向往的,也是他的美好愿望,作者陶醉其中,顺理成章。”不愧是才女,教室里很自然地响起了一阵掌声。这看似平淡的一个“醉”字,品出的却是浓浓的“语文味儿”,这样的效果出乎我的意料。
三、真实评价,评出“语文味儿”
《祖国,我终于回来了》一课上完了,我问孩子们:读了课文,你心中有没有愤恨?
生:读了课文,我心中没有愤恨,因为钱学森是个人才,美国当局要留住人才没有错。
师:你能发表自己的真实想法很好。
生:我也认为美国当局没有错,留不住人才时,只得千方百计,设法留住呀!
生:我认为美国要留住钱学森没有错,但他们的做法不对。
生:他们开始可能也是好言相劝,但仍然没有打动钱学森的心才这样做的。这只能说明钱学森非常爱国,不能说美国当局不对。
生:不管怎么样,他们不能诬陷钱学森是间谍,更不能批捕他,限制他的自由。所以我心中很愤恨。
……
师:是呀,像钱学森这样的人才,谁不喜欢呢,美国当局要留住人才,这可以理解,确实没有错,但他们应该尊重钱学森的选择,不能强迫他,更不能诬陷他……
以前也讲过这篇课文,同样也提过这样的问题,没有一个人说“不愤恨”的,我觉得这恰恰是一种进步。随着社会的进步,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孩子的个性越来越凸显,对事物的评价不再停留在“人云亦云”上,而是敢于说真话,说自己想说的话。通过这样的评价,学生对文本有了进一步的深入理解,审美能力也在这种辩论中不断提升。我们要允许学生有不同的评价,关键在于正确引导,在充分的争论中辨明是非,在客观真实的评价中,体现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因而,这种真实的情感,也是最有“语文味儿”的情感。
四、深研浅引,写出“语文味儿”
文本好比大海,有的时候,我们需要给学生整个大海,但更多的时候,我们给他们的其实只是里面的一条鱼而已。作为老师应该深入研读文本,真正把握文本的最大价值,然后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合理取舍。因而,我们解读文本需要“深研”,而在课堂教学时,却应该“浅引”。
《凡卡》是俄国著名作家契诃夫的小说,写于1886年。当时正是沙皇统治俄国最黑暗的时代,《凡卡》反映了沙皇尼古拉三世时,强征暴敛使无数农民破产,被迫流入城市谋生,深受剥削之苦。契诃夫无情地揭露了沙皇制度的腐败和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学生对这些背景无法理解,所以要学生深刻理解课文感觉很难。以前讲过几次,总想着学生不容易理解,于是,总是按部就班地让学生读课文,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讨论。
前不久,我又讲到了《凡卡》这篇课文,我先翻阅以前自己对这篇课文的教学设计,并反复回忆学生上课时的情景,进行反思,认为自己以前的教学存在以下不足:
一是自己对契诃夫的作品读得太少,对当时沙俄统治的社会了解甚少,因而对教材把握欠缺。
二是设计思路死板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
鉴于此,我联系本班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了全新的教学设计,我想,能否只设计一个问题,而这个问题又能牵一发而动全身呢?我反复读课文,最后敲定问题:凡卡的爷爷能收到凡卡的信吗?我这样预设:根据课文内容,学生一定会说,爷爷是收不到凡卡的信的,(因为凡卡没有写明具体的地址,也没贴邮票)但我班学生平时喜欢新奇,喜欢争论,一定会有学生说信收得到。这样,就可以引出前文提到的一些问题,于是我走上了讲台,开始教学《凡卡》。
请看《凡卡》教学片段:
师:凡卡的爷爷能收到凡卡的信吗?为什么?
生:不能,因为凡卡没有贴邮票。
生:不能,因为信的地址不详。(大多数学生异口同声)
生:能。(一生大声回答)
师:说说你的想法。(我鼓励)
生:如果邮递员认识凡卡的爷爷,爷爷就能收到这封信。(学生不慌不忙)
生:哪有这么巧的事,太离奇了。(一生立即反驳)
生:是呀!(其他学生也随声附和)
生:老师说过,文学作品是可以虚构的,不是还有句话叫“无巧不成书”吗?何况爷爷收到信,凡卡回到乡下,也未必能过上好日子。(那生不甘示弱,胸有成竹)
师:爷爷收到了信,为什么凡卡也未必能过上好日子呢?(对爷爷的乡下生活展开讨论)
……
师:爷爷收到这封信,凡卡的处境会怎样呢?(我顺势点拨)
生:如果凡卡回到乡下,生活虽然苦但不会挨打、挨饿、挨冻,总会快乐些。(讨论到凡卡在鞋铺的生活,为什么凡卡要乞求爷爷带他回家等)
生:我不同意。(有一生争着说)凡卡回到乡下也许仍会挨饿,因为爷爷是个守夜人,生活一定很穷困,如果不是穷得活不下去,爷爷也不会把九岁的凡卡送到莫斯科当学徒。
生:我同意这个说法,当时沙俄制度腐败,民不聊生,穷人到哪里都没有好日子过的。
生:凡卡真可怜,真希望他能过上幸福的生活。(一生真心地感慨道)
……
(学生争相发言,叙述着内心的想法,个个想一吐为快。)
师:你们的设想各有千秋,能把它写下来吗?
生:(齐声)能!
(第二节课,学生纷纷埋头写作,连平时最怕写作的学生,也觉得写起来十分顺畅。那个敢于发表不同见解的学生写了长达1000多字的题为《爷爷收到信以后》的作文,情节曲折,催人泪下。)
这是在无拘无束的状态中,尽情地让学生与文本对话,学生的感悟自然流于笔端,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和对语言的感悟,此时写作,可谓水到渠成。
理想的语文阅读教学应该是愉耳、悦目、赏心、怡神的。而让“语文味儿”流淌在朴实的课堂训练中,才是浓郁芬芳的真正的“语文味儿”。■
一、真情诵读,读出“语文味儿”
语文是最富有人性美和人情味的学科。教学中教师就应努力捕捉课文的闪光点,抓住课文精妙之处,引领学生潜心品读。人教版五年级教材中有一篇文章《地震中的父与子》,课文讲述的是有一年发生在美国的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冒着危险,抱着坚定的信念,不顾劝阻,历尽艰辛,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儿子和同学的故事。一般来说,对于这个文本的解读不外乎这么几点:歌颂了伟大的父爱;赞扬了深厚的父子情;表达了父亲对孩子的执著的爱和孩子对父亲的信任,以及在危险面前孩子表现出来的人格魅力;等等。然而,文章还有一个部分,写了许多好心人劝父亲不要挖了,说太晚了!同样是孩子的父亲或母亲,他们难道不爱自己的孩子?他们不想把孩子挖出来吗?那为什么离开呢?细读文本,不难发现:消防队长、警察让父亲走开,因为他们的职业、高度的责任感告诉他们,这个家庭已经失去了孩子,他的妻子不能再失去一个丈夫了;而一些好心人都在重复着同样的话,重复着同样的“正确”认识。这些与父亲在废墟中挖了38小时这一部分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突出父亲的信念——儿子在等着我!父亲兑现承诺——“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父亲的坚毅形象跃然纸上。于是我在教学中,设计了这样的引读:
师:当父亲看到一片废墟,悲痛欲绝的时候,让他重新挺立的是这句话——
生: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
师:当许多人都出来阻拦,让他放弃的时候,回响在他耳边的还是这句话——
生: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
师:有些人上来拉住这位父亲,父亲想的是——
生:儿子在等着我。
师:消防队长挡住他,父亲说的是——
生: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师:警察走过来劝慰她,父亲还是说——
生: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师:当他孤军奋战,伤痕累累,就要倒下的时候,给他力量的依然是这句话——
生:无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
师:所以挖了8小时,父亲满脸灰尘,但心里只有一个念头——
生:儿子在等着我。
师:挖了12小时,父亲双眼布满血丝,但心里只有一个念头——
生:儿子在等着我。
师:挖了24小时,父亲衣服破烂不堪,但心里只有一个念头——
生:儿子在等着我。
师:挖了36小时,父亲满脸灰尘,但心里只有一个念头——
生:儿子在等着我。
师:在漆黑的瓦砾下,儿子等了8小时,心里只有一个念头——
生:不论发生什么,你总会和我在一起!
师:在漆黑的瓦砾下,儿子不惧不怕,等了12小时,心里只有一个念头——
生:不论发生什么,你总会和我在一起!
师:在漆黑的瓦砾下,儿子又饥又渴,等了24小时,心里只有一个念头——
生:不论发生什么,你总会和我在一起!
师:在漆黑的瓦砾下,儿子和同学一起,等了36小时,心里只有一个念头——
生:不论发生什么,你总会和我在一起!
师:挖了38小时,父亲的执著终于感动了上帝,他挖到了他的儿子,这对了不起的父子——
生:紧紧地拥抱在一起。
此时此刻,学生的情感在读中升华,深切地体会了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对父亲的信任,体会到父爱的无穷力量。这样通过反复诵读文中的中心句,把情感推至高潮,学生深深地感受到语言的魅力,心灵在与文本的碰撞中飞扬,生命在阅读中成长,而浓浓的“语文味儿”也在这不露痕迹的朴素的诵读中回荡。
二、咬文嚼词,嚼出“语文味儿”
“语文味儿”是从对具体词句的分析与鉴赏中散发出来的,文章中的好词好句只有细咀慢嚼才能品出芳香的“语文味儿”。小学语文课文的语言丰富多彩、耐人寻味,值得反复揣摩、细细品味的语言比比皆是,如果教师能引导学生抓住那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字、词细细咀嚼,观其色、听其声、辨其味、触其心跳、悟其精妙,就能使学生领略到祖国语言文字本身的独特魅力,也必然能充分享受到阅读的快乐。
人教版第十册第五课《古诗词三首》,第三首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里有一个“醉”字,教参里的解释,“醉”是“喝醉”,可读着这首词,总觉得这对翁媪的“醉”不仅仅只是喝醉了酒,它包含了多重意思。
上课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请同学们仔细读读课文,文中的“醉”是什么意思?这对老夫妻这么高兴仅仅是喝多了酒吗? 这一问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大家细细品读,一学生说:“从‘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可以知道,茅屋边,有一条清清的小溪,溪水哗哗地流淌,溪边长着青青的草,可想而知,这里空气清新,充满了农村情调,所以我觉得老爷爷、老奶奶是被自己所居住的环境陶醉了。”一生补充说:“这对老夫妻虽然住在矮小的茅草屋里,但紧靠着房屋有一条流水潺潺、清澈见底的小溪,而且溪边还长满了碧绿的小草,说不定溪中还有鱼儿,溪上还有小桥呢,如此小桥流水人家,就像一幅美丽的图画,怎能不让人陶醉呢?”“我觉得这对老夫妻被自己家庭的幸福所陶醉。一是因为他们夫妻恩爱,从‘相媚好’可以看出他们一边喝酒,一边聊天,亲密无间,很是温暖;二是因为他们的孩子,大儿子在地里锄草,二儿子在编织鸡笼,他们很懂事,很勤劳,小儿子虽顽皮,但很可爱。他们尽情地享受着天伦之乐,又岂能不醉呢?”一生紧接着说。“是的,我也这么想。”“我想也是这样,和睦的家庭最令人陶醉。”大家附和着。这时,班里最爱读书的小才女任加玥站起来:“我敢肯定,这时的作者也陶醉了。”“啊?”同学们既惊讶又表示反对,文中写的是翁媪之醉,怎么扯上诗人了?任加玥不慌不忙地说:“诗人辛弃疾他一生力主抗金北伐,希望南宋朝廷收复失地,自己能回家乡过上安闲平静的生活。他的晚年遭到议和派的排斥与打击,报国无门,后来他隐居在江西上饶,这对翁媪的生活正是辛弃疾所向往的,也是他的美好愿望,作者陶醉其中,顺理成章。”不愧是才女,教室里很自然地响起了一阵掌声。这看似平淡的一个“醉”字,品出的却是浓浓的“语文味儿”,这样的效果出乎我的意料。
三、真实评价,评出“语文味儿”
《祖国,我终于回来了》一课上完了,我问孩子们:读了课文,你心中有没有愤恨?
生:读了课文,我心中没有愤恨,因为钱学森是个人才,美国当局要留住人才没有错。
师:你能发表自己的真实想法很好。
生:我也认为美国当局没有错,留不住人才时,只得千方百计,设法留住呀!
生:我认为美国要留住钱学森没有错,但他们的做法不对。
生:他们开始可能也是好言相劝,但仍然没有打动钱学森的心才这样做的。这只能说明钱学森非常爱国,不能说美国当局不对。
生:不管怎么样,他们不能诬陷钱学森是间谍,更不能批捕他,限制他的自由。所以我心中很愤恨。
……
师:是呀,像钱学森这样的人才,谁不喜欢呢,美国当局要留住人才,这可以理解,确实没有错,但他们应该尊重钱学森的选择,不能强迫他,更不能诬陷他……
以前也讲过这篇课文,同样也提过这样的问题,没有一个人说“不愤恨”的,我觉得这恰恰是一种进步。随着社会的进步,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孩子的个性越来越凸显,对事物的评价不再停留在“人云亦云”上,而是敢于说真话,说自己想说的话。通过这样的评价,学生对文本有了进一步的深入理解,审美能力也在这种辩论中不断提升。我们要允许学生有不同的评价,关键在于正确引导,在充分的争论中辨明是非,在客观真实的评价中,体现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因而,这种真实的情感,也是最有“语文味儿”的情感。
四、深研浅引,写出“语文味儿”
文本好比大海,有的时候,我们需要给学生整个大海,但更多的时候,我们给他们的其实只是里面的一条鱼而已。作为老师应该深入研读文本,真正把握文本的最大价值,然后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合理取舍。因而,我们解读文本需要“深研”,而在课堂教学时,却应该“浅引”。
《凡卡》是俄国著名作家契诃夫的小说,写于1886年。当时正是沙皇统治俄国最黑暗的时代,《凡卡》反映了沙皇尼古拉三世时,强征暴敛使无数农民破产,被迫流入城市谋生,深受剥削之苦。契诃夫无情地揭露了沙皇制度的腐败和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学生对这些背景无法理解,所以要学生深刻理解课文感觉很难。以前讲过几次,总想着学生不容易理解,于是,总是按部就班地让学生读课文,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讨论。
前不久,我又讲到了《凡卡》这篇课文,我先翻阅以前自己对这篇课文的教学设计,并反复回忆学生上课时的情景,进行反思,认为自己以前的教学存在以下不足:
一是自己对契诃夫的作品读得太少,对当时沙俄统治的社会了解甚少,因而对教材把握欠缺。
二是设计思路死板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
鉴于此,我联系本班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了全新的教学设计,我想,能否只设计一个问题,而这个问题又能牵一发而动全身呢?我反复读课文,最后敲定问题:凡卡的爷爷能收到凡卡的信吗?我这样预设:根据课文内容,学生一定会说,爷爷是收不到凡卡的信的,(因为凡卡没有写明具体的地址,也没贴邮票)但我班学生平时喜欢新奇,喜欢争论,一定会有学生说信收得到。这样,就可以引出前文提到的一些问题,于是我走上了讲台,开始教学《凡卡》。
请看《凡卡》教学片段:
师:凡卡的爷爷能收到凡卡的信吗?为什么?
生:不能,因为凡卡没有贴邮票。
生:不能,因为信的地址不详。(大多数学生异口同声)
生:能。(一生大声回答)
师:说说你的想法。(我鼓励)
生:如果邮递员认识凡卡的爷爷,爷爷就能收到这封信。(学生不慌不忙)
生:哪有这么巧的事,太离奇了。(一生立即反驳)
生:是呀!(其他学生也随声附和)
生:老师说过,文学作品是可以虚构的,不是还有句话叫“无巧不成书”吗?何况爷爷收到信,凡卡回到乡下,也未必能过上好日子。(那生不甘示弱,胸有成竹)
师:爷爷收到了信,为什么凡卡也未必能过上好日子呢?(对爷爷的乡下生活展开讨论)
……
师:爷爷收到这封信,凡卡的处境会怎样呢?(我顺势点拨)
生:如果凡卡回到乡下,生活虽然苦但不会挨打、挨饿、挨冻,总会快乐些。(讨论到凡卡在鞋铺的生活,为什么凡卡要乞求爷爷带他回家等)
生:我不同意。(有一生争着说)凡卡回到乡下也许仍会挨饿,因为爷爷是个守夜人,生活一定很穷困,如果不是穷得活不下去,爷爷也不会把九岁的凡卡送到莫斯科当学徒。
生:我同意这个说法,当时沙俄制度腐败,民不聊生,穷人到哪里都没有好日子过的。
生:凡卡真可怜,真希望他能过上幸福的生活。(一生真心地感慨道)
……
(学生争相发言,叙述着内心的想法,个个想一吐为快。)
师:你们的设想各有千秋,能把它写下来吗?
生:(齐声)能!
(第二节课,学生纷纷埋头写作,连平时最怕写作的学生,也觉得写起来十分顺畅。那个敢于发表不同见解的学生写了长达1000多字的题为《爷爷收到信以后》的作文,情节曲折,催人泪下。)
这是在无拘无束的状态中,尽情地让学生与文本对话,学生的感悟自然流于笔端,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和对语言的感悟,此时写作,可谓水到渠成。
理想的语文阅读教学应该是愉耳、悦目、赏心、怡神的。而让“语文味儿”流淌在朴实的课堂训练中,才是浓郁芬芳的真正的“语文味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