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云的“加减乘除”调查法

来源 :紫光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kenhv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61年,为了寻找国民经济摆脱困境的办法,陈云回家乡进行了为期半个月的蹲点调查。在这期间,不仅完成了调研报告《青浦农村调查》,而且形成了其调查研究的独特风格。党史专家把它概括为“加减乘除法”。
  首先说加法。青浦县的小蒸公社过去是养猪最多的地方,1958年公社化后,养的猪却一年比一年少。陈云在调查中发现,“公家养猪的地方脏得一塌糊涂,小猪、大猪、病猪、好猪都是格式化的饲养,吃一样的饲料。而农民家里养的猪,都是干干净净,还捉泥鳅喂猪吃”。后与农民交谈,进一步发现,公家养猪,有饲料跟不上、管理跟不上、保暖跟不上、劳力跟不上等弊端。陈云通过一看二听三算账,得出一个结论:要迅速恢复和发展养猪事业,必须多产猪苗;而要多产猪苗,就必须把母猪下放给家庭饲养。后来这一主张在实践中得以贯彻后,使当地养猪业得以较快恢复和发展。
  其次说减法。青浦是著名的江南鱼米之乡。以往当地农民和渔民都于夜间捕鱼,待到黎明时直接到上海出售。后来,青浦县禁止这一做法,而是要先把水产运回青浦,卖给青浦的水产公司,再统一运往上海市区,以完成青浦的水产供应指标。这样一折腾,不仅把原本鲜活的水产品变成了臭鱼死虾,而且还提高了运输费、手续费等成本。陈云调研后,觉得这种做法得不偿失。于是,他亲自找青浦县委领导谈话,要他们做好减法,取消这种不合理的流通环节。在陈云的建议和督导下,减法措施得以较快落实,从而保障了鲜活水产品的供应质量,减轻了群众的负担。
  再说乘法。小蒸地区地势低洼,地下水位高,过去不种双季稻。但是在“大跃进”年代,有些領导好大喜功,把单季稻改为双季稻,力气花得不少,收成却不理想。陈云在听取群众意见的基础上,算了这样一笔账:种双季稻表面看比种单季稻多收220斤上下,但种双季稻各方面损失都很大,各项损失总和约300余斤……为此,陈云得出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