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提起汉语,我们作为中国人都为之骄傲、自豪!可以说没有一种语言有能像汉语这样具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它的优美的造型、完美的音韵、和谐的节奏、独特的组合、丰富的涵义、无穷的想象,无不显示着它作为一种人类语言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从古至今,我们的先人在汉语学习方面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宝贵的经验,而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诵读!在小学生中加强诵读,使学生养成诵读的习惯,体会诵读的意义,尤其显得重要。
然而,随着新课改向前推进,不少人却误解了新课标,一味地在创新性、合作性和开放性等方面做文章,而不顾母语的自身特点和语文教学的基本途径——诵读。我们的语文教学在指导思想上仍然存在着重视阅读(看书)而轻视诵读、重视理解而轻视品味、重视无声思索而轻视有声体验、重视文山题海而轻视整体感知的误区。走进校园,我们听不到教室里传来的琅琅书声;进入教室,我们看到的是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把教材制作成了千姿百态的画面……一篇篇美文成了支离破碎的作品分析、成了各式各样的图画、成了计算机键盘敲打出来的苍白的干瘪的没有生命的文字!
万变不离其宗,在语文教学中,重视诵读训练其实是贯彻新课标、实施新课标的一条基本原则,是教好语文的一条基本方法,是学好语文的基本途径。
一、重视诵读,就是遵循了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
书(语文)是用来读的,不是用来看的。任何一种语言的学习都需要诵读,汉语学习在这一方面显得尤其重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因此,新课标把“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作为语文教学中的一条重要理念提出。“正确地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理所当然地要求我们注重语文学科的自身特点和语文教学中诵读这一重要环节。汉语字词句篇的音韵美、节奏美、结构美以及它所给人带来的独特的语感、丰富的意义、淋漓的情味、美妙的境界和无穷的想像力。不通过诵读是无法体会到的。因而,语文教学忽视诵读的作用可以说是一种致命的失误!
二、重视诵读,能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素养究竟是什么?新课标中这样说:“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而诵读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方面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提起诵读,不要人为地把它与“死记硬背”联系在一起。其实,诵读是一种眼、口、耳、脑并用的综合活动,无论是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和价值观”中的哪一个维度来说,诵读都是必要的和必须的。因此,加强诵读,无疑能够帮助学生实现语文学习中的诸多目标,包括字词句篇的积累,语感,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的能力,还有文化品位,审美情趣,思想观念等等,从而达到整体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目的。
三、重视诵读,是养成学生学习语文良好习惯的重要途径
我们阅读的作品是一个鲜活的整体,它有肌理,有血脉,有骨肉,有气息,不通过诵读是难以感受到这一切的。因此,新课标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诵读很少受到条件的限制,课内课外、室内室外、倚坐站立、晨昏灯下,均可。可见,诵读是学好语文的一种正确方法,它有利于学生养成自主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在诵读中,学生受到作品的感染、熏陶和启发,有助于审美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提高。没有诵读课文的习惯,一篇美文不会朗读。一首诗词不会背诵,又怎么能指望学好语文呢?
四、重视诵读,使语文教学充满活力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作为语文教师,应该要扬弃那些繁琐的课文分析,要高度重视课文的诵读。只有这样,才能使语文教学充满活力。“重分析、轻诵读,重传授、轻体验,重图解、轻品味”是不符合语文教学规律的做法,也是违背了学习主体意志的体现。究其实质,它只强调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而剥去了语文的“人文内涵”,因而也不符合新课标对语文学科性质的双重规定,即它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轻重不分、本末倒置的语文课,如何能够谈得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怎能使语文课上活?更无益于学生语文学习的可持续发展!
也有些人力图改变语文课上死气沉沉的氛围,提高语文教学的效果,追“新”求“活”,于是过分夸大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似乎一堂语文课中不运用多媒体教学就是单调的、没有生气的、无效的,甚至是失败的。我们肯定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给语文课带来的生机。但是一堂语文课下来,没有琅琅的书声,更是一种失败。
五、重视诵读,是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生命体验语言艺术的基本方式
诵读本来就是一种最生动、最鲜活的课堂教学方法。它让学生从课文中读出语气中的轻重,读出声调中的抑扬,读出节律中的舒缓,读出韵味中的雅俗,读出凝重,读出舒坦,读出眼泪,读出欢笑,读出情感,读出境界!何乐而不为?
因此,诵读,可以说是语文教学中的一条简单、实用而有效的方法。
然而,随着新课改向前推进,不少人却误解了新课标,一味地在创新性、合作性和开放性等方面做文章,而不顾母语的自身特点和语文教学的基本途径——诵读。我们的语文教学在指导思想上仍然存在着重视阅读(看书)而轻视诵读、重视理解而轻视品味、重视无声思索而轻视有声体验、重视文山题海而轻视整体感知的误区。走进校园,我们听不到教室里传来的琅琅书声;进入教室,我们看到的是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把教材制作成了千姿百态的画面……一篇篇美文成了支离破碎的作品分析、成了各式各样的图画、成了计算机键盘敲打出来的苍白的干瘪的没有生命的文字!
万变不离其宗,在语文教学中,重视诵读训练其实是贯彻新课标、实施新课标的一条基本原则,是教好语文的一条基本方法,是学好语文的基本途径。
一、重视诵读,就是遵循了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
书(语文)是用来读的,不是用来看的。任何一种语言的学习都需要诵读,汉语学习在这一方面显得尤其重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因此,新课标把“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作为语文教学中的一条重要理念提出。“正确地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理所当然地要求我们注重语文学科的自身特点和语文教学中诵读这一重要环节。汉语字词句篇的音韵美、节奏美、结构美以及它所给人带来的独特的语感、丰富的意义、淋漓的情味、美妙的境界和无穷的想像力。不通过诵读是无法体会到的。因而,语文教学忽视诵读的作用可以说是一种致命的失误!
二、重视诵读,能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素养究竟是什么?新课标中这样说:“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而诵读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方面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提起诵读,不要人为地把它与“死记硬背”联系在一起。其实,诵读是一种眼、口、耳、脑并用的综合活动,无论是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和价值观”中的哪一个维度来说,诵读都是必要的和必须的。因此,加强诵读,无疑能够帮助学生实现语文学习中的诸多目标,包括字词句篇的积累,语感,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的能力,还有文化品位,审美情趣,思想观念等等,从而达到整体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目的。
三、重视诵读,是养成学生学习语文良好习惯的重要途径
我们阅读的作品是一个鲜活的整体,它有肌理,有血脉,有骨肉,有气息,不通过诵读是难以感受到这一切的。因此,新课标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诵读很少受到条件的限制,课内课外、室内室外、倚坐站立、晨昏灯下,均可。可见,诵读是学好语文的一种正确方法,它有利于学生养成自主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在诵读中,学生受到作品的感染、熏陶和启发,有助于审美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提高。没有诵读课文的习惯,一篇美文不会朗读。一首诗词不会背诵,又怎么能指望学好语文呢?
四、重视诵读,使语文教学充满活力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作为语文教师,应该要扬弃那些繁琐的课文分析,要高度重视课文的诵读。只有这样,才能使语文教学充满活力。“重分析、轻诵读,重传授、轻体验,重图解、轻品味”是不符合语文教学规律的做法,也是违背了学习主体意志的体现。究其实质,它只强调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而剥去了语文的“人文内涵”,因而也不符合新课标对语文学科性质的双重规定,即它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轻重不分、本末倒置的语文课,如何能够谈得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怎能使语文课上活?更无益于学生语文学习的可持续发展!
也有些人力图改变语文课上死气沉沉的氛围,提高语文教学的效果,追“新”求“活”,于是过分夸大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似乎一堂语文课中不运用多媒体教学就是单调的、没有生气的、无效的,甚至是失败的。我们肯定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给语文课带来的生机。但是一堂语文课下来,没有琅琅的书声,更是一种失败。
五、重视诵读,是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生命体验语言艺术的基本方式
诵读本来就是一种最生动、最鲜活的课堂教学方法。它让学生从课文中读出语气中的轻重,读出声调中的抑扬,读出节律中的舒缓,读出韵味中的雅俗,读出凝重,读出舒坦,读出眼泪,读出欢笑,读出情感,读出境界!何乐而不为?
因此,诵读,可以说是语文教学中的一条简单、实用而有效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