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人们对肉食类畜产品消费的要求越来越高,就食用鸡肉类产品而言,采用配合饲料短时间育肥出栏的肉鸡,已不受市场欢迎;而纯天然放牧饲养、生产周期长的本地鸡(土鸡)或杂交鸡非常受市场的青睐,因其在饲养过程中密度小、放养时间长、疫病发生少、用药相对就少,主要采食野草、虫子和纯粮食,且未添加各种抗生素,具有肉质鲜美、香味独特、风味绝佳的优点,对人体不会产生任何毒害。笔者在多年指导基层畜牧业生产的工作中,引导农户发展林下生态养鸡,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提高养殖的经济收益:
一、选好鸡品种
发展林下生态养鸡,以选本地品种鸡为主,可在本乡境内的村、村民组或邻近乡(镇)选择个体大、肉质好、生长快速和抗病力强的品种,通过杂交改良,用种蛋进行人工孵化或让母鸡自行孵化,逐渐淘汰个体小、生长缓慢、抗病力差的个体。尽量不养殖外地引进的大型肉鸡品种,引进的肉鸡虽然个体大、生长快速、饲料报酬高,但肉质、香味及口感均极差,不受消费者的欢迎,售价非常低;但可以用引进的大型肉鸡的公鸡与本地母鸡进行杂交,选育出优良杂交后代进行放牧饲养,可改善鸡肉品质。
二、挑好放养场地
农户可选取竹林地、丘陵及退耕还林地等作为放养场地,在夏秋季还可将鸡赶到玉米地、高粱地及牧草地中进行放牧,或到收割后的庄稼地放牧,让鸡采食林下、田地中的昆虫、野草及各种腐殖质。这样养成的肉鸡很受消费者的欢迎,售价也较为可观,每千克活鸡达到30元以上,纯饲料喂养的肉鸡每千克售价在16元左右,价格相差一倍左右。
三、配套人工育虫方法
农户可采取人工育虫方法来解决鱼粉等动物性蛋白饲料缺乏的突出问题,在饲料中加入10%的昆虫,可提高肉鸡增重15%。
1. 鸡、牛粪育虫法。养鸡户可将鸡粪或牛粪收集起来晒干、捣碎,再混入少量米糠、麸皮,用稀塘泥(鱼塘底部的泥最好) 拌匀,堆制成直径1.5~2米、高1~1.2米的圆堆,顶部做成凹形,上面用草帘或乱草覆盖严实,每天浇水(用淘米水更好)2~3次,使粪堆内保持半干半湿状态,15天左右便可育出大量的虫蛆,翻开草帘驱鸡啄食,虫子被吃完后再堆起鸡粪或牛粪,2~3天后又会育出许多虫蛆,可以继续喂鸡。如此循环,每堆能生虫多次。
2. 酒糟、麸皮育虫法。夏秋季选择潮湿的林荫地等处,挖一个深约0.5米的土坑,在坑底部铺一层掺入少量生石灰的稻草,然后将稻草或麦秆、玉米秸秆铡短为5~6厘米长的小段,加水与杂草、酒糟、麸皮拌匀后再放入坑中,上面用细土盖严盖实。在气温30℃以上时,15天左右便可生出虫蛆喂鸡。
以上人工育虫的方法,应视饲养鸡的数量,在林下制作多处育虫点,以满足肉鸡采食的需要和降低养殖成本。
四、加强饲养管理与疫病防治
1. 饲养管理。一是做好对新进(孵化)雏鸡的饲养管理。育雏室内温度是否适宜,可根据雏鸡的活动情况和叫声来加以判断:温度适宜时,雏鸡表现活泼,食欲旺盛,饮水适度,均匀地散布在育雏栏(舍)的周围;温度过低时,雏鸡相互挤在一起或聚集在热源处(火炉旁),并不断发出长而尖锐的叫声;温度过高时,雏鸡远离热源处(火炉旁),表现张口呼吸,食欲减退,频频饮水,发出高而短促的叫声。二是控制林下生态养鸡的密度。一般每亩不超过50羽,每群以50~100羽为宜,并实行公、母分群放牧。三是掌握好放养时间。雏鸡脱温后(一般60日龄以上),白天气温不低于15℃开始放牧。放养初期每天2~4小时,以后逐渐延长。初进放牧地用活动围栏将鸡群限制在较小范围内,以后逐渐扩大面积。鸡只从放养到上市销售,饲养时间应在9个月以上,时间过短不利于鸡肉风味的形成,活鸡体重应达2~2.5千克。
2. 疫病防治。一是加强育雏场地、放牧场地的消毒灭源。做到每天对鸡舍内外粪便、尿液及污物进行清扫,并放入沼气池或其他化粪设施内无害化处理,或堆集发酵处理;每10天或15天必须彻底消毒鸡舍及场地1次,随时保持养殖场环境的清洁卫生。二是加强传染病的防治。3日龄用新支二联活疫苗(Ⅱ H120) (支气管传支型)点眼,1羽份/只;7日龄用新支二联活疫苗(L H120)(肾型传支型)点眼,1羽份/只;12日龄用传染性法氏囊中等毒力活疫苗饮水,2羽份/只;20日龄用新支二联灭活苗饮水,2羽份/只;30日龄用传染性法氏囊中等毒力活疫苗饮水,2羽份/只;40日龄用鸡新城疫II系苗滴鼻,1羽份/只;2月龄时进行禽流感疫苗的免疫注射,1羽份/只;3月龄时用鸡新城疫I系苗免疫,1羽份/只。三是进行寄生虫病防治。在雏鸡2月龄左右时,应进行鸡异刺线虫、鸡蛔虫、鸡绦虫的驱除,更应注意鸡球虫病的预防性驱除工作。驱虫药物选用伊维菌素粉、氯苯胍、丙硫苯咪唑、左旋咪唑等,但必须严格按说明书说明进行饲喂,严禁超量使用,并掌握好停药期。
(作者联系地址:贵州省遵义县平正仡佬族乡农业服务中心 邮编:563112)
一、选好鸡品种
发展林下生态养鸡,以选本地品种鸡为主,可在本乡境内的村、村民组或邻近乡(镇)选择个体大、肉质好、生长快速和抗病力强的品种,通过杂交改良,用种蛋进行人工孵化或让母鸡自行孵化,逐渐淘汰个体小、生长缓慢、抗病力差的个体。尽量不养殖外地引进的大型肉鸡品种,引进的肉鸡虽然个体大、生长快速、饲料报酬高,但肉质、香味及口感均极差,不受消费者的欢迎,售价非常低;但可以用引进的大型肉鸡的公鸡与本地母鸡进行杂交,选育出优良杂交后代进行放牧饲养,可改善鸡肉品质。
二、挑好放养场地
农户可选取竹林地、丘陵及退耕还林地等作为放养场地,在夏秋季还可将鸡赶到玉米地、高粱地及牧草地中进行放牧,或到收割后的庄稼地放牧,让鸡采食林下、田地中的昆虫、野草及各种腐殖质。这样养成的肉鸡很受消费者的欢迎,售价也较为可观,每千克活鸡达到30元以上,纯饲料喂养的肉鸡每千克售价在16元左右,价格相差一倍左右。
三、配套人工育虫方法
农户可采取人工育虫方法来解决鱼粉等动物性蛋白饲料缺乏的突出问题,在饲料中加入10%的昆虫,可提高肉鸡增重15%。
1. 鸡、牛粪育虫法。养鸡户可将鸡粪或牛粪收集起来晒干、捣碎,再混入少量米糠、麸皮,用稀塘泥(鱼塘底部的泥最好) 拌匀,堆制成直径1.5~2米、高1~1.2米的圆堆,顶部做成凹形,上面用草帘或乱草覆盖严实,每天浇水(用淘米水更好)2~3次,使粪堆内保持半干半湿状态,15天左右便可育出大量的虫蛆,翻开草帘驱鸡啄食,虫子被吃完后再堆起鸡粪或牛粪,2~3天后又会育出许多虫蛆,可以继续喂鸡。如此循环,每堆能生虫多次。
2. 酒糟、麸皮育虫法。夏秋季选择潮湿的林荫地等处,挖一个深约0.5米的土坑,在坑底部铺一层掺入少量生石灰的稻草,然后将稻草或麦秆、玉米秸秆铡短为5~6厘米长的小段,加水与杂草、酒糟、麸皮拌匀后再放入坑中,上面用细土盖严盖实。在气温30℃以上时,15天左右便可生出虫蛆喂鸡。
以上人工育虫的方法,应视饲养鸡的数量,在林下制作多处育虫点,以满足肉鸡采食的需要和降低养殖成本。
四、加强饲养管理与疫病防治
1. 饲养管理。一是做好对新进(孵化)雏鸡的饲养管理。育雏室内温度是否适宜,可根据雏鸡的活动情况和叫声来加以判断:温度适宜时,雏鸡表现活泼,食欲旺盛,饮水适度,均匀地散布在育雏栏(舍)的周围;温度过低时,雏鸡相互挤在一起或聚集在热源处(火炉旁),并不断发出长而尖锐的叫声;温度过高时,雏鸡远离热源处(火炉旁),表现张口呼吸,食欲减退,频频饮水,发出高而短促的叫声。二是控制林下生态养鸡的密度。一般每亩不超过50羽,每群以50~100羽为宜,并实行公、母分群放牧。三是掌握好放养时间。雏鸡脱温后(一般60日龄以上),白天气温不低于15℃开始放牧。放养初期每天2~4小时,以后逐渐延长。初进放牧地用活动围栏将鸡群限制在较小范围内,以后逐渐扩大面积。鸡只从放养到上市销售,饲养时间应在9个月以上,时间过短不利于鸡肉风味的形成,活鸡体重应达2~2.5千克。
2. 疫病防治。一是加强育雏场地、放牧场地的消毒灭源。做到每天对鸡舍内外粪便、尿液及污物进行清扫,并放入沼气池或其他化粪设施内无害化处理,或堆集发酵处理;每10天或15天必须彻底消毒鸡舍及场地1次,随时保持养殖场环境的清洁卫生。二是加强传染病的防治。3日龄用新支二联活疫苗(Ⅱ H120) (支气管传支型)点眼,1羽份/只;7日龄用新支二联活疫苗(L H120)(肾型传支型)点眼,1羽份/只;12日龄用传染性法氏囊中等毒力活疫苗饮水,2羽份/只;20日龄用新支二联灭活苗饮水,2羽份/只;30日龄用传染性法氏囊中等毒力活疫苗饮水,2羽份/只;40日龄用鸡新城疫II系苗滴鼻,1羽份/只;2月龄时进行禽流感疫苗的免疫注射,1羽份/只;3月龄时用鸡新城疫I系苗免疫,1羽份/只。三是进行寄生虫病防治。在雏鸡2月龄左右时,应进行鸡异刺线虫、鸡蛔虫、鸡绦虫的驱除,更应注意鸡球虫病的预防性驱除工作。驱虫药物选用伊维菌素粉、氯苯胍、丙硫苯咪唑、左旋咪唑等,但必须严格按说明书说明进行饲喂,严禁超量使用,并掌握好停药期。
(作者联系地址:贵州省遵义县平正仡佬族乡农业服务中心 邮编:563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