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应创造机会和条件支持幼儿自发的艺术表现和创造;营造安全的心理氛围,让幼儿敢于并乐于表达表现;了解并倾听幼儿艺术表现的想法或感受,应肯定幼儿作品的优点,用表达幼儿内心感受的方式引导其提高。老师所需要做的就是在充分尊重幼儿自身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激发幼儿欣赏美、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让幼儿自由自在地表达内心世界和创造力。
【关键词】美术活动;感受;欣赏;表现;创造;有效支持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把艺术领域分为“感受与欣赏”“表现与创造”两个相辅相成的子领域,旨在告诉我们,只有让幼儿充分地感受美与欣赏美,才会使幼儿积累和提升美的经验,水到渠成地表现美和创造美。也就是说,获得真实的感受和体验是想象和创造的前提,教师的支持只有基于幼儿需要,才能够助推幼儿自由、自主、愉悦地表现和创造。那么,美术活动中教师应提供哪些支持来引导幼儿充分地感受、欣赏美,从而更好地表现、创造美呢?以下是我开展美术集体教学活动中的一些实践与思考。
一、基于儿童视角,支持幼儿的审美感受与欣赏
罗丹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因此,我们要引导孩子关注周围生活中的美,探寻和品味艺术作品的美。一日活动中要处处渗透审美教育,让孩子从小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同时,《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我们要理解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那么如何把美传递给孩子呢?我们首先要尊重孩子的已有经验和艺术学习特点,注重激发幼儿的审美情趣,满足幼儿的审美需求。基于儿童的视角,支持他们的审美感受与欣赏,以此使儿童获得相关审美经验。
(一)精选适宜的欣赏素材
欣赏素材有很多:实物、视频、图片、PPT、照片、大师作品、儿童作品、绘本以及真实的自然环境、人文景观等等。一句话,只要是美的,都可以作为欣赏素材。总之,要选择美的、真实的、丰富的素材,在视觉经验上为幼儿提供更多的审美支持。这是感受美与欣赏美的前提,也是帮助幼儿积累审美经验的关键。如大班美术活动— “向日葵”,活动前老师和孩子们一起搜集了向日葵的视频、不同姿态的PPT、儿童的向日葵作品以及梵高的向日葵画作,多角度、多层次向幼儿呈现向日葵丰富的美。在美术教学活动中,老师们搜集的大量素材不是拿来就用,而要注意选取有典型性、代表性的作品,要根据活动目标有重点地选择欣赏素材,让孩子欣赏什么,就是为了解决什么问题,教师心中要明明白白。
(二)讲究欣赏素材的有序呈现
按照幼儿思维发展以及幼兒学习特点,一般要考虑从整体到局部进行欣赏,所以先呈现完整素材,让幼儿从整体感知美,然后引导幼儿观察某一局部,重点关注细节美。如在“大班美术活动—向日葵”中,先呈现大片的向日葵视频,让学生感受向日葵花海的美;然后看一棵、两三棵向日葵的PPT,让学生了解向日葵的结构以及姿态美,这样幼儿对向日葵的美有了更深切的感受。素材的呈现方式也要遵循孩子的认知学习特点。例如,在“中班美术活动—有趣的章鱼”中,老师共准备了三张章鱼图片依次呈现,分别有目的地引导幼儿欣赏章鱼。第一张是章鱼的标准图,让幼儿了解章鱼的外形特征;第二张是不同动态的章鱼,让幼儿了解章鱼的生活习性;第三张是许多章鱼在游泳,让幼儿感受章鱼游泳时的各种姿态美。呈现的素材一般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才能促使幼儿学习兴趣的提升。
(三)注重审美情感体验
感受与欣赏环节的主要目的是让幼儿感受美。一方面,从艺术的角度看肯定是感受美,从另一个角度看则是情感的提升。对幼儿来说,首先是感受美,只有在真实情景中感知真实事物,并由此积累起丰富的感知经验,才有助于幼儿进行艺术创作,从而提高其艺术表现能力。通俗讲,审美体验到位了、充分了,后面的表现和创作肯定水到渠成。就像美术大师要体验生活、有感而创作在美院学生,公园写生,老师要带着幼儿到现场去画,而不是关在教室里面天天跟着老师临摹。
(四)多通道感知欣赏美
另外,通过看一看、说一说、动一动,引导幼儿借助语言、表情、身体动作来表达自己的审美感受,其实都是对幼儿审美活动的一种支持。例如,在大班美术活动“滑稽小人”中,教师问孩子:为什么要笑?觉得哪里好笑?在大班美术活动“跳舞小达人”中,教师问孩子:看完这个舞蹈你有什么感觉?美在哪里?你喜欢哪一张?就这样带着情感去欣赏,引导他们用动作来表现一下,其实都是对孩子的一种支持,就是尊重幼儿的独特感受。幼儿美术教育是唤醒、是熏陶,而不是教,情感体验始终是最重要的。
二、基于儿童需求,支持孩子的自主表现和创造
《幼儿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创作环节的支持主要是材料方面以及指导方面的支持。现在的美术教育活动比以前更开放、更多元,主要体现在材料的多样性和丰富性,这样能满足孩子自主选择的需求,为其自主表现和创造提供了支持。
(一)合理投放材料
幼儿美术活动的材料包括自然材料、生活材料和美术工具类材料。不同材料的提供考虑了幼儿的能力差异,在活动中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水平选择材料进行创作,尊重他们的需要。比如说,一种是单材料的表现;一种是多材料的组合表现,有主材料、多种辅材料,这些丰富多样化的材料能够刺激幼儿的学习方式,引发幼儿的创作行为。当然要注意的是,不是每一次提供的材料需要很多,而是要有针对性,要为活动的价值或者是活动目标服务。材料的提供上为幼儿自发的、多元的表现和创造提供了支持。
(二)智慧摆放材料
材料的摆放方式大有讲究,有材料超市、分组摆放、同种材料分开摆放以及不同材料混搭摆放等,同时要注意材料的新与旧、主与辅。如果是新材料,可以放在显眼的位置,提示孩子去摸一摸,感受新材料的特性,帮助孩子根据材料引发思考,为更好地表现和创造服务。平时,师幼可以收集各种大箱子和小箱子,把它们作为分类收纳盒,对材料进行有序分类。大箱子是百宝箱,放各种操作材料,小盒子是工具箱,放工具材料,并在每个箱子上和盒子上贴上醒目的幼儿自制的标签,这样,孩子对材料的摆放就会一目了然。 (三)自主使用材料
一些低结构材料的使用是开放的,对材料的玩法也没有任何的规定和限制,幼儿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自行决定如何玩。例如,蛋糕托是幼儿创作的素材,在对材料观察与熟悉的基础上,通过折、卷、贴等将生活中的事物想象、创造并表达出来。老师不应该局限于材料原本的使用方法,而是要抓住活动中出现的教育契机,适时地给予幼儿多方面的支持和指导,让他们能自创玩法,发挥材料的最大价值,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四)因人而异,适时适度适宜地指导
不做过多干预,并不是不要老师的指导,而是要尊重孩子的探索与发现,采用适当跟进的指导方式,即“在幼儿需要时再给予具体的帮助”,也就是顺应幼儿发展的需要。比如,每当幼儿初次接触新材料以及有难度的材料时,在创作前可以问问幼儿是否会玩,如果有难度老师再进行指导;在过程中要多听听他们有哪些想法,有哪些问题,并给予适当的指导。
三、基于儿童发展,尊重儿童个性化的想法与表现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下文简称《指南》)中提出,鼓励幼儿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美和创造美,尊重幼儿自发的、个性化的表现和创造。同时,要了解并倾听幼儿艺术表现的想法或感受,重视幼儿对自己作品的解读。
(一)幼儿创作的不是作品,是他们心中的故事
在幼儿完成他们的作品后,作为老师或家长,不能将眼光紧紧盯在作品上,而要关心作品背后幼儿所要讲述的故事,并要不断提出问题,以表现出与他们一起分享的兴趣。爱因斯坦做的凳子很丑陋,但他做凳子背后的故事却很感人。所以,我们要相信,即使幼儿的作品不出色,只要我们俯下身子,问问他们:“你为什么会这么做?能说给我听听吗?”“真是太神奇了,能再给我多讲讲吗?”也许这样,你会真正为幼儿开启一扇想象的大门。因此,孩子的画不仅是用来看的,也是用来听的。
(二)減少成人的干预,尊重幼儿的自然表达
反思平时的教育教学,我们常常习惯以线条流畅、涂色均匀、色彩丰富等作为评价幼儿美术作品的标准,这些都是比较形式、表面的东西。说到底,还是重技能、轻情感的想法在作怪。尊重孩子的作品,更不要仅仅用画得好与不好来评价幼儿的任何作品。毕加索说过一句话,我能用很短的时间画得像一位大师,却要用一生去学习画得像一个儿童。的确,每位幼儿都是了不起的艺术家,他们的作品虽稚嫩、夸张,但率真、灵性,似“大师的杰作”。
所以,“尊重幼儿”不是一句口号,我们应该放下高高在上的姿态,走进幼儿的心灵。无论幼儿画了什么,请相信他们一定有自己的理由,他们的作品表现的是从内心流露出的真实情感。只要给他们一个机会,他们定会还你一个奇迹!相信在《指南》精神的引领下,教师基于儿童视角、需求和发展,不断优化和改进自身的行为,定能让美术活动带给幼儿更多收获、更多快乐,让每个幼儿心里的艺术种子生根、发芽,开出绚丽的花朵!
【参考文献】
[1]李季湄,冯晓霞.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2]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M]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3]朱莉·布拉德. 0—8岁儿童学习与环境创设[M] .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关键词】美术活动;感受;欣赏;表现;创造;有效支持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把艺术领域分为“感受与欣赏”“表现与创造”两个相辅相成的子领域,旨在告诉我们,只有让幼儿充分地感受美与欣赏美,才会使幼儿积累和提升美的经验,水到渠成地表现美和创造美。也就是说,获得真实的感受和体验是想象和创造的前提,教师的支持只有基于幼儿需要,才能够助推幼儿自由、自主、愉悦地表现和创造。那么,美术活动中教师应提供哪些支持来引导幼儿充分地感受、欣赏美,从而更好地表现、创造美呢?以下是我开展美术集体教学活动中的一些实践与思考。
一、基于儿童视角,支持幼儿的审美感受与欣赏
罗丹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因此,我们要引导孩子关注周围生活中的美,探寻和品味艺术作品的美。一日活动中要处处渗透审美教育,让孩子从小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同时,《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我们要理解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那么如何把美传递给孩子呢?我们首先要尊重孩子的已有经验和艺术学习特点,注重激发幼儿的审美情趣,满足幼儿的审美需求。基于儿童的视角,支持他们的审美感受与欣赏,以此使儿童获得相关审美经验。
(一)精选适宜的欣赏素材
欣赏素材有很多:实物、视频、图片、PPT、照片、大师作品、儿童作品、绘本以及真实的自然环境、人文景观等等。一句话,只要是美的,都可以作为欣赏素材。总之,要选择美的、真实的、丰富的素材,在视觉经验上为幼儿提供更多的审美支持。这是感受美与欣赏美的前提,也是帮助幼儿积累审美经验的关键。如大班美术活动— “向日葵”,活动前老师和孩子们一起搜集了向日葵的视频、不同姿态的PPT、儿童的向日葵作品以及梵高的向日葵画作,多角度、多层次向幼儿呈现向日葵丰富的美。在美术教学活动中,老师们搜集的大量素材不是拿来就用,而要注意选取有典型性、代表性的作品,要根据活动目标有重点地选择欣赏素材,让孩子欣赏什么,就是为了解决什么问题,教师心中要明明白白。
(二)讲究欣赏素材的有序呈现
按照幼儿思维发展以及幼兒学习特点,一般要考虑从整体到局部进行欣赏,所以先呈现完整素材,让幼儿从整体感知美,然后引导幼儿观察某一局部,重点关注细节美。如在“大班美术活动—向日葵”中,先呈现大片的向日葵视频,让学生感受向日葵花海的美;然后看一棵、两三棵向日葵的PPT,让学生了解向日葵的结构以及姿态美,这样幼儿对向日葵的美有了更深切的感受。素材的呈现方式也要遵循孩子的认知学习特点。例如,在“中班美术活动—有趣的章鱼”中,老师共准备了三张章鱼图片依次呈现,分别有目的地引导幼儿欣赏章鱼。第一张是章鱼的标准图,让幼儿了解章鱼的外形特征;第二张是不同动态的章鱼,让幼儿了解章鱼的生活习性;第三张是许多章鱼在游泳,让幼儿感受章鱼游泳时的各种姿态美。呈现的素材一般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才能促使幼儿学习兴趣的提升。
(三)注重审美情感体验
感受与欣赏环节的主要目的是让幼儿感受美。一方面,从艺术的角度看肯定是感受美,从另一个角度看则是情感的提升。对幼儿来说,首先是感受美,只有在真实情景中感知真实事物,并由此积累起丰富的感知经验,才有助于幼儿进行艺术创作,从而提高其艺术表现能力。通俗讲,审美体验到位了、充分了,后面的表现和创作肯定水到渠成。就像美术大师要体验生活、有感而创作在美院学生,公园写生,老师要带着幼儿到现场去画,而不是关在教室里面天天跟着老师临摹。
(四)多通道感知欣赏美
另外,通过看一看、说一说、动一动,引导幼儿借助语言、表情、身体动作来表达自己的审美感受,其实都是对幼儿审美活动的一种支持。例如,在大班美术活动“滑稽小人”中,教师问孩子:为什么要笑?觉得哪里好笑?在大班美术活动“跳舞小达人”中,教师问孩子:看完这个舞蹈你有什么感觉?美在哪里?你喜欢哪一张?就这样带着情感去欣赏,引导他们用动作来表现一下,其实都是对孩子的一种支持,就是尊重幼儿的独特感受。幼儿美术教育是唤醒、是熏陶,而不是教,情感体验始终是最重要的。
二、基于儿童需求,支持孩子的自主表现和创造
《幼儿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创作环节的支持主要是材料方面以及指导方面的支持。现在的美术教育活动比以前更开放、更多元,主要体现在材料的多样性和丰富性,这样能满足孩子自主选择的需求,为其自主表现和创造提供了支持。
(一)合理投放材料
幼儿美术活动的材料包括自然材料、生活材料和美术工具类材料。不同材料的提供考虑了幼儿的能力差异,在活动中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水平选择材料进行创作,尊重他们的需要。比如说,一种是单材料的表现;一种是多材料的组合表现,有主材料、多种辅材料,这些丰富多样化的材料能够刺激幼儿的学习方式,引发幼儿的创作行为。当然要注意的是,不是每一次提供的材料需要很多,而是要有针对性,要为活动的价值或者是活动目标服务。材料的提供上为幼儿自发的、多元的表现和创造提供了支持。
(二)智慧摆放材料
材料的摆放方式大有讲究,有材料超市、分组摆放、同种材料分开摆放以及不同材料混搭摆放等,同时要注意材料的新与旧、主与辅。如果是新材料,可以放在显眼的位置,提示孩子去摸一摸,感受新材料的特性,帮助孩子根据材料引发思考,为更好地表现和创造服务。平时,师幼可以收集各种大箱子和小箱子,把它们作为分类收纳盒,对材料进行有序分类。大箱子是百宝箱,放各种操作材料,小盒子是工具箱,放工具材料,并在每个箱子上和盒子上贴上醒目的幼儿自制的标签,这样,孩子对材料的摆放就会一目了然。 (三)自主使用材料
一些低结构材料的使用是开放的,对材料的玩法也没有任何的规定和限制,幼儿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自行决定如何玩。例如,蛋糕托是幼儿创作的素材,在对材料观察与熟悉的基础上,通过折、卷、贴等将生活中的事物想象、创造并表达出来。老师不应该局限于材料原本的使用方法,而是要抓住活动中出现的教育契机,适时地给予幼儿多方面的支持和指导,让他们能自创玩法,发挥材料的最大价值,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四)因人而异,适时适度适宜地指导
不做过多干预,并不是不要老师的指导,而是要尊重孩子的探索与发现,采用适当跟进的指导方式,即“在幼儿需要时再给予具体的帮助”,也就是顺应幼儿发展的需要。比如,每当幼儿初次接触新材料以及有难度的材料时,在创作前可以问问幼儿是否会玩,如果有难度老师再进行指导;在过程中要多听听他们有哪些想法,有哪些问题,并给予适当的指导。
三、基于儿童发展,尊重儿童个性化的想法与表现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下文简称《指南》)中提出,鼓励幼儿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美和创造美,尊重幼儿自发的、个性化的表现和创造。同时,要了解并倾听幼儿艺术表现的想法或感受,重视幼儿对自己作品的解读。
(一)幼儿创作的不是作品,是他们心中的故事
在幼儿完成他们的作品后,作为老师或家长,不能将眼光紧紧盯在作品上,而要关心作品背后幼儿所要讲述的故事,并要不断提出问题,以表现出与他们一起分享的兴趣。爱因斯坦做的凳子很丑陋,但他做凳子背后的故事却很感人。所以,我们要相信,即使幼儿的作品不出色,只要我们俯下身子,问问他们:“你为什么会这么做?能说给我听听吗?”“真是太神奇了,能再给我多讲讲吗?”也许这样,你会真正为幼儿开启一扇想象的大门。因此,孩子的画不仅是用来看的,也是用来听的。
(二)減少成人的干预,尊重幼儿的自然表达
反思平时的教育教学,我们常常习惯以线条流畅、涂色均匀、色彩丰富等作为评价幼儿美术作品的标准,这些都是比较形式、表面的东西。说到底,还是重技能、轻情感的想法在作怪。尊重孩子的作品,更不要仅仅用画得好与不好来评价幼儿的任何作品。毕加索说过一句话,我能用很短的时间画得像一位大师,却要用一生去学习画得像一个儿童。的确,每位幼儿都是了不起的艺术家,他们的作品虽稚嫩、夸张,但率真、灵性,似“大师的杰作”。
所以,“尊重幼儿”不是一句口号,我们应该放下高高在上的姿态,走进幼儿的心灵。无论幼儿画了什么,请相信他们一定有自己的理由,他们的作品表现的是从内心流露出的真实情感。只要给他们一个机会,他们定会还你一个奇迹!相信在《指南》精神的引领下,教师基于儿童视角、需求和发展,不断优化和改进自身的行为,定能让美术活动带给幼儿更多收获、更多快乐,让每个幼儿心里的艺术种子生根、发芽,开出绚丽的花朵!
【参考文献】
[1]李季湄,冯晓霞.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2]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M]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3]朱莉·布拉德. 0—8岁儿童学习与环境创设[M] .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