湟源民间音乐初探

来源 :无线音乐·教育文苑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oyix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青海省湟源县是一个有着丰厚文化积淀和悠久文化传统的地区,史称这里是“西戎羌地”,明代因寺而称丹噶尔,设丹噶尔厅辖之。自古以来,这里就是中国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的枢纽之一。卡约遗址、汉唐古堡、明清寺庙、昆仑文化、唐蕃古道、丝绸南路、环海商都等传统历史文化博大精深;排灯、刺绣、陈醋、藏靴制作、民间剪纸、根雕、石刻以及花儿、社火、曲艺、戏曲等民间艺术等民族民间艺术丰富多彩;传统庙会、节暇庆贺等民俗文化独特深厚。这些千百年来所形成的历史文脉成为湟源独有的文化特色。
  一、渊源、沿革
  《纪年》中说“穆王十七年,西征,至昆仑丘,见西王母。”《穆天子传》中又说“天子西征,至于玄池(即青海湖)。天子三日休于玄池之上,乃奏广乐,三日而终,是曰乐池。天子乃树之竹,是曰竹林。”《后汉书·律历志》载:“黄帝使泠纶自大夏之西,昆仑之阴,取竹之解谷,生其窍厚均者,断两节间而吹之,以为黄钟之宫。制十二筒以听凤之鸣,其雄鸣为六,雌鸣亦六,比黄钟之宫,而皆可以生之,是为律本。至治之世,天地之气合以生风;天地之风气正,十二律定。”大夏之西,昆仑之阴,即指环青海湖一带,亦在丹噶尔境内。此言可知,以竹为材的吹管乐器早在东汉以前就在湟源境内产生。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青海交通的一个重要发展时期,丝绸南路经湟源通往西亚,它的兴盛不仅带来了土谷浑经济的繁荣,同时对沟通中西经济、文化交流,传播古代人类文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据《旧唐书·音乐志》载,兴起于南北朝时期的西凉乐:“其乐具有钟、磬,盖凉人所传中国旧乐,而杂以羌胡之声也。”所以最初被称为“秦汉乐”,又载“北狄乐,其可知者,鲜卑、吐谷浑、部落稽三国,皆马上乐也。”魏文帝曾有诗云:“秦筝发新声,长笛吹清气。”《西宁府新志》载:“琵琶,一名胡琴……今青海诸蒙古多喜以声,拂拭悬诸毛帐焉” 。“大横吹 以竹为之,笛之类也……今河、湟谓之直笛。”《北史·党项传》有:“琵琶、横吹,击缶为节。”横吹即羌笛,筚篥即古代唢呐。可见西凉乐、北狄乐皆为西北古代少数民族的马上音乐,而且这些音乐所使用的乐器,还有民间自制的咪咪、埙等乐器也曾经在湟源流传。
  唐使者刘元鼎在穆宗长庆元年九月(821),与蕃王赞普在赤岭(日月山)议盟仪式上演奏《秦王破阵曲》等军乐曲,史称“声闻百里,动荡山谷,发扬蹈厉,声韵慷慨。”其中《秦王破阵曲》曲牌,以《秦王点兵》(又名《凤凰三点头》的变异名称仍然在青海各地流传。可见锣鼓音乐在湟源境内使用,至迟可追溯到唐中叶后期。
  宋代以后在湟源形成的茶马互市,促进了中原民族与西域少数民族的文化交流,使湟源的经济文化进一步繁荣,这个时期的弦索乐曲牌也开始流行。随着艺人队伍的壮大,所使用的乐器从制作工艺、演奏技艺进一步提高,还有民间社火的进一步发展,锣鼓音乐、鼓吹音乐开始在湟源的民俗活动中兴起。
  明洪武(1368—1398)期间,江、浙一带汉族大量迁移至青海东部河湟定居,各种民间音乐以多种形式进一步融合发展和普及,特别是民间说唱音乐的发展,伴奏中所用的弓弦乐器和弹拨乐器逐步兴盛,正如《西宁府新志》记载:“于是欣欣向荣,弦歌之声不绝于四野。”而钟、磬、缶等乐器随着大型礼仪活动的冷落逐渐减少。
  清中叶以后,随着秦腔、陕西眉胡的传入和进一步融合,湟源的曲艺、戏曲、社火初具规模,乐器的制作也日趋精细,演奏也有相当的水平。
  经过明、清两代的发展,大量的外地民间音乐以各种渠道传入湟源,与湟源已有的各民族民间音乐交流、融合、发展并逐步地方化。民间弦索音乐、锣鼓音乐、鼓吹音乐初步形成类别,曲目结构逐渐定型,演奏技艺稳步提升。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民间文艺得到人民政府的大力扶持,城乡民间文艺班社发展如雨后春笋,传统节日和各类文艺演出更加频繁,这些都促使湟源民间音乐得到长足发展。1958年以后受到“极左路线”、“文化大革命”的干扰,各种民俗活动受到限制,民间音乐处于停顿状态。20世纪80年代以后,各种民间艺术形式再次得到恢复和发展,各类旧的、自制的乐器也得到全面更新,有的民间小乐队还增加了西洋乐器和电声乐器,演奏水平也得到更大提高。
  二、民间声乐
  湟源的民间音乐主要有声乐、器乐两大类。声乐又可分小调、酒曲、花儿、曲艺(平弦、越弦、贤孝、搅儿、道情)、戏曲(秦腔、眉胡)等。这些艺术虽然和全省范围的一样,但也有本地的一些特点,主要表现在他们的音乐方面。
  湟源的民间小调非常丰富,体裁多样,有劳动时的号子,日常生活中的小调小曲、婚礼中的酒曲,启蒙教育的儿歌,还有谈情说爱的“闹曲”等。题材内容也十分广泛,涉及到人们生活中的各个层面。著名经典歌曲《四季歌》的词作者还是湟源人石殿峰先生。曲调是王云玠先生根据另一支青海小调《等上一等了来》改编的。因《四季歌》唱词优雅,曲调优美、明快,便很快就在全国广泛传唱,成为家喻户晓的名曲。
  湟源民间小调的音乐也和其它地区的小调音乐大同小异,但也有一些曲调是其他地区所没有的,或小调的演唱风格和其他地区小调的演唱风格有比较明显区别的,比如陈海龙演唱的〔十朵莲〕、李维刚、贺劭等人演唱的〔闹五更〕、贺劭演唱的〔孟姜女〕、李维刚演唱的〔掐蒜薹〕、还有刘万年演唱的宴席曲〔挑兵〕、酒曲〔敬酒〕、吴国福演唱的打夯号子等曲调,在其他地区就很少听到或有比较明显的风格区别。
  再比如〔茉莉花〕,这是一支典型的流行于全国的民间小调,主旋律、唱词各地基本相同,许多地区唱的比较婉约柔和,可是湟源的〔茉莉花〕唱的就另有特点,比较粗旷豪爽,有一种直白刚硬的风格。
  流传在湟源的青海花儿曲令非常多,除了其他地区传入的曲令以外,还有一些曲令非常有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如著名花儿歌手张玉英演唱的青海花儿〔拔草令〕、刘英梅演唱的青海花儿〔南乡令〕、刘严明演唱的〔车户令〕等,这些曲令就产生在湟源本土。这些曲令既有汉族花儿悠长、幽怨的风格,也有藏族民歌的风格。
  湟源的民间曲艺也非常丰富,有青海平弦、青海越弦、搅儿、青海道情,还有产生于西宁的西宁贤孝和流传在盲艺人中的下弦等曲种,都在湟源流传。值得特别一提的是湟源大华乡拉卓奈村的已故曲艺老艺人高柏祥所唱的青海平弦,非常有特点,他所唱的青海平弦的衬词、拖腔带有明显的被称为“嗨嗨腔”风格。据西宁的青海平弦老艺人的口碑资料显示,青海平弦在形成初期,多用“嗨嗨腔”风格演唱,如果事实的确如此的话,那高柏祥所唱的这种风格,对青海平弦形成的研究,就有非常的价值。另外,湟源流传的许多唱腔曲牌和其他地区也有比较大的区别,如高柏祥所唱的〔挂金锁〕、〔劈破玉〕,张明礼所唱的〔老背工〕等。
  湟源流传的青海道情从唱词到旋律基本和全省流传的一致,但也有一些比较特别的组合形式,如青海道情〔八洞神仙〕中加唱民间小调〔扳船〕的只有湟源才有。
  三、民间器乐
  湟源的民间器乐又可分为弦索音乐、锣鼓音乐和鼓吹音乐三大类。
  弦索音乐 湟源民间没有大型弦索乐队,小乐队也没有固定编制。20世纪三四十年代,由于学习民乐器的人数较少,尤其在同一个村或班社中,乐手就更少,有时还凑不齐一个小乐队,只用一把三弦、一把板胡或只有板胡、二胡演(伴)奏的情况非常普遍。50年代以后,学习乐器的人数逐渐增多,一些班社小乐队的人数也随之有所增加,一般由5至7人组成,但这还要看乐器情况,有什么乐器就使用什么乐器,通常增加的乐器多为二胡。小乐队常用的乐器有三弦、扬琴、板胡、二胡和碰铃或木鱼、梆子等击节乐器,有条件的班社还加上笛子、琵琶、低胡、大提琴等乐器。50年代初期,有些乐队中还有月琴、中阮、小提琴、手风琴等乐器。80年代以后,除个别乐队中还有中阮或手风琴偶尔见到外,小提琴、月琴、琵琶这些乐器已无人使用。
  湟源民间弦索乐的演奏人员,大多会多种乐器,民间称他们为“全手”。他们学习乐器的途径多种多样,有拜师学会的,有互教互学而会的,有观看模仿自己琢磨会的,但绝大部分人不识谱。80年代以后,学习简谱的人越来越多,这对弦索音乐的发展非常有利。
  小型民乐队演奏时的排列位置,习惯上以两排半圆形围坐,扬琴居中。左侧三弦等弹拨乐器,右侧板胡、二胡,后排左侧低音乐器,崐右侧二胡、笛子和击节乐器。临时增加的乐器,则视乐器类型而定,比较灵活。
  20世纪50年代以前,湟源民间所使用的乐器非常简陋,许多地方使用的乐器还是自制的。这些自制的乐器,所用材料大都就地取材,因陋就简,因此从音量、音质各方面都比较差。到90年代以后,这些自制的乐器逐渐被新式的乐器替换下来。
  湟源民间弦索乐曲目的来源,大体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来自传统的纯器乐曲牌,如〔满天星〕、〔大红袍〕、〔柳叶青〕……;这类曲牌数量不多。第二类来自民间小调,在旋律上或演奏中稍加变化的曲牌,如〔孟姜女〕、〔织手巾〕、〔五更调〕……;第三类是来自一些戏曲、曲艺唱腔器乐化演奏的曲牌,如青海平弦、越弦、眉户中的〔银钮丝〕、〔凤阳歌〕、〔采花〕……。
  总之, 湟源民间弦索乐,虽然曲目不多,但在长期的发展衍变中,形成了带有高原风格一个乐种。
  锣鼓音乐 20世纪80年代初,青海省考古研究所在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新民乡阳山村古墓群发掘出三件泥质红陶原始鼓,从这一情况可知,鼓在青海出现的年代距今已有四千年之久。青海锣鼓乐的分布范围很广,以西宁地区为中心的海东农业区最为集中,其它少数民族州、县中,汉族聚居地均有锣鼓乐的演奏活动,湟源也是锣鼓乐非常兴盛的地区之一。
  另一方面,锣鼓乐的兴起和发展,应该和“社火”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社火中锣鼓乐应用最为普遍,最为丰富。相传源于秦汉时的“百戏”,盛行于唐宋。宋范成大有“轻薄行歌过,颠狂社舞呈”之诗句。清李斗《扬州画舫录》载:“立春前一日,太守迎春于城东蕃厘观,令官妓扮社火:春梦婆一、春吏一、皂隶二、春官一。”今湟源之社火中这些角色一个不缺,如灯官、衙役、胖婆娘、膏药匠等,只不过名称不一致罢了。明清时,南方一带社火中盛行的表演节目舞狮子、耍龙灯、踩高跷、划旱船、演罗汉、跑竹马等等,在今湟源社火表演的节目,也和内地社火别无二致。由此也可看出两者之间的渊源关系。
  凡举行民俗活动,都要用锣鼓乐来渲染气氛,即有娱人的功能,也有娱神的成分。20世纪50年代以前,锣鼓乐娱神的成分较重,六十年代以后,逐渐演化,侧重于娱人为主。民俗活动多以农村庙会形式出现,如朝山会等。这些活动中要数春节的社火的规模最大。
  湟源民间锣鼓乐大致可分为两类:第一类是社火锣鼓。社火是春节期间民间最主要的民俗活动之一,参与的团队众多,节目内容丰富,锣鼓乐极为活跃,各种锣鼓牌子竞相纷呈。第二类是朝山锣鼓。朝山锣鼓主要围绕民间的庙会习俗而举行,朝拜祭祀、祈福禳灾。这类活动中,参与的人数也比较多,声势也比较大,但锣鼓牌子比较少而简单。
  湟源民间锣鼓乐的演奏形式大致可分为四种:一、开场锣鼓,即社火表演前和节目转换的间隙中演奏的锣鼓,如〔凤凰三点头〕(又称作〔秦王点兵〕、〔满场锣鼓〕、〔三起三落〕、〔太平鼓〕等)、〔花鼓〕、〔秧歌鼓〕等,平常的一些庆典、迎送等活动,常演奏这类牌子。二、伴奏锣鼓。这类锣鼓牌子是锣鼓乐中最多的一类,它主要是为社火中各种节目的表演伴奏,如〔狮子鼓〕、〔龙鼓〕、〔秧歌鼓〕、〔旱船鼓〕等。三、行进锣鼓。这类锣鼓牌子不多,鼓点也较简单。主要用于队伍的行进中,如〔走路鼓〕、〔上山鼓〕、〔喝堂鼓〕等。四、表演锣鼓。即锣鼓演奏者一边进行舞蹈,一边演奏,锣鼓乐器即是表演舞蹈的道具,也是伴奏的乐器。如〔太平鼓〕、〔威风锣鼓〕、〔腰鼓〕、等。
  鼓吹音乐 青海古代就有很多吹管乐器流传, 但由于青海历史上兵戎战事不断,使青海多处于世乱景荒之中,人移物流的现象十分突出,如笳、筚篥、桃皮等好多吹管乐器和鼓吹乐曲,多数均已失传,未能完整传承下来。
  灯影戏是我国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形式,据传它源于汉代,盛于宋代。灯影戏在湟源民间也有着比较广泛的群众基础。
  随着唢呐的传入和社火、灯影的兴起,逐渐形成了以唢呐为主,锣鼓为辅的鼓吹音乐。
  湟源鼓吹音乐和其他区、县的鼓吹音乐大同小异,按其功用可分为三类:即社火鼓吹音乐、丧事鼓吹音乐和灯影鼓吹音乐。这三类鼓吹音乐均以唢呐为主奏乐器,锣鼓辅之。吹奏的乐曲有大量牌子曲和一些民间小调乐曲。鼓吹音乐中的锣鼓大都按唢呐的旋律即兴演奏,没有固定的锣鼓经。
  综上所述,可以认为湟源民间音乐有着广泛的民众基础,其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其他文献
现结合我公司十多年来大量施工实践中的经验和教训,以及裂缝的防治处理,现重点介绍以施工为主、兼顾设计和材料原因分析楼面裂缝的综合性防治及具体措施.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在所有恶性肿瘤的预防工作中,宫颈癌无疑是最为成功的,然而,细胞学的高假阴性率一直是最大的问题.细胞学筛查宫颈癌前病变的特异性为98%,但敏感性仅为51%,这使得人们迫切需要
小学语文作业设计是小学语文课堂的延伸,作业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小学语文教学的质量.科学的作业设计有利于提高小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提高小学生的语文学习成绩,进一步开拓小学
现在能够在大学里谋到一份差事是很不容易的,庆幸的是我在几年前做到了这一点,只是工作的场合和内容与那些戴眼镜的有些不同罢了.下班之后我常常会忘记将校徽摘下来,这样走在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
我是精力旺盛的家伙--爬墙和砸冰,小菜一碟.我远近闻名,因为有次我利用午休时间,改造了火车站,提高了候车室保温效果.我为古巴难民逐条翻译骂人的脏话.我写过歌剧,并且还得了
为了适应粮棉流通体制市场化改革,有效防范和化解信贷风险,尽快建立和完善具有农发行特点的信贷资产保全体系,总行决定对我行开户的粮棉企业有效资产实施抵押担保.而“抵押”
比起之前虽炒得沸沸扬扬但许多人生怕其真获诺奖的残雪而言,今年波兰人奥尔加·托卡尔丘克与奥地利人彼得·汉德克获诺奖,同样未必会让国内一些以消费文学或文学消费为己任的
期刊
据《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统计,《内蒙古煤炭经济》2006年度在“中国知网”的国际个人读者分布在12个国家和地区,期刊机构用户总计2927个,其中,《中国学术期刊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