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的魔幻与现实

来源 :南方人物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jx01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于中国当代文学而言,1985年是重要的一年,文学忽然集中“爆炸”,各种观念、技巧和变革,都在这一年汹涌而来。对文艺怀有乡愁的人,会不断地回望这一年。但是,这一年的一位重要人物,甚至可以说最重要的人物,后来逐渐被淡忘,如今几乎消失在时代的潮流之外。他就是扎西达娃,中国魔幻现实主义小说代表人物,西藏当代小说奠基人。
  2017年7月,张杨电影《冈仁波齐》意外获得近一亿人民币票房,对于一部艺术电影来说,可谓奇迹。人们再次把目光集中到藏地和藏人,讨论他们的现实和精神世界。与《冈仁波齐》套拍的电影《皮绳上的魂》根据扎西达娃小说《西藏,系在皮绳结上的魂》和《去拉萨的路上》改编,扎西达娃本人担纲编剧。
  扎西达娃安静地生活在远离尘嚣的地方。他已经很多年没跟媒体打过交道,这次在西藏接受本刊独家专访,是他接受过的时间最长的采访。我们希望在无数眼睛凝望西藏的此刻,以他作为向导,将藏地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打通,在一个既魔幻又现实的高地,看见有着独特世界观、不以物欲为最高原则的藏族民众,也看见我们自己。
《皮绳上的魂》剧照

  他在 《西藏,系在皮绳结上的魂》 里虚构了一个叫帕布乃冈山区的地方。那里有直升机作为交通工具,地面卫星接收站可以播放5个频道的节目。这是1985年想象的未来。“现在电视频道几百个,比那时想象的多多了。”在小说里,过去、现在和未来是同时出现的,过去也是现在,现在也是未来。
  “扎西达娃出现在历史的拐弯处,一些重要的变革显见得是从他开始的,他是1985年最优秀的作家。因而也就是当代小说艺术转折时期最重要和最富贡献的作家。尽管他差不多‘封笔’多年,但我们在回溯当代小说及其美学演变的历史时,还是要为他公正地记上这重要的一笔。”
  ——北师大教授张清华

青稞


  餐桌上的人在谈话的时候,仿佛有风吹过青稞地的声音,此起彼伏。这是拉萨一家饭店的餐厅。作家扎西达娃坐在正对餐厅入口的位置,他的旁边是导演张杨。周围的人大多穿着外套,扎西达娃穿短袖T恤,像是夏天来西藏度假的不知温差的游客。张杨戴宽檐帽,留长发,倒像是藏族人。扎西达娃面前放着的是红酒,张杨的是啤酒。张杨抽着烟,扎西达娃听他说话。他们在说一部构想中的电影,电影里会有大片的青稞,风从撒了抹茶粉一样的山上吹过来,青稞在风里摇摆……风忽然停下来,青稞停止了摇摆,因为有人拿着酒杯过来敬酒了。酒席上,扎西达娃和张扬,或者和别的人,很难有完整的谈话,他们被装着各种酒的酒杯打断。
  两个小时前,电影《皮绳上的魂》在拉萨点映。参与其中的人士在拉萨这间宽敞的餐厅里吃晚饭。作为电影的原作者和编剧,扎西达娃并不喜欢抛头露面,许多演员都是第一次见到他。包括在电影里演作家的藏族演员扎西敦珠。电影里的作家可视为扎西达娃的化身。扎西顿珠上来和扎西达娃合影,让人感觉有些魔幻——一个虚构的形象从作品里走出来,找到了现实中的真身。喝了点酒,这种感觉尤其强烈。演员们坐在周围,你仿佛坐在电影中。到底哪个是虚构的呢?我们以为的现实世界,是不是出自我们的虚构?这是扎西达娃所探讨的文学和现实的关系——一个魔幻现实主义的世界。
  西藏也许和拉美的魔幻现实主义接近。拉美是热带丛林,一种炎热、潮湿的气息,西藏给人的感觉是干燥、寒冷、空旷、寂静,好像空气中遍布着各种生灵。西藏还有难得的条件——缺氧。一个人在缺氧的状态下,更容易产生超现实的想象。
  扎西达娃坐在那里,话不多,脸上的表情细微地起伏,但对前来说话的人都不乏恰当的热情。喉咙里的淋巴有小问题,正在治疗,这倒让他的声音听起来像是三十多岁,而他已经58岁。
《皮绳上的魂》导演张杨给演员讲戏

  一个星期之前,扎西达娃从外地回到拉萨。如今,扎西达娃的许多时间在开会。小时候,他看到自己的父亲经常去开会,有时他跟着父亲一起去,他不知道为什么总有那么多开不完的会。现在他大概明白了。他35岁的时候就当上西藏自治区作家协会主席,现在是西藏自治区文联主席。席间,许多人叫他主席。
  主席留着长头发——他十几岁时就是这样的造型。直到现在,他去政府部门开会的时候,还会被拦住检查证件,因为他看上去不像是来开会的人。
  张杨和扎西达娃去餐厅的每张桌子敬酒,转了一圈,又回到原来的桌子上。他们又说起青稞,青稞刚开始摇摆,一会儿又停下来。一位做直升机业务的老板过来敬酒,这次,仿佛响起了螺旋桨的轰鸣声。

未來佛


  “虽然还是宁静的山区,但这里的人们正悄悄享受着现代化的生活。这里有座小型民航站,每星期有五班直升机定期开往城里……”在位于西藏文联4楼的主席办公室里,扎西达娃打开书,指着自己小说里的这一段问我,“你读这一段有什么感受?”我一时语塞。扎西达娃继续说,“这一段写的其实是未来的事情。你再看看这句就更明白了。”我顺着他的手指看过去,“桑杰达普活佛快要死了,他是扎妥寺的第二十三位转世活佛。”扎西达娃提醒我,藏地到现在也才十几世活佛。
  扎西达娃所指的文字来自他1985年发表的小说——《西藏,系在皮绳结上的魂》。他在小说里虚构了一个叫帕布乃冈山区的地方。那里有直升机作为交通工具,地面卫星接收站可以播放5个频道的节目。这是1985年想象的未来。“现在电视频道几百个,比那时想象的多多了。”在小说里,过去、现在和未来是同时出现的,过去也是现在,现在也是未来。   日喀则是西藏第二大城市,当时没那么现代化,但是它有一个特色——历史上,此地是通往印度的必经之路。有很多印度、尼泊尔商人在日喀则开店,商店里有一些颇有异国情调的东西。“我当时看着店里的尼泊尔人、印度人,会产生神秘的感觉。”
  随着父亲在“文革”中被打倒和下放,扎西达娃在日喀则的平静生活结束了。

大院


  扎西达娃打开他的苹果手机,给我看了他父亲的一个委任状。内容很简单,上面写着“任命扎西为西藏自治区林芝专员公署专员”,署名是“总理周恩来”,日期是“1962年10月20日”。这一职务相当于现在的林芝市长。
  林芝是扎西达娃更小的时候待过的地方。他對小时候的林芝存有一些印象,但已不多。“藏族人很奇怪,林芝海拔那么低,气候那么好,以前却没有人居住。住在那里的是一些更小的刀耕火种的丛林民族,比如门巴族、珞巴族,他们获取食物的方式比较原始,生活像猎人一样。那里人口很少。”扎西达娃说。
  现在的林芝市中心,基本上是一个新城,和许多小城市的外观并无多少区别。扎西达娃还记得,在山坡上,有一个机关幼儿园,他曾在那里就读。
  荒芜——这是林芝给扎西达娃留下的印象。那时,可能就那么几座建在山上的地委专署的房子。办公楼是石头砌的,上面盖着铁皮。有礼堂——扎西达娃的印象中,他去看过电影,礼堂也是石头砌起来的,有能坐几百人的长条椅。再就是一些干部宿舍,都是土坯房。
  几个地方的党政机关大院是扎西达娃回忆中的重要场所。父亲后来成为拉萨市委书记,他在市委大院住了很多年。
  几天前,扎西达娃的车载着我们,想进入他当年生活过很多年的拉萨市委大院,让我们看看他生活过的地方。车上的通行证过期了,警卫没让进。车子掉头离开。扎西指着前方说,以前这里有藏族贵族的别墅,现在没了。眼前是热闹的街市。更远处是空荡荡的刚建好的商铺,几乎没人。如同全国各地的大城市,拉萨也在不断地向城市周边扩展。
  小时候,扎西达娃觉得自己和几个弟妹像父母手中的几只皮箱,当他们“因革命工作需要”调往一个地区上任时,小孩就会被轮流寄放于母亲在重庆的亲戚家。等他们的工作和生活安定下来,再把孩子接回西藏。
  60年代初,扎西达娃第一次跟着母亲坐飞机进藏——他坐在苏制伊尔-18型客机里,5个年轻的空中女服务员(那时还没有“空姐”这个词)握着红宝书,在狭窄的机舱过道里跳起舞来。女服务员穿着空军制服,黄上衣,蓝裤子,黄军帽。每个乘客会获得一盒五支装的中华牌香烟。“那时在飞机上是可以抽烟的。”
  在林芝,扎西达娃印象最深的是家里的一个保姆。保姆当过尼姑,后来还俗了。“她对着我当时还是婴儿的最小的弟弟磕头,说他是活佛。”天黑后,年幼的扎西达娃在半山腰的专署大院,看着远处汽车灯光晃来晃去,保姆跟他说,你爸还在远方。
  “年幼时的记忆一定会对自己将来的文学创作有影响的,”扎西达娃说,“很多文学的灵感都是从这些记忆里变异而来。”

电影


  在八廓街旁的一个露天平台上,扎西达娃和大家聊起了电影《皮绳上的魂》。张杨那天晚上来到拉萨,将许多朋友聚集于此。
  第二天是电影在拉萨的点映。只有拉萨是两天,接下来,张杨和他的团队一天换一个地方,很多场路演。
  “很多活佛要来看电影,问我要票。”嘉措说。嘉措是本地有名的文化人,非常热心,负责组织第二天的观影。他边说电影票的事情,边拿起酒杯,“扎西德勒。”
  路伟和成功分别是出品人和制片人,他们说起《冈仁波齐》快一个亿的票房,分析其中的原因。《皮绳上的魂》上映前,两部电影的投资已经收回,他们显得轻松而愉快。
  “明天电影结束后,11个人上去讲话,你们四个人加七个演员。”嘉措说。
  扎西达娃表示不太想上台说话。“这是你的小说,你必须得上啊。”张杨说。
  张杨说起和扎西达娃合作的缘由。二毛是张杨的藏族朋友,张杨说想拍关于西藏的片子,二毛说你应该看看扎西达娃的小说。张杨回北京后,赶紧买了两本扎西达娃的小说,然后与扎西达娃见面。张杨觉得《皮绳上的魂》结构独特,但要拍成电影还缺点东西。他看到《去拉萨的路上》是一个复仇故事,有戏剧性,就想把二者合在一起。两人就在这两篇小说的基础上聊。这是2006年的事情了。
  就在我和扎西达娃聊天的时候,我们的副主编杨子给我发来一条短信,说他和新疆画家张永和90年代初曾经把《去拉萨的路上》改编成连环画。可见扎西达娃当时的影响力。他的小说吸引了许多读者。
  电影里,“去拉萨的路上”变成“去掌纹地的路上”,在这条路上,张杨和扎西达娃商量,加了一场藏戏。
  新加的那场藏戏讨论了很长时间,这其中包括一个孩子的出生和一个长者的死亡。有点像《冈仁波齐》,生死一直是如影随形的问题。
  对扎西达娃来说,写一场藏戏不在话下,可以说轻车熟路——他曾经是藏剧团的员工,那是他的第一份正式工作。

新世界


  十几岁到藏剧团的时候,扎西达娃做的是美工。美术曾经是他的理想,但不是第一理想,他的第一理想是音乐。
  《向往神鹰》是旅游手册《孤独星球》推荐的一首了解西藏的歌。飞机将要降落贡嘎机场时,我的脑袋里冒出了这首歌的歌词。小时候,即使是南方小镇的街头,这首歌都在循环播放。你如果在网上找到那个著名的MV,就能看到扎西达娃的名字,他是这首歌的词作者。
  音乐曾经是扎西达娃的第一理想。他小时候就知道自己有音乐天赋。在林芝看国产电影,《铁道游击队》里的那些歌,他听一遍就能用简谱记下来。“几乎是一种天生的本能。”扎西达娃很自信。
  “文革”时候的八个样板戏,所有的曲谱,都是听着就能背下来。他从小学小提琴,已经练到帕格尼尼,属于专业初级。
  画画的兴趣来自父亲,父亲也喜欢画画。   扎西达娃的父亲是藏族最早的干部。40年代,国民党在南京办了一个边疆学院,相当于今天的中央民族学院,专门用来培养少数民族干部,他的父亲在那里上学。
  就在这时,父亲参加了进步组织,随后去了燕京大学,学设计。因为会两种语言,又是大学生,跟着解放军18军进了西藏。
  父亲一直喜欢画画,扎西达娃受到熏染,画画的成绩在学校一直很突出。当时,他所在的学校想培养几个美术教师,请了一些美术老师来做培训。
  扎西达娃学了不到一年,赶上藏剧团招生,他被录用为美工。在剧团,美工主要负责舞台背景设计和美术设计,画一些蓝天、云彩之类的背景。
  但没过多久,扎西开始用文字描述西藏。他被藏剧团送到北京去学编剧,那是他第一次到北京,北京的活力像当年吸引他父亲一样吸引了他。
  那是1979年,“文革”結束后,北京许多新的社团涌现出来,各种诗刊、画展,都非常前卫。“除了上课,我还经常跑到外面跟各种民间刊物接触。那时候有很多油印刊物,可能是解放后第一次有这样的繁荣。没电话,只能亲自上门去找,喜欢哪个刊物,就去找他们主编,哪个胡同多少号,照着去找。”

岁月


  扎西达娃从北京回到拉萨,很快,又多次去了北京和全国其他地方。他开始写小说,而且,非常顺利,通过小说,很多人认识了他。
  1981年,扎西达娃在《萌芽》上发表了《归途小夜曲》。此前,这篇小说被别的杂志退过稿,差点被当“毒草”批判。“里面的主人公又戴墨镜,又穿喇叭裤,又跟小姑娘亲热,像个二流子,有人看不惯。但后来在《萌芽》获了奖。其实那个‘拨乱反正’的年代就是这样,不只文学是这样,其他领域也差不多。”扎西达娃提起往事,记忆犹新。
  去《萌芽》领奖的时候,他认识了从广西去领奖的梅帅元。很多年后,梅帅元到拉萨制作大型实景演出剧《文成公主》时,找扎西达娃参与编剧。
  夜色已深,在八廓街旁的这个露天平台上,能远远地看到《文成公主》的演出场景,灯光将作为背景的山体照得很亮。
  大家在喝红酒,张杨说,“我跟老扎(扎西达娃)说,我们还得接着弄,他有一个小说我特别喜欢。”张杨说的是《西藏,隐秘岁月》。这部小说写了西藏108年间的历史,制作这样一部电影肯定不容易。
  张杨说到这儿,一位西藏摄影师刚刚来到这个场子,看到张杨,大声说,“张杨,那时候你拍《洗澡》差点死掉啊。”
  张杨90年代电影《洗澡》里边,有藏族人步行到湖里洗澡的画面。在西藏拍这个画面的时候,张杨出现严重的高原反应,幸好被路过的车子送到海拔低的地方,才缓过来。
  张杨有西藏情结,他一步步把与西藏有关的电影做了出来。大家喝着酒,又聊起《皮绳上的魂》,说这是“十年磨一片”。
  旁边就是八廓街,能看到围着大昭寺转经的人,扎西达娃说,“到冬天,大家农忙都结束了,才会有更多的人出来磕长头,转经。”
  扎西达娃熟悉西藏农民的生活。
  《西藏,隐秘岁月》通过一个小山村,把一个民族一百多年的历史展现出来。“毕竟是一百多年的时代背景,一般会放在最风口浪尖的境地,通过某一个家族或成员来表现。”
  这部小说里虚构的村庄大致有现实的原型。西藏山南隆子县列麦公社,是当年扎西达娃70年代下乡劳动的地方。那时他在剧团,经常下乡演出、深入生活,在那里待了一段时间。
  列麦公社是西藏农业学大寨的一面旗帜,当时的书记是自治区常委,省级干部。“因为是一面旗帜,所以你就能知道他有多拼命,战天斗地,改变山川面貌,在四千八百多米高的地方种出青稞。”扎西达娃每天和他们一起干活,“作品里有那个公社的影子,但很难说具体是哪一个人的原型,很多是综合的。”
  1976年9月的一天,在列麦公社,扎西达娃正在田间割青稞,公社书记来了。“公社书记是农奴的孩子,做了一辈子书记,一直与时俱进,政治觉悟非常高。”
  那天,公社书记站在田间地头,给扎西达娃印象特别深。书记大叫一声:“毛主席去世了。”大家一听,全懵了,然后,哭成一片。
  接下来,大家排着队站在公社广场上,戴着白花,挂着毛主席像。因为太热,有人中暑倒下了。没过多久,打倒“四人帮”,大家打着火把,敲锣打鼓,在山里游行。

往昔


  拉萨点映结束的晚餐上,扎西达娃因为有事,没等晚餐结束,先回去了。
  我跟着他的朋友们,还有导演张杨,来到一个酒吧。这家酒吧出过两个名人,大冰和赵雷。郑义在酒吧里等张杨。郑义以骑摩托车环游美国和到藏北拍纪录片闻名。他们坐在那里,喝一种美国进口的烈性啤酒,聊起许多往事。彬子是酒吧歌手,唱了许多歌,包括何勇的《钟鼓楼》。张杨说,“那首MV就是我拍的。”
  这些歌仿佛过去很久了,扎西达娃的那些作品,也仿佛过去很久了。他在80年代成名。特别是1985年,被认为是中国当代文学“爆炸”的一年。北师大教授张清华认为那一年最重要的小说家是扎西达娃,“扎西达娃出现在历史的拐弯处,一些重要的变革显见得是从他开始的,他是1985年最优秀的作家。因而也就是当代小说艺术转折时期最重要和最富贡献的作家。尽管他差不多‘封笔’多年,但我们在回溯当代小说及其美学演变的历史时,还是要为他公正地记上这重要的一笔。”
  酒吧里,大家大声唱了许多80年代的歌,夜晚变得有力量。整个80年代,好像就是在这样充满力量的激情中度过的。
  嘉措说,“那时候大家都没什么钱,但喜欢聚在一起吃饭、聊文学,有人主讲,有人做饭,有人洗碗。那是文艺青年的美好时代。”
  那也是西藏文学闪耀的时刻。
  80年代,扎西达娃一天到晚泡在八廓街,他工作的剧团就在八廓街旁。有时他就住在八廓街。“我有个朋友是八廓街警察,晚上我会跟着他巡逻,什么都玩。”扎西达娃的许多小说里都有八廓街。
  1967年,男孩扎西达娃第一次到拉萨。到现在,正好过去50年。
  扎西达娃现在的生活差不多是苦行僧式的。在办公室坐坐班,然后待在家里上网、看电影、读书。他养了两只猫,有时出去散散步。不喜欢应酬。有几个朋友,偶尔打打电话,喝喝茶。
  我们提出到八廓街拍几张照片,他没答应。“那是我80年代的生活场景,现在已经离我很远了。”
  《皮绳上的魂》上映的头一天晚上,在八廓街口,张杨在打车,扎西达娃挥手向他告别。后边就是八廓街广场,他仿佛也是在向过去的年月告别。
  我想起扎西达娃《逛新城》中的几段文字——
  你情不自禁地回首那个遥远的拉萨,仿佛看见一个乡村的老人,喝着微酸的青稞酒,眼圈发红,捧着满是皱纹的干枯的脸,向他的儿孙讲述着他心目中的昔日圣地拉萨。繁华的市场、香烟缭绕的大昭寺、夏日林卡的逍遥在他心中已成为永远无法抹去的遥远的回忆。他在半醉中情不自禁用苍老沙哑的嗓子唱起他最喜爱的一首歌:
  “拉萨八廓街上,窗户比门还多。窗户里的姑娘,骨头比肉还软。”
  这魔法一般变幻的富有感染力的声调,梦一样深深攫住坐在他身边的儿孙们,他们昂起沉重的头颅,半张着嘴,身体失重似地被带进飘渺悠远的年代里……
其他文献
人物周刊:宜人贷上市过程中,你有信心受挫的时刻吗?  唐宁:如果和早年的模式创新相比,这次不算困难。2006年,我们推出的很多模式、词汇,都是非常非常新的,当时都叫中小企业融资难。我们当时说如果中小企业融资难的话,是不是小微会更难,农户会难上加难。所以我们提出来帮扶小微。我们说“人人有信用,信用有价值”,这都是非常新的理念。大家说中国怎么是信用社会,中国人没有信用,没有信用体系,没有信用环境怎么做
大火扑面而来,吞没了我的半个身体,一只胳膊瞬间烧成了黑炭的模样……在医院就诊,面目模糊的医生拿着一根细棒,敲敲木炭似的手掌,问:“有没有感觉?”我说:“没有。”医生用细棒一磕,“咔擦”一声,手掌掉在了地上。医生又敲敲小臂,问:“有没有感觉?”我答:“没有。”医生一挥细棒,小臂也掉在了地上。  接着,医生又用力敲打肩膀,问:“有没有感觉?”一阵麻痛,人就从梦中醒过来了。黑暗中摸摸四肢,除了胳膊被压得
一个年轻人向我求助,想知道如何说服他顽固的父亲,让老人家承认他花了很多钱购买的保健品是假药,上了骗子的当。他关心父亲的健康,督促老人家定期体检,就现有的慢性病接受正规的医学治疗。他推崇西医、反对中医,对父亲每天收看的某养生节目深恶痛绝,一听到那些老专家们阴阳五行的论调就头疼。而这些信息是老爷子的最爱,每天没事就在朋友圈转发。  “不骗他骗谁?最可怕的就是不知道自己无知!”年轻人痛心疾首。  他把好
有一部纪录片叫《浮生一日》,是由导演雷德利·斯科特和托尼·斯科特发起的实验性电影,他们邀请全世界网民拿起摄像机,记录下2010年7月24日这一天的点点滴滴,上传到YouTube,再由导演凯文·麦克唐纳加以剪辑。最终共有192个国家和地区的网友参与,收到的视频总时长达4500小时,最终剪辑成一部95分钟的电影,没有主演,没有剧本,只是各种各样的生活片段汇聚成了芸芸众生的一天。    作为一本以“记录
对于西班牙政府来说,加泰罗尼亚独立这个口子无论如何不能开  10月1日,西班牙加泰罗尼亚自治区在中央政府的强烈反对下举行了独立公投,结果有90%的人支持独立,但由于是人工计票,存在一人前往不同站点多次投票的可能,加上投票率只有40%,使得这场公投的代表性大打折扣。其后几天,西班牙多地发生抗议游行,反对加泰罗尼亚独立。西班牙国王发表电视讲话,强烈谴责了独立分子;首相拉霍伊则拒绝谈判,因为加泰罗尼亚现
以综艺团、歌舞团、康乐队及影视传播公司为名的演出团体,其对外的客群与内部的工作内容实则相通,堪称台湾特有的移动式演出团体,自1970年代前后,即以歌舞表演为主体,活跃于台湾社会的各式婚、丧、喜、庆等场合。    清晨6点多,我开着车子来到嘉义市区一处无尾巷,远处临时搭建的告别式场地吸引了我的目光,那是我与孝女文君约定碰面的地方。  来到灵堂前,文君很快以伴唱机建立一个她熟悉的无线工作平台,一面向亡
美國圣地亚哥近日开始流行一款名为BodyBoss2.0的训练毯,它有10个镂空,将配套拉力绳钩在上面,不同组合便可以模仿不同运动,训练身体的不同部位。特别的是,它占地不足一平米,还能折叠放在床下。众筹中,售价为199美元(约合人民币1370元)。
在总教练的位置上待了24年,中国羽毛球队乃至中国羽毛球都深深烙上了李永波的印记  李永波将卸任中国羽毛球队总教练的传闻终于证实了。  相信很多人都想不到,李永波会以这样一种方式离开中国羽毛球队。  1993年,李永波在中国羽毛球处于低谷时接手,就此开启了一个时代。    在總教练的位置上待了24年,中国羽毛球队乃至中国羽毛球都深深烙上了李永波的印记。对李永波个人来说,这个时间有点长;对中国羽毛球队
“我最早的一些电影其实都挺卖钱的,到后来好像票房就成了我的一个坎。周围出现很多过亿票房的导演,我想,不然我们也拍一部这样过亿票房的电影。后来把这个事看清了,回到自我的一种状态,拍自己喜欢的东西,至于票房、市场,可能就不多去想了。”  张杨与自己对话始于1991年第一次进藏。在三个月的学校实习期内,张杨背包独自绕青海、新疆和西藏转了一大圈。每天在长途车或者卡车后斗里,他一面看周围景色,一面问自己:我
据说世上只有两种宗教,邪教和老牌邪教——你知道,说这话的肯定是无神论者,这种人没有信仰,没有敬畏之心,什么事都能做得出来,没准哪天就抄起一把AR-15把跟自己关系良好的同事给突突了……嗯?  信仰,多少邪恶借你之名而行。然而,至今仍有超过80%的西方人相信上帝的存在,也相信死后仍有生命。对神圣的寻求简直已经成了人类本能。人想要尽可能地接近“神”,因此,我们倾向于认为自己、自己拥有的关系、自己所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