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引导联合介入技术在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狭窄中的临床应用观察

来源 :中国实用医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dqzd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联合介入技术在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狭窄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60例血液透析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应用介入技术(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治疗,观察组应用超声引导联合介入技术治疗,对比两组穿刺时间、手术时间、穿刺并发症发生率、术后瘘口血流量等指标。结果观察组穿刺时间、手术时间分别为(5.19±1.93)、(61.05±13.56)min,均短于对照组的(8.41±5.65)、(71.62±17.83)min,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穿刺并发症发生率为3.33%,低于对照组的2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内瘘口血流量为(538.02±32.98)ml/min,高于对照组的(518.36±36.01)ml/min,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2052,P<0.05)。结论超声引导联合介入技术在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狭窄中的临床应用效果较好,可以缩短穿刺和手术时间,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轻度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选取47例存在轻度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的腔隙性脑梗死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47例无认知障碍的腔隙性梗死患
目的 探讨高血压与局灶性脑缺血发病、早期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取86例局灶性脑缺血患者,根据既往有无高血压病史分组,将既往无高血压病史者作为对照组(43例),将既往有高血
目的探讨肠瘘确定性手术后发生手术部位感染(SSI)的危险因素。方法前瞻性收集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2011年11月至2013年11月拟行肠瘘确定性手术的19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SSI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191例患者中有51例(26.7%)发生SSI。单因素分析发现,危险因素指数分级(RIC)大于或等于2、腹部手术切口长度大于15 cm以及腹腔引流管术后拔除时间超过10 d者发生SSI的危险性显著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