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工作过程的“数控加工技术”课程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来源 :中国电力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GGILOV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为了适应时代的变化和要求,教学改革既要有质量又要有效益。社会经济发展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要求变了,职业教育所拥有的生源变了,职业教育所采取的教育教学方法当然也应该随之变化。我们要遵循高职教育的规律,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以提高学生的能力为目的对课堂教学进行设计。
  关键词:课程定位;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教学效果
  作者简介:杨秀琴(1972-),女,宁夏中卫人,宁夏职业技术学院,讲师,工学硕士,数控车技师,主要研究方向:数控加工技术及数控专业教学研究;马妍骅(1981-),女,宁夏吴忠人,宁夏职业技术学院,讲师,工学硕士,CAXA制造工程师认证讲师,主要研究方向:数控加工技术及模具设计。(宁夏 银川 750002)
  基金项目:本文系宁夏职业技术学院科研基金资助项目的研究成果。
  
  数控技术是制造业实现自动化、柔性化、集成化的基础,是提高产品质量,提高劳动生产率必不可少的手段。随着我国经济全面与国际接轨,并正在成为全球制造业中心,我国制造业进入了一个空前蓬勃发展的新时期,这必然对掌握现代信息化制造技术的技术人才、特别是对大量的一线技术人才形成巨大需求。
  国家的相关部门通过对毕业生的信息反馈及用人单位的调查,了解到当前数控专业教学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理论教学过于强调系统性和完整性,忽视了其应用;实践教学中缺乏对数控设备的检修、调试、故障分析能力和数控加工现场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的培养。目前培养的数控人才普遍存在几个方面的不足:对本专业的基础知识不够扎实,如缺乏工艺意识,工艺知识欠缺,数控加工只停留在理论上;对本专业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不精,针对性不强,如数控加工专业,有些学生不能很熟练地、正确地操作典型数控设备,要进行举一反三就更加困难;对本专业的新知识、新技能掌握不够,有些学生对MasterCAM软件的应用不够了解,缺乏高速切削技术概念。
  以上的不足,迫切需要我们对现在的数控专业教学内容、课程体系进行改革,以提高数控行业的整体素质,因此在依据教育部16号、14号等文件的指导思想下,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课程改革的突破和创新,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一、课程定位准确
  数控技术专业培养学生的目标是培养掌握数控加工技术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适应从事数控机床加工工艺编制、数控编程、数控机床操作加工与管理、设备引进改造及技术开发等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数控加工技术”课程是数控技术专业、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等专业的一门必修的核心主干课程,是一门实践性、综合性较强的专业课程,是对核心职业能力的系统训练,主要培养学生制订典型零件(中等复杂程度)的数控加工工艺、进行手工编程和自动编程的能力、熟练操作数控机床及加工零件的技能、对数控机床进行日常维护并能解决生产现场技术问题的能力。在专业人才培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经过调研“数控加工技术”课程设置做了新的调整,如图1所示。
  二、课程体系新颖
  在课程内容设计方面,按照数控加工职业岗位(数控编程员和数控操作工)的工作内容及工作过程要求,参照数控机床操作工国家职业标准,课程组教师多次下企业调研,最终确定核心职业能力(数控加工工艺、数控编程、数控机床操作),对应核心职业岗位所需的能力培养设置了三个教学情境:数控车加工、数控铣床、加工中心加工、电火花线切割加工,如图2所示。
  三、教学内容选取全面
  在各教学情境中以项目为载体,以工艺过程为主线,设置了11个项目,如图3所示,各专业可根据需要的不同,选择教学情境和项目进行讲解。
  在课程组织方面,以“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组织实施教学。教学过程中紧密结合专业选修课程的教学内容,相互穿插,互为提高,强化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数控技术的应用能力和数控机床的操作能力;革新教学方法和课程组织实施形式,课程安排在课堂与实训基地一体化的学习场所进行,实现了现场教学、边讲边练预期的目标。
  四、教学任务设计得当
  教学任务设计由简单到复杂,学生易于接受,符合教学规律,如图4所示。
  图4 “数控加工技术”任务选取
  五、教学方法独特
  根据课程性质,选用“行动导向”的课程范型,以“工作过程为主线”设计课程内容,以“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来组织实施教学,具体如图5所示。
  图5 “数控加工技术”新的教学方法
  在实践教学中采用生产一线通用的设备,通过典型零件的加工,特别是在综合加工训练时,利用来自企业真实产品,创造了较为真实的职业环境,促进了学生职业素养的提高;另外针对学生在实训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教师面对面引导解决,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成就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在课程考核方面,单纯的课程成绩考核转向对学生的核心职业能力综合评价,考核方式采用单项考核与综合考核、过程考核与最终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实施“项目技能考核—模块综合考核—课程最终考核(评价)—职业资格鉴定”的评价体系,对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
  课程结束后,学生应具备制订中等复杂程度零件的数控加工工艺的能力,能独立进行手工编程、熟练操作数控机床进行加工的能力,在毕业时操作技能达到数控机床操作工的高级水平。
  六、课程实施的效果
  (1)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对学生掌握“三基”是颇有成效的,如系统讲授法、对比法、演示法等。但如何能使学生在形成认知层面素质和认识层面素质之后,促使学生自觉再实践,直至形成为第二本能,这里必须有创新的教学方法。笔者认为首先要端正学生的心态,把学生从原来的“要我学”心态转为“我要学”心态。若要学生端正心态,动力何在?关键有两个方面:一是培养兴趣,学生有了学习兴趣,“我要学”心态自然水到渠成;二是培养学生自发式压力,在课堂上要让学生了解更多的实际工作流程、常识以及人才竞争对学生切身利益的影响,要让学生真正明白“能者居上”的道理,让学生从内心产生一种自发式压力,即在没有任何督促的条件下自觉产生强烈求知的欲望。相应的教学方法应当包括到企业调查,有条件有机会的甚至可以兼职(当然不能本末倒置),了解学生想要的知识,课前课后与学生深入谈心,传播那些有利于形成“我要学”心态的学生感兴趣的信息,为接下来的课程做好准备。
  (2)课程教学采取项目导入教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方法,建立“在学中做、在做中学”的高职特色课程体系,通过一体化方式,完成从理论到实践的全过程教学。
  (3)课程采用了“三阶段培养模式”,即第一阶段是数控技术基础知识学习阶段,主要培养学生专业基本技能;第二阶段是数控技术模拟仿真实训;第三阶段是数控技术基本技能实训阶段。行业技术员工通过参于教学,缩短校门与厂门之间距离。
  (4)采用“小组讨论法”,锻炼学生的知识综合运用的能力,并且可对学生的逻辑能力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总之,此次的教学改革,在教学上会取得更好的效果,并可带动或促进其他课程进行教学改革。实践证明,通过加强校企合作,适当采用“项目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针对教学内容,可选取生产中碰到的典型实例进行剖析的教学方法,这样既满足了学生职业岗位竞争和生产实践的需要,又能较好调动学生配合教师完成计划教学内容。对于操作技能的掌握,则以“现场教学法”最为有效。但任何一种教学方法的运用,都必须适度把握,与教学内容和条件有机结合才能收到最佳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王宏甲.中国新教育风暴[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4.
  [2]李超任.对高职课程改革中几个问题认识[J].职业教育研究,2004,(1):16-17.
  [3]耿金岭.职业教育教学质量探析[J].职教论坛,2004,(10):16-8.
  [4]王贵明.数控实用技术[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
  [5]张超英.数控编程技术[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8.
  (责任编辑:郝魁府)
其他文献
摘要:“大工程观”教育理念是高等工程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已经引起工程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和深入思考。为适应“大工程观”教育理念,必须通过对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师资建设等方面进行改革,构建与大工程观相适应的专业课程体系,培养具有工程实验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关键词:大工程观;教育理念;专业课程;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程丽华(1965-),女,河北大名人,广东石油化工学院
期刊
摘要: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的总规则和总方向,是开展教育教学的基本依据。但是由于学校以及教师对培养目标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必要的职业分析能力等原因,导致培养目标在教学实践中存在诸多的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学校以及教师本身必须进一步明确培养目标,提高规范性及科学性,使其发挥应有的作用。  关键词:高职教育;培养目标;职业岗位  作者简介:王守志(1977-),男,山东邹城人
期刊
摘要:毕业设计(论文)是独立学院教学计划中重要的实践性环节,其质量是衡量独立学院教学水平,能否实现其培养目标的重要依据。为了进一步提高独立学院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本文针对独立学院毕业设计(论文)环节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逐一进行了具体分析,并结合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在毕业环节中采取的一些有效措施和实践经验,从思想认识、过程管理、指导教师队伍建设、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经费投入等方面提出了提高独立学院毕业
期刊
摘要:土木工程施工课程是土木工程专业的主干专业课。文章分析了课程具有的特点及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从保证学生就业和为施工企业提供人才的角度,阐述课程教学改革的内容和方式。毕业生在工作中的表现和用人单位的反馈证明5年的土木工程施工课程教学改革是成功的。  关键词:土木工程;施工课程;改革探索  作者简介:王军(1971-),男,山东招远人,山东理工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副教授,工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土
期刊
摘要:以增强“大学物理”课程的专业针对性教学为出发点,通过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分析当前“大学物理”的教学现状,得出目前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并从教材内容、教师配备、教学方式等方面探讨了如何增强非物理专业“大学物理”课程的专业针对性。  关键词:非物理专业;“大学物理”教学;专业针对性  作者简介:楚兴丽(1973-),女,河南汝阳人,河南师范大学物理与信息工程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凝聚态物理及物理
期刊
摘要:近年来,由于学生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一些专业的毕业实践资源不足,已满足不了企业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要求。要求学生到签约单位进行毕业实践的企业越来越多,对高校原有的教学次序产生了一定的冲击。笔者以为,毕业实践在就业单位进行虽然利、弊共存,但通过精心准备、严格管理完全可以趋利避害,为高校的毕业实践开辟一条新途径。  关键词:高等教育;签约单位;工科;毕业实践  作者简介:郑林义(1966-),男
期刊
摘要:针对工科专业课教学特点,研究了在工科教学中实施案例教学法的核心要素和面临的难题,提出了解决的思路和具体办法,并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教学中进行了案例教学的实践,取得了良好效果。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微机继电保护;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郝一川(1962-),男,山西太原人,山西大学工程学院电力工程系,讲师,工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苏小林(1963-),男,四川乐山人,
期刊
摘要:介绍了电气与信息类专业主要基础课程改革与建设的思路与实践。通过以精品课程建设为契机,建立了高素质的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团队,形成了电气与信息类优质专业基础课程群。  关键词:精品课程;教学团队;课程网站;教学质量  作者简介:汤放奇(1953-),女,湖南宁乡人,长沙理工大学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电网络分析、电力系统过电压与接地技术;李茂军(1964-),男,湖南宁乡人,长沙理
期刊
摘要:“房屋建筑学”作为工程管理专业及其他相关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实践性与专业性。本文结合工程管理专业对“房屋建筑学”的课程要求,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实践教学四个方面就本课程的教学改革进行了探索,旨在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为后续的课程设计乃至毕业设计打下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工程管理;房屋建筑学;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张洪青(1962-),男,
期刊
摘要:本文通过对中小学教学管理人员的问卷调查和对新手教师专业能力发展水平测评,在“专业+辅修”教师教育模式下,教师专业化进程周期缩短,教师专业能力水平相对高于同时期的熟练教师,整体上教师专业能力水平呈上升趋势。因此,“专业+辅修”教师教育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教师专业化发展,提高了教师专业胜任能力,这是一种有效的教师教育模式,也是在转型时期对于综合性或多学科性高校如何进行教师教育的成功探索。  关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