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届中国青年医生医学科普创意大赛获奖名单

来源 :健康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92492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其他文献
弹性髓内钉(ESIN)因其微创、不损伤骨骺、操作简便、术后恢复快、允许早期功能锻炼、并发症率低等特点,被大多数儿童骨科医师所接受,并已发展成为治疗儿童四肢长骨骨折的主流技术。尽管儿童四肢骨折微创治疗理念不断更新,手术技术日臻成熟,但ESIN术后仍存在一些并发症,如:肌腱及医源性神经损伤、软组织激惹反应及感染、骨折术后对位对线欠佳或再移位、骨延迟愈合及骨不愈合、肢体不等长、旋转及成角畸形、骨筋膜间隔
目的探讨联合去骨瓣减压术(DC)和同侧脑室外引流术(iEVD)治疗重型创伤性脑损伤(sTBI)的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5年1月— 2018年3月台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54例sTBI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36例,女18例:年龄18~72岁[(51.8±15.4)岁]。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3~8分。27例采用DC治疗(DC组),其中男18例,女9例;年龄(50.1±2
目的探讨长链非编码RNA F19(lncRNA F19)对小鼠创伤性脑损伤(TBI)后继发性脑损伤的影响。方法(1)96只野生型C57BL/6J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假手术+空载病毒组、假手术+lncRNA F19慢病毒组、TBI组、TBI+空载病毒组及TBI+lncRNA F19慢病毒组,每组下设TBI后1 d和3 d两个亚组,各亚组8只。检测lncRNA F19表达情况及沉默效率。(
目的探讨应用骨折复位导向钳经皮钢板内固定治疗腓骨下段骨折的初步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3年10月— 2015年3月苏州市吴中人民医院收治的46例腓骨下段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5例,女21例;年龄19~76岁,平均45.7岁。22例采用自主研发的骨折复位导向钳安"降维复位法(DRM)"微创经皮内固定治疗(经皮组),24例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对照组)。比较两组手术切口长
目的分析中国和欧盟创伤性脑损伤(TBI)救治中心结构特征、医院设施和工作流程的主要差异,并据此进行疗效比较分析。方法设计工作特征问卷,招募中国45家医院(中国组)和欧洲71家医院(欧盟组)参加欧洲神经创伤疗效比较研究(CENTER-TBI),收集中国组和欧盟组的结构特征、医院设施、工作流程等,分析工作特征特点及差异。结果中国组直升机平台设施[31%(14/45)∶80%(57/71)]的比例低于欧
脑室外引流(EVD)是神经外科常用的一种治疗措施,EVD相关感染是非常严重的并发症。如何优化置管和术后管理以减少EVD相关感染,是临床面临的难题。笔者从EVD相关感染的发病机制、EVD的术前准备及手术过程、引流管的固定及维护、护理、预防性使用抗生素、患者疾病状态等方面进行阐述,为更好降低EVD相关感染提供参考。
2018年6月21日国家卫健委发布《关于进一步提升创伤救治能力的通知》,通知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加强以创伤中心为核心的区域创伤救治体系建设;(2)提升创伤救治相关专科医疗服务能力;(3)进一步发挥国家创伤医学中心、国家区域创伤医疗中心的辐射带动作用;(4)加强创伤相关专业人员培训和公众健康教育。笔者对第三个方面有关创伤救治中心医疗质量控制和维护内容进行阐述和解读,为更好理解文件的具体
创伤性脑损伤(TBI)所致昏迷的患者,其生存质量差且并发症多,给患者家庭造成沉重负担。对TBI治疗方法的探索有助于患者恢复功能、减少致残率并提高生存质量。目前,TBI患者的临床治疗主要有亚低温治疗、高压氧治疗、促醒药物及正中神经电刺激等,多存在一定局限性。目前已有较多研究着眼于迷走神经电刺激(VNS)技术在TBI中的应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有抗炎作用、减轻脑水肿和降颅内压、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减少血脑
目的探讨创伤性脑损伤(TBI)后发生创伤后脑积水(PTH)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07年1月— 2017年1月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794例急性TBI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639例,女155例;年龄1~90岁[(40.5±18.6)岁]。随访观察患者1年,46例为PTH组,748例为非PTH组。分析两组患者入院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瞳孔反射、CT检查是否有中线移位和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