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防沙治沙的绿色传奇

来源 :绿色中国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xdong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里,铭记着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为守好祖国边疆,守好内蒙古少数民族美好的精神家园,千方百计防沙治沙。
  这里,遏制住上千年来的沙漠化趋势,曾经的风沙之源,现在一年四季白云蓝天。
  这里,是中国生态名片,凝聚着人类消除荒漠化贫困的期望。
  这里就是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鄂尔多斯,蒙古语众多宫殿之所在。
  2017年9月6日至17日,由我国首次承办的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第十三次缔约方大会将在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召开。这是大会首次走进中国。届时,将有来自全世界195个缔约方的约1400名正式代表齐聚此地,共商防治荒漠化大计。
  本次大会将制定《公约》新的发展战略、确定实现土地退化零增长目标的切实措施和资金保障,是决定公约未来走向的关键性会议。
  作为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大会,为何这一次会花落鄂尔多斯?
  今年7月18日至20日,在大会召开前夕,本刊记者走进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就鄂尔多斯防沙治沙、生态建设进行了深入采访。亲身来到这座城市,你就会明白曾经的风沙之源,已经用自己的实践成为中国治理荒漠化最鲜亮的生态名片,凝聚着人类消除荒漠化贫困的期望与未来。
  绿富同兴,
  鄂尔多斯防沙治沙有诀窍
  鄂尔多斯位于中国北疆内蒙古自治区西南部,西、北、东三面为黄河环绕,全市总面积8.68万平方公里。同时,鄂尔多斯也是一个处在干旱与半干旱过渡的地带区,境内北有库布其沙漠,南有毛乌素沙地,东部为丘陵沟壑区,西部为波状高原硬梁区,年均降水量仅为150至350毫米,蒸发量却为2000至3000毫米,是自治区乃至全国沙漠化和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的地区之一。全国第五次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监测结果显示,全市荒漠化土地总面积11841万亩(7.89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90.7%;沙化土地总面积8108万亩(5.41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62.1%。土地荒漠化和沙化不仅造成生态环境恶化、沙区群众贫困、自然灾害频发,而且严重阻碍地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鄂尔多斯市委宣传部新闻科副科长田玥非向本刊记者介绍,面对严峻的荒漠化和沙化现实,鄂尔多斯高度重视防沙治沙工作,坚持不懈地开展以治沙造林为主的生态建设,特别是“十二五”以来,鄂尔多斯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鄂尔多斯”的奋斗目标,将防沙治沙、保护生态环境作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积极调整发展思路,依托国家林业重点工程,大力推进地方生态工程建设,不断加快绿色发展步伐,统筹协调防沙治沙与产业发展、农牧民增收的关系,防沙治沙取得了显著成效。截至2016年底,全市森林资源面积达到了348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26.7%,较2000年提高14.54个百分点。生态状况实现了从严重恶化到整体遏制,局部大为好转的历史性转变。鄂尔多斯市被两院院士称为“中国干旱与半干旱地区实现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持续发展的典型范例。”先后荣获了“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全国绿化先进集体”“全国防沙治沙先进集体”、“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林业科技先进集体”、“全国林业信息化建设十佳市级单位”等80多项荣誉称号。
  鄂爾多斯市委宣传部新闻科副科长杨星对本刊记者说,在荒漠化和沙化土地治理进程中,鄂尔多斯全面推进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三北”防护林、京津风沙源治理二期、封禁保护试点、防沙治沙示范区等国家林业重点工程建设,启动和实施了“六区”绿化、碳汇造林、城市核心区百万亩防护林生态圈、重点区域绿化、“十个全覆盖”配套村村绿化工程等地方林业工程建设。2000年以来,全市累计争取上级林业建设资金96亿元,累计完成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京津风沙源治理等国家林业重点工程人工造林1029万亩,飞播造林877万亩,封山育林453万亩,森林抚育及退化防护林改造等16万亩。不完全统计,地方政府和社会各界累计投入生态建设资金达184.5亿元,累计完成地方生态重点工程高标准造林800多万亩。全市形成了“带、网、片”相结合,乔灌草相结合,防护林和经济林、原料林相结合,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相统一的森林防御体系,树种和林种结构得到了优化,林分质量进一步提高,综合防护效益显著增强。
  鄂尔多斯坚持适地适树,以水定树,采取工程建设与生物措施相结合,乔灌草结合,封飞造并行,不断加大沙化土地治理力度,全市荒漠化土地面积比2004年减少580.8万亩,年均减少58万亩;沙化土地总面积减少42.69万亩,流沙面积由1715.96万亩减少到1028.21万亩,减少687.75万亩。目前,毛乌素沙地治理率达到70%,库布其沙漠治理率达到25%,沙漠扩展趋势得到有效控制,毛乌素沙地沙害基本消失,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很大改善。气象资料表明,全市年平均大风日数和沙尘天气次数明显减少,强度逐渐减弱,生态环境明显转好。这里空气优良天数超317天。
  现在,您如果开车行驶在鄂尔多斯的道路上,满眼的翠绿色飞驰而过。一片片樟子松林,一排排旱柳、杨树,一丛丛沙柳、沙蒿错落有致地覆盖着昔日的大片沙丘,绿色无限延伸……
  记者了解,鄂尔多斯坚持把防沙治沙与产业发展相结合起来,依托林业生态重点工程建设,积极推广“农户+基地+龙头企业”的林沙产业发展模式,培育壮大林沙产业,延伸产业链条,提高科技含量,打造绿色品牌,逆向拉动生态治理,实现了生态生计兼顾、治沙致富共赢。一是以林业重点工程为依托,积极实施“收缩转移、集中发展”战略,大力推进沙柳、柠条、杨柴、沙棘、山杏等原料林基地建设,形成了以沙柳为主的生物质能源原料基地,以柠条、杨柴为主的饲料加工原料林基地,以优质沙棘、杏仁为主的食品饮品原料林基地,在提高防风固沙能力的同时,为林沙产业发展奠定了基础。二是强化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大力扶持发展前景好、市场潜力大、辐射带动广的林沙龙头企业,积极创造条件促进其扩大生产规模、提高产品档次、增加市场竞争力。同时,加大品牌培育力度,实施品牌经营战略,更好地发挥龙头企业的示范带动作用。全市以亿利、东达等为代表的参与治沙造林及其相关产业开发的企业数量达到了80多家,培育了包括高原杏仁露、水域山在内的自治区级林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14家、国家林业重点龙头企业2家。年生产人造板2.6万立方米,生物质发电3.1亿度,杏仁露、海红酒、沙棘等饮品3.5万吨。三是依托生态建设形成的良好自然环境和独具特色的人文、地理环境,建成成吉思汗陵、响沙湾、七星湖、恩格贝、萨拉乌苏等生态旅游景区20多处。   在过去半个多世纪里,鄂尔多斯在实施国家重点工程、地方工程和个体治沙造林过程中,涌现出了许多治沙造林模范,如谷起祥、宝日勒岱、王果香等等,为鄂尔多斯的防沙治沙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进入新世纪,鄂尔多斯按照“政府引导,国家和地方重点工程带动,全社会参与”的机制,鼓励社会各级积极参与防沙治沙,全市5000亩规模以上的造林大户达200多户,参与治沙造林的企业达20多家,涌现了殷玉珍、乌日更达赖、盛万忠、乌云斯庆、王忠强、訾德清等为代表的防沙治沙先进个人,以及东达、亿利、伊泰、天骄、 高原杏仁露、毛乌素生物质热电、绿远等防沙治沙典型企业,企业治沙已然成为鄂尔多斯防沙治沙更为强劲的一股力量。
  在内蒙古鄂尔多斯的三天采访中,带给记者的更多的是感动,特别是采访贾道尔吉、苏栓海、张喜旺这些基层的模范典型人物,这些人无私奉献、顽强拼搏,用自己的双手谱写出了一曲壮美的劳动之歌,创造着荒漠变绿洲的世界奇迹。
  正是这些务林人,这些英雄们,他们带着“敢向黄沙要绿色”的魄力,经过三十多年的不懈努力,走出了一条沙漠治理、产业发展与扶贫开发同步推进,治沙与治穷共赢之路。
  贾道尔吉: “一辈子只干这两件事,造林和护林”
  走在霍洛林场哈拉沙作业区,即使现在植被还没有变绿,依然能感受到浓浓的来自大自然的气息,满山环绕着沙柳、杨柴、沙蒿等植物,为防风护沙坚守着,造福了一方百姓。
  在哈拉沙作业区有一位老人,他今年已经58岁,担任了38年多护林员,如今依然坚守在护林岗位上,他就是为造林事业奉献一生的贾道尔吉。
  贾道尔吉从一个二十几岁、年轻力壮的小伙子,到年近花甲的老人,他完成植树面积近万亩,护林面积6万亩。树木染绿了座座荒凉的山头,而如今,他也是两鬓如霜。
  当初贾道尔吉并没有想到,他的一生会与沙、林紧密联系在一起。
  贾道尔吉1980年5月分配在霍洛林场,1981年来到哈沙拉作业区,从此一干就是一辈子,把青春汗水都奉献到了这片土地。工资从最初的每月七八十元、一百元、五百元到涨如今四千多元,他高兴地说:这是给国家植树造林做出贡献了,才会有如此回报。即使因为年轻时爬沙梁栽树落下了腿疼等毛病,但他的心里是热乎的。
  “刚来的时候,这里放眼望去全是沙子,不长一草一木,一刮风眼睛也睁不开,有时候第二天早上起来半截房子都在沙里了,和我一起来的不少人开始打起了退堂鼓,来来回回这人也换了好几拨了。”凭着年轻、有干劲,贾道尔吉决心留下来,植树造林。
  贾道尔吉参加工作后,他的职责是和其他四位护林员,守护哈拉沙作业区这四万多亩林地。他对上世纪八十年代植树造林的情景还历历在目。
  “每年到了造林期,我们就开始筹划种树。当时道路不好走,四处是沙坑,小平车把沙柳拉到平地,就靠人力背。特别是中午,太阳晒得沙子发烫,脚都不能着地,只能等着稍微凉快一点再往上背,每天中午在沙蒿地里湊合吃几口干粮,一干就是一整天,直到太阳落山才收工。到现在我一直有一件事情想不明白,那时候一次背着六、七捆沙柳,就是120多斤,在沙子里走2里地,都不觉着累,而且来来回回的要走十几趟。当时栽种树种主要是沙柳和杨柴。随着九十年代飞播种植开始,栽种的品种开始多样,以花棒、杨柴、沙蒿为主。”贾道尔吉说。
  当时条件有限,只能拿铁锹挖树坑,为了完成造林任务,需要雇当地的老百姓加入到植树造林的行列,植树这一活动,为就近的张家海子、廉家海子的村民带来了“外快”。即使挖一个树坑3、4厘钱,干一天一、两元钱的工资对于当时的人们来说已经算是一大笔收入了。
  就是凭着这一股干劲,贾道尔吉在哈拉沙作业区植树造林近万亩,在他的带领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加入到植树播绿的队伍中。
  现在,哈拉沙作业区6万亩的荒山秃岭变成了绿色家园。
  “造林难,护林更难”。贾道尔吉常这样说,“护林工作任务很多,树木挖坑栽完并没有完成任务,最重要的是浇水保活,夏天得顶着烈日浇六、七次水,还要防火、防人为破坏等。过去,我们这个作业区有很多野生的沙地柏,周围的人偷着来割,拿回去卖钱,我们就一晚上不睡觉在沙地里守着。现在半夜两三点钟,如果外面有动静,也要爬起来去看看,怕有人进去打猎,更怕有人带火种进去。”
  贾道尔吉这一守,就是整整38个年头,不管刮风下雨,每天一走就是几十公里。“现在早上起来就想出去看看,半天不出去就怕有问题,心里不踏实。”
  就是靠着他精心的守护,哈拉沙作业区从没有发生过一起火灾,沙坡上的小树苗才能够平安长大成林,也才有了现在郁郁葱葱的哈拉沙。“再过段时间,我们这里就更绿、更漂亮了。” 贾道尔吉说起现在的哈拉沙,高兴得像个孩子。
  当问到自己的时间和精力都花费在沙地里,值不值?贾道尔吉平静地回答道:“能每天看守着林木,心里才觉得踏实,特别值。”
  如今,贾道尔吉最惦记的还是树。“虽然还想继续种树,但是年纪大了,加上年轻时爬沙梁栽树落下了腿疼毛病,现在赶上变天,腿就疼得厉害,手脚也不利索。只好让更多人来种树,我还接着守护他们。如今看到黄沙治住了,给国家做了一些贡献,植树造林也造福了子孙后代,我知足了。”
  贾道尔吉说,现在,周围有不少村民都加入了义务植树的行列。
  几十年如一日,贾道尔吉对于哈拉沙作业区的一草一木已熟悉,对于每一寸土地都有一种亲切感和热爱之情,所以他才会在这个沙梁一干就是一辈子。
  由于他的工作性质,对家里往往无暇照顾,多年来,老伴一人种地、做家务,抚养着两个年幼的孩子。贾道尔吉每天早晨伴着朝阳出发,晚上踏着晚霞回来。当年,最苦的时候,全家人的生活就靠他每个月几十元钱支撑。
  然而挖坑栽完树并没有完成任务,最重要的是浇水保活,一个夏天得顶着烈日浇六、七次水。往往工作完一天,回家的时候衣服后背已被汗水浸湿,鞋袜里装满了沙。   由于工作出色,2002年贾道尔吉被评为全国优秀护林员,当时在鄂尔多斯是唯一的一位获此殊荣的务林人。
  苏栓海:植绿人的美丽家园
  “以前这里全部是流动沙丘,根本看不到绿色植物。现在你们再看看,满眼都是绿色。”皮肤黝黑、身材瘦小的牧民苏栓海站在内蒙古高原鄂尔多斯市乌审旗嘎鲁图镇承包的1.2万亩沙漠上说:“从2000年开始种的羊柴、沙柳、柠条等现在都已经活下了,流动沙丘固定住了。”
  憨厚朴实的苏栓海告诉记者,过去冬天缺少饲料,牛羊饲养头数受到限制,沙丘逼到了家门口,不治沙不行了。现在他家里养100来只羊、10来头牛,冬天的饲料全部来自这个被治理好了的沙漠草场,还有剩余,沙柳平茬后还能卖5000多块钱。
  65岁的苏栓海,是乌审旗嘎鲁图镇布寨嘎查牧民,他是一个乐于助人的人。2013年1月,热心的苏栓海就曾为刚入住别墅区的嘎查牧民解决问题,让大家在新居里过好2013年的春节。“沙梁上的树都栽满了,牧场里的草也长高了,虽然现在衣食住行不用操心了,但还是闲不下来,大伙非得让我管理别墅区的物业公司。”话虽有些牢骚,但自豪与幸福感依然写在了脸上。
  乡亲们为什么这么信任和佩服苏栓海呢?“还不是因为他治沙造林保护了生态,带领乡亲们致了富?”同行的嘎查干部感慨地说。
  “土细沙明色复黄,随时起风积成梁,遥望千里无根草,只有马蹄三两行。”这就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毛乌素沙漠的真实写照。耕种的庄稼也常常被风沙连根拔起或埋没,一年往往要重复耕种几次,羸弱的牲畜因为缺乏饲草而惨死在沙梁上,这里的牧民饱尝了风沙带来的灾难。
  “不用说子孙后代了,就连我们这辈子也没法活下来。”严峻的现实使苏栓海有了清醒认识,要想活下来,就必须减少牲畜的头数,开展治沙造林、恢复植被。
  周边的牧民都记得,那是在1983年,苏栓海把家里的羊全部卖掉,用来购买树苗,开始在自己承包的2000多亩草场上植树造林。许多人都嘲笑他说,“这家伙真是疯了!”
  苏栓海在第一年就尝到了甜头,他种植的1万多株树苗成活了80%,这给了他莫大的信心和鼓励。
  机会总是给有准备的人。正当苏栓海准备再次购进大批树苗种植时,国家“三北”防护林工程开始实施,乌审旗也被纳入到其中。早有准备的苏栓海抓住这一难得的机遇,积极主动争取,被乌审旗林业局列为“三北”防护林项目建设户。
  按照工程建设要求,苏栓海带领全家老小,深入荒沙腹地,设置沙障,架网围栏,种草种树。春季的毛乌素正是多风的季节,天气说变就变。强大的沙尘暴一场接一场的袭来,风沙打在人们的脸上,针扎般疼痛,眼睛也无法睁开;吹在人们身上,站立也无法站稳,更不要说挖坑造林了。
  面对恶劣的天气、艰苦的环境和超负荷的体力劳动,苏栓海始终坚定着一个信念“只有把树种活,才有希望把沙治好,才会实现生态好转,才会增加经济收入过上好日子,不仅为了自己更为了子孙后代。”怀着这种朴素而又执著的信念,他一直勤勤恳恳坚持在防沙治沙、植树造林的最前线。
  经过连续多年的不懈努力,来之不易的成果得到了全面提高和巩固,昔日的荒沙已经基本上得到了治理,生产生活环境显著改善,随之而来的是农牧业生产得到了较快的发展,经济收入逐年上升。苏栓海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生态工程建设和防沙治沙带来的甜头,在荒无人烟的荒沙中,创造了绿化荒漠的人间奇迹,森林覆盖度达到70%。远远望去,他家的草场充满了希望的绿色。
  苏栓海在自己植绿、兴绿、护绿的同时,还带领和帮助身边的农牧民积极投入到植树造林、防沙治沙的壮举中来,在群众当中赢得了极好的口碑,激励了新一代乌审人投身治沙,建设生态的伟大事业,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一位65岁的老人,一个平凡的牧民,一个勤劳的植绿人,他依然执著地在乌审草原上建设着美丽的家园。
  张喜旺:
  沙漠有了绿色就有了希望
  张喜旺,杭锦旗独贵塔拉镇人,今年46岁,是一名土生土長的农民,是库布其沙漠生态建设大军的一员。说起种树,张喜旺已经干了十五六年了,现在依靠种树的收入,不仅住了崭新的楼房,还买了小汽车,女儿在南昌读大学,儿子在亿利东方学校念书,生活过的有滋有味。
  种树以前张喜旺的家庭是依靠务农,在黄河岸边种的二三十亩地,收入很不好,刨除种子化肥,一年也剩不了几个钱,日子过的紧紧巴巴。在他家的南面,就是库布其沙漠,在张喜旺的印象里,三天两头就刮沙子,刮的眼窝也睁不开,去杭锦旗也没有一条像样的路,自然条件确实是不好,可是除了种地又做不了别的。
  说起种树治沙,张喜旺这个皮肤黝黑、身材魁梧的壮汉坦言自己是糊里糊涂开始的。
  2002年,亿利资源集团董事长王文彪找人到库布其沙漠里去种树,报酬是每人每天20元,张喜旺和乡亲们便开始了沙漠植绿的壮举。
  “当时只是想种树挣点钱,不敢想凭我们的努力就能治住库布其的沙子。没想到一干就是15年,到后来想法也变了,看到自己亲手栽下的一棵棵树苗变成一大片绿色,看到风沙逐渐小了,心里就舒坦。”张喜旺说,就这样他爱上了种树。
  当然,在沙漠里种树是个苦差事。那时候的库布其沙漠,黄沙漫漫,荒无人烟,沙漠里没有路,张喜旺和乡亲们每天早上6点钟骑着摩托车上工,一个多小时才能到达种树的地方,风餐露宿自不必说,单是每天往返三四个小时的路程,就把人的精力消磨大半,再加上刚开始种树经验不足,树苗常常种不活,最终结算时,一天根本挣不到20元钱。
  就这样日复一日,张喜旺逐渐摸索出一些种树经验,工钱也从20元一路涨到100元,手底下也有了五六十人的专业队伍。2011年开春,张喜旺一下子承包了1100亩沙漠,只干了43天便顺利完工。接着又在七星湖畔承包种草,在库布其植绿的面积越来越大。
  2012年,他承包了1200亩水冲沙柳。那是一片缺水沙漠,周围工地的工头都不愿承包。“没人要的,我都要了!”不知哪来一股牛劲儿,张喜旺一口气签下了8000亩水冲沙柳的种植合同。   “2013年,17天完成6000亩沙柳种植,成活率超过了规定的85%。虽然起步晚,但是步子迈得大。沙漠种树不是一般的苦,也不是谁都能做包工头。”张喜旺自信地说。
  那年,分给张喜旺的工地,离公路7公里半。沙漠里打不出井,工人的饮用水得装在木桶里用拖车往里运。鸟不拉屎的地方,种沙柳太难。张喜旺咬咬牙,决定试试看。30多个工人用三辆拖车往沙漠里运树苗,一天一趟,运费700元,这价格还是托朋友给讲了情,算是优惠的了。工人每天徒步往返,得用掉两个多小时。
  一天,有个工人掉队了,晚上10点多,仍然联系不上。后来终于打通了手机,原来他迷了路。张喜旺开着车在10公里外找到人并接了回来,回到家已是深夜12点。“那次真把我吓坏了,觉得自己责任太大。如果真把人家走没了,我该怎么办?”
  “喜旺这个人有责任心,爱琢磨,跟着他干,我们心里踏实。”刘金云跟着张喜旺种了十幾年树,这几年也自己承包沙漠种树,两人经常交流种树经验。
  以前,张喜旺对植物并不了解。种树时间长了,对各类品种的属性也摸了个八九不离十。无论是种树经验还是管理经验,张喜旺都成了种树治沙方面的“专家级”人物,他们还发明了水冲沙柳和电钻种
  植法。
  “这也是意外受到的启发。”张喜旺娴熟地演示着水冲沙柳种植法:用水管竖着往沙地一冲,一个沙坑就出现了,他赶忙把一棵长约1米的沙柳苗子种进去,继续浇水然后夯实,只露出10公分左右的苗头。“一开始我们用40厘米高的树苗,后来变成80厘米的,到现在用的1米多高,这也是一点点摸索出来的。苗子太小,风一吹就刮倒了。现在这1米多高的树苗刚刚好,风吹起来苗子就慢慢往外冒头,吹得都露出来了,根也长结实了,就能活!”
  风吹沙打的时光,伴着艰辛劳作的汗水渗入黄沙,换来的是漫山遍野张扬的绿色。不知不觉,埋头种树的张喜旺团队已经绿化了2万多亩的沙漠。
  2016年6月,由共青团中央、全国绿化委员会、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环境保护部、水利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等8家单位共同主办的第七届“母亲河奖”授予张喜旺“绿色卫士”称号。这是对包括张喜旺在内的千百名奋战在库布其沙漠治沙人的又一次褒奖和肯定,就像汪洋副总理见面鼓励张喜旺时说的话:“你们不仅造福自己,也是在造福社会和子孙后代,希望你们带动更多的农牧民参与到沙草产业发展中来,为建设美丽内蒙古、美丽中国多作贡献。”
  张喜旺希望更多的人关注库布其沙漠,关注全球的荒漠化治理,让更多的人走进库布其,让更多的绿色走进世界更多的荒漠化地区,让更多的希望走进饱受荒漠化困扰的世界各国人民心中。
  张喜旺感慨地说,库布其沙漠真的是变了,原来一年下不了几滴雨,现在到了夏天,隔个十几二十天就有一场雨,一年能下十几场。气候变好了,生活质量也好了很多,沙漠还修通了公路,上工有汽车,种树有机械,一年收入也有六七万元。“沙漠有了绿色,就越来越有希望了!种树能造福子孙,我也越种越有劲儿了,就这样一直种
  下去!”
其他文献
20世纪以来的科学研究表明,全球气候正在发生有史以来从未有过的急剧变化,由于人类使用化石燃料排放的大量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导致大气增温效应明显加强.如果继续保持当前或高于
许多从国外引进的制度在我国易变质,南辕北辙,事与愿违,与引进者的初衷相悖。比如律师制度,在一些地方,相当数量的律师竞成为当事人向法官行贿的中介,以非法的勾当成功地捍卫了当事
企业面临的经营环境变化 剧烈,经营风险也日益加大,企业必 须采取有效的措施来识别、预防和 控制风险,财务风险就是其中重要 的风险之一.财务结构的弹性对财 务风险有一定的
随着推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不断加快,乡镇财政资金的种类逐步增加,规模日渐扩大,如何监管使用好这些财政资金,已经成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再要问题。作为最基层的县
近年来,江苏省苏州市财政监督检查工作取得丰硕成果,如同科学技术只有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才能体现出其价值,财政监督成果也只有得到充分运用和转化,才能有效发挥其为财政管理与
棉花的蕾铃脱落是生产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制约产量的重要因素。据多年的试验调查,棉花蕾铃的脱落率,在大田生产条件下,一般在60%~70%,严重的高达80%以上。要想解决这一问题,就得摸清蕾
核安全是核电发展的生命线,也是核电企业社会责任的焦点.基于 此,本文阐述了核电企业社会责任信息 沟通的必要性,并针对我国核电企业社 会责任信息沟通现的状与不足,以中国
随着我国跨行业资产管理经营格局的初步显现,资管行业的混业经营趋势愈发明显,各个金融机构正进行着跨行业、跨领域的竞争和合作,行业规模不断扩张。资管行业蓬勃发展的同时也带
平面上到两个定点的距离之差的绝对值等于常数的点的集合是双曲线,当以实轴为轴时,直角坐标方程为x2/a2-y2/b2=1,渐近线方程为Y=±bx/a.双曲线属于圆锥曲线,即为平面上到定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