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水污染、空气污染和土壤污染是当今世界三大污染。防治污染是环境保护的重要内容。当今世界各国都面临着这一环境问题。环境的污染、治理和保护已列入我国的基本国策。我国对环境的治理起步较晚,法制上还不十分健全,人民群众的环保观念也很淡簿,所以,加强环境意识和环保法制的教育己显得尤为重要。为了教育学生,强化环保意识,在化学教学中,笔者从以下几方面做了一些工作。
一、强调环境与化学教育的重要性
在工业发展带给人类物质文明的同时,工业废水、废渣、废气的排放,化肥、农药的利用也污染了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不断地危害着人类的健康,阻碍了工农业及科技的发展。人类要生存,就必须保护好自然环境。让学生深刻地认识化学与环境的关系,了解环境污染的原因和可能造成的恶果,以及如何保护环境、改善环境,深入浅出地阐明环保工作的重要意义。
二、通过实验开展环保知识教育
要提高全民的环保意识,使保护环境成为每个公民的自觉行动,首先就要从学生做起,从课堂做起。当学生在实验中制取一些有毒气体时,应强调注意对制取气体装置气密性的检查、化学药品用量尽量采用微量(只要达到实验效果明显即可)、设计吸收尾气的装置等。实验完毕应将废液集中倒入废液缸中,可回收的尽量回收,以养成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如制取二氧化硫、硫化氢、二氧化氮、氯气等有毒气体时,对其尾气的处理可用碱溶液(如氢氧化钠溶液)来吸收。在实验教学中,经常向学生介绍常用化学试剂的有关性质、贮存和使用知识,以及预防其污染环境的措施。如贮存硝酸时,要用棕色瓶存放在暗处,以免硝酸见光分解挥发,污染空气。再如液溴贮藏时用水加封液面和用蜡封瓶口,溴水现配现用,防止溴蒸气逸散空中污染环境。
三、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全民环保意识
1.针对温室效应,引导学生分析此类生态问题
近几十年来,由于人口的急剧增加,工业的迅猛发展,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煤炭、石油、天然气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都远远超过了过去的水平。另一方面,由于对森林乱砍乱伐,大量农田被占用建成工厂,破坏了植被,破坏了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有机物的条件。再加上地表水域逐渐缩小,降水量大大降低,减少了吸收溶解二氧化碳的条件。因此,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逐年增加,造成“温室效应”。由于气温升高使两极地区冰川融化,海平面升高,许多沿海城市、岛屿或低洼地区将面临海水上涨甚至被海水吞没的威胁。教师可通过对以上现状的讨论分析,让学生得出结论:人类必须控制战争和人口增长,倡导低碳生活,加强植树造林,绿化大地,防止温室效应给全球带来巨大灾难。
2.结合现有法律法规做宣传,加深学生对环保意义的认识
组织学生参加环保法律法规的宣传,利用3月12日植树节、5月31日世界无烟日、6月5日世界环境日等纪念日,取得当地环保部门的支持,让学生们在宣传中了解我国这方面的规定和常识,以提高学生在环境管理等方面的认识。
3.结合第二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了使环保教育更结合生产实际,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到一些工厂去参观,如化肥厂、农药厂、造纸厂、制革厂等。了解工厂在处理工业“三废”方面做了哪些具体的工作,用什么样的设备来转化“三废”,尚有哪些不足之处,让学生开动脑筋,对尾气的处理和废液的转化利用提出设想和建议。通过实地环保教育增强学生环保意识,掌握一些实际的环保知识。还可利用节假日、夏令营组织学生对当地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区、水土保护区和环境污染区等进行实地考查,让他们认识到人与气温、气候、谷物增产、水土流失、森林砍伐等都存在着密切关系。通过现场对比,结合学生已学的知识,开展有关环境污染与保护知识的问答。例如,酸雨是如何形成的?造成大气污染的主要物质是什么?防治途径如何?等等。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学生环境方面的知识,并为今后教学奠定良好的环保基础。
4.通过学生向社会宣传环保知识,促进全民环保意识的提高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每年因农药中毒伤亡人数超过10万人。由于缺乏生态、环境意识与农药常识,环境科学教育相对滞后,因而全国各地滥用剧毒化学农药的现象相当普遍,这危及着全社会几亿人口的生命安全。通过学生向社会各界宣传环保知识,不仅可促进当地环保工作的开展,提高公民的环保意识,而且还可推动无公害生物农药的研究和使用。
人类以其科学技术改造自然,推动社会进步,但同时却给自然带来污染。治理已发生的污染固然重要,而根本大计还是要防患于未然。因此,加强环境化学教学以提高全民环保意识是非常必要的。
(作者单位:山东省济宁市技术学院)
一、强调环境与化学教育的重要性
在工业发展带给人类物质文明的同时,工业废水、废渣、废气的排放,化肥、农药的利用也污染了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不断地危害着人类的健康,阻碍了工农业及科技的发展。人类要生存,就必须保护好自然环境。让学生深刻地认识化学与环境的关系,了解环境污染的原因和可能造成的恶果,以及如何保护环境、改善环境,深入浅出地阐明环保工作的重要意义。
二、通过实验开展环保知识教育
要提高全民的环保意识,使保护环境成为每个公民的自觉行动,首先就要从学生做起,从课堂做起。当学生在实验中制取一些有毒气体时,应强调注意对制取气体装置气密性的检查、化学药品用量尽量采用微量(只要达到实验效果明显即可)、设计吸收尾气的装置等。实验完毕应将废液集中倒入废液缸中,可回收的尽量回收,以养成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如制取二氧化硫、硫化氢、二氧化氮、氯气等有毒气体时,对其尾气的处理可用碱溶液(如氢氧化钠溶液)来吸收。在实验教学中,经常向学生介绍常用化学试剂的有关性质、贮存和使用知识,以及预防其污染环境的措施。如贮存硝酸时,要用棕色瓶存放在暗处,以免硝酸见光分解挥发,污染空气。再如液溴贮藏时用水加封液面和用蜡封瓶口,溴水现配现用,防止溴蒸气逸散空中污染环境。
三、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全民环保意识
1.针对温室效应,引导学生分析此类生态问题
近几十年来,由于人口的急剧增加,工业的迅猛发展,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煤炭、石油、天然气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都远远超过了过去的水平。另一方面,由于对森林乱砍乱伐,大量农田被占用建成工厂,破坏了植被,破坏了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有机物的条件。再加上地表水域逐渐缩小,降水量大大降低,减少了吸收溶解二氧化碳的条件。因此,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逐年增加,造成“温室效应”。由于气温升高使两极地区冰川融化,海平面升高,许多沿海城市、岛屿或低洼地区将面临海水上涨甚至被海水吞没的威胁。教师可通过对以上现状的讨论分析,让学生得出结论:人类必须控制战争和人口增长,倡导低碳生活,加强植树造林,绿化大地,防止温室效应给全球带来巨大灾难。
2.结合现有法律法规做宣传,加深学生对环保意义的认识
组织学生参加环保法律法规的宣传,利用3月12日植树节、5月31日世界无烟日、6月5日世界环境日等纪念日,取得当地环保部门的支持,让学生们在宣传中了解我国这方面的规定和常识,以提高学生在环境管理等方面的认识。
3.结合第二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了使环保教育更结合生产实际,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到一些工厂去参观,如化肥厂、农药厂、造纸厂、制革厂等。了解工厂在处理工业“三废”方面做了哪些具体的工作,用什么样的设备来转化“三废”,尚有哪些不足之处,让学生开动脑筋,对尾气的处理和废液的转化利用提出设想和建议。通过实地环保教育增强学生环保意识,掌握一些实际的环保知识。还可利用节假日、夏令营组织学生对当地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区、水土保护区和环境污染区等进行实地考查,让他们认识到人与气温、气候、谷物增产、水土流失、森林砍伐等都存在着密切关系。通过现场对比,结合学生已学的知识,开展有关环境污染与保护知识的问答。例如,酸雨是如何形成的?造成大气污染的主要物质是什么?防治途径如何?等等。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学生环境方面的知识,并为今后教学奠定良好的环保基础。
4.通过学生向社会宣传环保知识,促进全民环保意识的提高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每年因农药中毒伤亡人数超过10万人。由于缺乏生态、环境意识与农药常识,环境科学教育相对滞后,因而全国各地滥用剧毒化学农药的现象相当普遍,这危及着全社会几亿人口的生命安全。通过学生向社会各界宣传环保知识,不仅可促进当地环保工作的开展,提高公民的环保意识,而且还可推动无公害生物农药的研究和使用。
人类以其科学技术改造自然,推动社会进步,但同时却给自然带来污染。治理已发生的污染固然重要,而根本大计还是要防患于未然。因此,加强环境化学教学以提高全民环保意识是非常必要的。
(作者单位:山东省济宁市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