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申年(节选)

来源 :西部散文选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nnse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坐在白马寺的一方石阶上,眼前是湟水河河谷。河谷其实足够开阔,尽管南北山之间的距离,不过半小时车程。湟水河的身影时常被楼层和树木遮住,偶尔闪现出来的一两段,有微白光斑跃于其上,看不出缓慢前行的模样,亦听不到泠泠水声。南山显得遥远,始终看不清山峰的容貌,烟云罩着那里,有时是炫目阳光。山脊上,草木应该没有多少,也肯定没有牛羊。河谷的大部分地方,是密集的灰色楼层,高低参差,一些信号塔矗立其间,还布有一些电网。夏季刚刚过去,树木尚在葱茏,大多是些旱柳,河畔有时会有蒲苇。靠近白马寺,湟水河北岸,余有几亩农田,但已荒芜,杂草葳蕤,几户庄廓伏于树木之中,路旁种植菊芋和高杆蜀葵。资料记载,自史前氏族开始,这里一直有人居住,彩陶、青铜、畜牧、农耕,各种文化曾经繁荣,融会交流,南北两山,也曾被原始森林覆盖。那时整个河谷被植物充塞,马鹿等大型动物时常出没。
  白马寺建在北山的峭壁上,小小几间砖木结构的房子,石窟和大佛塔。彼此之间,由木头楼梯和石阶连接。一座修建在东汉后期的寺院,供有三世佛、观音菩萨和喇勤·贡巴饶赛塑像,香火冷清。有一尊石雕的金刚佛,一个泥砌香炉,一个看守寺院的僧人,一只黑猫,三只由铁链拴住的藏狗,还有一组书架,多是藏文经书。黑猫高冷,时常卧在僧人的土炕上,有牛奶吃。一只藏狗原本养来看守寺院,另两只被人牵来放生,寺院僧人怕狗伤了附近居民,便用铁链拴起。僧人说,一次有人拿钱来买狗,要拿去吃肉,这样的事不能做,没有卖给他们。
  我曾多次从远处眺望白马寺。那座建有寺院的雅丹地貌山崖,几乎呈九十度峭立,不生任何植被。一些山崖如同斜逸的树杈,孤峰危立,摇摇欲坠。山顶风马旗,色彩始终鲜艳醒目。山崖某处,似有鹰隼居住,一次,我曾见得二十几只鹰隼在那里盘旋,久久不肯落下。据说因为飞机场扩建,白马寺所在山头需要削平,但后来还是保留下来。
  这是初秋的傍晚,太阳已经西移,耸立的山崖将影子投在自己身上,如同披上深褐色大氅,幽暗昏惑,但是山下,河谷一片金色迷蒙。寺中空无一人,风从河谷袭来,同时携带似有似无的酥油味道,藏狗在离经堂稍远的岩壁处,不出一声,猫估计去了山下游荡。应该是寂然的一时片刻,然而寺院依旧被一些声浪挟裹。这是来自河谷的声音,但绝非河水汤汤,我坐在台阶上,听得清楚。
  这是来自高速运转的声音。火车、动车、高速路和国道上的汽车,还有飞机,它们都要经过此处。火车和动车并不频繁,飞机来往,一半是因为要降落,能看清航空公司的标志,高速路离山崖最近,每一辆汽车呼啸而过的声音都听得清晰。那些来往的汽车,几乎都显得急不可耐,恨不得弹跳起来,划一条弧线,从这头直接跃到那头。我也曾在那条路上多次走过,人在车内,大多时候盯着窗外树木和山崖,注意力集中在视觉上,并没察觉到速度会有多快。现在,当我从一个静止的居高点上看去,那些嗖嗖而过的汽车,显得那般匆忙、焦躁,甚至带一些慌乱。
  在我的住处,每个午后,都能听到邻近某单位播放的流行歌曲,它们总在固定时间响起,杂乱、聒噪,久久不散。我知道很多人会听见,也有很多人听不见。某次,我听着那些歌声想,如若那些歌曲换做其他,譬如一曲《广陵散》,一曲理查·施特劳斯的《最后四首歌》,或者莫扎特的《安魂曲》,如果那样,会怎样。我甚至想,如果当《最后四首歌》像一缕炊烟那样升起,在街道和楼宇间回旋,是否会有人停步,驻足,是否会有某种改变,在最细微的局部。
  二
  生长一方面是因为遵循规律,另一方面,是因为某种坚持。但在人的世界,很多时候,坚持并非因为勇猛和自信,而是,你与某件事狭路相逢,没有转身的余地,只得面对面,硬碰硬。逆流而上,顶风前行,窄胡同碰到劫匪,都是如此。傲雪梅并非高洁到不与桃李混芳尘,而是生来便已冰雪林中着此身。小说《雪国》里,居住山间的艺妓驹子独自练习三弦琴,没有老师,没有听众,只有乐谱和无尽的高山峡谷,驹子并不因为没人欣赏而停止练习,始终坚持,久而久之,弹拨变得豪放,凝结出力量。这样的例子,虚构作品中比比皆是,但在现实中,多数人的坚持,依旧混同柴米油盐的味道,因为生活要你如此。坚持有时带一定的盲目性,比如在暗夜迎一缕光前行,你不知道那缕光是来自良善之人的茅舍,还是来自蒸人肉包子的黑店。
  公寓前有两株沙枣树,栽植时间大约较早,树干弯曲,枝杈遒劲,叶子稀疏,一派老年意象,但它对四季嬗递依旧反应敏锐。春季抽芽,端午时分开出淡黄色花朵,米粒大小,藏在灰绿的叶子之间,风起时,缕缕清香。花谢之后,结出沙枣。沙枣仿佛大号的花生米,橘红色外皮布满银白鳞片,带些白癜风的嫌疑。树长得高大,果子又结在更高处,我从沙枣树下来去,偶尔仰头,试图摘一两枚来尝,但不曾得手。似乎再无他人对那些果子感兴趣,从不曾见人持竿打枣,拿弹弓的孩子也没有。深秋,沙枣熟透,如若衬着晴空,光线又恰到好处,看去,居然也有粒粒玛瑙的效果,但始终不曾有一星半粒掉下。大雪之后,叶子簌簌落尽,沙枣还是坚持留在枝上,被霜打过,渐渐干瘪。
  我注意到沙枣时,微博里,一位德国朋友正在晒苹果照片,都是熟透后无人采摘,掉落地面的苹果。那些轻飘飘跳下的苹果,饱满,光洁,堆在树下杂草之中,无人看顾,着地的一面,开始腐烂。苹果沙枣一对照,我觉得自己还是欣赏沙枣的一根筋,尽管我想不出它能坚持什么,或者它什么都坚守不了,不过是它自身的组织比较坚韧,不易掉落罢了。
  我以为沙枣会一直吊在那里,便是暴雪将枝子压折,便是大风终日不歇,待到来年,新果盖住旧果,浪涛汹涌。但一段时间之后,我见到沙枣还是日渐稀疏,尽管地面始终不见沙枣掉下。
  离沙枣树不远,有一排健身器材,如若天气好,我会在那里活动十几分钟。惯常的情况是,我下楼时,人们已去了单位,院子便显得寥落。无所事事,注意力容易被身边飞过或者停留的鸟雀吸引,其实多是喜鹊,乌鸦不怎么来,斑鸠只是路过,鸽子旋在远处屋顶,泛起一团银光。一次,我见一只喜鹊在地面捡拾树枝,很挑剔的样子,像个处女座。地面树枝本来就少,捡来捡去,还是刚才的一枝。喜鹊衔了树枝,飞到楼顶,翘起尾巴,又开始啄枝子。起先我不明白它所作何为,后来见它再次衔了枝子飞去树上窝里,才明白它是在打磨树枝,大约想将粗糙的树枝磨得光滑一些,将窝铺的舒适些。我看着喜鹊进窝的那一瞬,突然明白那逐渐稀疏的沙枣去了哪里。
  三
  过去的许多人,我与他们并不相识,尽管我熟悉他们。这种隔着时空的熟悉,有时显得極为单薄,像附在叶子表面的一层灰尘,翘指一弹,便消失不见。对此我并不愧疚,也没有忏悔的必要,一厢情愿的事情,一旦我忘记,便不存在伤害与否。但有时候,这种熟悉又厚得富有弹性,牢不可破,仿佛我脚底的土壤,仿佛那一缕掀过我衣袂的风,仿佛呼吸,仿佛我手掌深深浅浅的纹路。
  想象是怀念他们的一种方式,但绝不是唯一方式。这种想象涵盖所有,形貌是一个部分,言语是一个部分,抚掌大笑和黯然神伤是一个部分,有时候,籍由某件事物想象某种情境是一个部分。然而这某件事物,也是少之又少,并且真伪难以鉴定,一幅字画,一件器物,一篇文章,一本书,一些饰品,甚至是,一堆白骨。想象他们,不会有愉悦生起,不会兴奋,不会躁动,当然更不会勃然大怒。只是一些怅然,一些寥落,一些清寂,仿佛我站在芳草长川的路旁,看他们渐行渐远的背影。
  这一年的最后一天,12月31日,坐汽车去中川机场,沿途一直看窗外快速闪过的山脉。这些位于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交汇处的低矮群山,由于干旱,山坡很少见到植物,也没有雪,尽管已是深冬。只有反射耀眼白光的干硬土层,夏季山水在其表面留下痕迹,有时又是雅丹地貌的崖壁,曾经的沉积物色泽分明层层铺排。山坳之中,建有庄廓,道观和小小庙宇蹲踞山头,羊肠小道将它们与山下大路相连。
  我对这里素有“东方庞贝”称号的喇家史前遗址,柳湾史前彩陶艺术,以及它们的后来略有了解。天翻地覆的灾难,动荡不安,荣耀,角斗,审美的自觉意识,诬陷……但现在,只有群山。凝视的其间一瞬,我眼前似乎晃过无数身影,他们奔跑,追逐,仿佛涨起或者退去的浪潮。
  如果将时间之中所有的身影定格在胶片上,再快速播放,如果确能如此,展现在我们眼前的,何尝不是风中的树木在此起彼伏。但是这些山脉,这些见证者和亲历者,不发一言。我于是明白我喜欢群山的原因。然而,然而,何人月下临风处,起一声羌笛。
  ——选自《散文》2017年5期

其他文献
我的家乡在美丽的无定河畔。千百年来,这条横亘毛乌素沙地与陕北黄土高原间的河流千转百回,奔流不息,清澈的河水养育了一代又一代故乡人。无定河发源于陕北三边交界处的白于山,她是黄河的一级支流,流经乌审旗大沟湾后因萨拉乌苏文化的发掘发现又被称为萨拉乌苏河。在这里,雄奇的世界级沙漠大峡谷将河水阻隔成大沟湾、滴稍沟湾、米浪沟湾、清水沟湾、杨四沟湾、范家沟湾、三岔沟湾、巴图湾等八大沟湾。萨拉乌苏河因地貌奇特,也
期刊
生活是艰难的,生活也是曲折的,但生活带给我们的回忆却是美好的。这本书,就是三十位师生对当年生活的美好回忆。  无论如何,高家堡中学初中六七级都是一个奇迹。五十多位生长在饥饿贫困中的乡村孩子,在来自陕北本土和关中平原的几位老师带领下,愉快地追求理想的人生之梦。然而,时间仅仅两年,正当他们怀揣梦想艰难前行之时,一场变故击碎了他们的美梦,学业中断了,他们分别通过各种途径融入社会。应该说,奔向社会的是一群
期刊
密雪听窗知,午醉晚来初觉。人与胆瓶梅蕊,共此时萧索。倚窗闲看六花飞,风轻止还作。个里有诗谁会,满疏篱寒雀。  ——赵可《好事近》  历来读到的诗词,要么羁旅情愁、山水田园,要么建功立业、保家卫国,要么咏物怀古、悼亡讽喻等等,连大大方方无遮掩说自己小儿女情怀的,所见都不多。这或许是导向问题,但毕竟在情感世界里,还是觉得颇有遗憾不够完整,总觉缺点什么。  近来偶然读到金人赵可的词《好事近·密雪听窗知》
期刊
一、照相机咏叹调  才几年的时间,智能手机横空而出。看这文章,我只好作几年一叹  ——济白水记  那时,相机是侈奢品。  因而,那时会想,有个相机必定是很称心的事。春夏秋冬、天南海北、张三李四,举手之劳就能留住青春、定格欢乐、固定真情。  呵呵,因而啊,临毕业前就果断出手,买下个135虎丘。更伟大的是,这相机是熟人帮着以出厂价购得。  同学都以我的这个“伟大”而欢呼、而幸福、而沾光。翻看那些有的已
期刊
小时,农村家家户户酿酒。每到冬天,糯米收成之后,走在乡间,总不时会闻到那糯米蒸熟飘起来的香味,红曲里飘出的酒的气息。这个季节,就是酿酒的季节。  这才是真正的粮食酒——米酒。糯米、红曲、水,放在一个酒瓶里,用泥封口。就在那黑暗的空间里,就在时间的沉淀里,不可思议地转换融合之间,浓成了酒。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水土酿一方酒。我们这里的酒,没有茅台酒的奢华,没有绍兴加饭酒的历史。永康的黄酒,犹如永
期刊
鄂尔多斯人是以“勤劳勇敢、能歌善舞、大碗吃肉、大碗喝酒、热情好客、豪爽耿直”而闻名遐迩。这一点都不假。  说到喝酒,我就想起这么一句俗话,有其父必有其子。在我们四川也有同样的说法:有种敢(象)种,无种不生。这句话说的一点都没错。我和父亲一样沾酒脸就通红。有人说,喝酒脸红的人心好。我不是夸奖自己,我最大的优点就是心地善良,但缺点就是怕喝酒。所以,我平素是很难饮洒的。除非家里来客或在外应酬。父亲又告诉
期刊
始于天涯,起于微末。未出寒淖,已怀沧海之志;甫近贵德,乃萌济世之心。襟抱关山,回护桑梓,造化万物,哺育生灵。蒙泽则山青,流韻则川媚。升腾而为云霓,潜伏而为草露。沁浥春蕾,唤醒梨英万树;呢喃垄亩,赢来麦秀千顷。且也,载舟楫,抱商埠,净天宇,洁城廓,赉能源,利百业。泽被苍生,恩同再造。  至若禾稻半枯之秋,一瓢难得;旷原龟裂之时,万斛不拒。焦土苟得痛饮,珠玉何啻粪土。甚者,冰川退,雪峰融,江河痩,湖泊
期刊
这是一台实景演出的剧目。  虽是舞台剧,但考虑到主角均系未曾驯化的野畜之缘故,是即兴表演,因而这也是一台只能在旷野上演的大型剧目——它应该是一种全新的剧种,叫田野剧。舞台就是一片一望无际的草原,背景是地平线之上的巴颜喀拉和天空,惟一的舞台道具是两道望不到尽头的铁丝网——铁丝网架设在一根根一人高的水泥柱上。为本剧担纲主角的野畜分别是两头藏野驴、两只藏原羚(也叫黄羊)、一匹狼和三只狐狸。参与本场演出的
期刊
海北即青海湖以北的门源县,“夏观油菜花海”已为青海一大盛事。现在,又可续加“秋赏青稞美景”。两样高原农事见花见果,汗水加雨水的劳动生产,一跃升级为舉世瞩目的大地艺术,七月观罢油菜花,八月再访青稞地,美哉壮哉,痛快过瘾哉!  百万亩油菜花海连年备受追捧,不多说它。回想青稞,是不是曾被忽略冷落了?此纯属无意。当青稞一展碧翠芒刺,会听到惊呼:这就是青稞?好生漂亮!油菜花,心仪久之;青稞,不期而艳遇。如此
期刊
对于上班族来说,周末如同镜花水月,兴高采烈地踏着霞光而来,垂头丧气地夹着尾巴而去。不管怎样,醉倒在这短暂的闲暇时分,是我退休前不懈的追求。除了美美地睡到自愿起以外,我还有个雷打不动的任务,那就是去超市为两个小毛球采购鸡胸肉,这对于它们而言可是饕餮盛宴。  小家伙们接到家里已经五十天了,眼看着它们从惊慌失措的“小巴掌”变成无法无天的“山大王”。眉目里的害羞胆怯逐渐褪去,长成气宇轩昂的风火之狮。它们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