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原来很精彩”

来源 :博览群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ly720834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毛佩琦给《明朝那些事儿》写的700余字的序,简洁精准地提炼了这部红极一时的网络原创作品的精髓——“旷野上,当年明月踽踽独行”,简洁的一句话,却能勾起读者无限好奇。
  当年明月在序言中发出“历史原来很精彩”的喊声后,以当下人的运笔方式、语言形式、创作格式,对明朝历史娓娓道来,用他独有的轻松的心态、幽默的笔触,帮助读者拉开明朝300年的历史帷幔。
  【壹】
  当年明月经过六个月左右的构思,把一个长达300年历史的“明朝”的那些事件抖落开来。首先,我必须承认作者的了不起,整部作品的文字很精彩。这当然是建立在作者扎实史料收集和不俗的写作功力之上的。在他的笔下,一个国度、一个朝代兴起衰亡的因因果果、是是非非、事事件件,全部被一一呈现。
  《明朝那些事儿》这部书的成功,不是偶然,而是得益于作者自身学识身份的庄重与深厚。当年明月的身份包括“史學副研究员”“明史学会会员”“青年历史学者”等,在我看来,这是他作品之所以成功的因素之一。
  《明朝那些事儿》这部书的成功,在于作者对历史的恭敬和尊重,作者以人文学者严谨的治学态度追寻历史的本真,并且在故纸堆里爬梳时,坚持保持自身的客观与谦和。以读史的性情写史,把历史的烟云轻轻地拨淡、拨开,拨出头绪,这不仅是对读者负责,也是对自己的负责。这对于历史读物作品本身,无疑是一种最为妥帖的尊重。
  《明朝那些事儿》这部书与其他作家写历史题材的作品不同。显然,当年明月作品的学术资料主要来源于《明实录》《明通鉴》《明史》《明史纪事本末》等二十余种明代史料。对这些史料的甄别, 哪些可以拿来为己所用,可以成为作品素材,作者应该花费了不少时间,在这一过程中,也厘清了自身的文学创作思路。
  作者曾经说过,《明朝那些事儿》是以年代和具体的人物为主要脉络,沿着历史皇权更迭的线索而运笔行文的,并加入了小说的创作手法,对人物心理进行分析,对当时的政治经济制度做出评价。作者通过这些创作手法,真实还原了历史沿革演变的过程。反观有些作家的历史题材作品,对历史片段的截取,进行无所顾忌的想象,纵情地对历史情节肆意加工、篡改、渲染、穿越、嫁接、扭曲、迎合,从而赚取低俗的追捧,无聊的调笑,最大可能地撩拨和挑战读者和观众历史形态的底线,哗众取宠。
  文化学者冯骥才说过:
  我们必须正视:一种文化上自我糟蹋的潮流正在“所向披靡”。我们悠久历史养育和积淀下来的文化精华,尤其那些最驰名、最响亮、最惹眼、最具影响的——从名城、名镇、名街、名人、名著,到名人死后的墓室和名著里出名的主人公,乃至列入国家名录的各类各种文化遗产等,都在被浓妆艳抹,重新包装,甚至拆卸重组,再描龙画凤,披金戴银,挤眉弄眼,招摇于市。
  冯骥才提到的这个问题,是一种鄙俗化的潮流,这种放肆的粗制滥造,这种充满谬误的伪文化,正在使我们的文化变得粗浅、轻薄、空洞、可笑、庸俗,一边有害于公众的文化情怀和历史观,一边伤及中华文化的纯正及其传承。
  对比来看,当年明月早有预见地避开了当时已经存在,却还没有被人们指出的文化诟病,这是史学家和文化人固有的自爱与良知。
  作者以自己的人生观点作为《明朝那些事儿》整部书的结尾,以此让读者感叹什么是理想、什么是谋略、什么是豪杰,从而对历史抱有敬畏之心,对未来充满追求。
  《明朝那些事儿》里一件件、一桩桩历史事件,在明月的笔下鲜活灵动。那些历史人物有追求、有苦恼、有狡猾、有良善、有悲悯、有恶毒,也有日爹骂娘、拍案惊雷,有隐忍、有气节、有道义、有逃避,有时妥协,有时刚劲,有时犹豫不决,有时斩钉截铁,这一切是史书中读不到的韵味和灵动。
  【贰】
  我初读《明朝那些事儿》时,就立刻被当年明月幽默的笔调吸引。那种轻快,是之前阅读其他书时从没获得过的愉悦。扎实的学养里渗透着玩世的情怀,却又形容、判定、比喻得恰如其分。
  出版社给作品的“通俗读物”的上架定位,在第一时间就告诉读者当年明月笔下的“明朝”的风格和走向。当年明月讲《明朝那些事儿》不仅精彩,而且其中有好多关联值得读者深思乃至玩味。当年明月从明朝的时空走过,在现下的时代讲起了曾经的故事,看这笔名,再看这书名,作者的良苦用心可见一斑。
  当年明月作为明朝历史的研究学者,他的目光已经无数次从明朝的时空掠过,扫描明朝留在历史典籍里的时空信号和密码。我无从判定作者的研究深度,但是《明朝那些事儿》中闪现的人物、史实、历史事件,已经是当年明月有关朱氏皇族300年成败衰亡的研究成果了。
  在写到朱重八在灾荒中眼睁睁地目送一个个亲人无助地死去时,作者说:“人世间最大的痛苦莫过于此。”朱重八唯一的表达或者说宣泄就是痛哭,茫然不知所措中,内心卷起千般波澜。朱重八为了能活下去,为了能吃到饭,他没有逃避,尽管多番采用唯心的形式拯救,他的虔诚祈祷遍及自己所知道的太上老君、如来佛祖、观音大士等救世主,但是依然改变不了他饿肚子的现实。他失望了。于是,他那幼小的心灵开始变得冰冷,他觉悟了,清醒地意识到除了自救,别无更好的办法。一股“我要活下去”的信念在他的内心深处发芽。朱重八正是失去一切后,才发现了自己的力量和伟大,他的救世主就是他自己。他在苦难中艰辛求索,完成了创建大明基业必由之路的历练和心路历程,这种成长转变让他的内心强大起来。最终,朱重八完成了一个乞丐向一代霸主的转变。
  朱元璋的名字解释得也精致——诛杀元朝的利器!元朝统治的腐朽已到了无可救药、回天乏术的境地,也是历史成就新一代豪杰的机遇和档口,此时朱元璋大步流星走来,正巧赶上那个风云际会的大好机缘。
  作者在陈述史实的过程中尊重历史,没有破坏历史固有的肌理,没有把朱元璋这个人描绘得神乎其神,刀枪不入,万般皆能,而是朴朴实实地在史料的框架里对人物个性进行充分的挖掘,从而令人物更为丰满。   【叁】
  读后不空洞、不浮躁、不虚无,这也是《明朝那些事儿》受到追捧的原因。
  当年明月在写朱元璋离世这一段时,以普通人的情感揣测出了一代霸主的人世情怀。他写道:
  一个孤独的老人守护着一个庞大的帝国,这就是最终的结局。朱元璋纵马驰奔,江河大地被他踩在脚下,锦绣江山被他抛在身后。他爱过、恨过、信任过、被背叛过,朋友和敌人一串串名字从脑海划过,一个个身影又浮现在眼前。他勒住马,迎着落日的最后一丝火红,向壮美的山河投下最为难以诠释的一瞥,仰天长笑:我本淮古布衣,天下于我何加焉?豪杰的洒脱坦荡,英雄的无羁放浪终为仰天长笑。
  读到这里,我不禁产生一种“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的共鸣。
  这部书从朱元璋讲起,一直讲到崇祯皇帝自缢、明朝灭亡,对明朝17个皇帝和其他王公权贵及小人物的命运进行全景展示,尤其对官场政治、战争、帝王心术精心着墨,让历史在著作的平面脚本里立体起来。王朝的生命和人的生命相似,历代的王朝史从某种程度上讲,也就是皇权家族史。
  文学史上,有一些作家,他们注定要在完整的传统链条中做更为坚固的一环,成为经典的一部分,他们通常沉着而低调,靠写作本身进入庙堂之高,赢得文学史的江湖之远。而另一些人则通达,懂因材,懂尽力,“谁能把牛肉炖成驴肉?谁能让牡丹开成玫瑰?尽管这些写作放不进任何体式框架,可是,做开山者、做拓荒者、做独异者,何如?”
  这是张莉在《持微火者》中写给冯唐的一段话,我觉得用在当年明月身上也是无比恰当的,就借来了。
  法国作家巴尔扎克说:“作家的法则,作家所以成为作家,能够与政治家分庭抗礼,或者比政治家还要杰出的法则,就是他对于人类事物的某种抉择,就是他对一些原则的绝对忠诚。”当年明月在《明朝那些事儿》的文学活动中,无论文法、文艺、文学还是文本都遵守了这些必备的法则。
  多年来,我在读书时养成了一个习惯,喜欢最先阅读封底一些人物对作品的推介语。读《明朝那些事儿》时也不例外,每卷封底的推介语,我最认可以下几个——
  柳传志:当年明月,心灵历史的开拓者,强调写史即写人,写人即写心……
  毛佩琦:历史是千万人的历史,是大家的历史,每个人都有解读历史的权利,《明朝那些事儿》确实别开生面,是一种创造,我熱情地支持这种探索和创造;
  接近真理的理的推介语:文章以通俗小说的方式,用瑞士表匠的耐心,德国制造工人的严谨,法国酿酒师的情怀,美国喜剧演员的幽默……
  【肆】
  朝代的更迭,王朝的覆灭,各有各的不同,而历史似乎习惯上演惊人的相似或者轮回。纵观封建王朝的背影,开国皇帝总是文韬武略,励精图治,接下来就是皇族内部的皇权争夺,宫廷内的利益圈层,政治与阴谋的角逐斗力,再有几位开明贤达的帝王运筹帷幄把王朝经营到盛世之巅。在皇权更替、社会管理、经济发展的诸多矛盾里,又有险象环生的忠奸抗衡,皇帝老儿偏听偏信,不辨忠奸,残害忠良给王朝的毁灭埋下了崩溃的爆炸物,接下来就是几位阿飞式的皇帝昏庸无道,不务正业,声色犬马,纵情享乐淫乱,把一个个好好的江山社稷折腾得一塌糊涂,积贫积怨,民不聊生,内乱丛生,外敌入侵,王朝发展的线性历程图从抛物线的极值滑落到不可收拾的谷底,直至新的政权代替。明朝也不例外,从朝野到外交,从战争到和平,神鬼莫测,惊心动魄,战场场面波澜壮阔,多少栩栩如生的政治人物、英雄豪杰在飞鸟尽、良弓藏,狡兔走、走狗烹的镜头里折戟沉沙。
  当年明月把明朝的皇权体系以及内亲外戚之间的尔虞我诈、波谲云诡描述得栩栩如生。疆域完整有不可避免的金戈铁马,荡气回肠,白骨森森,壮怀激烈,对于读者而言,这一切犹如身临其境一般历历在目。
  掩卷深思,或许是基于《明朝那些事儿》篇幅的考量,有些比较著名的历史事件,并没有在书中出现。比如,我读《故宫营造》(单士元著)时了解到,明朝在建设政治文化中心时有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也是精彩绝伦的一笔;王阳明在整部书中,是浓墨重彩的一笔,但是作者对于王阳明的哲学思想似乎没有挖掘到,这也可能是作者的研究短板。
  阅读中最美好的感受,就是与作者心灵间的相通。文艺评论作为一种阅读表达,就是把自己的阅读感受客观地讲给大家。那么,明朝历史的本来,在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这部作品中更加精彩好看。
  (作者介绍:温智慧,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会员、内蒙古作家协会会员、内蒙古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出版散文集《灵魂的雨伞》《大漠放歌》、文艺评论集《抵达的姿态》。 )
其他文献
在没有读过《清晨5点的第五大道》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5年2月版)前,我只知《蒂凡尼的早餐》是一部对当今社会影响深刻的电影,却不知在电影拍摄的背后会有如此扣人心弦的故事,更不知这部电影被后世赞誉为“现代女性的黎明”。  作者山姆·沃森在序中引用了当时一个“愤青”的话:“站在道德的角度上看,《蒂凡尼的早餐》这部电影是历年来最糟糕的。”还说这部电影讲述的是一个妓女如何投入一个小白脸怀抱的过程。这
因为个性的过于突出和画面的过度晦涩,中国的当代艺术几乎变成了一座绘制不出路线图的迷宫,七宝楼台拆散,乱花迷眼。如果不是盲目信任那些作张作致的理论解读或导游图式的入门引导,接近当代艺术,甚至对当代艺术略有了解,都几乎变成了一件不可能的事。在如此的窘迫之中,我有时会希望遇到一本威廉·魏施德《通向哲学的后楼梯》那样的书,引导我们走上当代艺术的后楼梯:“它不很明亮,不很整洁,不像前门那样庄严。它给人的感觉
《石斋语痕》一书是我近十年来所写学术散文的一个结集。是“语痕”,说得庄严一点,也是“生命之痕”。  我写这类短文,如果从青年时代给地方报刊投稿涂鸦,写那些零零散散的教育随笔算起,也已达半个世纪了。那时候似没有“学术散文”这一称呼,札记、评论(后来有一种小评论,实在是大批判,应不在此列)、小品(有科学小品)、笔记、读后感都是有的,因为鲁迅的关系“杂文”一语更是流行,像《门外文谈》《上海文艺之一瞥》等
读完描绘北大印度学以及东方学的前世今生《感怀集》,情绪飞扬,久久难以平息。作为季羡林先生的硕博士毕业生与同事,北京大学东方学研究院院长,北京大学东方学研究中心主任,王邦维教授见证了大师的为人为学施教,守护着国内东方学研究的基地,传承着印度学以及东方学研究的火种。  ·见 证·  王老师的感怀,可以对季先生以及同时代的诸位先生有个新的认识。季先生留德十年学富五车,1946年回国创立北京大学东方语文学
非科学家对转基因问题没有发言权吗    近些年来,关于转基因问题,越来越变得有些敏感,也引来了越来越多的关注。特别是,当2009年11月27日,农业部下属的国家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委员会颁发了两种转基因水稻、一种转基因玉米的安全证书之后,转基因作物之争再度成为焦点。  2010年3月,一些研究科学文化的学者(包括笔者在内)以及少数科学家,联合起草了一封“关于暂缓推广转基因主粮的呼吁书”。在这份呼吁书
一  孟繁华、程光炜、陈晓明“合著”的《中国当代文学六十年》一书,已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2015年12月),此书是作为程光炜主编的“当代文学史研究丛书”其中的一部。这部当代文学“小史”无论从体例、表述上,抑或三个人的研究思路、学术旨趣以及观点上,都颇富新意和启发性。  此前,已有几部以“当代文学六十年”为题的文学史专著或材料汇编问世,但这本共计18万多字的《中国当代文学六十年》仍然与众不同:极简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后,出国的人们越来越多,大家借此机会到国外扫货,已然成风。在很多地方,特别是像奥特莱斯各大品牌门店中,人们到处看到的都是手握货币在购买中的国人群体,甚至会出现奢侈品店被一扫而空的现象。近年来,代购热兴起,或者托亲朋好友帮忙代购种种物品,或者通过网络从国外购得自己中意的商品,这种现象对于我们来说也已经司空见惯了。  然而,这种“代购”商品的方式,在美国由来已久,所不同的是那时人们代购
徐悲鸿是我国现代的美术先驱、杰出的画家和美术教育家。而许多人不知道的是,徐悲鸿也是一位艺术品鉴赏家和收藏家。徐悲鸿一生收藏了上千件中国历代绘画书法作品,其中有晚唐五代时期的手卷、宋代的人物故事画、明代中期宫廷画家的花鸟画、明四家的山水人物画、清代扬州八家的作品、晚清任伯年的多幅精品以及王铎、傅山、伊秉绶等明清多位书法名家的书法作品。  1953年徐悲鸿去世后,他的夫人廖静文按照他的遗愿,将这些藏品
钱南扬(1899.12.17—1987.4.18),乃曲学大师吴梅的嫡传弟子,与卢前、任中敏、王玉章、蔡莹雅称“吴门五学士”。他学名绍箕(肇基),字南扬,以字行。发表文章时曾署钱箕、钱九、南扬、南阳等。1925年北京大学国文学系毕业,历任浙江省立第四中学、浙江省立第六中学、浙江省立第一中学国文教员,浙江大学文理学院助教,松江县立中学、宁波市立女子中学国文教员,武汉大学特约讲师,绍兴县立中学、浙江省
当兵几十年,结识了很多政界的朋友,得以在很近的距离上观看政坛上的风景,但这个领域里的生活,我除了写过一个中篇外,还没有用长篇小说来表现过。这是我有意储存的一处写作资源,没有轻易去触动。这篇文学土地迟迟没有耕种的原因,一是我自己没有想好种什么、怎么种;二是外部气候环境也不是很适宜。一直到近几年,我才想出了个眉目,才感到外部气候适宜播种了,于是,就有了这部作品的出现。  回眸政坛的演变过程,政界、政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