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右肝肝细胞腺瘤合并左肝原发性肝癌一例
【机 构】
:
承德市中心医院普外科,河北省 067000,承德市中心医院普外科,河北省 067000,承德市中心医院普外科,河北省 067000,
【出 处】
: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发表日期】
:
2019年34期
其他文献
目的分析癌结节与局部进展期胃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评价癌结节的危险因素及其在局部进展期胃癌患者预后中的价值。方法收集2014年1月至2017年7月武汉大学人民医院胃肠外科行胃癌根治术的300例局部进展期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癌结节与局部进展期胃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结果300例局部进展期胃癌患者中癌结节阳性者65例(21.7%)。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p
本研究回顾性分析6例外力所致甲状腺结节破裂的超声表现,认为甲状腺结节破裂可表现为超声不同征象,明确超声表现反映的病理学改变,可诊断不同程度的结节破裂,为临床处置提供依据。
期刊
目的探究重度颈动脉狭窄患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最大厚度与颈动脉支架成形术(CAS)后并发症发生率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85例接受CAS的重度颈内动脉狭窄患者的影像学及临床病理资料,根据超声影像学资料评估颈动脉斑块最大厚度,根据ROC曲线斑块厚度的最佳临界值0.435mm将患者分为A、B两组并统计CAS术后两年内各类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85例患者发生支架术后再狭窄12例,发生率14.1%,与动脉粥样硬化斑
回顾性分析湖南省浏阳市人民医院近3年因胆总管结石行腹腔镜胆管切开取石Ⅰ期缝合术的104例患者,根据不同缝合方法分3组,分别比较不同缝合方法的术前、术中、术后指标。结果发现腹腔镜胆管切开取石三种方法的Ⅰ期缝合术处理胆总管结石均是可行且安全的;但选择哪种手术方式主要取决于术中探查胆囊管直径和胆总管直径;腹腔镜胆总管直接切开取石后Ⅰ期缝合术后胆漏的发生率较高,治疗费用相对较大,住院时间相对延长。
期刊
先天性双胆囊是临床上极其罕见的发育畸形,发病率约1/4000,报道目前仅有50%的双胆囊畸形能在术前被确诊[1],因为解剖结构的变异,使双胆囊畸形的患者在手术时潜藏了巨大的副损伤风险,为避免胆管损伤、胆漏等并发症,双胆囊畸形术前诊断及术中处理非常重要[2]。针对于术前发现胆道异常的患者,应结合彩超、CT、MRCP及胆道造影尽量做到术前明确诊断,以减少因胆道变异造成手术风险和并发症的发生。
期刊
目的探讨胆囊癌患者淋巴结阳性数与阴性数比值对数(LODDS)对胆囊癌患者预后的预测意义,并基于LODDS建立胆囊癌预测模型。方法收集2010~2014年1 321例SEER数据库胆囊癌患者行淋巴结清扫术的临床资料。随机分为实验组(n=793)和验证组(n=528)。采用COX多变量分析其独立预后因素,并建立列线图模型。用C指数评估列线图的准确性。采用ROC曲线评价列线图和TNM分期预测患者生存率的
目的评价在胃壁"第三空间"内进行达芬奇机器人内镜联合手术切除胃黏膜下肿瘤的可行性和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8月至2018年2月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联合手术切除胃黏膜下肿瘤的4例患者和行腹腔镜楔形切除术的19例患者。结果所有行联合手术患者均实现R0切除,手术时间与传统手术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12±29)min比(93±11)min,t=2.338,P<0.05];出血量与传统手
目的探讨年轻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1年1月在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接受肝切除术治疗的1091例首诊肝细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以年龄40岁为界分为年轻组(237例),中老年组(854例)。经倾向性分析校正组间资料平衡后,按1:1比例对患者进行配对。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肝切除术后的
胆囊结石形成是胃癌术后主要并发症之一,其机制复杂,发病率明显升高,部分需要二次手术治疗,对胃癌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及预后造成一定影响。近年来,胃癌术后胆囊结石的形成逐渐被研究清楚,但其背后复杂未知的机制需要更深入的探索。同时,为避免胃癌术后胆囊结石形成,有学者提出胃癌术中预防性胆囊切除的策略。本文就胃癌术后胆囊结石形成的原因、危险因素、预防及治疗的研究现状和进展作一综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