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脑外伤患者气管插管堵塞的护理

来源 :中国社区医师·综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RR667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资料与方法
  
  2004年1月~2007年6月共收治颅脑外伤患者98例,其中男62例,女36例,年龄10~83岁。3例给予鼻气管插管,其余均给予经口气管插管。导管型号6~8号,插管前予1%丙泊酚注射液静脉推注5~10ml,以松弛喉部肌肉,减轻喉反射。插管放置时间最长252小时,最短4小时。
  方法:采用生理盐水针微泵持续气道湿化,定时简易呼吸囊鼓肺,做到有效吸痰,同时配合气道冲洗。
  
  结 果
  
  采用上述护理措施后,未发生因痰痂堵塞插管的病例,确保了呼吸道的畅通,提高了气管插管护理的质量。
  
  讨 论
  
  原因分析:痰液黏稠是形成痰痂堵塞插管的关键原因。颅脑外伤患者要求使用脱水剂,限制补液以减轻脑水肿,此时患者处于轻度脱水状态,加之人工气道的建立丧失了上呼吸道的过滤湿化作用,及上气道湿化量的不足使吸入的气体过于干燥,导致痰液黏稠痰痂形成。
  预防措施:①及早拔管。插管前选择型号适当的导管,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及早拔管或行气管切开术。②加强气道湿化,稀释痰液。气管插管吸氧的患者,气道湿化采用微泵持续推湿化液,用50ml注射器抽取生理盐水,接延长管再接一次性输液针头(去除针头),以每小时5~10ml的速度微泵持续推注。机械通气患者用电热恒温湿化装置,及时添加湿化液(无菌蒸馏水),维持温度32~35℃,使吸入的气体得以充分湿化,以达到稀释痰液的目的。湿化量根据痰黏稠度来调节,如分泌物稀薄,能顺利通过吸引管,表明湿化满意,如痰液过于稀薄,咳嗽频繁,且需经常吸痰,提示湿化过度;分泌物呈厚块黏液或结痂则为湿化不够,24小时湿化量以200ml为宜。③吸痰的管理。对于吸痰时机的掌握,主张不必频繁吸痰,以免造成患者气道损伤,使气道分泌物增加,改变以往每2小时1次的常规吸痰,间隔时间视病情而定,即按需吸痰。吸痰前后予充分给氧。单人操作吸痰前吸纯氧1~2分钟,或氧流量改为8~10L/分。双人操作使用简易呼吸囊在氧流量8~10L/分下鼓肺1~2分钟,可有效预防缺氧。吸痰时严密观察病情,确保氧饱和度≥90%.如吸痰时心率突然上升至140次/分钟或在原有基础上上升30~40次,应立即停止吸痰。吸痰方法应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用一次性吸痰管,每次吸痰时间≤15秒,病情许可者吸痰前予翻身拍背,可使痰液松动,便于吸出。吸痰时予简易呼吸囊鼓肺。操作方法如下:护士甲乙两人分别站在患者的左右两侧,甲将湿化液用注射器沿插管壁滴注3~5ml,乙用简易呼吸囊接插管加压呼吸2~3次,再由护士甲充分吸痰。用简易呼吸囊加压鼓肺处理可使湿化液到达终末小支气管,痰液得以充分稀释,同时加压鼓肺送气使肺泡得以充分扩张,使氧合改善;此外,过大的通气量可刺激其咳嗽反射,使深部的痰液向支气管中排出,更有利于吸引,达到有效吸痰的目的。气道冲洗术适用于痰液异常黏稠者,有痰块、痰栓、误吸或伴有血性痰。方法:护士甲乙两人分别站在患者的左右两侧,甲将湿化液沿患者气管壁注入,每次20~30ml,乙用简易呼吸囊加压鼓肺2~3次再由甲吸痰。反复冲洗,每次冲洗量50~100ml,直至痰液澄清。冲洗时应严密观察病情和氧合情况,防止发生意外。
  通过采用生理鹽水针微泵持续气道湿化,定时简易呼吸囊鼓肺,做到有效吸痰,同时配合气道冲洗的操作方法,使痰液得到充分的稀释,避免了痰痂的形成,有效地预防了颅脑损伤患者气管插管的发生,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
其他文献
为解决现有神经网络算法易陷入局部最优化的问题,根据隐节点对整个网络的贡献值大小,提出一种自适应的动态隐节点调节策略。根据网络的节点容量与输出精度,建立一个资源分配
社区门诊中,小儿呼吸道感染是儿科医师最常见的疾病,随着抗生素和抗病毒药物的广泛应用,感染得到有效而及时的控制,患儿一般症状迅速改善,较早防止并发症的发生。但由于这些药物的普遍使用,使咳嗽症状更加迁延、反复、持久而顽固。加上其他各种原因所致的慢性咳嗽,在基层医院不容易鉴别,病儿又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因此,反复应用抗生素以及抗病毒药物,就成为社区儿科医生的首选。  近年来,随着小儿慢性咳嗽广泛深入的研究
在富氮低氧储存条件下,对平房仓内气囊薄膜上下形成的空间,进行了三种不同空调控温安装方式的试验,试验结果表明,采用蒸发器(室内机)(不带风机)+中压风机组合,利用PVC管道及
小儿急性阑尾炎发病率居小儿急腹症首位。本院1992年1月至2007年12月共手术治疗急性阑尾炎689例,其中12岁以下的小儿199例,占阑尾炎总数的28.88%。现报告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