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心眼老年人如何克服狭隘心理

来源 :现代养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CY88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谓狭隘,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心胸狭隘、气量小,俗称“心眼窄”、“小心眼儿”。这种人只听得好而听不得坏,只能接受成功而不能接受失败,受到一点委屈或碰到一点很小的得失便斤斤计较、耿耿于怀。具有这种性格的人,又极易受外界暗示,特别是那些与己有关的暗示,极易引起心理的内部冲突。生活中一点小小的失误就认为是莫大的失败、挫折,长时间寝食不安。在行为上表现为人际交往面窄,只同与自己一致或不超过自己的人交往,容不下那些与自己意见有分歧或比自己强的人。有狭隘性格的人感情脆弱、意志薄弱、办事刻板、谨小慎微,有时发展到吝啬、自我封闭的程度。狭隘心理是许多不良个性的根源,嫉妒、猜疑、孤僻、神经质等不良表现都源于狭隘心理。
  狭隘有百害而无一利。心胸狭隘会使人耐受挫折的能力降低、情绪不佳,无法结交更多知心的朋友。缺乏朋友之间的友谊与欢乐,交往需要得不到满足,内心苦闷、压抑、沮丧,感受不到人世间的温暖,看不到生活的美好,导致消沉、颓废;由于对周围人产生厌烦、鄙视或戒备心理,容易导致无中生有、无事生非、疑心重重。长此以往,自负、嫉妒、孤僻、猜疑等不良心态的逐渐积累,使原本狭隘的心胸更为狭隘,偏激的认识更为偏激,个性缺陷恶性膨胀,容易导致心理疾病的产生。对老年人来说,狭隘心理更是养生的大忌。要克服狭隘心理,改变这一不良性格,建议从以下几方面加以注意:
  1.充实知识。人的心眼与其知识修养有密切关系。一个人知识多了,立足点就会高,眼界也会相应开阔。此时,就会对一些小事、小利拿得起,放得下,丢得开。狭隘性格的人要多读一些道德修养和人际交往方面的书籍,培养自己的集体主义精神和互助友爱精神。
  2.增长阅历。心胸狭隘和见识少密切相连,阅历浅,接触社会的机会较少,头脑中积累的知识经验少,很容易出现认识上的片面性、看问题的绝对化和极端化。偏激认识一旦产生,就固执己见,容不下有悖于自己观点的人和事。“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一般地说,人的阅历越广,见识就会越高,心胸就会越开阔,心境就会越恬淡从容。
  3.放弃自私。狭隘和自私是“孪生姐妹”。狭隘的人把目光投向自己,他们把“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为人只说三分话,不可全抛一片心”、“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作为人生信条,唯我独尊,固执己见,时时处处都从自己的利益出发,在交往中更是极力排斥“异己”,其结果落得了门庭冷落。心胸狭隘之人容不下别人比自己强,嫉妒超过自己的人,他们只愿和不如自己的人交往,其结果导致自负心理的增强和交际圈大大缩小。门庭冷落和交际圈的缩小,必然带来孤独、寂寞和空虚的困扰。如果我们为自己确立一个积极的生活目标,把眼光放远一些,自己的得与失也就不算什么,把眼光从狭隘的个人小圈子放出去,抛开“自我中心”,就不会遇事斤斤计较,“心底无私”才能“天地宽”。
  4.扩大交际面。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能动反映,人的性格、品格都是主体同环境互相影响的结果。人与环境的交流越多、越广泛,人的开放程度就越大,心胸越开阔;越是生活在封闭、抑郁的环境里,思想、胸怀也就越容易狭隘。狭隘心理往往是与“个体与环境间缺乏交流”相关的,交流的缺乏,导致心胸的狭隘,而狭隘的心胸,又造成自我封闭,限制交往的开展,如此恶性循环,个性就在狭隘的坐标系统中进一步强化。因此,扩大交际面,加深与外界的了解与沟通,更透彻地了解别人与自己,增长见识,拓宽心胸,是克服狭隘心理的重要途径之一。从狭窄的个人圈子中走出来,就不会像“井底之蛙”那样鼠目寸光,只看到自己一时的得失了。
  5.待人以宽。人作为社会中的一员,必然要在社会中生活,免不了要与别人发生交往。为了使交往顺利进行,应本着人际交往的互酬原则,也就是说,在交往中不要只想到自己的私利,甚至还想从别人那里得到点好处。须知,在一定程度上,你付出多少,最终也会从别人那里得到多少。因此,豁达大度、待人以宽是我们待人处事应遵循的一个原则。只要不是原则上的事,不要对吃一点亏而耿耿于怀。
  6.多交结那些被公认为是慷慨大度、大方的人。你的周围一定会有这种人,跟他们在一起,你会潜移默化地受到坦荡胸怀、恢弘气度的影响,学到他们待人接物、理事处友的方法。最好少跟极端自私、斤斤计较的人在一起。有句俗话说“守好邻学好邻”,选择朋友也同样如此。
  7.培养生活雅趣。多参加朋友圈或社区里的文娱、体育活动,拓宽兴趣范围,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在彼此广泛的交往中,感受生活中的新鲜刺激,感受生活的美好,增强审美情趣,陶冶性情,净化心灵,从而在健康向上的氛围中增强精神寄托,消除心理压力。
  〖编辑:安然〗
其他文献
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和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今,安逸享受已成了许多人追求的生活目标。但是,如果过分沉湎于某些特殊的“安逸享受”,使得某些基本功能发生退化,便得不偿失了。以车代步,安于坐椅,导致腿功能退化生活中有的人懒于从事体育锻炼,无论远近,出门必坐车,两条腿被汽车轮子所代替。有的人在办公室坐、车上坐、家里坐,很少走路,长此以往,腿关节变得僵硬,腿部肌肉因得不到活
好莱坞“玉婆”伊丽莎白·泰勒曾说:“我觉得生活充满了幸福。即使在你遭受疾病的时候,你也应该明白,这其实是生活赐予你的一份特殊礼物。”泰勒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被问及是否害怕死亡,她毫不含糊地说:“不,我一点都不害怕,因为我都经历过了。”此话一点不假,泰勒的确多次经历灾祸。12岁拍《玉女神驹》,她从马上摔下来背部受伤,从此成为医院常客;1961年拍摄《埃及艳后》,因肺炎差点丧命;1990年,肺炎复发住院
有人搜集整理了我国和世界诸多国家共计128900名百岁寿星的长寿秘诀,得出九条长寿经验。除其中的“遗传基因好”属先天因素以外,其他几条都是人人可以做到的。1.山青水秀,气候宜人。长寿与气候环境关系密切。新疆等13个地区1445名百岁寿星中,91%身居山水之间,生活在海拔500~1500米的地区。这里山青水秀,鸟语花香,气候宜人,水质纯净,平均气温17℃~20℃。例如保加利亚的莫斯安村,座落在山峦起
众所周知,失眠可以是生理疾病,也可能是心理疾病。关节炎、气喘、心脏病等是造成老年人长期失眠的生理病,除了这些生理疾病外,一些精神或心理问题,如忧郁症也可引发老年人失眠。所以老年人如果长时间为失眠所困扰,首先要好好寻找产生失眠的原因。目前不少老年人都有失眠问题,一些失眠老年人一旦觉得自己没有办法好好入睡,或是睡眠减少,就会吃安眠药来解决问题。医学专家认为,吃安眠和镇静药都不是解决失眠问题的根本办法。
慈祥和善、白发皓首的高龄老人是最令人尊敬的。医学心理学的研究表明,长寿老人所具备的心理优势,是他们获得健康长寿的主要原因之一,这些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情绪稳定长寿老人注重自己的情绪调整,使中枢神经处于相对稳定的良好状态,从而使机体的生理功能协调。资料表明,有95%以上的长寿老人情绪安定,适应能力强,经得起生活环境中的各种不良刺激,身心恢复亦较快。心境愉悦愉悦标志着老人身心活动的协调,长寿老人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