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的:探讨冠心病介入性治疗的临床不良反应及相关护理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08年4月~2010年10月收治的65例冠心病介入性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总结临床护理方法。结果:经皮穿刺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39例患者中出现穿刺局部损伤12例,心律失常14例,尿潴留10例,低血压3例;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26例患者中出现穿刺局部损伤8例,急性支架闭塞7例,局部出血11例。经护理及治疗后均好转,无死亡病例。结论;冠心病介入性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较为常见,加强治疗过程及不良反应预防护理工作可以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关键词】 冠心病介入治疗;不良反应;护理
上个世纪70年代出现了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方法,为广大冠心病患者带来了福音的同时,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及并发症情况[1]。本文就我院近年来采用介入性治疗冠心病患者中出现不良反应的6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探讨相关护理对策,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65例患者均为我院自2008年4月~2010年10月收治的冠心病介入性治疗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其中男43例,女22例;年龄27~75岁,平均62.4岁;包括经皮穿刺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39例,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26例。
2结果
经皮穿刺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39例患者中出现穿刺局部损伤12例,心律失常14例,尿潴留10例,低血压3例;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26例患者中出现穿刺局部损伤8例,急性支架闭塞7例,局部出血11例。经护理及治疗后均好转,无死亡病例。
3讨论
3.1穿刺局部损伤 穿刺局部损伤是冠心病介入治疗中常见的不良反应之一,由于冠心病多为中老年患者,老年患者动脉硬化,血管弹性差、脆性增加,进行局部穿刺介入治疗会损伤局部皮肤。术后穿刺部位皮肤血痂不甚牢固,抗凝剂治疗加强了血痂的溶解,使血管壁得不到修复而发生出血、血肿等。临床护理应强调患者的卧位和穿刺伤口观察。要求患者保持仰卧位,穿刺侧肢体伸直,不可弯曲。同时密切观察穿刺部位是否有渗血,发现渗血及血肿应及时报告医生进行处理。必要时可应用肝素冲洗鞘管,防止鞘管内血栓形成及动静脉血栓形成。术后应及时进行加压包扎,局部伤口给予沙袋压迫6小时,穿刺侧肢体应制动12小时,注意观察伤口的出血情况,足背动脉搏动、肢体皮色及皮温情况[2]。
3.2心律失常 在介入治疗过程中可出现各种心律失常,其中以室颤和窦性静止后果最为严重。室颤可发生于造影时,也可发生于球囊扩张时。窦性静止一般发生与右冠近端球囊扩张时或由引导管嵌顿与右冠内所引起。护理工作者在患者进行手术前应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身体评估,排除可增加心律失常几率的患者。术前要求患者进行猛烈咳嗽的训练,指导患者进行术后造影剂的有效排出。对于高危患者安放临时起搏器可大大减少术中的危险性,使用带侧孔的引导管也是预防窦性静止发生的一种有效预防手段。
3.3尿潴留 由于老年患者体质较差,交感神经较为迟钝,术后患者需要在床上进行大小便,患者往往不能够适应而短期内出现尿潴留现象。护理工作者应在进行手术前即告知患者术后可能出现的情况,并指导患者能够自主在床上进行排便。告知患者术后在床上排便的重要性,消除患者的焦虑和紧张,做好术后床上排便的心理准备。对于排便仍为困难的患者可进行会阴部局部热敷,在床边制造水流声等促进排便。
3.4低血压 冠心病介入治疗过程中引起低血压的原因有许多,通常包括:①造影剂引起的反应,此时除低血压外,常伴有窦性心动过缓、恶心、呕吐等迷走神经亢奋症状,静脉注射阿托品0.5~1mg常可使病情迅速缓解,如缓解不明显,可静脉注射50%葡萄糖溶液40~60ml,地塞米松5mg,上述症状一般均能解除。②球囊扩张阻断血流造成大面积心肌缺血所引起,此时应迅速回抽球囊中的造影剂,恢复前向血流。③术中失血过多,造成有效血容量不足所引起,快速补充血容量是治疗的关键。④拔管按压综合征,由于按压过重,或按压前即有血肿,常在按压时引起迷走神经亢奋,导致心率减慢,血压下降,冷汗、恶心、呕吐等症状,静脉注射阿托品、补充血容量、适当减轻按压力量可使症状迅速缓解。⑤穿刺孔出血较常见,重者可形成血肿、失血性休克甚至假性动脉瘤,故应予以重视[3]。
3.5急性支架闭塞 支架扩张不充分,有效内径过小,加上抗凝不充分或血小板聚集过高,易导致支架急性闭塞。支架植入血管的血流不畅是引起支架急性闭塞的另一重要原因。急性支架闭塞应予紧急处理,否则可导致严重后果。如因支架扩张不充分引起的急性闭塞,应立即以高压球囊对支架进行再扩张并经导引导管给予溶栓剂
3.6局部出血 支架术后抗凝治疗时常可发生出血并发症。最常见的出血部位为腹股沟穿刺部位,少数患者可发生胃肠道出血、生殖泌尿道出血、后腹膜出血、颅内出血等。因此,对接受抗凝治疗的患者应密切监视凝血指标并根据凝血指标调整抗凝药物的剂量。穿刺孔出血经按压一般可止血。
4 小结
综上所述,冠心病介入治疗的常见不良反应主要为穿刺局部损伤、心律失常、尿潴留、低血压、急性支架闭塞和局部出血情况,护士要在患者治疗过程中,采用综合临床护理干预,全方位给予患者优质的护理服务。同时还要针对患者的不同情况,采取针对性护理,避免护理内容的机械化,从根本上减少和预防并发症的发生,以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 原紅,高龄女性冠心病病人冠状动脉造影介入治疗的护理[J],全科护理,2011,15(8):246—248
[2] 张杰,整体护理在老年冠心病介入治疗中的应用[J],中国中医药咨讯,2011,8(5):121—123
[3] 董翠霞,冠心病介入治疗的临床护理及并发症预防[J],当代医学,2010,12(36):74—75
【关键词】 冠心病介入治疗;不良反应;护理
上个世纪70年代出现了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方法,为广大冠心病患者带来了福音的同时,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及并发症情况[1]。本文就我院近年来采用介入性治疗冠心病患者中出现不良反应的6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探讨相关护理对策,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65例患者均为我院自2008年4月~2010年10月收治的冠心病介入性治疗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其中男43例,女22例;年龄27~75岁,平均62.4岁;包括经皮穿刺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39例,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26例。
2结果
经皮穿刺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39例患者中出现穿刺局部损伤12例,心律失常14例,尿潴留10例,低血压3例;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26例患者中出现穿刺局部损伤8例,急性支架闭塞7例,局部出血11例。经护理及治疗后均好转,无死亡病例。
3讨论
3.1穿刺局部损伤 穿刺局部损伤是冠心病介入治疗中常见的不良反应之一,由于冠心病多为中老年患者,老年患者动脉硬化,血管弹性差、脆性增加,进行局部穿刺介入治疗会损伤局部皮肤。术后穿刺部位皮肤血痂不甚牢固,抗凝剂治疗加强了血痂的溶解,使血管壁得不到修复而发生出血、血肿等。临床护理应强调患者的卧位和穿刺伤口观察。要求患者保持仰卧位,穿刺侧肢体伸直,不可弯曲。同时密切观察穿刺部位是否有渗血,发现渗血及血肿应及时报告医生进行处理。必要时可应用肝素冲洗鞘管,防止鞘管内血栓形成及动静脉血栓形成。术后应及时进行加压包扎,局部伤口给予沙袋压迫6小时,穿刺侧肢体应制动12小时,注意观察伤口的出血情况,足背动脉搏动、肢体皮色及皮温情况[2]。
3.2心律失常 在介入治疗过程中可出现各种心律失常,其中以室颤和窦性静止后果最为严重。室颤可发生于造影时,也可发生于球囊扩张时。窦性静止一般发生与右冠近端球囊扩张时或由引导管嵌顿与右冠内所引起。护理工作者在患者进行手术前应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身体评估,排除可增加心律失常几率的患者。术前要求患者进行猛烈咳嗽的训练,指导患者进行术后造影剂的有效排出。对于高危患者安放临时起搏器可大大减少术中的危险性,使用带侧孔的引导管也是预防窦性静止发生的一种有效预防手段。
3.3尿潴留 由于老年患者体质较差,交感神经较为迟钝,术后患者需要在床上进行大小便,患者往往不能够适应而短期内出现尿潴留现象。护理工作者应在进行手术前即告知患者术后可能出现的情况,并指导患者能够自主在床上进行排便。告知患者术后在床上排便的重要性,消除患者的焦虑和紧张,做好术后床上排便的心理准备。对于排便仍为困难的患者可进行会阴部局部热敷,在床边制造水流声等促进排便。
3.4低血压 冠心病介入治疗过程中引起低血压的原因有许多,通常包括:①造影剂引起的反应,此时除低血压外,常伴有窦性心动过缓、恶心、呕吐等迷走神经亢奋症状,静脉注射阿托品0.5~1mg常可使病情迅速缓解,如缓解不明显,可静脉注射50%葡萄糖溶液40~60ml,地塞米松5mg,上述症状一般均能解除。②球囊扩张阻断血流造成大面积心肌缺血所引起,此时应迅速回抽球囊中的造影剂,恢复前向血流。③术中失血过多,造成有效血容量不足所引起,快速补充血容量是治疗的关键。④拔管按压综合征,由于按压过重,或按压前即有血肿,常在按压时引起迷走神经亢奋,导致心率减慢,血压下降,冷汗、恶心、呕吐等症状,静脉注射阿托品、补充血容量、适当减轻按压力量可使症状迅速缓解。⑤穿刺孔出血较常见,重者可形成血肿、失血性休克甚至假性动脉瘤,故应予以重视[3]。
3.5急性支架闭塞 支架扩张不充分,有效内径过小,加上抗凝不充分或血小板聚集过高,易导致支架急性闭塞。支架植入血管的血流不畅是引起支架急性闭塞的另一重要原因。急性支架闭塞应予紧急处理,否则可导致严重后果。如因支架扩张不充分引起的急性闭塞,应立即以高压球囊对支架进行再扩张并经导引导管给予溶栓剂
3.6局部出血 支架术后抗凝治疗时常可发生出血并发症。最常见的出血部位为腹股沟穿刺部位,少数患者可发生胃肠道出血、生殖泌尿道出血、后腹膜出血、颅内出血等。因此,对接受抗凝治疗的患者应密切监视凝血指标并根据凝血指标调整抗凝药物的剂量。穿刺孔出血经按压一般可止血。
4 小结
综上所述,冠心病介入治疗的常见不良反应主要为穿刺局部损伤、心律失常、尿潴留、低血压、急性支架闭塞和局部出血情况,护士要在患者治疗过程中,采用综合临床护理干预,全方位给予患者优质的护理服务。同时还要针对患者的不同情况,采取针对性护理,避免护理内容的机械化,从根本上减少和预防并发症的发生,以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 原紅,高龄女性冠心病病人冠状动脉造影介入治疗的护理[J],全科护理,2011,15(8):246—248
[2] 张杰,整体护理在老年冠心病介入治疗中的应用[J],中国中医药咨讯,2011,8(5):121—123
[3] 董翠霞,冠心病介入治疗的临床护理及并发症预防[J],当代医学,2010,12(36):7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