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科学哲学维度对主流经济学的再反思

来源 :财经问题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at0504109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测算生产性服务贸易网络特征:中心性、联系强度和异质性。在此基础上,本文基于60个国家7年的数据,以Koopman等提出的价值链位置指数和制造业增加值率作为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升级的测度指标,实证考察生产性服务贸易网络特征与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间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网络异质性与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显著正相关,而网络中心性和网络联系强度与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无显著相关关系。这意味着生产性服务贸易来源多元化是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升级的重要因素,尤其是进口的作用更为明显。这一结论主要存在于高收入国家样本中,发展中国家在生产性服务贸易网络中获得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升级的能力很弱。
  关键词:生产性服务贸易;贸易网络特征;制造业全球价值链;社会网络分析
  中图分类号:F062.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6X(2018)01-0003-12
  在经济学自身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其自身的定义实则经过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即使是按照新近出现的从理性预期角度对经济学所下的定义,也仅仅是能够解释很小一部分的人类行为。经济学家的野心是巨大的,他们试图通过简单化的假设和构建数理模型来准确刻画人类行为,并希望从全知全能的视角来对人类社会的诸多方面提出规制和管理的“处方”。然而,人类社会行为的复杂性却远远超出了经济学家的预判,同时也反衬出人类对自身行为的了解知之甚少。20世纪七八十年代出现的经济学哲学,从哲学的视角对经济学所研究的问题进行了系统的反思和修正。这些反思和修正往往围绕的是经济学自身中尚未解决的根本性问题,或称之为元问题。经济学哲学为这些问题提供了逻辑自洽的完整解释,并能从根本上为经济学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坚实的学科内核。自20世纪70年代,经济学哲学逐渐成为了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
  为顺应国际和国内经济学研究的趋势变化并进一步夯实国内经济学研究的理论基础,朱成全和蔡文博等历经十年积累,编撰并于2017年由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国内首本经济学哲学专著——《经济学哲学前沿问题研究》。朱成全教授作为经济思想史和经济哲学研究方向的博士生导师,在经济学哲学这一研究领域深耕多年,其研究团队一直追踪经济学哲学最新的研究动向,注重经济学哲学研究与主流經济学研究的对话与合作,试图搭建起两者互助合作的研究框架。
  该学术专著共包含十章内容:第一章以经济学哲学的学科性质作为研究的逻辑起点,认为经济学哲学应以经济学理论本身为研究对象,并从经济学哲学的角度反思了经济学的学科本质、研究任务以及应采用的研究方法。第二章特邀中国台湾中山大学社会科学院经济学博士蔡博文执笔,全面概括了19世纪80年代以来经济学哲学的最新走向,指出经济学哲学“复兴实践”的发展方向是该学科继“实证主义—证伪主义—后实证主义”以后的又一新趋势。第三—第十章为经济学哲学新近热点的具体研究,并对主流经济学研究中一直回避的很多“元问题”进行了哲学层面的系统反思、梳理和澄明。
  这本经济学哲学专著的特色之处在于研究主题的新颖性和经济学哲学研究热点涵盖的全面性。国内的经济学研究大多是应用问题研究,从哲学层面探讨经济学理论的研究还比较少。经济学哲学在国外成为一个相对完整而重要的研究领域也不过是近50年的事情。该书紧跟国外经济学哲学研究动态,通过合理的章节编排和内容筛选,力图将经济学哲学的前沿理论全貌展现给读者。该书几乎涵盖了经济学哲学领域内全部的研究热点,包括:经济学哲学的学科定位、经济学哲学“复兴实践”的发展趋势、计量经济学的内涵与局限、实验经济学的科学哲学阐释、宪法政治经济学的研究纲领、制度经济学视野下的语言问题、法经济学理性主义、女性经济学问题、国际贸易学的人本化问题和经济学美学等。第三—第十章针对特定的经济学哲学热点领域进行了系统详细的阐述,完整回溯了该领域内相关文献并追踪最新研究进展,结论观点新颖。经济学哲学研究在中国经济学这一学术共同体内的发展尚处于稚嫩阶段。朱成全和蔡文博等的这本专著恰恰填补了这一空白。毫无疑问,该著作的出版是将国内外最新的经济学哲学研究成果进行的一次相对完整的追踪、汇总和推介,可以看做是古典经济学研究范式在经济学研究中的回归,也可以看做是在科学哲学的协助下主流经济学研究深化发展的自我反思、修正及拓展。该书为国内理论经济学研究者,特别是经济学哲学研究者提供了一本能够完整回答经济学相关“元问题”,明确经济学哲学的学科定位,廓清经济学哲学研究边界的权威手册,是对主流经济学全面哲学反思的一部力作。
  (责任编辑:刘 艳)
其他文献
摘 要:本文以 2009—2015 年我国 269个地级市房价为研究对象,利用SDM模型,探讨公共服务资本化对房价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房价存在明显的空间集聚特征,且与公共服务供给之间存在显著的空间相关性。从全国层面看,公共服务资本化会对房价产生显著的影响,教育、医疗、交通设施与房价正相关;从区域层面看,中部地区相比较东西部地区,医疗资源投入对住房价格敏感性更高,西部地区周边城市交通及环境资源投入
期刊
摘 要:本文以社交媒体用户为研究对象,借鉴网络场域理论和精细可能性模型,构建基于信息认知和情感渗透的双路径旅游舆情传播模型,对旅游舆情传播的具体路径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网络场域中,目的地刻板形象、舆情情景、媒体舆论通过信息认知和情感渗透两条路径传播旅游舆情,其中,媒体舆论对于社交媒体用户的传播意愿影响最大;而刻板形象仅通过情感渗透路径影响用户传播意愿;信息认知路径和情感渗透路径还需通过用
期刊
摘 要:本文选取2004—2016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采用最小二乘法(OLS),实证检验了银行竞争是否以及如何影响公司避税;利用样本分组回归方法,检验了融资约束和银行监督对银行竞争与公司避税的影响;分别使用双重差分模型和工具变量法解决银行竞争与公司避税之间存在的内生性问题,并做稳健性检验。研究发现,银行竞争对公司避税具有显著的抑制效应,且银行竞争通过缓解融资约束和加强银行监督抑制公司避税。进
期刊
摘 要:在日益复杂多变的商业环境中,企业越来越多地采取创业导向的战略模式,中小企业是实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重要载体,探究中小企业创业导向的前因变量,能够有效培育创业导向,进而提升企业的整体绩效。CEO在企业决策过程中拥有相当分量的话语权,能够影响企业的资源配置以及战略导向的选择,CEO持股比例和创始地位对企业战略取向有重要影响。本文从微观层面的视角出发,选取中小企业板的444家上市企业,实证
期刊
摘 要:在中国情境下,人际关系表现出差序格局的特性。由员工自发形成的非正式组织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正式组织与个体的偏差,因此,非正式组织是一种普遍的存在。现有文献中,由于对非正式组织的界定存在误解、混淆等问题,因而其界定更像是描述而非理论阐释。作为组织中的一种复杂系统,非正式组织具有自组织特性。笔者认为,非正式组织是正式组织中自组织过程的产物,在本质上与正式组织的宏观组态存在某种偏差。由于这种偏差
期刊
摘 要:基于手工收集的中国230个地级市的强制性减排强度数据,本文以民营企业为研究对象,利用双重差分模型分析“十一五”规划中的强制性减排政策对工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及机制。研究结果显示,强制性减排政策对工业结构升级具有显著正向促进作用,并且这种促进作用会随着环境绩效考核政策的实施得以强化。考虑到内生性问题,本文进一步采用工具变量法、三重差分检验法等进行检验,均表明强制性减排政策对工业结构升级具有显著促
期刊
摘 要:在关于主题乐园消费者体验的研究中,体验、服务质量、体验质量、体验场景、体验价值等概念的使用相对混乱。本文在梳理体验质量和体验价值这两个重要概念的基础上认为,有必要对现有主题乐园消费者体验测量量表进行改良:通过结合主题乐园产品和服务的特殊性,开发出符合具体场景的消费者体验测量量表。本文结合三组焦点小组访谈结果和主题乐园行业的特点,对体验质量和体验价值变量的相关维度进行探索,开发出适合于主题乐
期刊
摘 要:并购业绩承诺对保障并购双方利益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基于文本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和Logit回归方法,以2013—2017年A股上市企业为样本,系统研究管理者认知能力与并购业绩承诺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管理者认知能力越强,业绩达成率越高;产权性质可正向调节管理者认知能力与业绩达成率之间的关系;业绩补偿方式在管理者认知能力与业绩达成率之间起到中介作用;且股权激励可正向调节业绩补偿方式与业绩达成率之
期刊
摘 要:“和谁混”一直是国有企业改革面临的重要问题,也是现阶段混合所有制改革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以往研究较少关注非国有参股企业的个体特征对国有企业绩效的影响。本文以混合所有制改革中参股的民营企业为研究对象,分析民营企业的治理结构和行业背景对其所参股的国有企业绩效的影响,并进一步引入交互项,分析不同影响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显示,民营企业治理结构越完善,越有利于国有企业绩效提升;当国有企业和参股的民
期刊
摘要:从环境外部性视角对能源产品进行优化设计已成为政府规制者关注的重要问题。本文通过构建个人碳交易模型,对递增阶梯电价的分档电童参数进行了优化设计;在此基础上结合2014年和2016年中国家庭动态跟踪调查数据及宏观公开数据,对中国25个省份的阶梯电价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最后通过比较不同的电量分档所引起的居民用电消费特征变化,探讨个人碳交易机制的实施效果。研究发现:在个人碳交易机制下,居民可以通过碳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