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币二则

来源 :收藏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lientlam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西周玉币”值得商榷
  
  贵刊第八期刊登了重庆何开俊先生的文章《刀工稚拙、局部粉化的西周玉币》—文,并配有图片。本人看后认为:
  1 大约在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姬发灭商后建立周朝,至公元前771年,都城一直在镐京(今陕西省西安市西面),史称西周。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姬宜臼将都城迁往洛邑(今河南洛阳),史称东周。周朝都城东迁,并没有改朝换代。因此,当时不可能将东迁前的周朝称为西周,将东迁后的周朝称为东周。所谓东周、西周,只是后世的提法,就像西汉、东汉一样,周朝人绝不可能自己说自己是东周或西周,这是常识性的问题。
  2 战国时期,倒是有“东周”和“西周”两个由周王室分封的姬姓侯国,因国小势弱,最后皆为强秦所灭。
  3 这两个姬姓侯国,分别铸有钱币,均为直径约2.5厘米的圆孔圆钱,背面平素,正面内外均有廓,分别铸有“东周”、“西周”两个篆字。
  4 从琢玉工艺看,西周一改商晚期“双阴线纹”的雕琢手法,创造出具有自己独特风格的“单阴线纹”和“斜坡线纹”,俗称“小斜刀”、“大斜刀”。西周玉器线条细腻、流畅,地子极平。由于玉料珍贵,古人琢玉必精雕组刻。对于凸雕花纹的玉器,要在纹饰空隙中磨平玉地极其不易,因此,凡琢工好的玉器,地子一定很平。相反,粗制滥造的玉器,地子则凹凸不平。
  5 从形制看,这件玉器很像是“环”,只是在环上浮雕了两个字而已。
  6 在“黄金有价玉无价”的西周时期,很难想像用玉来制币。
  7 仅凭字中间“小洞的洞壁及洞底皆凹凸不平”;“字周边有粉化现象”;“正面沁色明显深于背面”;“透明度较好”,就断定是西周玉币真品,未免太过牵强。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这件玉器,肯定不是西周玉币。至于是不是战国时期分封的姬姓小国“西周”所制玉器(从形制、工艺看,可能性很小),最好是看到实物方可鉴别。
  
  方贝“货泉”——王莽制钱中的奇葩
  王志荣
  
  《汉书·食货志下》:“天凤元年,复申下金银龟贝之货,颇增减其贾直。而罢大、小钱,改作货布……直货泉二十五。货泉径一寸,重五铢,文右日‘货’,左日‘泉’,枚直一,与货布二品并行。”
  “货泉”是最常见的一种汉代钱币,它是王莽天凤元年(公元14年)第四次货币改制的产物。“货泉”从天凤元年起一直流通到东汉光武帝建武十六年(公元40年),材质为青铜,尚见有铁质和铜夹铁者,钱文为悬针篆,泉中竖笔断开(“货泉”饼者字纹多平夷,铸造粗劣)。
  版别有传形、异书(方贝)、异范、合背、合面、圆穿、横划、星号、月纹、决纹、剪边等近百种,一般径2.2~2.4厘米,重约2.8~3.6克,初期可达5克以上,传世极丰。“货泉”基本都是普通品种,其中的版别有双廓、穿上半星、穿下左决文、穿下右决文等等,带记号的钱币多是表明铸地。一般双廓版式的工艺和质量都较佳,可能是早期中央铸造的,带星点决文的应该是其他地方钱炉所铸,铸造不甚精,可能年代较晚。总体来说,前期“货泉”的大小和重量都相差不大,工艺较好,规范程度也比较高,但自新朝晚期至东汉初年,由于持续的社会大动乱和各股起义军、豪强武装的相互征战,经济受到极大破坏,轻小劣币及私铸“货泉”大量出现,导致晚期私铸“货泉”其重量尚不及正常的一半。
  王莽篡夺刘汉天下后,在政治上进行残暴统治的同时,在经济上用改革币制的办法,铸行高额而大幅度减重的钱币搜刮人民财富。西汉从武帝刘彻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一直铸有“五铢”钱。王莽篡权以后,对姓刘的很反感,因为刘的繁体字为卯、金、刀三字组成,因犯其忌讳,凡碰到这种字都要禁止,“五铢”的“铢”字从金字旁,故就废掉了五铢。古音“泉”与“钱”通,因货币如泉水一样的流通,故正式以“泉”代“钱”。
  王莽制钱品种繁多,先后进行了四次货币改革,共发行了20品货币。这些钱币换算十分困难,每一品与其他各品之间比值、比价都极不合理。天凤元年(公元14年),更行“货布”、“货泉”。“货泉”径2.3厘米,重5铢,“货布”重25铢,但一个“货布”值25个“货泉”,结果又引起盗铸,许多人因犯法而沦为官奴婢。王莽政治的黑暗,币制的混乱,私钱的充斥,加速了人民的贫困。当时“富者不得自保,贫者无以自立”。米价高至每石一万钱,甚至黄金一斤只能易豆五升。王莽从主观出发,随心所欲地改革币制,滥发大钱,结果“每一易钱,民用破业”,“农商失业,食货俱废”。公元23年,王莽政权终于被农民起义所推翻,王莽自取灭亡。
  “乾元重宝”虚值大钱
  
  “乾元重宝”,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始铸,铜质。钱文“乾元重宝”隶书对读。“乾元重宝”钱有当十钱、重轮当五十钱、重轮小平钱三种。因安史之乱,“干戈未息,帑藏犹虚”,为筹军费于乾元元年(758年)应御史中丞第五琦的请求,铸行一当“开元通宝”之十的“乾元重宝”大钱。“开元通宝”钱依旧行用。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又铸一当“开元通宝”之五十的“乾元重宝”重轮大钱,二十枚成贯。乾元当十、乾元重轮当五十和“开元通宝”钱三泉并行。
  由于铸行大钱,引起市场混乱,致使货币贬值,物价狂涨。因为钱价不稳,长安城竞相盗铸寺观钟及铜像为钱,私铸之风大起,斗米钱七千,饿死者满道。乾元初铸时,轮廓深峻,字文精美。标准乾元当十钱重约8克,重轮当五十大钱枚重20克左右。后期遂减重贬值,至宝应元年,又改行乾元小钱,并以一当一,自然“开元通宝”钱也恢复一当一钱。“乾元重宝”当十、重轮当五十钱,此钱版别极为丰富,有背祥云、瑞雀、星、日月纹等数种,为研究唐代经济发展提供了较为丰富的史料依据,因此种钱铸行时间较短,故今市场已很难一见。
  自乾元元年七月至宝应元年四月,约四年时间,乾元钱价数次巨变,这种钱制的混乱引发了社会的不稳定及严重恶果,充分反映了当时铸行“乾元重宝”钱决策的重大失误。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