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根据新课改理念对传统小学数学教学现状进行了分析:教学过程缺乏交流,学生主体地位匿乏。基于此,笔者认为应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具体可如下操作:构建有效情境体现学生主体地住,以和谐的师生关系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创设师生之问的交流机会.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关键词:新课改 数学教学 学生 主体地位 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2)02(b)-0200-01
小学数学新课标强调:“教师应彻底抛弃传统的教学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创设温馨和谐的情境,以此提升教学效率。”可见新课改下的数学教学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而在传统的教学体系中填鸭式、一言谈等教学方法则完全丧失了主体性,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钳制了他们的创新思维,长此以往将使数学教学处于高耗低效状态。因此如何“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已成为当前小教数学界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现笔者将对此展开相关探究。
1构建有效情境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在教学中体现学生主体地位还要构筑有效的教学情境,因为良好情境的创设往往能让学生产生认同感,从而调动其主观能动性,激发其求知欲,让他们独立自主的探究知识。
1.1构筑疑问式情境
美国著名教育家戴尔曾说过:“疑问意识是创新思维的调节剂。”从客观角度而言,某种发明和新颖的理论往往都是从疑问意识开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创设疑问式的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不但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且也有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譬如在教学“除数和被除数的某尾消除一样个数的‘O’的有余数除法”时,我让学生计算2800除以800,学生得出的结果为:商是3,而余数则有两种答案,一种答案是4,一种答案是400。此时就有不少学生质疑:余数到底是4,还是400。这时我则让学生不消掉除数与被除数某尾一样个数的“0”重新计算一篇。计算结果为:商是3,余数是400。对此不少同学感到很疑惑,而我并没有直接回答学生的问题,而是以此创设了一个疑问式的情境,让学生据此合作交流,展开讨论,最终在我的引导下学生知道了在计算除数、被除数某尾同时去掉一样个数的“0”时,商不会改变,可是余数则会扩大相应的倍数。这一教学过程的设计,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其能积极主动地去探究问题,通过“尝试、交流、总结”的模式,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逐渐深入,从而彰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有效提升了教学效率。
1.2构筑具有成就感的情境
德国著名数学家大卫·希尔伯曾说过:“数学教学必须培养学生的成就感,成就感是激发学生内驱力的关键因素。”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须创设成功的情境让学生获取成就感。而成就感情境的构筑可从如下两方面人手:一方面教师要构筑宽松的氛围,只有在宽松的氛围中才能让学生的思维处于最放松的状态,才能让学生的思维进发出创新的火花。而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一旦被激发,将能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成就感。另一方面要创设培养学生成就感的环境。在实践教学中不少学生由于腼腆、羞涩,不喜欢回答问题或提出问题,此时教师应充分创造让学生发言的机会,针对学生的闪光点适时进行肯定、鼓励,从而让学生愿意说、喜欢说。对此教师还可设计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面向不同层次的学生,让他们在宽松愉悦的环境中敢于说、乐于说,享受成就感带来的愉悦之情。
2以和谐的师生关系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英国著名心理学家HJ艾森克利曾说过:“高效课堂是建立在和谐的师生关系上,而这种关系的构建必须依赖于温馨和谐的情境。”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能让学生产生“亲其师、信其道”的良好效果,同时也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具体可从如下三分方面人手:首先教师要充分了解每个学生的个性,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只有知晓学生的兴趣爱好,才能根据其性格特点,采取恰当的手段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其次教师要彻底摒弃“师道尊严”的观念,摆正自己的位置,以平等的身份与学生对话,因为学生只有在受到尊重的前提下,才能对教师产生亲切感。譬如在具体教学中,教师不要用“权威式”或“命令式”的语气与学生交流沟通,这样只会让师生之间的距离更加遥远,对教学极为不利。此时教师须用商量、和蔼的口气与学生交流,如:“大家还有什么不同的意见吗?”“还有哪位同学有不同的想法……”“不知大家是否赞同我这个想法?”,教师须通过这种商讨式的口气彻底放下架子,真正融入学生,走进学生内心,从而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师生之间的关系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是一脉相承的,只要师生之间的关系亲密无间,就意味着教师已经摒弃了高不可攀的权威,用平等、民主的态度对待学生,而在民主、平等的氛围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已经得到凸显。
3创设师生之间的交流机会,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在数学教学中,通过创设师生之间交流的机会,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从课堂教学旁观者的角色转变成“提问者”、“思考者”、“实践者”的角色。在传统的数学课堂上,学生仅是一个“听者”,主动权完垒被教师所掌握,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思维处于机械僵化状态,主体性不能得到任何体现。倘若师生之间能进行民主、平等的交流则能克服数学教学中单向交流的僵局,让低效僵化的单边讲授模式转化为民主、平等的师生双向交流,充分彰显学生的主体性,从而提高教学效率。譬如在教学“三角形内角和”这一内容时,我就完全抛却了填鸭式的单向教学,而是注重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当时就有一个学生提出如下问题:“是否每个三角形的内角和皆是一百八十度呢?”当时很多学生都就此展开了讨论,并且意见不统一,而此时我并没有直接给学生讲解这一问题,而是设置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操作、交流讨论、观摩等活动去探究。最后学生在我的引导下发现任何三角形的三个角都能形成一个平角,而平角是一百八十度。可见,运用师生交流的方式能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其主动地思考问题、探究问题,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与创新能力。
4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课改时代的今天,数学教学应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只有在教学中体现了学生了的主体地位,才能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其求知欲,让其自主探究知识、提高能力,从而获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宋俊明.重视小学数学教学中思想方法的渗透[J].考试周刊,2009(36).
关键词:新课改 数学教学 学生 主体地位 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2)02(b)-0200-01
小学数学新课标强调:“教师应彻底抛弃传统的教学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创设温馨和谐的情境,以此提升教学效率。”可见新课改下的数学教学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而在传统的教学体系中填鸭式、一言谈等教学方法则完全丧失了主体性,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钳制了他们的创新思维,长此以往将使数学教学处于高耗低效状态。因此如何“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已成为当前小教数学界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现笔者将对此展开相关探究。
1构建有效情境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在教学中体现学生主体地位还要构筑有效的教学情境,因为良好情境的创设往往能让学生产生认同感,从而调动其主观能动性,激发其求知欲,让他们独立自主的探究知识。
1.1构筑疑问式情境
美国著名教育家戴尔曾说过:“疑问意识是创新思维的调节剂。”从客观角度而言,某种发明和新颖的理论往往都是从疑问意识开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创设疑问式的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不但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且也有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譬如在教学“除数和被除数的某尾消除一样个数的‘O’的有余数除法”时,我让学生计算2800除以800,学生得出的结果为:商是3,而余数则有两种答案,一种答案是4,一种答案是400。此时就有不少学生质疑:余数到底是4,还是400。这时我则让学生不消掉除数与被除数某尾一样个数的“0”重新计算一篇。计算结果为:商是3,余数是400。对此不少同学感到很疑惑,而我并没有直接回答学生的问题,而是以此创设了一个疑问式的情境,让学生据此合作交流,展开讨论,最终在我的引导下学生知道了在计算除数、被除数某尾同时去掉一样个数的“0”时,商不会改变,可是余数则会扩大相应的倍数。这一教学过程的设计,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其能积极主动地去探究问题,通过“尝试、交流、总结”的模式,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逐渐深入,从而彰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有效提升了教学效率。
1.2构筑具有成就感的情境
德国著名数学家大卫·希尔伯曾说过:“数学教学必须培养学生的成就感,成就感是激发学生内驱力的关键因素。”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须创设成功的情境让学生获取成就感。而成就感情境的构筑可从如下两方面人手:一方面教师要构筑宽松的氛围,只有在宽松的氛围中才能让学生的思维处于最放松的状态,才能让学生的思维进发出创新的火花。而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一旦被激发,将能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成就感。另一方面要创设培养学生成就感的环境。在实践教学中不少学生由于腼腆、羞涩,不喜欢回答问题或提出问题,此时教师应充分创造让学生发言的机会,针对学生的闪光点适时进行肯定、鼓励,从而让学生愿意说、喜欢说。对此教师还可设计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面向不同层次的学生,让他们在宽松愉悦的环境中敢于说、乐于说,享受成就感带来的愉悦之情。
2以和谐的师生关系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英国著名心理学家HJ艾森克利曾说过:“高效课堂是建立在和谐的师生关系上,而这种关系的构建必须依赖于温馨和谐的情境。”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能让学生产生“亲其师、信其道”的良好效果,同时也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具体可从如下三分方面人手:首先教师要充分了解每个学生的个性,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只有知晓学生的兴趣爱好,才能根据其性格特点,采取恰当的手段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其次教师要彻底摒弃“师道尊严”的观念,摆正自己的位置,以平等的身份与学生对话,因为学生只有在受到尊重的前提下,才能对教师产生亲切感。譬如在具体教学中,教师不要用“权威式”或“命令式”的语气与学生交流沟通,这样只会让师生之间的距离更加遥远,对教学极为不利。此时教师须用商量、和蔼的口气与学生交流,如:“大家还有什么不同的意见吗?”“还有哪位同学有不同的想法……”“不知大家是否赞同我这个想法?”,教师须通过这种商讨式的口气彻底放下架子,真正融入学生,走进学生内心,从而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师生之间的关系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是一脉相承的,只要师生之间的关系亲密无间,就意味着教师已经摒弃了高不可攀的权威,用平等、民主的态度对待学生,而在民主、平等的氛围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已经得到凸显。
3创设师生之间的交流机会,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在数学教学中,通过创设师生之间交流的机会,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从课堂教学旁观者的角色转变成“提问者”、“思考者”、“实践者”的角色。在传统的数学课堂上,学生仅是一个“听者”,主动权完垒被教师所掌握,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思维处于机械僵化状态,主体性不能得到任何体现。倘若师生之间能进行民主、平等的交流则能克服数学教学中单向交流的僵局,让低效僵化的单边讲授模式转化为民主、平等的师生双向交流,充分彰显学生的主体性,从而提高教学效率。譬如在教学“三角形内角和”这一内容时,我就完全抛却了填鸭式的单向教学,而是注重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当时就有一个学生提出如下问题:“是否每个三角形的内角和皆是一百八十度呢?”当时很多学生都就此展开了讨论,并且意见不统一,而此时我并没有直接给学生讲解这一问题,而是设置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操作、交流讨论、观摩等活动去探究。最后学生在我的引导下发现任何三角形的三个角都能形成一个平角,而平角是一百八十度。可见,运用师生交流的方式能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其主动地思考问题、探究问题,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与创新能力。
4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课改时代的今天,数学教学应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只有在教学中体现了学生了的主体地位,才能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其求知欲,让其自主探究知识、提高能力,从而获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宋俊明.重视小学数学教学中思想方法的渗透[J].考试周刊,2009(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