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0年11月15日的夜晚,我突然看到“围脖”上到处是类似的短闻:“明天,人类的历史将是否被美国航空航天局的消息所改变?”我一直等到16日凌晨2时,终于什么也没有发生,如往常我们所经历的每一天。
自从有了飞碟探索行为以来,以上的故事结局就是它们的发展轨迹,从来没有一个被证实过,但我们依然兴趣盎然。多少人会如我这般,宁愿为一则根本没有多少根据的消息傻等到天亮,等待那爆炸性的一刻到来。我们真的时刻准备着。
为什么我们“愿意”相信有外星人?为什么我们必须给外星人的来临留一个悬念?我总觉得这个问题事关哲学,并且是最朴素的也是最根本的哲学。
我从年轻时就关注飞碟现象,并且从微薄的工资内拿出一点钱订阅《飞碟探索》杂志。我记得当教师时曾经在班里与学生讨论过这个问题,当时我的一个解释是:地球太孤单,人类需要新伴侣。现在看来这个答案太诗意,也太“年轻”。20多年过去了,当看到这则振奋人心的“谣言”时,我的第一反应是:假如真的证明有外来生物,那么我们的宇宙观、世界观,乃至文明观,都必须面临修改!但是,外星人昨夜没有莅临地球,地球人与外星人的战争或友好都没有展开,我们的世界观也没有发生改变。
到底有外星人吗?多少人千百次地质问。对这一点我从来都无疑问,我不问。因为我知道不会有答案。UFO的探索事业将是人类永远的事业,它永远需要一种“只管耕耘不问收获”的精神。飞碟探索,不是一般的科学,它是永远对我们内心和宇宙的终极追问。
考古学上有句话可以用在探索飞碟的事业上面:没有证据不等于不存在证据。一个直观而浅显的道理是,宇宙太为浩瀚,而我们所居住的地球不过是九牛一毛之地,而且今天在有限的科技条件下人类远远没有能力对整个宇宙“拍遍阑干。不过,也庆幸如此,让我们有继续做梦和自由幻想的充分条件,飞碟依然可以诗意地栖息于狂想与利学之间的开阔地带。
为什么我们现在对于“外星人”不再恐惧而逐渐亲切起来?答案可能有很多,有可能这显示了地球人的自信,也可能有其他的答案?比如,在农业社会逐渐远离我们而去时,森林与河流都荒芜了,葡萄架下讲故事的小脚老奶奶也都已逝去,收音机、电视乃至手机里的故事无论多有爆炸性,但神话的朦胧美感与宗教的神秘性却无可替代地远离我们而去。然而,人类多么需要一个可以让思想与想象发芽的湿润空间。对于飞碟的热情,属科学也罢,是幻觉也行,总之,我们需要它,这项事业就应该保留在我们中间。只要对它的希望始终悬在我们的头顶,哪怕我们生活在无趣的水泥丛林,我们就是有梦想的人群。
任何与探索宇宙有关的话题都是既属哲学又富含神话色彩的。一则来自官方的震撼人心的太空探索计划是美国准备于2030年送人到火星,而其中的宇航员必须长期居留火星。至死不得再次返同地球。谁将有幸成为这个最远的外星探索者?谁将成为这个漫漫不归路上的孤独的倒霉蛋?多少哲学命题,都将随着这个宇航员的诞生而出现。
谈起飞碟,假如不加限制,我的呓语会很长很长。我从一个年轻的读者,变成一个《飞碟探索》长篇连载的年长作者,看似我的关注从飞碟跨越到了我们真实的古人类和祖先,但其实初衷是一样,探索这些我们永远不舍的话题: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到哪里去?生命不止,探索不歇,让我们一起共勉。
自从有了飞碟探索行为以来,以上的故事结局就是它们的发展轨迹,从来没有一个被证实过,但我们依然兴趣盎然。多少人会如我这般,宁愿为一则根本没有多少根据的消息傻等到天亮,等待那爆炸性的一刻到来。我们真的时刻准备着。
为什么我们“愿意”相信有外星人?为什么我们必须给外星人的来临留一个悬念?我总觉得这个问题事关哲学,并且是最朴素的也是最根本的哲学。
我从年轻时就关注飞碟现象,并且从微薄的工资内拿出一点钱订阅《飞碟探索》杂志。我记得当教师时曾经在班里与学生讨论过这个问题,当时我的一个解释是:地球太孤单,人类需要新伴侣。现在看来这个答案太诗意,也太“年轻”。20多年过去了,当看到这则振奋人心的“谣言”时,我的第一反应是:假如真的证明有外来生物,那么我们的宇宙观、世界观,乃至文明观,都必须面临修改!但是,外星人昨夜没有莅临地球,地球人与外星人的战争或友好都没有展开,我们的世界观也没有发生改变。
到底有外星人吗?多少人千百次地质问。对这一点我从来都无疑问,我不问。因为我知道不会有答案。UFO的探索事业将是人类永远的事业,它永远需要一种“只管耕耘不问收获”的精神。飞碟探索,不是一般的科学,它是永远对我们内心和宇宙的终极追问。
考古学上有句话可以用在探索飞碟的事业上面:没有证据不等于不存在证据。一个直观而浅显的道理是,宇宙太为浩瀚,而我们所居住的地球不过是九牛一毛之地,而且今天在有限的科技条件下人类远远没有能力对整个宇宙“拍遍阑干。不过,也庆幸如此,让我们有继续做梦和自由幻想的充分条件,飞碟依然可以诗意地栖息于狂想与利学之间的开阔地带。
为什么我们现在对于“外星人”不再恐惧而逐渐亲切起来?答案可能有很多,有可能这显示了地球人的自信,也可能有其他的答案?比如,在农业社会逐渐远离我们而去时,森林与河流都荒芜了,葡萄架下讲故事的小脚老奶奶也都已逝去,收音机、电视乃至手机里的故事无论多有爆炸性,但神话的朦胧美感与宗教的神秘性却无可替代地远离我们而去。然而,人类多么需要一个可以让思想与想象发芽的湿润空间。对于飞碟的热情,属科学也罢,是幻觉也行,总之,我们需要它,这项事业就应该保留在我们中间。只要对它的希望始终悬在我们的头顶,哪怕我们生活在无趣的水泥丛林,我们就是有梦想的人群。
任何与探索宇宙有关的话题都是既属哲学又富含神话色彩的。一则来自官方的震撼人心的太空探索计划是美国准备于2030年送人到火星,而其中的宇航员必须长期居留火星。至死不得再次返同地球。谁将有幸成为这个最远的外星探索者?谁将成为这个漫漫不归路上的孤独的倒霉蛋?多少哲学命题,都将随着这个宇航员的诞生而出现。
谈起飞碟,假如不加限制,我的呓语会很长很长。我从一个年轻的读者,变成一个《飞碟探索》长篇连载的年长作者,看似我的关注从飞碟跨越到了我们真实的古人类和祖先,但其实初衷是一样,探索这些我们永远不舍的话题: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到哪里去?生命不止,探索不歇,让我们一起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