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一下’”能抑制瘙痒”等10则

来源 :百科知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qiq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电一下”能抑制瘙痒
  感到瘙痒人们都会忍不住抓挠,但经常抓挠会导致皮肤损伤,日本研究人员称,从外部向大脑施加微弱的电刺激,能抑制瘙痒感。此前有研究发现,大脑皮质的感觉运动区受到微弱电刺激能缓解疼痛。研究人员注意到,这个感觉运动区也能感知到瘙痒,于是利用经颅直流电刺激法(通过微弱电流来控制大脑皮质兴奋程度),用人感觉不到的电流(1毫安)刺激受试者的感觉运动区,然后利用组胺在其手臂上制造瘙痒感,并让他们报告感觉到的瘙痒程度。结果发现,与未施加电刺激时相比,电刺激15分钟后,受试者的瘙痒感减弱了,瘙痒的持续时间也缩短了。这可能是由于电刺激导致大脑皮质的神经活动活跃起来,即使有新的瘙痒信号传过来,大脑也无法处理,使瘙痒不容易被感觉到。
  猫狗间的“历史恩怨”
  一旦狗遇到猫便会受本能的驱使,将它们赶出自己的领地。一项新的研究表明,狗的这种行为是有原因的,大约1850万年前猫科动物进入北美洲大陆,给当地远古犬科动物带来毁灭性灾难,导致40多种犬科动物灭绝。目前北美洲大陆仅生活着9种犬科动物,其中还包括驯养的家犬。通常人们认为气候变化可能对生物多样性演变具有决定性作用,但这项研究发现,食肉动物之间的食物竞争更为关键。尽管目前并不能确定是哪种猫科动物比远古犬科动物具有更强的食物竞争能力,但研究人员发现,大约1500万年前,噬骨犬科动物数量开始骤然下降,与此同时猫科动物数量增长很快,最终大约200万年前北美洲大陆噬骨犬科动物完全灭绝。
  过度“看脸”易致厌食
  神经性厌食症患者总感觉自己的体型比实际的要胖,从而极端厌食。一项研究发现,这些患者不仅常常通过照片和镜子等关注自己的面孔,还会过度关注他人的面孔。研究人员对比了神经性厌食症患者和正常人的大脑内部负责识别身体和面部形象的“梭状回”的血流量,结果发现,正常人只有在看到自己的面部照片时,梭状回的血流量才会增大,但是神经性厌食症患者看到他人面部的照片时,梭状回的血流量也会增加,和看到自己面部照片时一样。这种脑部活动可能是导致神经性厌食症的一个原因。这一发现或有助于对神经性厌食症进行诊断。
  肥胖基因作用机制被确认
  科学家在2007年就发现,FTO基因变异是人体面临肥胖风险的遗传性决定因素,但它导致肥胖的具体机制一直不十分明确。德、美科学家的一项最新研究发现,FTO基因变异激活了另外两个调控基因——IRX3和IRX5的表达,从而导致前体脂肪细胞分化为脂肪细胞,失去燃烧脂肪产生热量的能力,从而使人体能量失衡,引发身体超重。科学家抑制实验鼠脂肪细胞内的IRX3基因表达,结果促进了实验鼠的新陈代谢,它们进食高热量食物后也不会发胖。
  海带成分能防肠炎
  日本研究人员在动物实验中发现,海带和裙带菜等海藻中含有的昆布多糖能增加肠道内一种乳酸杆菌的数目,从而能防止溃疡性结肠炎等炎性肠病。昆布多糖是海带和裙带菜中含有的一种低分子β葡聚糖。让实验鼠服用昆布多糖后,实验鼠肠道内一种称为“鼠乳杆菌”的乳酸杆菌增加,而这种乳酸杆菌又能够诱导遏制炎症的调节性T细胞分化。研究人员将鼠乳杆菌植入无菌实验鼠体内,结果实验鼠肠道内的T细胞也增加了。
  物种大灭绝原因新解
  自地球诞生以来,出现过5次物种大灭绝事件,最早的一次是发生在距今4亿多年前的奥陶纪-志留纪灭绝事件,当时绝大多数生命都生活在海洋中。此前有研究认为,气候变冷和栖息地急剧减少是造成此次灭绝的主要原因。比利时研究人员通过化石发现,在这一灭绝事件开始时期,一些海洋浮游生物变得畸形,这与现代生物金属中毒后的反应非常相似。他们认为,造成海水中金属元素富集的原因可能是海洋中出现大范围缺氧现象,导致发生剧烈的金属还原反应。但当时地球海洋中为何会发生大范围缺氧,还有待更多考古证据加以解释。
  家居灰尘含9000种微生物
  美国研究人员分析了上千户家庭的灰尘样本,发现每户家庭的样本中平均能找到大约2000种真菌和7000种细菌。家庭所在的地区、家庭成员的生活习惯以及是否养宠物等因素,都会影响家中的微生物种类分布。真菌是具有真正细胞核的一类微生物,常见的真菌有霉菌、酵母菌等。细菌是只有拟核的一类微生物,人们熟知的大肠杆菌、葡萄球菌都属于这个大家族。真菌往往附着在人们的衣服上并被带进屋里,或者从打开的门窗进入房间内,因此它们的种类就与房屋所在地区相关。一些细菌只会出现在女性居住的房间里;另外一些细菌则只在男性生活的房间里存在。不过研究人员称,人们完全没必要过于担心家中的微生物,它们多数无害,有的甚至有益。
  古细菌也会感染人类
  日本研究人员称,他们发现该国几名脑脊髓炎患者体内感染了古细菌。这是医学界首次发现古细菌能感染人类,这一发现有望帮助人们弄清一些发作原因不明的慢性病和炎症。古细菌生活在深海的火山口、陆地的热泉以及盐碱湖等生命难以生存的地方,它们是地球从原始缺氧的大气环境中生存下来的活化石。研究人员在4名脑脊髓炎患者的部分脑组织中发现一种未知微生物聚集在血管周围,这种微生物没有细胞核和细胞壁。进一步进行DNA分析,发现它们的碱基排列与一种名为“极度嗜盐菌”的古细菌非常相似。这一发现颠覆了此前医学界认为古细菌不会引发人类疾病的看法,今后还有可能发现其他来自古细菌的病原体。
  3D计算机模型模拟肿瘤生长
  英美科学家合作完成了首个实体瘤3D计算机模型。该模型不仅刻画了一种致命肿瘤的形状,还展现了它的生长和突变过程。此前,大多数科学家仅通过平面模型研究肿瘤的演变过程,无法了解到实体瘤的空间特征。该模型目前最重要的成果在于,发现了癌细胞的局部移动能力。在使用新药物之后,大部分癌细胞被杀死,但可能有少量具有抗药能力的癌细胞存活下来。它们进行快速复制,从而导致癌症复发。
  鱼类也有逻辑思维能力
  一般认为鱼类脑内与记忆和思维有关的部位不发达,没有逻辑思维能力。不过,日本研究人员在利用生活在非洲坦噶尼喀湖的一种鱼进行实验时,发现其雄鱼在为地盘争斗时,也具有逻辑思维能力。这种云斑尖嘴丽鱼具有个体识别能力,如果较弱的个体看到强大个体时,会采取“逃走”“倾斜晃动身体”等示弱行动,显示出社会等级关系。
其他文献
近日,美国有媒体报道称:未来空中反恐怖行动将成为世界航空发展必须面对的问题。就在前不久,我国在深航ZH9648航班上曾发生了持刀纵火事件。虽然该航班机组成员和乘客面对突发紧急情况,临危不惧,相互配合,最终制服犯罪嫌疑人翟某,确保飞机安全着陆,但是,也充分暴露出我国部分机场安检技术落后、人员疏忽等致命弱点。目前,一些恐怖分子采取各种措施蒙混过关,假扮普通旅客混入客机,空中劫机随时有可能发生。因此,世
“开门就是山,抬头就是坡,迈步就是坎,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这是用来形容60年前中国的交通状况的。现在“出门即呼出租车”的我们很难想象到那时候交通的艰难,当时城市的交通资源极为有限,人们出行除了用双脚行走之外,可以代步的交通工具基本就是公交车、自行车和人力车了,而飞机离老百姓的日常生活还比较遥远。改革开放后,我国交通运输事业发展迅速,各种运输方式的运输工具都大幅度增加。举两个例子:截至2008年底
在太空生活是一项令人兴奋的冒险体验,不过,对于那些现在就身处国际空间站的航天员来说,他们的经历并不都是令人愉快的,比如,下面这些痛苦甚至是严酷的考验就是他们不得不面对的。    1、指甲脱落    最近的一项研究发现,大约有10%的宇航员因航天服手套而造成指甲损伤。由于手套压迫手指并阻碍血液循环,许多宇航员的指甲甚至脱落掉。通常情况下,宇航员的手越大,这种损伤就越严重。    2、失重造成饮食事故
手机辐射无损健康  英国一项长达11年的研究显示,手机辐射并不影响健康,也没有证据显示,孕妇曝露在基站辐射环境中,生育出的孩子患白血病的风险会增加。移动通讯和健康研究项目是英国关于健康风险与移动电话技术研究的最大项目。成立这个项目的目的是因为社会上存在着很多关于移动电话可能对健康产生危害的不确定说法。现在该项研究否定了这些说法,没有发现手机或者手机基站发出的无线电波对健康产生危害的证据。  蠕虫再
美国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新技术,通过向云团发射高能激光束进行人工降雨,未来甚至可以控制激光制造闪电,形成一场暴风雨。该技术借助“双激光”刺激云团中的带电粒子,也就是说,先发射一道激光束,再发射第二道激光束围绕在第一道激光束周围,为主光束提供能量补给,并防止它消散。云团中的水冷凝和闪电活动与大量带电粒子息息相关。借助正确类型的激光刺激这些粒子,可能是未来根据需  要在特定时间和特定地点“呼风唤雨”的关
2013年12月4日深夜,重庆电视台播出了一段某居民小区电梯内一女孩摔打婴儿的视频,婴儿随后从25层诡异坠楼,重伤昏迷。很多人都无法理解小女孩对无辜婴儿的暴力行为,而笔者则希望从心理学的角度对这一事件和当事者的“非常”行为做出分析。  少年犯罪规律难寻  通俗地理解青少年犯罪,可以套用一句话:“优秀的孩子都是相似的,而犯错的孩子各有各的错误。”  报道称该女孩曾因车祸出现脑部受伤。这让人怀疑这件事
在茫茫人海的火车站,一眨眼的功夫已经被认出,随即被特工盯梢;致命的美女杀手迎面走来时,手机立刻发出嘀嘀的报警声,上面已经显示杀手的姓名和信息……在2012年上映的电影《碟中谍4》中,这些场景令人炫目。我们不禁要问:这是真的吗?这种科技什么时候才能用到我们身上?事实上,这些情景不仅仅是电影特
植物的花朵在枝头上生长,有单生的,也有多花聚生的,并且聚生的形式多种多样,这样形成的聚生花在植物学上叫做花序。为什么有些花是单生的,有的却是聚生的呢?    孤傲的玉兰花    春天时,玉兰花先叶而开,满树都是硕大的花朵,煞是好看。玉兰花都是单朵生于枝条顶端的,从不集体行动。玉兰为木兰科木兰属植物,此属有180种之多,其中有紫玉兰(又称辛夷)、洋玉兰、山玉兰、天女木兰等等。它们的花也都是单朵独生的
古代的“高考移民”    唐朝科举考试跟现在高考一样,各地录取率高低不等,有的地方考生多、录取的少,竞争激烈;有的地方则考生少、录取的多,轻轻松松就能考中。柳宗元在《送辛生下第序略》中说过:“京兆尹岁贡秀才,常与百郡相抗。”意思就是首都地区录取率非常高,一个长安城录取的人数竟然跟一个大省录取的人数差不多。  不光唐朝,两宋和明清也是这样。北宋时江南考生多而录取少,很难考中;北方考生少而录取多,容易
全球有70亿人口分布在世界各地,而在过去的5万年间,据估计共有1000亿人口在地球上生息过。每个人都会是独一无二的吗?随着生命科学对人体认识的日益深入,人类个体的独特性被越来越多地揭示出来。那么,人类个体的独特性和不可取代性究竟表现在哪里呢?  DNA  人的独特性首先体现在DNA,即脱氧核糖核酸,它是人体所有遗传信息的原始备份。2001年,人类基因组计划提交的报告说,人类在基因上表现出的差异只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