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桥苗寨古法造纸活样本

来源 :中国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xj1305062154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贵州丹寨县南皋乡石桥村,是一个深藏在苗岭山脉雷公山腹地的小小村寨。在没有公路的年代里,绵绵群山几乎把这里的山寨隔绝在世界之外。如今,公路蜿蜒曲折盘山越岭,在转入一个大山谷时,能看到南皋河水经天然石桥依村而过,石桥村名大概就由这座天工造物的拱桥而来。
  石桥寨的历史有多长没有史料可考,但有个曾用名,叫石桥堡,寨子不大,不足300人家,苗族占绝大部分,另外还有少数汉族等人家。全寨的住宅建筑仍以木制吊脚楼为主,依山傍水、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条件。沅江上游的一条支流南皋河依村而过,清澈的河水终年不断,为造纸生产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满山遍野生长的构树,又给白皮纸的生产提供了丰厚的材源。民国初年的《八寨县志稿》上就有对县境内构树资源的描述:“楮,俗称构皮麻,山谷郊野园林皆有。”可见丹寨境县内构皮树生长之广泛。
  


  沿着寨子里唯一的一条街道向里走,每隔不远就有一个抄纸槽,几十户人家在寨子里不分季节地用祖宗留下的古老技术生产着雪白的树皮纸张,这在造纸工业化的现代社会的确是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石桥白皮纸制作工艺属唐代造纸工艺,它是石桥苗族先民借鉴汉民族的造纸技术,利用当地丰富构皮、杉根和清澈的河水为原料制作的。寨内有一种传说,说祖上留下来的造纸技术源于蔡伦。苗族先民曾是楚国的主体国民。蔡伦原籍东汉桂阳郡(今湖南郴州市),属楚国,他在家乡与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各族民众有所接触,积累了民间的造纸经验,入宫之后,与中原造纸知识技能结合,才在实践中发明了新的造纸术。的确,用树皮造纸早在《后汉书·蔡伦传》中就有论述:“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难怪石桥的造纸人家有一个风俗,每年都要择吉日举行盛大活动来祭祀造纸鼻祖蔡伦。
  历史上的石桥堡何年始兴造纸,也无从查考。老人们讲,以前祖辈们造纸主要是供相邻村寨自用,因地处偏僻,很少外销。辛亥革命后,外部文化逐渐渗入山区,纸的用量增大,苗家生产的纸由于质量较好有了外传。在1934年贵阳举行的画纸评比中,石桥纸获得了第二名。产品经商人购买后远销贵阳、遵义、四川、湖南、湖北等地。更值得骄傲的是,石桥纸厂苗族师傅杨大文,于1982年3月赴加拿大多伦多科学中心《中国古代传统技术展览》会上表演造纸技艺,他表演所用的工具,现在还存放于中国历史博物馆科技馆中。
  大跃进年代,石桥造纸户中的王氏、杨氏、刘氏等几大家族,就有许多人被周边兴起的造纸热聘请去当了技术指导,但由于工业化造纸技术的发展,手工造纸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有些人也就放弃了造纸手艺另谋了他路。
  王兴武正忙着在大岩壁下的一座纸坊中检查各工序的进程。这处石桥古法造纸作坊的“老窝”(旧址),陡峭的山岩恰恰就在根部向里凹进去数米,弧形的岩壁凹凸不平,鳞峋怪异,显然是一座天然大厂房。若不修路,那南皋河岂不就在脚下。水、植物、岩洞,古人就是利用了这些物华天宝,加上人类的智慧创造出了深山里的奇迹。
  


  王兴武中等身材,清瘦的脸堂,衣着上和汉族没多大区别,是石桥古法造纸复兴后涌现出的代表性人物之一。他说自己跟着父亲学做纸已有三十余年,以前作坊都在村里,搬到旧址上来是得到了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上世纪八十年代,石桥古法造纸技术就得到政府的保护,1984年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85年升级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年后的2006年,石桥苗族古法造纸技艺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1996年底,一位在深圳打工的邻家女孩给王兴武写信,说香港有客人需要定制一种做包装用的特种花草纸,问他能不能做。“为何不能做呢?”王兴武说。花草纸比白皮纸工艺要简单得多啊。只要把山里的花花草草包进纸浆,特种花草纸就诞生了。于是香港持续不断的订单就跟过来了。王兴武指着自己家作坊门口“石桥黔山造纸合作社”的招牌开始讲述石桥手工纸的当代史。
  鲜花皮纸的制作工艺说简单也并不简单:采集山中盛放的各种花草,制作时既不用搅拌机搅拌纸桨,也不用竹帘抄纸。而是往竹帘上放一束花浇一勺纸浆。山泉水混合草木纤维做桨,山上野花田里杂草做墨,搅、抄、沾、晒后,再吸点山里的阴风,花样美纸就出炉了。一张张花草纸在大岩脚下晾晒,就如同一幅幅工笔画在美术馆展出。
  在继承祖先传统技艺的同时,王兴武创新制作的鲜花彩色皮纸销到了西欧、东南亚、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这种纯天然材料的制品在追求返璞归真的现代人眼里成了一种时尚。
  冬季,寨子里游客很少,不时可以看到苗民挑着雪白的纸浆丝走过,农闲季节一定是抄纸的好时机,对于石桥村的造纸户,早已没有忙、闲季节之分了。在石桥造纸旧址参观,可以看到所用工具与《天工开物》上的水碓图如出一辙。再联系到《后汉书·蔡伦传》里的记载,专家们认定石桥寨沿用的造纸工艺是汉代到唐代这一时期的工艺,距今已有1500年的历史。石桥寨就是用这古老的工艺生产出了云龙纸、皱褶纸、凹凸纸、压平纸、草花纸、麻丝纸等六大系列六十余款的彩色手工纸。
  这古老的工艺,从采集树皮到做出纸张,约有10多道工序:削构皮麻、刮去外层晒干、水沤、浆灰、煮料、河沤、地灰蒸、漂洗、选料、碓料、袋洗等,从而使选出的树皮料制成了棉絮状,随后将棉絮纸浆兑水按一定的比例添加滑药(取山上的岩杉根或猕猴桃藤、野棉花根等制成),搅拌均匀,再经过抄纸、压纸、晒纸、揭纸、包装为成品。
  古籍图书修复用的“迎春苗纸”可以说是王兴武开发出的尖端产品,研制期间,在技术环节和质量掌控上,他得到了贵州大学徐衡老师,中央美院兼荣宝斋教授岳黔山的鼎力相助。半年多时间的反复试制,于2008年底送至北京,经岳黔山教授推荐给国家图书馆检验并试用,认为产品全部合格。就此,石桥古法造纸迈上了高台阶,不仅成为国家图书馆、国家博物馆指定古籍修复专用纸,还得到了国内其他博物馆的青睐。
  


  “石桥村的造纸技术从来不保密。”王兴武说,他从2009年就开始收徒授艺,并在此基础上同本村多家造纸户联合,成立了黔山古法造纸专业合作社,山岩下的古法造纸坊,也是如今合作社的生产场地之一,最初收来的6位徒弟,可称为“高徒”了,他们全部掌握所有古法造纸工艺流程,并成为合作社里的高级技术指导员。
  在石桥寨,沿着石板路往寨子深处走,每每拐进巷道,总能见到散布在农家门前的抄纸槽和悬挂着的抄纸框,有的家庭作坊里还正在忙碌生产着,据说,村子里的造纸专业户多达60来户,在机械化生产的年代,这里除了部分大户搅拌纸浆使用了电动,其它所有工序一律手工。石桥造纸全靠自然植物为原料,冬季山上植被没有复生,不是采集材料的季节,所以寨子里很少看到村民出工,也就显得冷清。但每家造纸户都有备料,抄纸生产流程每天都能看得到。石桥苗寨可以称得上是名副其实的古法造纸专业村。
  如今的石桥寨早已不是单一白皮纸生产村,它的产品已经多达百种以上,只要你走进石桥寨的造纸人家,各类纸张和纸质工艺品玲琅满目。“变成国家非遗,入选古籍修复专用纸都不是我的终极目标,我只希望能做出日本和纸那样水平的手工纸,让石桥成为真正的手工纸之乡”,王兴武说。
其他文献
介绍了目前在欧洲轨道交通中应用比较广泛的两种数字调度通信系统TETRA和GSM-R的系统特点及射频性能。
叶赫那拉家族及其代表人物,与清朝皇族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清朝占有重要的地位,并在清初的统一战争及政权巩固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历史作用。
6月24日,广西自治区水产畜牧局派出5个救灾工作组,分赴贵港、梧州、玉林、来宾、柳州、贺州、百色等受灾比较严重的地市了解灾情,协助当地水产畜牧部门开展抗洪救灾工作,严防灾后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水产品出口贸易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从中国水产品的出口现状入手,分析了水产品出口行业的基本现状,研究了我国水产品出口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我国水
【正】 The Qixia Economic and Technical Development Zone is situated at the eastern area along the YangtzeRiver in Nanjing. The Overall Planning
<正>一踏上中国的大西北,南疆的秀美早已被茫茫的戈壁、浩瀚的沙漠、无尽的孤烟、神奇的故事所湮没。走进大西北,我便走进无数次杀戮征战的古战场和一道道文明传递的驿站。哦
在这个信息过载的时代,新闻的时效性迎合了受众群体的心理需求,但是随之产生的问题也有很多。新闻因其时效性滤去了其背后的意义,对于个体有着内在的主观强迫式的接受倾向,结
编者按:2013年,习近平主席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提出“一带一路”重大倡议,得到国际社会高度关注。2014年中国人均GDP达到7575美元,迈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中国作为一个正
报纸
辽西地区树种单一,阔叶乔木树种尤为缺少。增加树种多样性,改善树种结构是辽西林业建设中急待解决的问题。在半干旱的辽西地区,树种选择的重要依据之一是树种的抗旱性。对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