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建筑设计中传统文化的应用

来源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p1379072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从城市整体规划来看,传统文化因素的融入渗透增加了城市整体规划的协调性,突出了城市的特色,对于城市文化的发扬乃至整个城市形象的提升具有重要的意义。中国建筑艺术博大精神,为中华文明提供了不可复制的瑰宝,而传统文化作为一种精神符号和价值取向,一直延续到现代建筑业,并对现代建筑设计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主要论述这一应用。
  关键词:传统文化; 建筑设计; 创新
  Abstract: from the whole city planning perspective, traditional cultural factors in the city of permeability increase the general planning of the coordination, highlighted the special features of city, for the city culture developed and the whole city image of the ascension has the vital significance. Chinese architectural art broad and spirit, for the Chinese civilization provides an copy of treasures, and traditional culture as a kind of spirit symbols and value orientation, has been extended to the modern construction, and the modern architectural design have played an irreplaceable role. This paper mainly discusses the application.
  Keywords: traditional culture; Architecture design; innovation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前言
  建筑物的实用性是建筑设计首要考虑的问题,“但建筑本身绝不仅仅是盖房造物、提供生活空间这么一个简单的问题”,我们认为,建筑设计在考虑实用的同时,也应该充分考虑建设地块的文化氛围以及城市规划的整体性。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国内开始进行大规模的城市基本设施建设,大量的城中村规划成居民小区,城市中心老建筑被改造为城市新地标。改造的居住区功能不断完善,城市规划也趋于成熟,居民生活环境有了质的提高。在这一轮的旧城改造中,漂亮的西式别墅、雄伟的高层拔地而起。大多数城市的旧城改造中,建筑设计大都存在这样的问题:在保证实用性的基础上,外形主要由被拆迁地的居民、开发公司等业主决定,而业主对房屋外形的选择更多参照的往往是已有的商业化氛围厚重的商业小区以及当下受到人们欢迎的西式建筑,较少的涉及当地传统文化的因素以及整个城市规划的内容,由此也就产生了一些令人无法忽视的视觉错误:漂亮的西式别墅旁是民族风格突出的的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名城的地标是一幢雄伟的西式高层,看不到一个城市的历史积淀,建筑设计中的传统文化因素缺失到了令人震惊的地步。本文通过分析传统文化在建筑设计中应用,强调中国传统文化在建筑设计中的重要意义。
  一、传统文化与建筑设计的内在统一问题分析
  建筑艺术是大文化的组成部分之一,而且建筑往往能够作为继承和记录传统文化沉淀状况和发展进程的容器和晴雨表,可以说建筑设计的理念往往与传统文化息息相关,互为因果。按照一般性原则,传统文化为具有延续性和传承性特点的社会因素,如艺术、风俗、思想、道德、制度等。现代就是现时代,是包括这个时代所具有的一切因素。传统文化反映在建筑上,则体现了过去与现在相应的技术及影响技术的思想领域传统文化,这显然是一对辩证统一的矛盾体。应该说没有传统文化就没有现代。而没有现代,也无所谓传统文化,它们是通过互相衬托来得以体现的。文化全球化效应下,各民族都开启了文化自觉之路,而建筑设计就成为了这种文化自觉的表现形式和实现方式。关于现代建筑理念在创新的过程中对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继承问题,包括了现代建筑艺术的民族性、区域性与多元化问题,以及在新日新月异的建筑技术与开拓性的建筑理念不断涌现的背景下保持建筑艺术与内涵的延续性的多方面路径问题,已经成为现代国际社会建筑设计者和理论工作者所普遍关心的问题。
  二、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建筑设计中的应用问题分析
  1、文化符号在设计理念中的应用。文化是一种符号,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往往是从最深层次的理念层面上的融合。首先,中国传统文化的多样性是植根中国作为一个幅员辽阔的大国的自然地理基础的,因而造就了中国区域差异巨大的文化地理。我国作为一个纵跨亚寒带、温带和亚热带的大陸,千差万别的地理环境必然造成了五光十色的人文环境,因此各地的民居特色各不相同,这些都是现代建筑创作的丰富文化和历史渊源。中国传统文化符号的多样性必然影响了我国现代建筑理念的多样性,诸如北方的民居设计理念植根于北方文化的粗犷,而南方民居则体现精密和考究,这就源于南北方迥异的自然环境和气候特征所形成的文化风俗差异性。其次,传统文化符号在特定的空间环境中具有古典复归的特性,也就是怀旧复古的建筑设计理念。传统文化在其符合特征上在原始层面上具有“不可复制性”,即历史上只有一个滕王阁,但是现代社会可以通过仿古和复古型设计而重建一个滕王阁,而设计理念中大量运用了传统建筑风格的思维方式和文化符号元素,如当前比较流行的古建筑复原设计,很多都是依据古籍中所记载的或者是建筑的原始资料来复原建造甚至重新修建的,例如古代的帝陵建筑群的重建、寺庙建筑群的重建等等都是这种情况。不光是群体建筑复原,也有单体建筑的复原设计与重建的情况,如武汉的黄鹤楼就是完全采用了我国传统古建筑的形式,一如众多的文学、绘画作品所描述的优美形象。当然也有拒绝复原的建筑,如颐和园。这就体现了传统文化符号在建筑设计理念上的又一应用原则,即以创新为目的来指导继承的尺度。中国传统文化符号虽然具有一定的强制性,但更多的是一种柔性的、灵活掌握的理念形式,因而对传统的继承旨在进行更有深度的创新,如厦门集美大学的楼群,体现了中西合璧的风格,楼顶是中国传统风格,楼身是西式风格。这种华洋共存的创新设计,就是对中西方文化符号的活用,尤其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符号的兼容并蓄和独立自主特征的一种挖掘和开发。
  2、中国传统文化应用当代建筑设计的启示
  一是传统建筑在现代环境中如何得到妥善的保护。传统文化应用现代建筑设计的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对现有古建筑的态度问题,因为古建筑是传统文化符号的实体存在形式,最接近“第一历史”,因而对这种文化符号形式的保护,往往是对现代建筑设计理念的一种示范和经验储备。对传统建筑的保护问题,体现的是传统文化建筑如何存留在现代环境中,即与周围现代建筑的关系如何处理的问题,这是在进行城市现代化建设中特别容易遇到的问题之一。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最近规定,申报的世界文化遗产应设有保护缓冲区,以期减少传统建筑与现代建筑之间的碰撞。缓冲区一旦被确定,区内现有的建筑也应该被严格保护,并保持传统文化风貌。如果在缓冲区内兴建现代建筑,其高度、体量、色调、风格也会受到严格控制。对于等级稍低的保护建筑,其缓冲带可用绿化带来代替,这样同样可以减少碰撞,且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联合国的这一政策体现了国际化背景下对民族文化自觉的一种支持。可见,把传统建筑列为现代城市建筑环境中的“一级文化标准”,既是对城市化建设的一种文明规范和治理,更是对现代建筑设计理念的深度和包容性方面的塑造。
  二是建筑设计师如何深入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历史内涵深厚,而要把这种无形的精髓融入有形的建筑设计之中,就需要建筑设计师在三个层次来把握:其一,物质层面。古代建筑文化是基于当时历史所真实存在的自然资源、气候特点、地质地貌、技术水平等。因此在现代建筑设计中要在这些物质条件方面多加“带入性”考虑,注意因势利导,因地制宜;其二,精神层面。中国传统文化在其形式生更多的是精神文化方面的积淀,具体地说,中国传统建筑风格以刚正稳重,端庄轩昂为主,讲究规矩、规范和秩序,这种建筑文化是根源于以儒家文化为精髓的传统文明内核的。而在传统建筑中又能够通过文家具、字画、古玩、器皿和背景等方式进行巧妙的布置搭配,从而能够造成一种在严谨之内萌发的含蓄而清雅的境界,这又体现了道家思想文化悠悠的禅境。因而需要在建筑设计中在突出严谨格局的同时,极尽发挥多样化的艺术形式力量共同营造和谐而又富于多元意境的环境。这种追求,是对传统修养的灵活的掌握。这是现代建筑设计师是创作的源泉,也是设计理念创新的基础;其三,制度层面。这一点也比较好理解,传统建筑设计风格往往与我国的政治文明相关联,体现了社会统治的秩序和规范。如端庄刚正的主流建筑风格,就是体现了一种对格式体制的严谨遵守。布置的格局正是严格讲究等级、格式与秩序的传统礼教精神的直接反映。
  参考文献:
  [ 1] 侯斌,传统文化符号与建筑设计浅析[J].中国建材科技,2009(2)
  [2] 张葛,我国传统建筑亮化设计中的文化意蕴[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
  [3] 詹晓燕 陈宏毅,中国传统文化对建筑工程设计的影响[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9(12)
  
  注:文章内所有公式及图表请用PDF形式查看。
其他文献
[摘要]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与ISO9000和ISO14000等标准体系一并被称为“后工业化时代的管理方法”,它遵循“PDCA”管理模式,实现工程项目管理系统化、结构化、程序化和文件化,降低了安全生产风险,有效控制了公路施工过程中的危险源,逐步形成良好的持续改进型管理体系。  [关键词]职业健康安全 危险源 项目安全管理  [pick to] the occupational health and
期刊
摘要:随着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公路建设也随之快速的发展起来,人们对公路工程施工机械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本文特对公路工程机械施工中存在的问题作进一步地分析和研究。  关键字:公路工程, 机械施工,问题研究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ocialist economy, highway construction has developed rapidl
期刊
摘要:投资目标是工程项目管理的三大目标之一,建设工程项目的成功与否与投资控制的效果息息相关。投资控制是工程项目控制的重点。本文主要从建设单位对项目投资的控制就是在满足项目合理的质量标准的前提下出发,分析研究了如何在投资决策阶段、设计阶段、发包阶段和实施阶段,把工程项目投资的发生控制在批准的限额内,力求在建设项目中合理使用人力、物力、财力,取得较好的投资效益和社会效益。  关键词:建设单位; 建设项
期刊
摘要:本文探讨了建筑工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如何对建筑工程管理进行创新。  关键词:建筑工程、工程管理、策略与创新  Abstract: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construction project management and the problems that exist, then puts forward how to innovation in con
期刊
中图分类号:C2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思想政治工作是我党长期以来坚持和发扬的优良传统。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今天,思想政治工作仍然具有十分重要和不可替代的作用。但随着社会形势和任务的变化,思想政治工作也面临许多新的问题和特点,需要积极改进和创新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方法,以求这项工作更好地适应形势,发挥更大的作用。  一、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问题  1.思想政治工作的
期刊
摘要:城市居民的生活用水是通过无数的供水管网的输送得以实现的,定期对供水管网进行检测,定期对部分老旧管线予以更换,是保证城市用水安全和减少水资源浪费的重要方式。本文从供水管网检漏技术及其应用出发来探讨我国供水管网检漏技术发展的现状和前景,从中寻得一种适合我国的技术发展路径。  关键词:供水管网;检漏技术;应用现状;差异;发展完善  Abstract: urban residents' life w
期刊
摘要:本文主要就建筑框架结构设计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提出了改进和处理方法, 建筑框架结构设计是结构设计中较为基础的设计,也是建筑结构设计中较为重要的一种形式,一直以来,建筑框架结构设计问题是业内关注的重点。本文提出了一些个人的观点,供设计者在做框架结构设计时参考。   关键词:建筑框架结构; 设计; 措施  Abstract: in this paper, architecture frame
期刊
摘要:测绘与国土资源管理是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彼此相互依托、相辅相成的一个整体。国土资源管理作为政府部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工作重点就是确保更加科学、合理的分配以及利用每一寸土地,同时由于国土资源管理具有高度的组织性、权威性和纪律性,也就使得在管理过程中对于所使用的一些测绘资料、数据以及其它地理信息在科学性和精确性上都有着极高的要求。  关键词:测绘,国土资源,关系  Abstract: with
期刊
摘要:方案设计关系到建筑设计的质量,关系到建筑工程的质量,一定要加强对方案设计的重视。方案设计是建筑设计的基础,对建筑工程能否顺利进行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从细节方面具体分析了方案设计在建筑设计中的重要性,希望能够引起建筑企业的重视。   关键词:方案设计; 建筑设计; 重要性  Abstract: the design scheme is related to the quality of t
期刊
摘要:随着当今社会科学技术和文化经济的不断飞速发展,高层建筑已经成为了一种非常常见的建筑结构形式,对于高层建筑标准层的设计要求也更加贴近时代发展的步伐。本文首先结合相关的资料对高层建筑做了定义和平面设计分类方面的综述,然后就高层建筑平面设计中的主要内容作了探讨和阐述,对高层建筑平面设计有较强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 高层建筑; 平面设计  Abstract: with the social sci
期刊